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421
页数: 29
页码: 537-5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时期劝学所、教育局、文教科、文教局、教育科等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旧学中私塾、义学、书院、县学的具体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幼儿教育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创办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学校教育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士绅呈准设立劝学所,专司催办学校。1925年劝学所易名教育局。1928年实行局长制,下设督学2人,教育委员8人,文牍、事务书记各1人。1937年教育局易名教育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督学4人,办事员2人,书记、事务员各1人,工友2人。
  解放后,仍设教育科,正、副科长各1人,科员3人。1956年易名文教科,下设扫盲办公室、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函授师范学校(简称函校)。1957年复名教育科,撤销教研室和函校。1958年易名文教局,下设人秘股、业余教育股、文化股、会计股。1959年复设教研室,1960年复建函校。1961年文教局易名文卫局,下设人秘股、业教股、普教股、卫生股、教研股、函校。1962年复名文教局,撤销业教股和卫生股。1964年复名教育科。1967年易名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处宣教组,下设教育革命办公室、宣教办公室、军训办公室。1968年复名文教局。1970年撤销军训办公室,1972年复建函校。1974年实行局长制。1977年复设教研室、建立教师进修学校。1980年改名教育局,下设秘书科、人事科、普教科、业教科、计财科、体卫科、落实政策办公室、招生办公室,辖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设备站、15所国办中学、1所师范学校。1983年秘书科易名办公室,撤销落实政策办公室,增设教育工会、师训科。1984年增辖县幼儿园,1987年增设保卫科,1988年增设督导室,1989年增设审计科和德育科。
  第二节 旧学
  一、私塾
  明清时,较大村庄设有私塾。有塾师自办的“冬仨月”,有一家办或几家合办的“专馆”。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千字文》等,后随学生年龄增大,改学《千家诗》、“四书”、“五经”等。农村私塾为旧时农家少儿学习的主要场所,1946年至1948年,境内尚有私塾近百所、塾师147人、学生3080人。全境解放后,私塾全部解散。
  二、义学
  明清时,一些开明士绅捐地助资在较大集镇兴办义学,亦招收贫寒人家子弟入学。清代较有名的义学有6处。
  1.县城义学 康熙年间邑人李炜捐田兴办,邑人赵之符亦捐资襄事,炜父李可桢捐田百亩为“馆谷地”。光绪七年重建于文昌阁旁。
  2.大王村义学 咸丰三年石桢等人兴办。
  3.汊沽港义学 咸丰年间建。
  4.蔡村义学 同治八年建于蔡村碧霞宫。
  5.杨村义学 光绪元年郝庆澜等人捐资兴办。
  6.河西务义学 始建年代不详,乾隆七年县志仅载其名。
  三、书院
  明清时,境内有绅办官助书院3处。
  1.奎文书院 在县治城关大南街。清道光年间知县刘体仁“以流抵旧宅购置”,复拨田六百五十余亩为“膏火资”。同治五年知县谌命年率绅富捐五百金,同治九年知县李秉钧又捐三百金,均“发典取息”。光绪七年知县蔡寿臻拨田一百二十亩增助经费。
  2.白河书院 在河西务城内。清乾隆年间城废院存,光绪年间院废。
  3.庆成书院 在王庆坨。清雍正二年曹传建设内学,捐银三百。乾隆五年,传子涵捐田一百八十亩,造册申详学宪钱,题曰“庆成书院”。后废。光绪七年曹植桐等人捐田重立,更名为“萃文书院”,知县蔡寿臻拨王庆坨、汊沽港二镇每年杂税捐入为“膏火资”。
  四、县学
  县学旧在邱家庄南旧县治内(今旧县村)。明洪武初因避水患迁至县治城关之东北隅元卫帅府家庙地。嘉靖十六年知县赵公辅将县学迁至城南。此后,明清两代对县学均有建修。至清光绪七年,县学内尚存明伦堂、崇圣祠、尊经阁、聚奎楼、魁星楼等。
  县学生员额数,据清乾隆七年县志载:“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岁科二考,每考入学十八名;岁科入武学十五名。”
  县学为帝王所重。清康熙二十一年颁发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雍正三年颁发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乾隆三年特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
  第三节 幼儿教育
  民国时期,境内仅个别村镇在小学附设了幼稚班。
  解放后,1956年县城杨村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机关幼儿园)。1958年全县大多数村队办起了幼儿园或托儿所,村队派专人管理幼儿,对较大幼儿实行寄宿制。
  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村队幼儿园所大部分解散,仅保留了由杨村几个街道幼儿园合并而成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园址在杨村河东沈家楼,管理上自负盈亏,国家略有补贴,1964年改为大集体。
  1977年县直机关幼儿园进行了改建,生活条件和娱乐学习场所均得以改善,学班增至6个,在园幼儿216人,教养员29人。村队幼儿教育于1977年后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全县741个大队有445个办幼儿园,办园率为60.1%,学前一年儿童11673人,入园9377人,入园率为80.4%;全县34个公社有21个达到了天津市规定的幼教先进公社标准。
  1984年县直机关幼儿园由集体改为国办,属县教育局领导。是年,县直企业事业单位办幼儿园23处,在园幼儿841人;乡村幼儿园发展到622个,办园率为84.1%,在园幼儿18052人,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为93%,教职工622人;其他幼儿园5个,在园幼儿251人。
