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6
页码: 541-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乡村学堂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相继兴办,30年代初改称为小学。1935年,武清县境内有445所小学,总学生人数为20359人。1940年,小学数量减少至269所,学生人数为11083人。解放后,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49年全县拥有468所小学,学生人数为52360人。1952年实行五年一贯制,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陷入混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才重新走上正轨。1979年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 武清县 小学教育 教育

内容

一、普通小学 1919年“五·四”运动后,乡村学堂相继兴办。30年代初,学堂改称小学。据新民会武清县指导部统计:1935年境内有小学445所,学生20359人。其中,高级小学25所,学生3287人;初级小学345所,学生13682人;短期小学50所,学生2130人;民众小学25所,学生1260人。1940年境内有小学269所、学生1.1083人、教职员640人,其中私立小学6所,学生347人,教职员22人。
  解放后,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有小学468所,其中高小51所,初小417所,在校生52360人,教职工1068人。1952年学制改“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1954年恢复“四二”制。1958年小学发展到447所,在校生78985人,教职工1957人。
  1960年至1962年,因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学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均有所减少,出现了低潮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1963年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学制复为五年一贯制。是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陷入一片混乱,直到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才又走上正轨。
  1979年贯彻了《小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学校秩序的规章制度,全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学制改为6年制。
  自1984年全县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后,又经过两年的巩固和提高,至1986年,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7岁至13岁儿童的普及率均达到99%以上。是年9月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1988年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在教师中也广泛开展了评选“教改能手”、“合格课”、“优秀课”等活动,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优化,学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1990年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巩固率为99.5%,毕业率为96.7%,7岁至13岁儿童普及率为99.9%。是年,有职称的小学教师3262人,其中小教高级703人,小教一级1880人,小教二级675人,小教三级4人。
  二、耕读小学
  1964年试办耕读小学386所,入学儿童11161人。耕读小学一般由生产大队自办,实行半耕半读。1965年上半年,耕读小学增至605所,在校生17985人,教师812人。1966年耕读小学与普通小学合并。
  耕读小学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分散、适合农村特点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采取学习在校、劳作在田、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灵活放假的方法。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少而精,多学实用知识。课程设置以语文、算术为主,其他学科因地而异,不强求统一。
  三、重点小学简记
  1.杨村第四小学
  杨村第四小学原为杨村师范学校附小(建于1952年)。1956年改为十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966年改称“东方红战校”,之后划归武清县领导。1969年初析为杨村第二中学和杨村第四小学。1980年被天津市确定为市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2年经两年筹建的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6万元。
  1989年初统计,学校占地8.5亩,建筑面积3030平方米,教室24个,单双人课桌椅1080套,教学班19个,学生930人,附设学前班3个,幼儿165人,教职工共58人。是年,学校少年先锋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1012人,教职工71人。
  自1982年起,学校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普教先进单位,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7岁至13岁儿童的普及率均达到100%。
  2.杨村回民小学
  杨村回民小学始称杨村第三小学,建于1951年。1953年在校生183人,1955年在校生334人。1956年改称杨村回民小学。经过30年的建设,学校已具有一定的规模。1989年经县、镇、街、群众集资78万余元选新址建成的3层教学楼投入使用,可容纳16个教学班。是年,教学班10个,学生373人,教师23人;学前班2个,幼儿90人,教师3人。师生多为回民。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397人,教职工25人。
  3.城关小学
  城关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时称武清县县立小学堂。民国初改称小学校。1935年增设短期小学班,为县立完全小学校。1940年有学生313人、教职员15人。
  解放后,学校不断得以扩建,学生不断增加。1963年被河北省天津专区确定为重点小学,1980年被天津市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9年城关镇党委、政府发动全镇人民捐资70余万元,异地建校,新建校舍110间,建筑面积为2180平方米。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79人;附设幼儿班2个,幼儿109人。
  4.聋哑学校
  聋哑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南蔡村公社。是年招聋哑学生1个班25人,有教师2人。课程主要有语文、算术。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
  附记 校歌
  解放前,境内较大学校均有校歌。以下为搜集到的王庆坨小学和太子务小学的校歌。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