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筑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2
页码: 481-4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境内建筑业的情况,以及解放后建筑社和建筑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乡村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成立建筑队、从业人员数量、技术装备率和总收入等方面。
关键词: 武清县 建筑业 建筑队伍

内容

解放前,境内建筑业处于分散无组织状态。1950年县成立建筑工会。1951年至1952年相继建立了杨村、王庆坨、崔黄口、大良、大孟庄、南蔡村6个基层工会,发展工会会员699人。可对外承包建筑工程。1955年先后成立了第一(杨村)建筑生产合作社和第二(王庆坨)建筑生产合作社(简称建筑社),共发展社员250人,属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领导。翌年,其他各基层建筑工会相继成立建筑社,由于人员少,施工力量差,不能独立承包工程,大部分人员投入到杨村、王庆坨建筑社而自行解体。建筑社共设一个综合办公室,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按工程总造价的17%提取管理费,用于办公费及管理人员工资等项开支,施工工资按计件分给工人。当时在津承包工程有7—8万元的小型建筑,有造价40万元的中型车间厂房,当年盈余10余万元,翌年盈余20万元。1958年春,杨村、王庆坨建筑社合并。10月安、武合并后称武清县建筑工程公司,下辖第一(杨村)施工队、第二(廊坊)施工队,共有职工650名。施工设备简陋,以建平房为主。1961年11月2日撤销建筑公司,原第一(杨村)施工队改称武清县建筑队,职工170名,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主要负责本县建筑维修任务。1962年建筑队恢复建筑社名称,实行计件工资制。1967年建筑社职工发展到500余人。1975年11月建筑社改称建筑公司,隶属县城镇建设房产管理局领导。是年招工1500名,将原编制划分为5个施工队。1976年地震后,施工队大部分人员赴津支援城市建设,至1980年陆续返回。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7月22日,县建筑公司分成一、二、三建筑工程公司和1个建筑建材服务公司。1988年12月建筑建材服务公司归并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三个公司共有职工1099名,其中技工825名。
  乡村建筑业是在劳务输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73年至1979年,陈嘴乡小王村,城关镇西街、东南街,杨村镇四街,白古屯乡小魏庄村,河北屯乡和崔黄口镇先后成立了7个建筑队,共300余人。1980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基建工程的不断增加,建筑业迅猛发展。1990年乡、村两级有建筑队210个,其中三级队2个,四级队7个,四级以下201个。从业人员11200名(内含技术人员5417名),人均技术装备率650元,可兴建10层以下楼房和跨度24米以内的工业厂房。是年,总收入达12500万元。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