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政党•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642
颗粒名称: 第十九卷 政党•社团
分类号: D05;C916
页数: 31
页码: 631-6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武清县 政党 社团工作

内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县委机构
  1944年9月,建立中共路南武清县工作委员会。翌年4月,改称中共路南武清县委员会。1946年9月与天津县合并,称中共津武县委员会。1949年3月,撤销津武县,路南武清县与路北武清县合并,成立中共武清县委员会。
  路南武清县党组织是在原冀中十分区三联县二、五联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党员多在今廊坊市的安次区、霸州市等地。1945年7月18日后,在黄花店乡后辛庄、马营、胡营、西田庄和汊沽港乡小刘堡、冷家堡6个村建立党组织。21日朱俊杰、董芳在后辛庄组建第一个党支部,李德宽任支部书记,党员12名。8月至10月,先后在120个村建立党组织。1946年底,党员发展到537名。
  1946年1月,建立中共路北武清县工作委员会。3月改称中共路北武清县委员会。1949年3月,与路南武清县合并。
  路北武清县党组织是在武宝宁联合县二、七区的四马营、王三庄和郭庄3个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4年9月,上马台乡王三庄的王廷珠入党,为最早的党员。1946年2月,组建大黄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李士信。是年,在73个村发展党员。1948年底,有150个村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1500名。解放初期,已有485个村建了党,全县党员2943名。
  1956年4月8日,中共武清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1966年底,中共武清县委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8月,建立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代行县委职能。1971年7月18日,召开中共武清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1986年1月3日和1989年12月9日,分别召开中共武清县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第四届委员会。
  第二节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1956年4月4日至9日在杨村召开。与会代表257名,其中妇女代表28名。县委书记冯志平作题为《中共武清县七年来的工作总结》和《1956年工作方针与任务》的报告;胡敬代表县委作《关于贯彻执行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规划》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会由31名成员组成,选举出席中共河北省代表大会代表3名。
  第二次代表大会,1971年7月16日至18日在杨村召开。与会代表934名,其中妇女代表176名,会议听取杨进修代表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作题为《高举“九大”团结、胜利旗帜,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乘胜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
  第三次代表大会,1985年12月31日至1986年1月3日在杨村召开。与会代表328名,代表全县1318个支部,29377名党员。会议听取了县委书记王劭文作题为《坚持改革、团结奋斗,努力建设新武清》的报告和程振江代表中共武清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所作的《纪检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1989年12月7日至11日在杨村召开。与会代表298名,其中妇女代表55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委书记徐景树所作的《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武清而奋斗》的报告和纪委书记程振江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三节 书记名表
  第四节 党 务
  一、组织建设
  解放前,县内党员较少,主要分布在农村,只在农村建立党支部。1949年3月,按行政区划,全县建立15个区委会。1950年9月,调整为10个区委会。1953年调整为13个区委会。1957年5月,撤区设乡,建立37个乡(镇)党委会。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党委。1954年4月,增设杨村、王庆坨镇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乡(镇)党委。全县共有党委65个,总支委员会2个,支部委员会1205个,党员27811人。到1990年有基层党委47个,总支委员会22个,支部委员会1541个,党员32074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重点是雇农。解放后,发展党员重点为干部和工、农、兵群众中优秀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以新党章为标准,发展重点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骨干。1983年全县发展的137名党员中具有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的7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清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左”的影响。1981年广泛深入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1983年评选出81个先进党支部,219名优秀党员。通过1983至1986年三年的整党工作,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整党文件,提高了思想和业务素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87年通过对党员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党的现行政策教育、形势教育、理想、宗旨和纪律教育,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党性强、作风正、工作成绩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典型。在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党的建设制度。即:党务工作例会制度,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乡、镇、局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制度,生活会与民主监督制度,“三会一课”与农村党日活动制度,社会协商谈心服务制度,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培训制度,全党抓党风责任制制度和党务工作百分考核制度。这些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使党的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了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干部管理工作,解放初期统一由县委管理。1951年3月,县政府建人事科后,一般干部的录用、调配、考核、任免等项工作,划归县政府人事科管理。领导干部的管理仍归县委组织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委组织部和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均被取消,干部统归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管理。1974年恢复正常管理。1979年11月,重建县政府人事科。198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干部管理工作实行“简政放权”,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将原属县委管理的一部分干部下放到主管局党委、党组管理。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在机构改革中,把一些具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党员选拔到领导岗位。9名县委常委平均年龄由50.8岁下降到43.8岁,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小2人、初中5人、高中2人变为高小2人、初中2人、高中1人、中专2人、大专2人。1984年6名正副县长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4岁降至47岁,文化程度由原来的初中5人,高小1人,上升到初中3人、中专1人、大专2人。1989年7名正副县长平均年龄为46.5岁,文化程度初中1人、中专2人、大专3人、大本1人。
