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行业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12
页码: 328-33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清县的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印刷工业、地(丝)毯业、油脂加工工业、服装和制鞋工业以及其它轻工业的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县办工业 行业发展

内容

一、化学工业
  解放前,民间有土法生产盐和硝的个体手工业。
  1958年全民大办土洋化肥,县政府设化肥办公室,全县相继投入劳力11443人,建起土洋化肥、菌肥厂707个。因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的限制,产品质劣成本高,年余,先后停办。是年,县政府投资5万元计划在八孔闸建一年产800吨合成氨能力的氮肥厂(由天津大学设计),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之后,因上级决定由上海生产的这套合成氨设备移到遵化县建明公社而停建。
  1970年根据上级办好五小工业的指示,兴建化肥厂、磷肥厂。1978年后又先后办起油漆厂、泥浆处理剂厂和糖精厂。
  1.武清县化肥厂
  1970年7月,天津地区拨款60万元,县内自筹220万元,在杨村镇南3公里处建化肥厂。设计年产合成氨3000吨,碳铵10000吨。翌年11月投产,日产合成氨8.9吨,产品由县商业包销境内。经1974、1975两年设备更新改造,合成氨年生产能力达10000吨。1974至1978年共生产合成氨19771.03吨、碳铵65942.56吨,产值1102.9万元,连年亏损合计398.51万元。1979年采取联产计酬,清产核资,处理积压物资等措施,扭亏为盈。1981年产品改为自销,一时未形成应变能力,使化肥积压万余吨,资金周转困难。1984年全厂推行岗位责任制,年获利润54.2万元。1985年全厂有职工569人,其中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108名,固定资产净值841.7万元。是年,受进口化肥冲击,产品销路不畅,半年积压碳铵1.4万吨,加之贷款累计达176万元,月付息1.2万元。县委决定,7月25日进行设备大检修而停产。大部分职工每月领取工资的50-70%作为生活费,待令返厂。
  1987年7月恢复生产。翌年,完成工业产值570万元,上缴利税78.2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居天津市同行业之首,先后被市化工局评为化肥行业先进企业、无泄漏工厂,被国家化学工业部评为全国化肥行业先进企业,厂长郭玉宝被评为全国化肥工业优秀厂长,受到李鹏总理接见。1989年被定为县一级企业。是年,投资8000万元,扩、改建化肥厂,设计指标为年产4万吨尿素。并作为市“七五”重点工程。1990年全厂有职工890人,边改建,边生产,是年获产品销售收入833万元,利润8万元。
  2.武清县磷肥厂
  始建于1970年,时属商业局,旧址在杨村镇南,职工46名,固定资产2.5万元,用小钢磨、大铁锅、自造简易硫酸炉等简陋设备土法生产。是年,生产普通过磷酸钙37吨,产值0.581万元,亏损1.5万元。至1974年,连年亏损累计41.62万元。1975年划归工业局。1977年春在下朱庄乡东辛庄建新厂,生产设备与防污染设备同步安装,于1978年底竣工。厂房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非生产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老厂随之迁入,翌年产磷肥9001吨,盈利10.7万元,产量和利润分别是上年的3倍和1.3倍。氟气回收率达90%以上,增加了氟硅酸钠新产品。1982年天津化肥农药公司在该厂投资30万元,试验生产氮磷粒状混合肥,因磷、氮成份流失,成本高,翌年停产。1984年厂自筹10万元,革新改造球磨机,使产品质量提高一个等级。1985年全厂有职工120名,主要设备13台(套),固定资金108.1万元。年产磷肥3435吨,氟酸4.35吨,年产值56.5万元,利润2万元。1986年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8年底获市优产品称号。1990年被评为县级化肥行业先进企业。是年有职工171人,固定资产242万元,生产磷肥5579吨,产值125万元,利润16.5万元。
  3.武清县泥浆处理剂厂
  原属县磷肥厂管理,与下朱庄村合营。始建于1980年10月,翌年4月投产聚丙烯腈钙和甲脂。年产值16.7万元,盈利4万余元。1984年10月,脱离磷肥厂自成企业。全厂265人,生产聚丙烯酸胺等8种开采石油用的泥浆处理剂。年总产470吨,产值39.8万元,利润9.5万元。1985年健全了生产、技术、供销、财务等科室,全厂职工347人,其中正式职工占15.2%。是年,新建900平方米生产钠盐和500平方米氨盐车间,更新了酰胺车间整套设备,在原有1台手动锅炉基础上又购置了1台xY型链排锅炉,添置了车床,电、气焊和两部汽车。聘请天津大学两名教授、1名讲师作技术顾问,与地质部泥浆处理剂公司搞产品联营,在互利基础上得到天津化轻公司提供原料的支持。产供销渠道畅通,年产聚丙烯腈钙733.6吨,聚丙烯腈钠34.3吨,聚丙稀酰胺160.6吨,氟硅酸钠338.7吨,总产值119.1万元,盈利35.2万元。翌年,因产品滞销停产。1987年改建为糖精厂。
  二、建材工业
  县经委管理的第一、二砖瓦厂和水泥厂,是县建材工业中3家地方国营企业。
  1.武清县第一砖瓦厂
  1952年3月,县信托公司接管杨村镇私营土窑,成立国营建华砖瓦厂。是年秋,移交天津建华公司领导,翌年1月,由河北省砖瓦公司天津专区办事处接管。1955年因产品积压解散。其余少量设备、9000元资金及92人归县,翌年同杨村附近4家私营企业合营。有马蹄窑12座,胶轮大车2辆,土地28亩,房屋23间,当年产红砖278万块,瓦26万片。1960年拆迁到孔官屯,征地500亩,建成36门轮窑,因遇农业歉收,生产人员不足,效率不高。
