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货币
分类号:
F82
页数:
4
页码:
433-4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多种货币在境内流通的情况,包括银元、铜元、制钱、铜元票、法币、联银券、关金、金圆券、晋察冀边币和人民币。其中,银元、铜元和制钱是最早流通的货币,而人民币是最新流通的货币。在境内流通的货币还有铜元票、法币、联银券、关金和金圆券等。
关键词:
武清县
货币
内容
一、种类
1.银元 俗称“大洋”、“现大洋”,流行最多的是“光绪元宝”、“袁大头”和孙中山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民间仍秘密使用。1949年后,境内停止流通。
2.铜元 又称“铜子儿”、“大子儿”,光绪二十六年作为银元的辅币流通,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最初每百枚可兑换银元1元,北洋时期,铜币贬值,兑换1元需数百枚。1935年后,铜币停止流通。
3.制钱 又称“大钱”,每千文为1吊。1919年后停止使用。
4.铜元票 1929年境内铜元不敷流通需要,县商会呈准县署发行铜元票,基金2千元,委托“妥实”商号向外发放。票面为长方形,采用高丽纸石印,面额有10文、20文、50文、100文4种。1936年收回,停止流通。
5.法币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以1:1的比价兑换银元。抗日战争后,大量发行,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被金圆券所收兑崩溃。
6.联银券 1938年3月,“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1940年后,由于日伪强制,联银券独占市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用法币以1:5的比价收兑。
7.关金 即“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942年4月后在县境流通,与法币的比价为1:20。1948年后停止流通。
8.金圆券 1948年8月后,在境内国民党占领区流通,以1:300万的比率收兑法币。在流通后的10个月内,物价上涨了120万倍。解放后,政府以人民币作价陆续收兑。
9.晋察冀边币 1938年3月,由晋察冀边区发行。1948年,广泛流通于路北解放区和游击区,与法币的比值为1:1.5。翌年1月,政府用人民币以1:5000的比率收兑。
10.人民币 1948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境内流通。面额有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1955年3月,国家以新版人民币1:10000兑换旧版人民币。1957年12月1日,增发1分、2分、5分3种镍币。1964年6月,苏版3元、5元、10元3种人民币在境内兑换完毕,共兑换173万元。1980年4月1日,境内流通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币。1986至1990年境内陆续流通各种面额金属纪念币11种。
二、货币流通
解放后,境内货币流通除1950至1951年、1954至1964年13个年度外,其余年份货币投放均大于回笼。原因为县境毗邻京津两地及河北省一些县市,现金交易投向市区;农副产品提价,收购量增加;工资和外采购资金增加;县内驻军历年货币流通量较大。
附记 金银收兑
1949年县人民银行设专柜按规定的价格收兑金银。1951年亭上村1农民兑换银元1万枚。1954年亭上村又1农民献出银元6千枚,变价后用于修建武清1个变电所。1982年河北屯公社北口哨1农民从房基地中挖出银元宝4坛,重3万余克,悉数上缴国家,县政府以其价值的30%予以奖励。1964至1990年共收兑黄金32725克,白银2073474克,银元114679枚。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