  1989年乡村办园率和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均为100%。是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之一。
  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774所,教职工958人;乡村办园率和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均仍保持100%。
  乡村办园形式:1977年至1978年实行队办队管,单独设立。1979年后多数改为小学附设、村办校管和小学复式的形式。1984年村办村管44处,村办校管49处,与小学复式145处。1990年村办44处,小学附设696处。办园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办园率和儿童入园率。
  教学内容:1983年前,教材自编自选,教学内容自定。1984年始使用统编教材,设语言、计算、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游戏课程,教学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入手,初步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团结;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道德美)教育。重视幼儿的体质健康,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打基础。
  第四节 小学教育 一、普通小学 1919年“五·四”运动后,乡村学堂相继兴办。30年代初,学堂改称小学。据新民会武清县指导部统计:1935年境内有小学445所,学生20359人。其中,高级小学25所,学生3287人;初级小学345所,学生13682人;短期小学50所,学生2130人;民众小学25所,学生1260人。1940年境内有小学269所、学生1.1083人、教职员640人,其中私立小学6所,学生347人,教职员22人。
  解放后,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有小学468所,其中高小51所,初小417所,在校生52360人,教职工1068人。1952年学制改“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1954年恢复“四二”制。1958年小学发展到447所,在校生78985人,教职工1957人。
  1960年至1962年,因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学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均有所减少,出现了低潮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1963年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学制复为五年一贯制。是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陷入一片混乱,直到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才又走上正轨。
  1979年贯彻了《小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学校秩序的规章制度,全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学制改为6年制。
  自1984年全县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后,又经过两年的巩固和提高,至1986年,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7岁至13岁儿童的普及率均达到99%以上。是年9月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1988年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在教师中也广泛开展了评选“教改能手”、“合格课”、“优秀课”等活动,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优化,学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1990年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巩固率为99.5%,毕业率为96.7%,7岁至13岁儿童普及率为99.9%。是年,有职称的小学教师3262人,其中小教高级703人,小教一级1880人,小教二级675人,小教三级4人。
  二、耕读小学
  1964年试办耕读小学386所,入学儿童11161人。耕读小学一般由生产大队自办,实行半耕半读。1965年上半年,耕读小学增至605所,在校生17985人,教师812人。1966年耕读小学与普通小学合并。
  耕读小学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分散、适合农村特点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采取学习在校、劳作在田、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灵活放假的方法。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少而精,多学实用知识。课程设置以语文、算术为主,其他学科因地而异,不强求统一。
  三、重点小学简记
  1.杨村第四小学
  杨村第四小学原为杨村师范学校附小(建于1952年)。1956年改为十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966年改称“东方红战校”,之后划归武清县领导。1969年初析为杨村第二中学和杨村第四小学。1980年被天津市确定为市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2年经两年筹建的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6万元。
