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6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党务
分类号:
D035
页数:
12
页码:
638-6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重点是雇农。解放后,发展党员重点为干部和工、农、兵群众中优秀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以新党章为标准,发展重点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骨干。1983年全县发展的137名党员中具有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的70名。
关键词:
武清县
党委
党委工作
内容
一、组织建设
解放前,县内党员较少,主要分布在农村,只在农村建立党支部。1949年3月,按行政区划,全县建立15个区委会。1950年9月,调整为10个区委会。1953年调整为13个区委会。1957年5月,撤区设乡,建立37个乡(镇)党委会。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党委。1954年4月,增设杨村、王庆坨镇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乡(镇)党委。全县共有党委65个,总支委员会2个,支部委员会1205个,党员27811人。到1990年有基层党委47个,总支委员会22个,支部委员会1541个,党员32074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重点是雇农。解放后,发展党员重点为干部和工、农、兵群众中优秀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以新党章为标准,发展重点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骨干。1983年全县发展的137名党员中具有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的7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清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左”的影响。1981年广泛深入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1983年评选出81个先进党支部,219名优秀党员。通过1983至1986年三年的整党工作,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整党文件,提高了思想和业务素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87年通过对党员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党的现行政策教育、形势教育、理想、宗旨和纪律教育,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党性强、作风正、工作成绩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典型。在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党的建设制度。即:党务工作例会制度,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乡、镇、局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制度,生活会与民主监督制度,“三会一课”与农村党日活动制度,社会协商谈心服务制度,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培训制度,全党抓党风责任制制度和党务工作百分考核制度。这些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使党的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了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干部管理工作,解放初期统一由县委管理。1951年3月,县政府建人事科后,一般干部的录用、调配、考核、任免等项工作,划归县政府人事科管理。领导干部的管理仍归县委组织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委组织部和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均被取消,干部统归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管理。1974年恢复正常管理。1979年11月,重建县政府人事科。198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干部管理工作实行“简政放权”,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将原属县委管理的一部分干部下放到主管局党委、党组管理。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在机构改革中,把一些具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党员选拔到领导岗位。9名县委常委平均年龄由50.8岁下降到43.8岁,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小2人、初中5人、高中2人变为高小2人、初中2人、高中1人、中专2人、大专2人。1984年6名正副县长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4岁降至47岁,文化程度由原来的初中5人,高小1人,上升到初中3人、中专1人、大专2人。1989年7名正副县长平均年龄为46.5岁,文化程度初中1人、中专2人、大专3人、大本1人。
二、宣传教育
1.宣传党的宣传工作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方针和中心任务,确定宣传内容。组织宣传队伍,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宣传重点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使群众认清形势,坚定共产党必胜的信念。
1950年5月,围绕贯彻婚姻法开展宣传。县委建立贯彻新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培训一批县、区干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宣传。是年11月,县委从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宣传队,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运动。县、区干部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翌年,继续开展贯彻新婚姻法和抗美援朝宣传。
1951年3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工会、农会、工商联、学校、机关利用会议和报告会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1953年冬,县委宣传部组织宣传队伍,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培养大批骨干,深入城镇、农村、学校进行宣传。
1979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县委宣传部为公社和县直单位培训百余名宣传骨干,以社、局为单位开展大讨论。
1981年8月,学习宣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县委宣传部和党校从8月6日至12月10日,共举办4期县、社干部培训班,参加人员是各局科长以上干部、公社党委成员、村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和部分宣传理论干部,为宣讲《决议》培训骨干1200人。
1982年2月,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礼貌月”(每年3月)活动。县委召开1200人参加的宣传动员大会,以搞好卫生为突破口,综合治理“脏、乱、差”,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五讲四美”活动。
1983年3月,县委宣传部再次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争创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三优”活动。县委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时,开展文明单位建设的宣传。
1979至1985年,宣传重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每年组织和培训七、八百名县、社(乡)干部,深入农村,向群众宣讲有关改革的中央文件,宣传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关方针政策。配合中心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结合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党的宣传、教育,从1974年开始,县委宣传部长为县委常委,各乡、镇党委配备1名宣传委员。
1986年2月,组织局、乡干部1133人,培训各级宣传员5700人,深入到乡村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搞好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10月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县委党校举办支部书记、党群干部培训班。
1987年2月,开展“深化改革、迈向小康”的大讨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县委建立了“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2月学习宣传“十三大”文件精神,县委宣传部编写了《十三大报告宣讲提示》、《十三大报告74题解》、《十三大报告名词解释》等宣讲材料。
1988年继续组织学习、宣讲“十三大”文件精神,围绕经济工作,开展看改革的速度、看改革的深度,比速度、比效益、比贡献“两看三比经济大合唱”活动,县委成立了“两看三比经济大合唱”办公室。
1989年学习宣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县委宣传部和党校从7月31日至8月20日分3期举办了县、乡、局领导干部学习四中全会文件读书班,参加学习的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的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委员、副乡长以上干部,县直局级单位的正、副职,共计600余人,按照中央和市、县委的部署开展了“扫黄”“禁赌”除“六害”等专项活动。9月县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据此县委宣传部落实村民例会及企业职工学习制度,编写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100题》发到村(街)。