  二、宣传教育
  1.宣传党的宣传工作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方针和中心任务,确定宣传内容。组织宣传队伍,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宣传重点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使群众认清形势,坚定共产党必胜的信念。
  1950年5月,围绕贯彻婚姻法开展宣传。县委建立贯彻新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培训一批县、区干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宣传。是年11月,县委从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宣传队,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运动。县、区干部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翌年,继续开展贯彻新婚姻法和抗美援朝宣传。
  1951年3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工会、农会、工商联、学校、机关利用会议和报告会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1953年冬,县委宣传部组织宣传队伍,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培养大批骨干,深入城镇、农村、学校进行宣传。
  1979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县委宣传部为公社和县直单位培训百余名宣传骨干,以社、局为单位开展大讨论。
  1981年8月,学习宣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县委宣传部和党校从8月6日至12月10日,共举办4期县、社干部培训班,参加人员是各局科长以上干部、公社党委成员、村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和部分宣传理论干部,为宣讲《决议》培训骨干1200人。
  1982年2月,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礼貌月”(每年3月)活动。县委召开1200人参加的宣传动员大会,以搞好卫生为突破口,综合治理“脏、乱、差”,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五讲四美”活动。
  1983年3月,县委宣传部再次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争创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三优”活动。县委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时,开展文明单位建设的宣传。
  1979至1985年,宣传重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每年组织和培训七、八百名县、社(乡)干部,深入农村,向群众宣讲有关改革的中央文件,宣传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关方针政策。配合中心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结合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党的宣传、教育,从1974年开始,县委宣传部长为县委常委,各乡、镇党委配备1名宣传委员。
  1986年2月,组织局、乡干部1133人,培训各级宣传员5700人,深入到乡村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搞好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10月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县委党校举办支部书记、党群干部培训班。
  1987年2月,开展“深化改革、迈向小康”的大讨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县委建立了“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2月学习宣传“十三大”文件精神,县委宣传部编写了《十三大报告宣讲提示》、《十三大报告74题解》、《十三大报告名词解释》等宣讲材料。
  1988年继续组织学习、宣讲“十三大”文件精神,围绕经济工作,开展看改革的速度、看改革的深度,比速度、比效益、比贡献“两看三比经济大合唱”活动,县委成立了“两看三比经济大合唱”办公室。
  1989年学习宣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县委宣传部和党校从7月31日至8月20日分3期举办了县、乡、局领导干部学习四中全会文件读书班,参加学习的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的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委员、副乡长以上干部,县直局级单位的正、副职,共计600余人,按照中央和市、县委的部署开展了“扫黄”“禁赌”除“六害”等专项活动。9月县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据此县委宣传部落实村民例会及企业职工学习制度,编写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100题》发到村(街)。
  1990年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雷锋活动,县委召开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动员大会。3月召开了全县规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推向高潮。7月在全县各村街开展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岗、爱邻、爱同志,评选遵纪守法户和文明户的“六爱两评”活动。
  2.教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党员进行党的纲领教育,重点是如何坚持对敌斗争,保卫革命成果。县委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讲党课,不定期举办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办不定期小报,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
  50年代中期,县委组织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县委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党支部讲课。60年代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即每月一次生活会,支部会,支部大会,上一次党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党员仍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结合进行宗旨、理想、纪律教育,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端正党风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主要方法:一是自学加辅导,宣传部编印辅导材料近6万册;二是办党员轮训班。1978至1984年,在县委党校举办训练班、读书班、学习班47期,培训党员5946人。
  1984年5月,开始整党工作,用2年半时间分3批进行。集中进行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进行宗旨、理想教育。为搞好基层整党,县委组织培训巡视员和宣传员,每个基层支部1—2人辅导党员学习文件。