  1989年初统计,学校占地8.5亩,建筑面积3030平方米,教室24个,单双人课桌椅1080套,教学班19个,学生930人,附设学前班3个,幼儿165人,教职工共58人。是年,学校少年先锋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1012人,教职工71人。
  自1982年起,学校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普教先进单位,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7岁至13岁儿童的普及率均达到100%。
  2.杨村回民小学
  杨村回民小学始称杨村第三小学,建于1951年。1953年在校生183人,1955年在校生334人。1956年改称杨村回民小学。经过30年的建设,学校已具有一定的规模。1989年经县、镇、街、群众集资78万余元选新址建成的3层教学楼投入使用,可容纳16个教学班。是年,教学班10个,学生373人,教师23人;学前班2个,幼儿90人,教师3人。师生多为回民。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397人,教职工25人。
  3.城关小学
  城关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时称武清县县立小学堂。民国初改称小学校。1935年增设短期小学班,为县立完全小学校。1940年有学生313人、教职员15人。
  解放后,学校不断得以扩建,学生不断增加。1963年被河北省天津专区确定为重点小学,1980年被天津市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9年城关镇党委、政府发动全镇人民捐资70余万元,异地建校,新建校舍110间,建筑面积为2180平方米。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79人;附设幼儿班2个,幼儿109人。
  4.聋哑学校
  聋哑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南蔡村公社。是年招聋哑学生1个班25人,有教师2人。课程主要有语文、算术。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
  附记 校歌
  解放前,境内较大学校均有校歌。以下为搜集到的王庆坨小学和太子务小学的校歌。
  第五节 中学教育
  一、中学教育
  民国时期,仅杨村师范学校和武清“简师”附设过初中班,私立存英中学也仅办初中班2年。
  解放后,于1950年在几个较大的区小附设初中补习班,旋即多数解散,仅黄花店小学初中补习班保留下来,继招新生3个班156人,有教师5人。1951年9月创建杨村初级中学,校址暂在黄花店,12月26日迁至杨村沈家楼。1955年武清“简师”改办为武清第二初级中学(即城关中学)。翌年,杨村初级中学改办为完全中学,又在河西务、南蔡村、崔黄口、大良、下伍旗、大碱厂、梅厂、黄花店、小幼庄、东马圈、大长亭、汊沽港、王庆坨、敖嘴14处采取“小学戴帽”方式开办初中班(后改为国办初级中学),实现了区区有中学。是年,在校生4806人,教职工261人。
  1958年兴办农业中学73所,开办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工业、薯类6所专科学校;农中和国办中学学生达13675人,教职工为1032人。1962年农业中学除南蔡村公社“九五”农中、东马圈公社曹坟农中两处农中外,其余均撤销。1964年实行全日制和半耕半读制两种教育制度。是年,创办半耕半读中学114处,教职工145人,学生5180人。校舍因陋就简,教学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教师多为聘请的初高中毕业生。1966年耕读中学被撤销。
  1966年5月后,“文化大革命”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教学处于停顿状态,既不招生也不毕业,直至1968年才恢复招生和毕业。由于废除了考试制度,新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1969年将学制“三三”制改为“二二”制,1977年改为“三二”制。
  1980年将聂庄子、曹子里、河北屯、大碱厂、高村、石各庄、东蒲洼、北蔡村、大沙河、双树10所社办高中校改办为农职中学。1983年学制恢复“三三”制后,中学教育日臻完善,形成较完备的中学教育网。是年,将国办黄庄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1985年将原有的10所农职中学以及国办下伍旗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全县已有12所职业中学。各职业中学因地制宜,设置2至3种专业。专业有农学、无线电修理、建筑、缝纫、机电修理、农机、木工、蔬菜、养殖、林果、电机维修等。
  1986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学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中,入学率为92.95%,巩固率为94.91%,合格率为70.76%;高中,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应庙毕业生502人,占应届报考人数的39.25%。1988年始,在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先后开展了评选“教学新秀”、继续评定中学教师职称等活动,中学教育出现了新气象。是年,普通中学中有职称的教师2833人,其中中教高级72人,中教一级678人,中教二级1490人,中教三级593人。
  1990年普通中学92所,教职工3601人,在校生34745人;职业中学高中校3所,教职工99人,在校生406人。
  二、重点中学简介
  1.武清县私立存英中学校
  1930年城关乡绅刘洁臣(又名德勋,字存英)鉴于境内无一所中学校,乃生兴办一所私立中学校之念。经县官方同意主管部门教育局备案批准,定校名为“武清县私立存英中学校”,刘自任校长,暂定为初级制,随即礼聘教师,寻觅校舍,筹措经费,招收学生。翌年,已招收学生百余人,分两个班开课。教室暂借县小多余教室。经费主要靠学生所交学杂费,不足者由刘自筹。课本一如平津公立中学。设国文、英文、算术、美术、体育诸课,教师5人。后校址迁至城关西南角。此时,学生或投考外校,或退学谋生,剩者仅40余人。另外县方正筹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此情况下,学校于1932年解散。