1990年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雷锋活动,县委召开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动员大会。3月召开了全县规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推向高潮。7月在全县各村街开展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岗、爱邻、爱同志,评选遵纪守法户和文明户的“六爱两评”活动。
2.教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党员进行党的纲领教育,重点是如何坚持对敌斗争,保卫革命成果。县委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讲党课,不定期举办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办不定期小报,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
50年代中期,县委组织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县委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党支部讲课。60年代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即每月一次生活会,支部会,支部大会,上一次党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党员仍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结合进行宗旨、理想、纪律教育,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端正党风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主要方法:一是自学加辅导,宣传部编印辅导材料近6万册;二是办党员轮训班。1978至1984年,在县委党校举办训练班、读书班、学习班47期,培训党员5946人。
1984年5月,开始整党工作,用2年半时间分3批进行。集中进行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进行宗旨、理想教育。为搞好基层整党,县委组织培训巡视员和宣传员,每个基层支部1—2人辅导党员学习文件。
1986至1990年,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教育,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进行党纲、党章、党性、党纪、党风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1986年农村党支部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即:规定每月5日为党员学习活动日。1987年实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是年,34个乡、镇建立党校。利用“三会一课”、党日进乡办党校学习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
三、纪检
解放前,县设专人负责纪检工作,未建组织。1950年5月,建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委员若干人,担负着对党员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195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成立县监察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委员若干人。“文化大革命”中,监察委员会被取消。1979年1月,县委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1983年2月10日,建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党务委员、委员若干人。乡、镇党委配备1名专职纪检干部,并参加党委。县直各局配备专职或兼职纪检干部。1986年1月4日,中共武清县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纪检委下设:办公室、检查科、审理科。
县纪(监)委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纪的检查,处理违反党纪案件,维护了党的团结,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保证了党在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的完成。1979年后,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党纪处分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对“整风反右”、“四清”等运动中处理的党员违纪案件及其它重大历史遗难案件进行全面清理,逐件甄别,到1983年底平反、纠正和部分纠正的案件共4442件。
1980年举办6期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班,轮训各条战线党员骨干993人。自上而下组织党员学习《准则》,纠正不正之风,工作重点为抓好端正党风教育。1984年5月,全县进行整党。纪委协助县委抓好整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村级整党中,制定了《农村若干问题的十条政策界限》和《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十条政策界限》。1985年底,县委成立了端正党风领导小组,纪委负责端正党风的日常工作。1986年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党风责任制的决定》和《端正党风的规划》,促进了全党抓党风局面的形成。1987年,在党员中集中时间开展党章准则的再学习、再教育。制定《关于严肃党内纪律的几项规定》,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不断增强。198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精神,县纪委积极抓好党风和廉政建设,抓教育、建制度,纠正和解决各种不廉洁问题。1989年制定《关于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暂行规定》,参与了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廉政办公室的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会同组织部门对参加动乱活动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清查、清理,维护了党的纪律的严肃性。1986至1990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88件。查出党内违纪案件444件,处理违纪党员534名,其中开除党籍的113名。
四、统战
解放初期,统战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兼管,吸收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县级人民政权的建设。历届县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1952年7月,县委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部。1954年7月后的各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占一定比例。第一届至第五届县人民委员会均有1名爱国民主人士任副县长。1957年5月后,历届政协委员会都邀请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常委及副主席均有爱国民主人士担任。在反右派斗争后期和“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受到错误路线的迫害。1978年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落实了各项统战政策。1979年开始对错划的“右派分子”进行复查,予以全部纠正。1980年4月,县委恢复统战工作,广泛开展新时期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原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政策,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眷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1983年起,对原工商业者进行甄别,做好党外人士的安排。1979年12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有1名党外人士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3月,县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有2名党外人士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年3月,政协武清县三届一次会议选举的5名副主席中有爱国民主人士3人。3月人大常委会任命1名党外人士为副县长。
1986年对全县信教群众、“三胞”及眷属、非党知识分子的情况进行调查,为因右派问题受株连的家属及子女落实了政策。是年12月,完成了武清县工商联筹建工作。1987年开展经济统战,为乡、镇企业引线搭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物资给予清退落实;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1987年11月至1988年底,共接待“三胞”151人。1988年有3名非中共人士当选为市政协委员,3人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是年下半年,对全县私营企业进行调查。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时,做了台胞、台属的正面思想教育。对台胞要求回乡定居的,进行劝解,对符合定居条件的两位台胞办理了定居手续。5月县委统战部与杨村镇党委、七街党支部密切配合,给回民信教群众做了思想工作,使他们拒绝参加外地抗议《性风俗》一书的活动,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证了社会的稳定。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完成了县政协的换届。是年6月,深入乡、镇、局及村、户对“三胞”及其眷属进行了全面调查。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