  1986至1990年,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教育,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进行党纲、党章、党性、党纪、党风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1986年农村党支部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即:规定每月5日为党员学习活动日。1987年实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是年,34个乡、镇建立党校。利用“三会一课”、党日进乡办党校学习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
  三、纪检
  解放前,县设专人负责纪检工作,未建组织。1950年5月,建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委员若干人,担负着对党员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195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成立县监察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委员若干人。“文化大革命”中,监察委员会被取消。1979年1月,县委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1983年2月10日,建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党务委员、委员若干人。乡、镇党委配备1名专职纪检干部,并参加党委。县直各局配备专职或兼职纪检干部。1986年1月4日,中共武清县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纪检委下设:办公室、检查科、审理科。
  县纪(监)委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纪的检查,处理违反党纪案件,维护了党的团结,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保证了党在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的完成。1979年后,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党纪处分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对“整风反右”、“四清”等运动中处理的党员违纪案件及其它重大历史遗难案件进行全面清理,逐件甄别,到1983年底平反、纠正和部分纠正的案件共4442件。
  1980年举办6期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班,轮训各条战线党员骨干993人。自上而下组织党员学习《准则》,纠正不正之风,工作重点为抓好端正党风教育。1984年5月,全县进行整党。纪委协助县委抓好整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村级整党中,制定了《农村若干问题的十条政策界限》和《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十条政策界限》。1985年底,县委成立了端正党风领导小组,纪委负责端正党风的日常工作。1986年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党风责任制的决定》和《端正党风的规划》,促进了全党抓党风局面的形成。1987年,在党员中集中时间开展党章准则的再学习、再教育。制定《关于严肃党内纪律的几项规定》,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不断增强。198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精神,县纪委积极抓好党风和廉政建设,抓教育、建制度,纠正和解决各种不廉洁问题。1989年制定《关于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暂行规定》,参与了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廉政办公室的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会同组织部门对参加动乱活动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清查、清理,维护了党的纪律的严肃性。1986至1990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88件。查出党内违纪案件444件,处理违纪党员534名,其中开除党籍的113名。
  四、统战
  解放初期,统战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兼管,吸收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县级人民政权的建设。历届县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1952年7月,县委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部。1954年7月后的各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占一定比例。第一届至第五届县人民委员会均有1名爱国民主人士任副县长。1957年5月后,历届政协委员会都邀请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常委及副主席均有爱国民主人士担任。在反右派斗争后期和“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受到错误路线的迫害。1978年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落实了各项统战政策。1979年开始对错划的“右派分子”进行复查,予以全部纠正。1980年4月,县委恢复统战工作,广泛开展新时期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原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政策,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眷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1983年起,对原工商业者进行甄别,做好党外人士的安排。1979年12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有1名党外人士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3月,县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有2名党外人士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年3月,政协武清县三届一次会议选举的5名副主席中有爱国民主人士3人。3月人大常委会任命1名党外人士为副县长。
  1986年对全县信教群众、“三胞”及眷属、非党知识分子的情况进行调查,为因右派问题受株连的家属及子女落实了政策。是年12月,完成了武清县工商联筹建工作。1987年开展经济统战,为乡、镇企业引线搭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物资给予清退落实;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1987年11月至1988年底,共接待“三胞”151人。1988年有3名非中共人士当选为市政协委员,3人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是年下半年,对全县私营企业进行调查。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时,做了台胞、台属的正面思想教育。对台胞要求回乡定居的,进行劝解,对符合定居条件的两位台胞办理了定居手续。5月县委统战部与杨村镇党委、七街党支部密切配合,给回民信教群众做了思想工作,使他们拒绝参加外地抗议《性风俗》一书的活动,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证了社会的稳定。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完成了县政协的换届。是年6月,深入乡、镇、局及村、户对“三胞”及其眷属进行了全面调查。
  第五节杨柳青镇党校
  一、机构
  1954年10月,中共武清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城关举办了基层党员训练班,为县委党校前身。1958年10月,安、武合并,河北省委拨款40万元,在廊坊建校舍,训练班迁至廊坊,正式定名为“中共武清县委党校”。1961年6月,安、武复原制,校址移交安次县,中共武清县委党校无固定校址,先后在南蔡村敬老院、黄庄中学等处办班。1963年8月,在八孔闸建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校停办。1972年1月,经县委研究重建党校,并成立领导小组。1973年党校、干校合建,即一个单位两个名称。干校全称为“中共天津市武清县委五·七干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党校始设办公室、行政科、教研室。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下发后,党校逐步正规化,增设组教科、总务科、图书资料室。