  2.杨村第一中学
  杨村第一中学建于1951年,为境内第一所国办普通中学。先在黄花店小学附设初中班。是年12月26日迁至杨村沈家楼,有教学班4个,学生230人,教职工13人,房屋70间。1952年选新址建校。1956年改为完全中学,始招高中生。1958年学校全部迁至新校址。是年有教学班24个,学生1200人,教职工100人。
  1963年5月20日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招生范围扩大到天津地区14个县。1980年6月18日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高中班面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1985年在校生1300人,教职工216人。1988年教学班30个,在校生1421人,教职工169人。1989年始增高中普通班两个,学生主要来源于杨村镇。1990年筹建新教学楼。是年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1430人,教职工172人。
  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县内榜首。1980年、1981年、1983年和1989年的高考升学率均为天津市四郊五县同类学校第一名。1953年至1990年,该校共毕业初高中生14100人,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5440人。
  3.城关中学
  城关中学前身为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于1934年。1953年学校停招师范生改招初中生。1955年“简师”停办改为武清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改称武清第二中学,始招高中生,1973年改称武清县城关中学。1978年后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至1990年,中考升学人数均名列县内同类学校榜首,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均居全县第二名。1990年学校建筑面积为9474平方米,教学班22个,在校生1058人,教职工139人。图书馆藏书近万册,录放像机、激光实验仪等先进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2700余台件。
  4.下伍旗职业中学
  下伍旗职业中学原为下伍旗普通中学,1985年改办为职业中学。是年,设蔬菜专业、幼师专业,学制分别为2年、3年,共招生2班150人。招生面向全县初中毕业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毕业后不包分配。学校坚持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方针,教学效果突出,于1987年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先进集体”。1988年、1989年连续办了3期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学员85人。1989年9月始办在职幼儿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班,招生30人。1990年试办农村家庭综合经营专业,培养能种植、会养殖、懂加工、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招生1班40人。是年被定为天津市教育局农科教统筹试点校。是年学校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有教学实习基地80亩,在校生7班193人,教职工72人。1985年至1990年毕业学生4届257人。
  第六节 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
  一、武清师范学校
  1930年在县城城关文庙内开办以培训小学教员为目的的一年制师范。是年招生40人。翌年停办。1934年在县城城关城隍庙内建武清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简师”)。1942年迁至城关南门外,1945年增设初中班。1953年师范附设初中班。1955年“简师”停办改为武清第二初级中学。
  1975年在小幼庄中学校址复建武清师范学校。是年招政文、数学、理化3个普师班150名高中毕业生,并负责全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1980年增设教育学课和心理学课。1981年增设数学教法课和语文教法课。是年始招民办教师2班86人、初中毕业生2班80人。1985年学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筑面积达到6704平方米,有教室54间、办公室27间、教师宿舍35间、学生宿舍92间。是年在校生593人,教职工83人。
  1987年始设英语专业班,招生30人;办英语师资培训班,只招本校普师班毕业生34人,学制一年。是年停招民办教师和高中毕业生,改招初中生。1990年设音乐专业班和美术专业班各1个,招生分别为30人和31人。是年在校生12班557人,教职工118人。
  1975年至1990年,共招生16届80班3886人,已毕业3287人,为本县和天津市郊县输送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
  二、武清县卫生学校
  1974年在县医院内创办卫生学校。是年9月19日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医士专业40人,学制为2年。1976年下半年在杨村西建新校址,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房屋175间,隶属县卫生局。学校设西医士、中医士、妇幼医士、公卫医士、护士、检验6个专业。
