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乡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480-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乡镇建设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村落、房屋、乡村公路、乡村饮水等。
关键词:
武清县
乡镇建设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节 村落
境内西北部地区、京津公路两侧、靠近青龙湾和北运河处地势高上、水土好,村落分布较密;东部、南部地区低洼盐碱,村落分布较稀。
解放前,已立庙者即为一村。村内土街道凹凸不平,胡同弯曲狭窄,宅落参差不齐。
解放后,各村聚落布局多年无大变化。1976年大地震众多民房损坏,严重坍塌,此后复建中大部分村规划成排房。每户3-5间,院前有3-8米宽街道,多数村庄每隔2-5户设有南北间道与各排房相通。1984年6月,在大范口村实施新村建设试点,整体规划、个体投资、集体资助(建楼资助3000元、建新式平房资助1000元),村里提供方便。1989年已建住宅楼286户、新式平房20户、传统平房18户,总建筑面积34600平方米;村民委员会办公楼260平方米,村俱乐部1所480平方米,浴池1座120平方米,汽车站候车室1栋80平方米,公厕5个、220平方米,村办中心小学1所1030平方米。村东、北、西三面已建1100余亩花圃、果园,村南挖百亩鱼池,养鱼植藕。
第二节 房屋
解放前,仅富户、绅士有少数砖瓦房。崔黄口、河北屯、下伍旗、河西务一带民房,院墙多是板打土墙,其他地区为土坯房。
1960年后,砖砌四角土房初有发展。70年代兴起外砖内坯混合结构。自1980年后,农村多数居民新建或翻建砖瓦木结构的房屋。1985至1990年,县内共建农房32674户,建筑面积达2119082平方米。其中楼房395户,建筑面积54398平方米。平房发展新颖高大、功能齐备。人均建筑面积达16平方米。
第三节 乡村公路
县内乡村公路总长1120公里,原为土路。1982年之前,沥青路面仅修52.2公里,1983年修筑80公里,1984年修筑40公里,1985年修筑367公里,1986年修筑285.5公里,1988年修筑98.3公里,1989年修筑57.7公里。至此全县乡村公路铺筑沥青路面980.7公里,实现了村村有沥青油路相通。
第四节 乡村饮水
解放初期,境内大部分村庄仍饮用浅井咸水,依靠河水、村外坑塘蓄水及远途运水亦占很大比重。1956年县成立打井办公室后,首先在饮水困难地区开钻深机井,发展淡水供水点,解决村民饮水。1979年全县除水源、水质较好的徐官屯、东蒲洼、河北屯、大良、大孟庄、大王古庄6个乡外,在饮水比较困难的下朱庄、大黄堡、拾棉庄、上马台、聂庄子、梅厂及永定河南部各乡共钻深层淡水机井246眼。在县内北部村庄,农户自打小型套管井(尤以港北地区较为普遍),西北部城关地区普遍发展插管井、压把井。1982年深层淡水机井供水已普及各乡。1990年全县共有饮水井611眼,其中深井468眼,中深井102眼,浅井41眼。至此,全县村民饮水情况根本得到改善。
在发展机井供水的同时,亦逐步实施自来水入户建设。除境内北部地区部分村庄浅层水质好,有208个村使用压把井外,1990年共有517个村已实现自来水入户。全县741个村仅有16个村1200余户未实现自来水入户。
境内34个乡镇,有25个乡镇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含氟量,饮高氟水(4.1毫克/升以上)的村共450个,其中含氟量达6.0毫克/升的有160个村。至1990年有68个村进行了除氟改水建设,382个村尚未进行。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