  二、规模
  党校校址原为县工业局在八孔闸建的小氮肥厂,1963年改建为党校校舍。占地面积为2868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32平方米,当时教学设备和住宿因陋就简,学员上课坐马扎,宿舍铺草垫子、睡地铺。
  1974年打深机井一眼,解决了多年吃水难的问题。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后,校舍和教学设备等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近年来,县财政先后拨款23万元,新盖房屋64间,维修房屋100余间,建水塔1座,自筹资金建浴室3间。有房屋197间,其中学员宿舍50间,教室13间。建筑面积为4397平方米,增加1865平方米,并购置了部分教学设备。课桌椅250套,床铺、被褥各150套,录放机1台,监视器2台,电影机1台,收录机7台。上海牌轿车和雁牌双排座汽车各1部,图书馆现有藏书1.3万册,报刊95种。校内自办《党校工作》、《教学参考资料》,并和全国10多个市、县级党校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现校园内已修近3000平方米的环形柏油公路和篮球场。公路两侧都种上了垂柳,馒头柳,房前修建了花坛,并在校园内种上了130多棵果木树。
  三、教学
  党校自建校到1983年,中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5年,其余24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0期,培训县、乡、村党员干部1.16万人次。学习主要内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讲话,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政策,并开展形势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办学形式主要是采取短期轮训。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贯彻中央提出的“以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干部为主”的办学方针,坚持多种办学形式,采取长短班结合,脱产班与业余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正规化教育。1983至1990年,共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60期,培训县直、乡镇党政干部和农村党支部书记7865人次。
  1984和1985年,分别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市委党校联办了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和党政干部业余专修班,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大专学历,招收学员118人。从1986到1990年,根据中央指示要把党校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阵地、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的阵地、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称“三个阵地一个熔炉”。随着党校师资力量的增强,共自办党政干部中专班和党政干部业余中专专修班14个,培训学员603人,已毕业161人,在校440人,1991年暑期全部毕业。
  在学历班和短期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主要从提高学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干部素质,培养“四化”后备干部以及提高干部业务能力的角度出发。学历班先后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逻辑学、思想政治工作概论、领导学、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法学、心理学等20多门课程。短期培训班,则以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整党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等文件为主。
  为解决教室不足的困难,1989年党校采取了“走出去”办学的方法,为加快培训、轮训干部的步伐,摸索出一条新路。
  四、师资
  建校初期,全校只有教职工3人,其中1名教学人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1978年全校共有教职工14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在专职教师中大专学历的有3人。1983年中央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后,师资力量加强,业务素质有了提高。到1990年底,全校共有专兼职教师22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0%。
  为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了现岗培训、在职进修、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并进行科研活动。1988年始,3年来共为天津市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提供论文和调查报告4篇,其中有两篇被分别收集在天津市委党校办的《改革与探索》和《党校教育改革研究》两本书中。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武清县地方党部活动情况
  1924年3月,国民党员刘近候、黄轩由唐山来武清,发展王大呼为中国国民党党员。1926年王大呼与在京县籍大学生接洽国民党中委雷玉明,计划在县发展党员,采取秘密方式联络“优秀分子”,到1928年,在武清发展党员40余名。临时负责人是在京的王大呼、许惠东和武清方面的黄涤尘等人。是年秋,党务公开。由于当时王大呼、许惠东等没有与省党部联系,所以未被承认。河北省党部又于10月派吴帮允在县成立党员登记处,由党务指导员负责,配备干部3名,组织“新中学会”,拟定重新登记党员的办法,二、三月内,登记党员过百。由于当地党员不服省派来的领导,王大呼、许惠东与吴帮允相斗一年,王、许取得领导地位。
  1929年9月,“武清党员登记处”更名“指导员办事处”,由新的指导员、干事负责,重整党务,因党员过少,暂设省党部直属区分部。
  1930年县国民党成立区分部执行、监察委员会。翌年12月25日,创办《雍光旬刊》。是年,将县区分部改为河北省直属县区党部。1933年发展国民党员300多人。区党部仍设执行、监察委员会。是年6月,《雍光旬刊》停刊。1935年春,县党部成立“平民教育养成所”,设主任1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廊坊、落垡车站,武清县受到威胁,县党部宣告解散。党员有的妥协、有的转入地下活动。
  1938年5月,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任命黄涤尘为县党部地下书记长和执行、监察委员。以河西务、蔡村、城关等地为中心,以开设“会文书局”为掩护,潜入日伪教育界及机关内部,联络同乡、同学、亲朋发展地下党员。同时从津领回电台1部,由报务员搜集情报,保持联系。武清县国民党秘密活动时期,执行“攘外先溶共”的政策,反对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河北省党部委员吴彦桓和县党部书记长黄涤尘以“视察”地下党为名,在武清到处游说,盅惑人心,反对联合抗日。后将电台及报务员转移到通县,进行更秘密的活动。
  1941年至日军投降,国民党在县秘密活动,为发展党员高潮时期。1945年10月,国民党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采取拢络地方武装势力,控制行政机构,扩大党部组织等一系列的措施,为时不到两年,武清县部分村庄已由民主政权管辖,成“拉锯”之势,党部书记长逃至北京,国民党活动散乱。
  1947年3月底,国民党、三青团奉命合并,重新登记党员,成立“党、团统一合并委员会”。任命正、副书记长,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下设组训科、宣传科、总务科、调查室,并成立6个区党部执委会。参加登记者仅431人。1948年底县全境解放,县内国民党组织崩溃。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1947年4月7日,在国民党县政府指使下,武清县三民主义青年团筹备处在城关县立中心国民学校成立,进行公开活动。同时,成立武清县三青团分部,临时设干事会(干事长由筹备处主任兼)、监察会。干事长后改为书记,并设组训、宣传、总务3个股。在全县建成1个直属分队和5个区队,区队下设18个分队,发展团员180人。是年9月9日,国民党召开四中全会及党团联席会议,决定党、团合并后,三青团员重新登记为国民党员。县成立党、团合并委员会,三青团书记任副书记长。1948年底,三青团组织崩溃。第三章其他党派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1946年5月,杨村八街人石景山在天津加入青年党受专训。1947年冬,蒋介石发动大选,石奉命回县联络选举“立法委员会”,并接受“选举委员会”职务。受到县政府民政科长赵宝斋接待,并利用保长吴仲三和青年学生及亲属散发选票和传单。