  1981年改称武清县卫生学校,招生和分配范围扩大到天津市区及郊县。是年荣获天津市医学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学校与天津医学院联合开办了医学专业大专班,定向招天津市郊县及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学生60人,兼课教师7人。
  至1990年,学校招收医士、护士、检验、药剂4个专业46班2829人,已毕业2060人;招医学专业大专班3班180人,毕业60人。另办各类短训班6个,培训230人。
  三、武清县农业学校
  1977年9月在武清县卫生学校后侧原白浆菌厂旧址建校。1978年3月招收农学、水电、农机3个班204人,其中农学49人,水电50人,农机105人,有专职教师13人。1980年12月第一届学员毕业后,即停办。
  四、武清县体育运动学校
  1974年11月天津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杨村开办天津市杨村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址在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院内。是年招学员150人,多为县内各校学生和民办教师。培训时间为3个月。11月15日正式开学。采取半日文化学习半日集体训练的方式,训练内容是篮球和田径的大部分项目。翌年3月15日举办第二期,始招武清、静海、宁河、宝坻四县学员120人。训练内容有田径、篮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至1976年共办短训班8期,培训学员535人。
  1977年体校归武清县主办,隶属县体委。是年7月招收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40人。学员每天上午半天和下午第一节课学习文化,借读于杨村一中、杨村二中、杨村四小等学校,从下午第二节课开始统一集中到体校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田径项目。1978年又招学员24人,增加了篮球项目。1981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武清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学员集中食宿,集中训练,集中学习。文化教师由县教育局选派,体育教师由县体委选派。
  1985年6月成立武清县体育运动学校,属于中专,学制4年。原体校成为学校的业训班。训练项目有田径、柔道、篮球3大类。学校宗旨为培养优秀运动员和乡村体育干部、小学体育教师。每年招学员30人,定额120人。招收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在校生,按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施教。文化教育:第一年授初中三年级知识,第二、三年授高中知识。体育训练:授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解剖、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以篮球为主)知识,第四年实习。
  1990年有教职工42人。1985年至1990年共招学生164人。1977年至1990年为国家和天津市的运动队、专业高等院校输送61名人才。
  五、武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5月将国办黄庄中学改办为武清县高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是年8月始招林果专业学生。1985年8月增设企管专业。1986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办为中专学校,易为现名,学制3年,毕业生不包分配,由有关部门择优录用。1988年始增文秘专业。1990年有林果、企管、文秘3个专业16个教学班,在校生634人,教职工85人,校内教学实习用的果园18亩。
  学校办学宗旨:依靠社会、服务于社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990年已与18处大型果园和50多家乡镇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至1990年8月,已毕业林果专业5届378人,企管专业3届139人。
  六、武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1953年春在杨村师范学校院内始建武清县教师学习辅导站,教师5人,主要负责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进修。1956年改称武清县函授师范学校,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1958年安、武两县合并时期,学校有教师13人,其中政治组2人,语文组4人,数学组5人,史地组2人。1962年停办10个月后又复建,有7至8名教师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文化进修工作。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2年复建,并迁至小幼庄。1975年与小幼庄高中校合并改办为武清师范学校。
  1977年4月23日正式建立武清县教师函授进修学校,后更名武清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在杨村河西。自1977年至1990年,先后举办教材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师函授班、中师卫星电视班、高师函授班、高师卫星电视班等10余种培训班(具体情况见“教师”一节)。1990年初,学校有26个班1379名学员,25名教师,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4人。至1990年已毕业2330人,其中中师函授班1002人,中师卫电班420人,高师函授班608人,高师卫电班300人。
  七、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分校
  1941年在杨村创立河北省杨村简易师范学校,隶属伪津海道教育科。翌年,始招初中班2个,初师班1个,学生共144人;有教职员15人,其中教员8人,职员7人。1947年始招后师学生。
