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27
页数: 3
页码: 375-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供销社在解放初期的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供应情况。在农副产品方面,供销社配合农业银行等部门,发放贷款并收购各种农副产品,如牲畜、籽种和水利建设贷款。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供销社提供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中小型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
关键词: 武清县 商业 生产资料

内容

解放初,为恢复农业生产,供销社配合农业银行等有关部门,逐村逐户发放牲畜、籽种和水利建设贷款。1950年发放贷款5.02万元,贷出棉籽10.42万斤。并采取低于市价的办法,供给棉农籽种21万斤,粗粮换细粮92万斤。使农民生产有保证,生活有调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供应化肥937.32万斤、颗粒肥250万斤、农药129万斤、籽种2165万斤、大牲畜4210头、药械3082架及大量新式农具,总值达1059.4万元,平均年递增82.7%。1953年至1959年,为受灾群众开展自救性副业生产,供应苇子5029万斤、柳条1319万斤、竹篾20万斤、鞋底211万双、枕套原料141万对,及其它原料共40余种,总值83.69万元。
  生产资料供应,根据境内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而变化,数量从小到大、品种从少到多。1950年建社初期,年供应生产资料总值仅20万元左右,品种单调,多属一家一户的小型农具。1960年以后,生产资料供应总值达500万元,品种上除小型农具外增加了适应集体使用的提水工具,半机械化农具和化肥等。1970年生产资料供应总值达1500万元,品种以化肥、半机械化农具为主。1980年生产资料总值增加到2100万元,1990年则达到4000万元,化肥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农机具、农药和塑料薄膜。
  一、化肥
  解放前,农民种田以施用农家肥为主,1945年一些村少数农家始用少量“肥田粉”。1952年供销社开始供应化肥,其后供应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农民仍以施用农家土杂肥为主。1976年地方化肥厂投产,化肥供应量达18700吨,其中地方自产碳铵800吨。1988年是化肥供应量最多的一年,年供应量达49200吨,其中地方自产30000吨。
  二、农药
  为支援农业生产,供销社每年逐级储备一定数量的农药,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各级生产资料供应部门,培训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农药的配制、使用及药械维修技术。在病虫易发季节,各基层社按所辖地区的农田定点设立测报站,及时检测病虫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本着治早、治了的原则,帮助农民除治。根据病情,需要什么药供应什么药,供应到田间,满足生产需要,农药供应量依各年农业病虫害发生情况而增减。近年,逐步向高效低毒农药发展,供应量虽逐年减少,但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却大大提高。
  三、中小型农具
  解放初,供销社组织当地烘炉,加工生产锄、镰、镐、锨等铁制小农具和农村生产用的杈子、把柄等木制农具及配件。农业合作化以后,新型半机农具有很大发展,供销社开始采购供应7寸步犁、双轮双铧犁、新式耘锄等。1958年,供应品种增多,有打稻机、脱粒机、扬场机、粉碎机、插秧机等。1977年中小型农具供应达到高峰,年销售50万件,其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小型农具逐年减少,1987年降为20万件,1990年仅销售17万件。
  四、其他生产资料
  其他生产资料在各时期需求品类均有变化。50年代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供销社每年要派员去内蒙、四川等地赶运。一次往返数月,生活极艰。1953至1957年赶运供应牲畜共4442头,此后逐年组织供应,80年代农业动力为拖拉机取代,供应量减少。境内种植土豆需外调种,供销社每年冬季派员到东北地区调运。1958年为夺取粮食高产,到相距2300多公里的南方调运水稻秧苗,供应农民栽植。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改善饮食结构,境内普遍增加了冬春青菜、细菜的种植,供销社适时组织扣棚和育秧塑料薄膜的供应。1980年供应量不足百吨,1989年供应最多,达604吨。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