  中国青年党在县内未形成组织,1948年后再无活动。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
  1947年6月,黄花店乡甄营人甄润生在北京与县籍民社党员王利清,谋划在七区黄花店一带招募党员。是年8月,为迎合蒋介石大选,经民社党员赵太初、王利清介绍,甄润生和自卫团区队长胡月亭及士兵50多人加入民社党。11月甄润生收到省民社党书记胡海门的“选举事务委托书”,监视选举“国大代表”。12月底,甄润生参加豆张庄选区选举。
  民主社会党在县未建组织。1948年底,自行解散。
  第四章 社团
  第一节 义和团
  清光绪二十六年春,义和团运动在境内兴起。780个村庄,村村都有义和团的坛口,较大的村镇都设两三个坛口,团民多为男女青壮年。有以黄布为标志的“乾”字团,以红布为标志的“坎”字团。男子组织义和团,妇女组织中有青少年的“红灯照”,壮年的“蓝灯照”,老年的“黑灯照”,寡妇的“青灯照”,还有讨饭者组织的“沙锅照”。
  王庆坨王猩酋记录了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王庆坨义和团的活动情况:本镇南阁设坛,树旗上书“红巾教”,半月后更名“义和团”。又有“红灯照”者皆妇人。以于二嫂为首,每日游街示威,四方团民云集南阁,多至2000余人。辕门斗方红联文曰:
  “奉旨练拳御外侮,严惩脏官锄内奸”。
  猩酋即兴赋诗曰:
  “绝无仅有此奇观,红巾为号义和团。
  坛外建旗书奉旨,衙中仗剑骂脏官。
  扬威大作平洋势,上法休教左道看。
  每日三餐得胜饼,众夷一见胆生寒。”
  “村有国民二百三,头包红巾袒胸肩。
  洋枪洋炮皆能避,雪刃钢刀手中端。”
  “红灯照内九妇人,自称天女下凡尘,
  上法咒语骂毛子,闻声丧胆吓掉魂。”
  义和团建立后,为抗议县令赵炳文对团民的围剿、镇压,各坛口散发“揭帖”。商定在五月初十进县城示威,赵闻讯坐卧不安,初十凌晨,欢迎团民于城外,一步一揖。是日,团民万人入城,秋毫无犯。商民摆茶桌、放鞭炮,以迎团民入城,是谓“大师兄闹衙门”。
  六月十日,境内团民在杨村、落垡、廊坊一线拆毁铁路,破坏桥梁,拦击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带领的侵略军,并把杨村镇改名为“平洋镇”。经过一场战斗,杀伤了很多“洋鬼子”。西摩尔胆战心惊地说:“如果义和团也使用枪炮,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全军覆灭。”
  第二节 工会
  一、机构
  1945年4月,路南武清县建立工人抗日救国会,解放战争时期改名工人联合会,1946年9月2日,改名津武县工人联合会,关东兴任主任。路北武清县于1946年3月,建立工人联合会,林一任主任。路南路北合并后,武清县未建县级工会组织,只成立搬运工会。1949年12月,组建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毛松林任主席。1950年11月29日,召开县首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总工会。有基层委员会34个,会员1582人。1953年10月1日,改称县工人联合会。1958年,安、武合并改称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组织瘫痪,被“工代会”取代。1973年恢复工会组织。5月21日,召开武清县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45人。有基层工会66个,会员2707人。1990年有基层工会251个,会员30044人。
  二、活动
  1950年县总工会建立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动工人迅速恢复生产,以增产竞赛、节约捐献、参军参战等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协助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工人开展技术革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并建立俱乐部,开展工人体育、文娱活动。1979年后,工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组织工人补习文化,学习技术,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1984年7月,建第一座工人俱乐部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内设文体室、评书场、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剧场、灯光球场等,每天活动近600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会工作进一步加强:
  1.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86年组织各行业开展劳动竞赛287次。1987年县工会成立职工技术组织,完成技术攻关43项,引进新技术38项,开发新产品21种,改进工艺87项,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开展“我为‘七五’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收集合理化建议3099条,行政采纳1978条,提高经济效益900余万元。是年,受理职工来信来访18件次。
  1988年举办“献计献策,立志达标竞赛”演讲会,经验交流会。1989年进行县办企业抽查,对682项危及职工安全、健康的隐患提出限期整改意见。9月向全县职工提出“大干100天,每人每天贡献1元钱”的口号,开展劳动竞赛385次,获经济效益658.85万元。是年,工会系统成立女职工工作委员会76个,至1990年多次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
  1990年协助有关部门为亏损企业的近百名职工重新安排就业。各级工会组织还为职工建小浴池、小理发室、小存车棚、小伙房计1500余处,托幼园160余处。基层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厂长签订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共保合同,帮助厂长落实承包合同,组织职工完成承包任务,发动职工交风险抵押金。并连续五年开展了为“七五”计划献计出力竞赛活动。
  2.参政议政
  各基层单位的重大问题,组织工会代表大会讨论审议。1988年2月,县工会组织职工与县领导开展对话活动72次,并将对话内容写成3份报告,提交县委、县政府。
  3.知识教育
  1986年5718人参加职工文化补习班,4032人考试合格。1987年5月,县工会举办职工法律知识竞赛,1000余名职工参加,结合法制教育,开展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年,各级工会开展“创优质产品”,“假如我是用户”,“学先进、正商风”等活动。1988年4月,开展职工学习“十三大”文件征文比赛,征集论文1507篇。1989年3月,举办“我与改革”讲演活动,各基层工会推荐演讲稿255篇。是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县工会及时深入到面粉厂、煤建公司、供电局、自来水管理站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与职工谈心,稳定职工情绪和生产秩序。1990年初,开展“三热爱、一发扬”争当一名好职工竞赛活动。8月组织工会干部、先进分子300多人到驻杨村52854部队参观部队发展史和实弹演习,增强职工国防意识。10月召开典型事迹报告会。
  4.文体活动
  县工会每年组织一次乒乓球、篮球、象棋、围棋等体育比赛,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1986年开展文体活动270多次。翌年5月,组织“文化博览月”活动,231个基层工会组织,24036人参加。有文艺汇演、书法、美术、篆刻、摄影等作品展览,厂歌、行业之歌、创作、象棋、围棋、乒乓球比赛,县工会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1988年举办职工“文艺录音汇演”比赛,参加职工2863名,录制节目6041个。1990年有19个局参加全县职工乒乓球赛。
  第三节 贫协
  一、农会
  1945年4月,路南武清县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朱抗任主任。1946年9月,与天津县合并,称津武县农会,李守忠任主任。1946年1月,成立路北武清县农会,斗牛任主任。全县各乡村均以贫雇农为主体建立农会。1949年3月,成立武清县农会,李守忠任主任。
  农会掌管农村中的重大事情,协助政府组织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开展清算、复仇、反霸斗争。搞好土改、动员参军参战,抗美援朝,参加互助合作,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农会工作逐步由农业社的社员代表大会接替。
