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医药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64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医药事业
分类号: R199 .2
页数: 4
页码: 627-6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医药事业的具体情况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中、西药发展、医药经营、培植与产制等。
关键词: 武清县 卫生 医药事业

内容

一、中、西药发展
  1940年有10几家富户经营中药,城关仁寿域、庆和栈,杨村万全堂、同仁堂,河西务兰记等批零兼营,杨村恒孚京报房专业经销西药,其余则为行诊农村以医带药。
  解放初期,发展人民保健事业,药业得到发展。城关仁寿域、永安堂并店联营,医药兼备。1955年初县社建药材店,基层社开辟了新药零售业务。7月改建为药材经营部,人员增至17人,并扩增药材批发业务,货源分别由市医药、药材公司组织购进。
  1956年2月,药业实行同行业公私合营,由原杨村同仁堂、城关庆和栈、河西务兰记、王庆坨宏生堂、黄花店复生堂以及梅厂、北蔡村、大良等15家药店共87人,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合营成“武清县中药总店”,7月即与药材经营部建立了中药材代销关系。
  1958年8月,实行商业大组合,药材网点及合营药店并入各自所在地的供销社,撤消中药总店。翌年8月,划归卫生局领导,改称医药经理部。1962年又划归供销社,更名武清县药材公司。
  二、医药经营
  药材站初建时,主营批发,规模仅有针、片、酊粉类制剂不过百种,50年代末开展中成药下乡供应,增扩药材业务,经营额增至48万元。批发供应范围也由初期的个体诊所扩展到地段医院、联合诊所和基层供销社。60年代,西药用量不断增加,中成药也相继扩大,西药自成体系,普遍应用,超销于中药之上。
  1978年以后,药材站以多渠道,少环节,产销直挂等形式,疏通了购销渠道,同全国126个厂家、公司、店、站建立了供货关系,并多次参加全国或地方交易会及药厂自办或联办的展销会,购进各地不少名优新特产品,充实了供应。1980至1985年由外省市购进中成药46种,地产新药34种,西药88种。1990年,由外省市购进中成药135种,西药243种,一些营养健身药也渐受青睐,多维葡萄糖粉、口服蜂乳液等销量成倍增长。
  三、培植与产制
  1960年药材生产局引进的生地、枸杞品种,在梅厂乡沙碱地试植后,因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濒于绝种。1973年后,加强了药材生产的指导,种植品种与收购都纳入地方计划,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与农林部门协作。种植药材面积扩大到800亩,品种增至45种,牛夕、红花、泽泻、生地、菊花、板兰、元参、沙参等都有试种点。1980年仅烤生地就收购40万斤。1981至1990年,对药材实行计划指导,年收购量稳定在25万斤左右。
  为了弥补药剂供应不足,1968年建立了制药厂,初建规模较小,只有3名职工,1口药锅,3间房屋。试制品种有中药西制的黄衣秧针、板兰根针和仙鹤草针几个品种,日产不足千支。至1978年,药厂已初具规模,工人增至32人,并有大专学历的技术人员2名,车间增至20间,添置了锅炉、蒸馏器、消毒器等7台,建成大输液用制剂生产流水线,年产值23.5万元,缓和了包括葡萄糖液、糖盐水、氧化钠水、复方氧化钠液等输液制剂和注射用水的供应。1979年因调整计划,药厂停产。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