  解放后,学校改名河北省立杨村师范学校,隶属河北省教育厅。1953年有学生18班783人,其中初师4班195人,后师7班258人,前师2班98人,初中3班150人,师资训练1班48人,师资短训1班34人。是年有教职工62人。1961年天津师范专科学校与该校合并,改名天津杨村师范专科学校,为大专校。1963年复改为河北杨村师范学校(中专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1年2月始招新生500人,设政文、数学、理化3科,后增设体育科。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招新生300余人,设语文、数学、物理、农化、体育5科。1981年普通中师班始招初中毕业生。1986年学校划归天津市,改名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分校(为大专校),暂设中文、数学专业。是年,始从天津市四郊五县及塘沽、汉沽、大港3区招收学生128人,其中中文专业66人,数学专业62人。1988年增设生物专业。1990年有副教授5人、讲师等中级职称者48人。
  1949年至1990年,该校共毕业学生10481人,其中大专生1176人。
  附记
  杨师校歌 陈俊亭词
  燕山峨峨渤海清,庠序育群英。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师表责非轻。苦心志,劳筋骨,庸玉汝于成。敬业乐群,黜华崇实,美哉我校风。
  杨师校训
  敬业乐群
  第七节 成人教育
  一、农民教育
  1.业余初等教育(扫盲)
  30年代,境内有民众学校25处,学员1260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因战乱而解散。日伪时期,境内有新民会县指导部举办的青年训练所、妇女识字班、新民问事处等业余教育场所。
  解放后,于1950年在农村开展了扫盲(扫除文盲)运动,村村队队办“夜校”。是年全县办业余学校达492处,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31337人,专职教师757人。业教以学习语文、算术为主,时间一般在晚上。农民学习的热情很高,出现了不少夫妻识字、母女同学、婆媳共读、姑嫂互教的动人事迹。老年多病,不能到校学习者,由小学生负责包教,送字上门。村校的小学教师白天教学,晚上到“夜校”任课。翌年,农村业余学校改称民校。
  1952年县政府成立扫盲办公室,各乡均设扫盲专职干部和教师,组织领导全县的扫盲运动,参加学习的农民达49975人(不含干部)。至1954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6000余人。1958年扫盲工作出现高潮,扫除青壮年文盲1万余人,村入学率一般达80%以上。1965年至1966年全县分四批扫盲,共扫除青少年文盲14019人、壮年文盲8890人。
  “文化大革命”中,扫盲业余学校停办。1979年后,扫盲工作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很大成绩。1985年实现了无盲县。
  2.业余中等教育
  农民业余中等教育始于60年代初,教育对象为高小毕业后未能升学或在小学阶段失学的青少年。课程以政治、语文、数学为主。1966年全县有业余中学班140个、学员2282人。“文化大革命”初期,业余中学班一度改学毛主席著作,不久便解散,直至1978年才得以恢复。
  1984年全县有业余中学班10个,学员414人,1985年毕业235人。1986年后,业余中学班逐渐减少,余者转并农校。
  3.技术教育
  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在农村中,技术教育成了农民教育的主体。1984年初级农技班学员有912人,农林口各局、乡办校学员有160人,村办校学员有8817人。
  1985年,中级技术班12个,学员534人;初级农技班28个,学员749人;一般技术班446个,学员18080人;短训班103个,学员4300人。
  1986年有乡镇农校32所,学员856人,校舍204间,专用桌凳716套,教学实验基地510亩。确定杨村、城关、徐官屯、河北屯、聂庄子、南蔡村6处乡镇农校为县重点农校。是年村办学426处,参加学习的农民35311人。
  1989年乡镇农校34所,实现了各乡镇都有农校。各农校因地制宜,开设了农学、蔬菜、林果、企业管理、会计、畜牧兽医、养殖、缝纫、家电、木工等专业,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5000人次。是年,全县逐村举办各种类型技术学习班511个,参加学习的农民达40018人;农村科技讲师团达3000余人,活跃在673个村,面授农民28930人次。
  二、职工教育
  1950年在杨村创办第一所职工业余学校,组织县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参加业余学习。学校设扫盲班、小学班,此后又办了初中班,常年在校学员400人左右。学校共办11年,1961年停办。1952年12月已在杨村、东马圈、城关、河西务、崔黄口、蔡村、王庆坨办了职工业校,专职教师15人,兼职教师14人,参加学习的职工1155人,占应入学总数的79.7%。1956年后职工业校陆续解散。
  1958年在杨村成立工业专科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半年后解散。“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处于停顿状态。
  1978年职工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县直各企事业单位相继创办职工业余学校,给职工补习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1982年职工自学考试开始,至1984年共考试6次,参加考试职工达4163人,合格1534人,毕业1507人。
  1984年在杨村镇创办县职工中学,设文科、理科2个班,有教职工9人,是年招生113人。1985年已有粮食局、县社、农业银行、农机局、水利局、交通局、供电局、工业局8处职工学校和1所县职工中学,参加学习的职工有2666人,其中初中班2279人、高中班367人、中专班20人。
  1986年有109个乡镇企业单位办学,参加学习的乡镇企业工人1888人。1988年杨村、崔黄口、汊沽港、徐官屯、黄庄、东蒲洼6处乡镇企业单位与天津市对口的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企业管理班和会计班共14个,其中大专班8个283人,中专班6个235人。1989年参加各类岗位培训的职工达1609人。