  二、贫协
  1964年10月,在重新组织“阶级队伍”的口号下,召开了武清县第一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了第一届贫农、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张悦庭任主席。各社、队相继建立了贫协组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贫协组织瘫痪,被“农代会”取代。1973年2月,恢复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1982年全县撤销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
  第四节 共青团
  1945年4月,成立路南武清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由董芳任副主任,后冉树芳任主任。各区、村相继建立青年抗日救国会组织。1946年3月,成立路北武清县青年联合会,景辉任主任。大部分区、村建立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会”。1949年3月,建立武清县青年委员会。是年6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清县工作委员会。1953年4月,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清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250名,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清县委员会,高占鳌任书记。1957年7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武清县委员会”,简称共青团县委。“文化大革命”中组织瘫痪。1973年恢复。
  共青团组织在县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展适合青年特点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活动。50年代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加土改、镇反、“三反”等政治运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1月和1959年1月,各召开一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9年4月,在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激发团员青年建设“四化”的热情,涌现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100名,县级新长征突击手标兵10名,市级新长征突击手38名,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2名。并评出县级新长征突击队38个,市级新长征突击队1个。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采集树种,绿化家乡”活动。与此同时组织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向农村五保户、困难户、烈军属送温暖。为给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到1981年底,全县建280个“青年之家”。1982年团县委组织广大青少年第一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建青年卫生街860条,红领巾街588条。1983年8月,团县委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义务采种先进单位”。1984年9月,团县委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和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是年,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成立“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中心”,聘请教师361人,办培训班264期,培训学员4万余人,团县委被市有关部门评为“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先进单位。1985年团县委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全县19.46万名青年,参加植树的11.35万人,植树39.45万棵,育青少年林、苗圃226亩,绿化乡村公路和渠岸412条,总长达12.75万米。大黄堡乡的渔苇路工程被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最佳绿化工程”。3至9月,在全县乡村企业青工中,组织开展了“乡镇企业青工百业十行技术练兵比武活动”。这一活动经验,于10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是年,团县委被团市委评为“两创一提高”活动最佳组织单位。
  1986年团县委配合整党,改变以行政村设置团支部的单一作法,在乡、镇企业经委中设立团总支。团支部设置变为区域组合型、专业主体型、行业综合型多种形式。这项改革得到了团中央组织部的通报表彰。是年,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5月在南蔡村乡礼堂召开现场会。1986年12月1日至1987年1月15日,团县委在党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各乡、镇团委书记,部分县直和国办中学团组织负责人50多人。1987年4月19日至21日,召开共青团武清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50名,团县委书记袁桐利作题为《投身改革、开拓进取,为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武清县第九届委员会。8月召开了“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现场会。9月27日至10月31日,举办首届县直青年“十杯”赛。是年,在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单位。
  1988年5月,团县委带领18个乡团委的干部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和新金县考察乡、镇企业共青团工作,并与两个区、县团委,新金县的18个乡团委分别结成友好团委。8月团县委组织成立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协会。是年,路南片成立共青团工作联合会。
  1989年2月,开展“青少年学雷锋、支援国家建设有奖储蓄”活动,共储蓄集资4万元。4月团县委就中学生所关心的“中学生弃学经商”、“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现行三好学生评比的利弊”等热门话题组织了辩论会,澄清了社会上不良因素给学生们造成的影响。1989年“五四”青年节前后,团县委开展了“热门话题大家谈”、“话说改革十年”报告会,“青年智力杯竞赛”、“学雷锋送温暖”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全县有近10万名青年团员参加活动。团县委还注意做好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每年“六一一”都与教育局合作,在礼堂举办庆“六一”儿童节大会。9月团市委、市科委在县召开了“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现场会,团县委在会上介绍的经验在全市推广。11月2日,团县委向团员青年发出“发扬共青团的优良传统,洒青春汗水为家乡农田基本建设做贡献”的公开信,32万名团员青年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成立青年突击队157个,建青年工程278个,完成土方96万立方米。是年底,团县委被团市委评为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1990年1月,县直23个单位,450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学雷锋奉献青春活动,各乡、镇团委、少先队先后组织学雷锋活动330余次,参加活动的达13万人次。5月2日至4日,召开共青团武清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71名。团县委书记袁桐利作题为《团结全县团员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武清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全面提高我县团组织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决议》,选举产生了共青团武清县第十届委员会。7月16日,在石各庄乡召开了农村团的整体化建设现场推动会。9月29日至11月10日,团县委举办了第四届县直青年“十杯”赛,共有5000多人参加比赛,588人参加了县里的决赛。
  1985年至1990年,共评选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206人,突击手标兵10人,突击队84个,市级新长征突击手41人,突击队4个。
  第五节 妇联
  1945年4月,成立路南武清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赵玉茹任主任。各区、村均有妇救会组织。翌年3月,路北武清县成立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会,苏杰任主任。大部分区有妇联会,部分村有妇联会组织。1949年3月,合并组成“武清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吴健任主任。1956年2月,召开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与会代表205名,列席代表4名。会议审查批准了武清县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制定了1955年冬至1956年春妇女工作计划,交流了妇女工作的经验。选举产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孔凤兰、李秀珍任副主任,未设主任。1957年10月后,“武清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为“武清县妇女联合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妇联组织瘫痪。1973年3月,恢复县妇联组织。1988年下半年,县在各单位均建妇女委员会,设专职主任1名。至1990年先后召开8次妇女代表大会。全县乡、镇、村均设专职妇女干部,组织机构健全。
  抗日战争后期,县妇女组织一面发动妇女抗日救国,一面组织武装自卫,掩护抗日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动员亲人参军参战、慰问部队、看护伤员、支援前线。同时,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对封建买卖婚姻等。
  解放后,县妇联会通过区、乡、镇、村、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代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妇女工作,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1952年全县组织长期(常年性)和短期(季节性)两种托儿所。短期托儿所是农忙季节,子女小无人看管的妇女户与子女已大的妇女户,帮工换工;长期托儿所是妇女互相帮工的一种组织。是年,大顿邱初级农业社第一个办起了农村幼儿园,入园幼儿百余人。1956年5月15日,乡设民主妇联会,村设妇联会。1957年10月3日,“民主妇女联合会”改名“妇女联合会”。1958年7月,全县实现了托儿互助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妇联组织贯彻执行中央书记处关于“托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指示,发展城乡托幼组织。到1983年底,全县共建幼儿园575个,入园幼儿1.14万人,入园率达89.2%。县妇联配合县教育局,在每年暑假期间,为各乡、镇和县直各局培训幼儿教师和辅导员。
  1979年县妇联组织开展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好;勤劳致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完成任务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好;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好;遵老爱幼、家庭民主和睦、邻里团结互助好的“五好”家庭活动,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0年县各级妇女组织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动妇女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大胆承包各项生产任务,发动和组织妇女搞好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1981、1982、1983年全县涌现出“五好”家庭分别为59户、162户、372户。1983共有61户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17户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9月28日至10月10日,全县妇女开展慰问广大政法公安干警活动。12月15日至1984年1月15日,在全县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月活动。3月全县女干部、女职工首次开展“三八健康杯”体育活动通讯赛,并于“三八”妇女节参加了市妇联决赛,获郊县团体总分第二名。1985和1986年,均获郊县团体总分第一名,至1990年每年均举行一次“三八健康杯”体育活动通讯赛。
  1984年5月31日,县妇联、县体委等7个单位联合举行县首届幼儿母子运动会。至1990年共举行5届幼儿母子运动会。是年上半年,县妇联在杨村运河公园,建立了儿童乐园,园内有大型玩具20余种,6月1日正式开放。1986年3月至4月,组织了“三八”红旗标兵和津门女将报告团,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大讨论。5月17日在下朱庄村搞家庭教育试点,办起了第一个家长夜校。到1987年底,全县共办41所家长夜校,并在杨村镇、北郑庄、上下园分别开办家庭学堂试点。是年,全县建起妇幼之家40个,为妇女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县妇联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了十项种植、十项养殖、十项家庭手工业“三十”竞赛活动。年底评选出北蔡村、陈嘴、大黄堡、大良、城关、东蒲洼6个乡妇联为“三十”活动先进乡妇联。河西务乡周羊庄、杨村镇夹道、城关乡后庄等28个村妇代会为“三十”活动先进妇代会。全县“三十”活动女能人150名。举办各种类型实用技术培训班180期,参加学习17000人次。1986年,为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各乡、镇妇联普遍建立三级信访组织。1986至1990年共接待来信来访238件,为受害妇女出庭代理23次,代书法律文书15件,并参加出庭陪审。县妇联法律顾问组利用集日,赴各乡、镇做法律咨询。1986和1987年,每年组织一次妇女知识竞赛,以妇幼知识、科学育儿知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
  1987年初,在县党校举办为期45天的乡、镇妇联主任培训班。采用问答、口答、笔答、办辅导班等形式,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1987至1988年,县妇联与团县委联合,分两次为24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1988年在东蒲洼乡北章庙村建立本市郊县第一个法律顾问点。是年,县妇联被市有关部门评为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先进集体和“三十”活动先进县。
  为提高妇女干部的素质和业务水平,1989年两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和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妇女与改革”征文赛,“改革话十年”演讲赛,文艺演唱会、座谈会,深化形势教育。3月8日县妇联与文化局联合组织了庆“三八”首届家家乐文艺大奖赛决赛,参加决赛的有16户,演出的节目形式有歌舞、戏剧、曲艺、小品等。是年,建科研小组328个,1372人;攻关小组154个,863人。开展各种技术比赛95次,有10506人参加。县、乡妇联办各类妇女实用技术班808期,培训妇女47826人。1990年1月,妇联系统组成80余人的便民服务队,在全县掀起学习雷锋活动的高潮,近3万名妇女走上街头为群众做好事3万余件。7月县妇联组织了农村妇女种植业、养殖业知识竞赛,8月组织妇女干部法律知识竞赛。是年,在全国妇联生产会议上,县妇联作了典型发言。年底,评出“双学、双比”女能人100名,“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6个。
  第六节 工商联
  民国时期在县城和河西务分别建立了商会。
  解放初,城关、崔黄口、王庆坨、杨村有4个地区性商会。1952年3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首次召开工商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工商联合会第一届执委会,朱贵任主任委员。在主要集镇设10个分会,有会员千余人。至1962年,先后召开五次代表大会。选出五届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1967年12月,县工商业联合会被撤销。1986年12月6日,召开第六次工商业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常委12名,执委24名,主任秘书1名,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重新登记老会员185名,发展新会员104名。