  三、干部教育
  1950年县委、县政府在杨村始建“干部业校”,常年在校学员约350人,教师最多时16人,县委主要领导干部兼任校长,课程以学政治、学文化为主,1961年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大黄堡公社西安子建立“五·七”干校,后与县党校合并。
  1983年在杨村四中开办党政干部高中文化补习班,至1985年7月共办2期,毕业学员86人。1984年在县委党校举办党政干部大专班,抽调部分干部脱产学习。1989年参加中等、高等学历考试的干部为2807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1.6%。
  四、中等、高等业余教育
  1.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武清县分校
  1981年5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县内设办公室,是年招农学专业学员569人。学员以自学和收听广播为主,学制3年。1984年招农学专业学员426人。1985年招农学、畜牧、水产专业学员共401人。1987年、1988年招农学专业学员2期共150人。1990年招农学、林业、财会专业学员共104人。至1990年,共毕业学员370人。
  建校后,不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达23475人。
  2.武清县电视中专班
  1985年9月举办武清县电视中专班。正式学员192人,其中会计专业130人,企业管理专业62人;视听生54人。会计专业分3个班,在杨村镇成人教育中心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分2个班,分别在县社职工学校和工业局职工学校学习。至1988年,参加学习的人数为2392人。1990年在校学员78人。
  3.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年上半年试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了党政干部基础、会计、法律、中文、英语、日语、中医、农学、商业企业管理9个专业1000多个科次。是年参加报考的有533人,经过3年分科考试,合格的近500科次,合格率近40%。
  1985年有1873人报考。至1990年,已设27个专业,已有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员、驻军官兵等3429人参加报考,各专业毕业人数为190人。
  4.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武清县工作站
  1978年在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院内组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武清县工作站。翌年站址迁至杨村四中。是年9月始招学员文科500人、理科120人。学员以看电视、听广播和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学制3年,定期进行单科考试。参加者多为教师和职工。
  1982年在杨村河西正式建电大工作站。是年,第一届学员毕业341人,其中文科285人、理科56人;又招收学员中文专业100人、科技英语专业50人。1984年始招政教专业学员3个班150人。翌年有学员499人。至1990年,电大已毕业大专生873人。
  附记 武清县烹调学校
  11987年9月5日在泗村店乡建立,1989年4月迁往杨村镇建国南路西侧的川鲁园饭店院内。名誉校长为天津市川鲁饭店副经理、特级厨师姜百明,校长为一级厨师贡士广,教师4人。专业为烹饪,教学内容为饮食营养卫生、面点操作技术、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烹调技术和成本核算。教学形式主要是举办学习班,每期4个月。至1990年底,共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四级厨师及以上专业人员189人,其中二级厨师专业人员8人。
  第八节 教师
  一、师资发展
  民国时期,师资来源主要为社会闲散知识分子,多数未受过专业训练。1919年,境内始建“教育讲习所”,以短期轮训教师。1934年正式成立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为县培养r一批教师。
  解放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更名“武清师范学校”,为县内培养教师的基地,河北杨村师范学校亦逐年向县内输送一小部分师资。60年代末选用一些社会知识青年充实师资队伍,俗称“民办教师”。70年代末,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亦逐年向县内输送师资。1990年,普通中小学的教职工,已由1949年的1087人发展到7694人。其中,中学由19人发展到3601人,小学由1068人发展到1093人。教师的文化程度也逐年提高,解放初期初等文化程度者居多,1990年小学教师中等文化程度者居多,中学教师多数为大学专、本科毕业生。
  二、师资培训
  解放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小学教师系统地进修文化知识,县函授师范学校定期派人到各公社巡回辅导。1977年正式建立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培训工作才全面展开,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中学教师的进修工作,公社教育办公室主管本社小学教师的进修工作。80年代初,随着中小学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组织部分中小学教师进修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天津市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所设课程。培训方法:
  1.在职进修 198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共5645人,其中在职进修的3209人,占总数的56%。1979年至1985年,参加电大、函大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的204人。1986年全县中小学教职、职工6820人,仅参加师范进修的就有2067人(高师457人、中师1610人),占总数的30%。1989年参加师范进修的教师1379人,其中高师958人、中师42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
  2.教材过关 组织中小学教师系统学习教材,进行“教材过关”考试,分期分批验收,合格者发给证书。1985年,小学教材“过关”者1728人,中学教材“过关”者1588人,过关率分别为78%、88.8%。
  3.举办短期培训班 每年集中部分骨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1981年至1989年,举办英语教师培训班7期,结业262人,解决了县内英语教师短缺问题;举办教育干部培训班7期,结业2056人。每年利用暑假,集中各校部分教师,进行单科培训。
  4.民办教师培训 1968年公办小学改为队办后,始从社队招收一批“民办教师”。1978年始采用短期培训、在职进修、脱职深造等方式以提高“民办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1979年至1987年,通过考试等考核方法,有180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0年尚有民办教师279人,其中小学218人、中学61人。
  三、教师待遇
  1940年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最高20元,一般15元,最低10元。1949年小学教师每人月领小米90斤,后增至110斤。1952年评薪后,小学教师“按分定资”,月工资高级教师最高29元、一般26元、最低23元;初级教师最高26元、最低20元;职工18元。
  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小学教师月工资一般为38元,中学教师月工资一般为43.5元。1979年国办教师人均月工资为49.7元,1988年教师人均月工资89.09元。1989年教师普调一级工资,1990年教师一般又晋升一级工资。是年底,教师人均月工资已近110元,加上福利费等,人均月收入165元。
  解放后,教师享受公费医疗、合作医疗、抚恤金、丧葬费、退休金等待遇。近几年又提高了洗理费、书报费、交通补助费等。
  1979年至1987年,通过考试等方法将180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79年至1990年,按政策将121名教师的251名农业家属转为非农业。
  1987年县成立了“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每年要奖励各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至1990年,4年内共奖励各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801人。
  解放前,教师地位低下,备受歧视,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小孩王”之说。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师的地位逐年提高。1990年有31名教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其中1人为市人大代表,李澄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窦树仁被选为副县长;15名教师为县政协委员,刘惠荣为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四、教研成果
  中小学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并撰写各种论文进行交流。80年代初,教师的教研、教改论文在县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1986年9月至1990年3月,获县教研室论文奖的175篇,获市教研室及以上论文奖的56篇。
  第九节 教育经费
  一、来源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以民间自筹为主,政府拨给为辅。
  解放后,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给的教育事业费、县财政支付款以及学杂费和勤工俭学的收入等。
  1983年始兴集资办学,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学之路。国家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县、乡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职工、农民、干部等亦纷纷为教育事业捐款捐物。11985年至1990年,仅个人捐款数和捐物价值达千元以上者有39人。其中,刘术奎、冯士兴、张宝龙、刘宗旭捐款均达2万元以上,袁致俭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捐给南蔡村中学价值1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韩绍华老人临终前将自己平时积攒的1千元捐给鱼市庄小学。至1990年9月底,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集资款达6581.94万元。
  1990年12月13日,县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人民教育基金的决定”文件,又为教育事业增加了经费,弥补经费之不足。
  二、利用
  1935年全县教育经费154746元。其中,“简师”6000元,高小45896元,初小94250元,短期小学7600元,民众学校1000元。
  1939年全县小学(含私立)教育经费80905元。1949年每个班办公费折合15斤小米。
  1958年全县教育经费1547177元。其中,小学1010238元,中学487625元,业余教育37685元,师资进修10629元,体育事业1000元。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