  1952至1956年,工商联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反映会员的意见、要求,沟通会员与政府的联系,协助政府组织生产和流通,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协商税收,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工商联组织会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参与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实行民主监督,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商联组织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和微观领域的经营管理,对宏观政策进行论证。支援少数民族村、宗教村。配合县委实施“星火计划”。推动县办企业,乡、村企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素质。1987年分别在白古屯、大碱厂、梅厂等乡举办了4期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既有系统授课,又有业务答题。加强与海外商业组织和工商界人士的友好联系和业务往来。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并因地制宜地兴办经济实体。
  工商联恢复后,发挥网络优势,开展信息服务。到1990年发出供求信息、市场动态、产品开发等信息600多条,信息发往省、市、县工商联咨询服务组织71个,本地区经济单位86个。收到外地交流信息500多条,为企业单位提供市场动态。为乡、镇工商企业引进项目8个,推销滞销产品19种,调剂原材料余缺10项,交流闲置设备3项。在杨村建立商品展销服务部,直接听取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反馈给生产厂家。
  1987至1990年,县工商联带领企业会员3次参加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产品展销会,共有21个厂次参加,成交额213万元。
  1990年对有代表性的51家乡、村两级工商业进行调查,掌握企业门类数量、设备、产品和经营能力,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向县委写出了书面报告。
  工商联坚持了月、季、年主委办公会、常委会、执委会制度。定期组织执委、常委和驻会干部学习,并紧密结合“爱国、敬业、守法”教育,工商联不间断地开展联谊工作,对“三胞”眷属会员和老龄会员探视、慰问、组织学习座谈。
  1989年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时,工商联3次向会员发出公开信,驻会常委深入到杨村、梅厂、黄花店等乡、镇召开代表座谈会,宣传中央有关文件。会员坚守工作岗位,并做好家属和群众的工作。
  第七节 科协
  1978年11月25日,建立武清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学技术委员会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县科委副主任甄元勋兼任科协主席。
  1984年4月8日,白云祥任科协主席。开始筹备建立武清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的工作。1985年3月,全县乡、镇建立科学技术协会34个,420个村建立了农村科普小组。重点村建立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70个,县直专业协会、学会10个。全县协会、学会会员总数为3200人。
  1985年3月28日至30日,在杨村召开科学技术协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50名,县委副书记白乐志、市科协副主席顾毅然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科协筹委会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武清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产生武清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5名,常委11名,白云祥兼任主席,各乡、镇均由1名党务副书记兼任科协主席,1名干部兼任科协秘书。
  县科学技术协会与各协会、学会协同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活动,发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科技咨询,加强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之间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
  1986年全县34个乡、镇科协有专业技术研究会87个,县直专业协会、学会11个,会员5500名。1987年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23个,科普小组450个,县直专业学会14个,共有会员6125名。95%的中小学校建立了青少年科技领导小组,有65名科技工作者、教师担任了科技辅导员。举办培训班361期,培训2.94万人。“科普赶集”957次,咨询5290人,有2107人参加外出学习考察153次。是年,举办“武清县首届科技周”活动,至1990年共举办4届。县召开了1200人参加的科普报告会。举办科普报告44场,派出咨询人员和科普宣传员876人,发科普资料149种,2.14万册,展牌390块。被天津市评为“科技周”活动先进集体。
  1988年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154个,农村科普小组502个。县直协会、学会17个,会员1.2万人。是年,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了“讲精神文明,比科技奉献”和“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的“二讲二比”活动,召开“武清县首届科技论文交流会”。1989年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182个,会员1.5万人。举办科技报告会63场,印发科普资料2.8万册,派出科技咨询员和科普宣传员1100人次,制作展牌470块,设置科普柜台371个,推广实用技术13项。是年,召开了“武清县首届科技奉献”活动报告会。
  1989年10月13日,国务院第四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下发后,对81个协会、学会进行审查核实,准予复查注册登记的68个,其中县直28个,乡、镇40个,自行解散的11个,暂缓登记的2个。
  1990年已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190个,农村科普小组512个,县直专业协会、学会20个,科技示范户3385户,共有会员1.52万人。举办科普报告会75场,参加8500人。办科技培训班85个,培训4450人次。召开科技交流会11次,参加745人,交流论文75篇,经验交流会14次。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48项,取得经济效益4.1万元。
  第八节 文 联
  1945年7月,路南武清县成立文学艺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文联,边志存任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路南武清县文学艺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称武清县文学艺术界联合 会。1946年8月撤销。
  1984年10月30日,重建武清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召开首届代表大会,出席会员178人,列席52人。县委书记王阁林和副县长窦树仁在“县文联”成立大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选举产生“县文联"组织机构,设理事18人,其中常务理事8人。副县长窦树仁任名誉主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克友任主席。
  县文联协助民间组建自发的文学团体有“雍阳书画社”、“潞河文学社”、“燕野曲艺社”,并成立了第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田野业余艺术团”。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