  1965年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过渡,到1975年建立了机、钳、铸、锻、木工、电气焊等工种的维修配件车间,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质量检验制,开展劳动竞赛,班日烧砖7万块。到1979年年产砖4116万块,产值126.86万元,盈利24万元。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厂内临时劳力不足,非生产人员比重过大(占30%),生产逐年下降。1985年全厂职工162人,固定资金102万元,年产砖2116万块,产值60.1万元,亏损17.7万元(包括上年待处理资金)。1986年底转产,与市合营建立棉织厂。
  2.武清县第二砖瓦厂
  1975年建于梅厂乡。占地58.9万平方米,由天津建材局根据总体建设需要,投资100万元,由县第一砖瓦厂以老带新负责兴建。翌年竣工投产,与第一砖瓦厂统一经营核算。1978年3月自立。是年产机砖3600万块,翌年产机砖4201万块,两年分别获利14.5和26.1万元。1984年,遇季节性劳力不足,经营不力,责任制不能兑现,产量降至3110万块,利润2.6万元。1985年机多人少,年产砖1540万块,亏损34万元。1986至1990年由于设备老化,职工年龄老化,众多乡镇办砖瓦厂兴起,使该厂受到冲击,5年间亏损169.7万元。
  3.武清县水泥厂
  解放前,县内无水泥生产业,1958年首次试办,因设备简陋夭折。
  1972年4月,工业局自筹35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在杨村火车站南征地27700平方米,建水泥厂1座,翌年8月竣工试产。全厂职工100人,原料配比、拌和靠手工,产品由天津水泥厂化验。年底产400号水泥1241吨,产值5.25万元。因煤电消耗大,亏损2116元。1974年5月,天津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投资61.6万元,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历时两年,生产设备基本齐全,生产能力达15000吨,产品合格率基本达到100%。1978年水泥紧缺,天津建材局和市水泥公司先后拨款348万元,进行第二次扩建,年生产能力增加到4.4万吨,产品在400标号以上。1982年4月30日,产品获“金钱豹”牌注册商标,并转入325标号稳定生产。1984年市经委批准节能改造项目投资316.2万元,开始第三次大规模扩建,对设备填平补齐。翌年底,除烘干车间外,其他工程基本就绪。
  建厂13年,累计生产各标号(以400号为主)水泥318242吨,产值1403.09万元,盈利256.77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446名(助理工程师4名),机械设备26台(套),汽车11辆,固定资产318万元。翌年后,相继完成水泥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和微机控制生产线工程。1988年领取水泥生产许可证。是年生产的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获市优产品称号。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U型膨胀剂签约立项,翌年4月试制成功,为国家科委试制计划的第九项新产品,1989年开始用于亚运会工程和国内结构自防水工程,后相继用于中东地区国际工程,出口非洲吉布提等国家。是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书,成为县内第一家二级计量合格企业,并获市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11月TD/SNK-1水泥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建成,为天津市第一家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水泥的厂家。是年生产水泥62980吨,产值551万元,利润71.5万元,上缴利税52万元。
  三、机械工业
  解放前只有从事锄、镰、刀、铲和大车上车等小农具、生活小用品生产、修理的个体手工业。
  1953年个体手工艺人组织了合作组。1956年合并为铁木业社。1961年全县形成县办、县辖社办厂社36个,职工3401名,固定资产262.9万元。武清县机械厂成为高压柱塞泵生产厂家,1987年又转为电子有限公司。
  1985年县办机械行业7个集体企业厂(县辖社办厂已于1978年交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职工1437名,固定资产603.7万元,年产值1185.4万元,利润49.1万元,纳产品销售税62万元。其中庆华机械厂分别占以上总额的37.1%、67.49%、74.34%和86.76%;武清县机械厂分别占33.15%、15.66%、13.04%和11.77%。
  1990年县办机械行业6个集体企业,职工1438名,固定资产1447万元,年产值6133万元,亏损76万元,纳产品销售税248万元。
  1.武清县庆华机械厂
  早期为县办手工业组。1958年下放到人民公社,由泗村店、大孟庄、南蔡村3个公社修配站合并成“南蔡村修配厂”。1962年调整时分建,留给南蔡村六尺车床3台、丈二尺车床、六尺龙门刨、65公斤空气锤各1台,固定资产约1万元,职工28名,专修制小农具。1966年固定资产10.09万元,流动资金2.19万元,产值1.08万元,盈利0.66万元,税金0.31万元。1973年以后,天津市计委为了发展地方农机产品,三次投资63.3万元帮助增加设备,扩大生产,开辟农机具、马车底盘和钢圈、车床、橡胶制品等批量生产。后农机具产品滞销,1978年转为牡丹牌缝纫机架、机壳等配件生产的定点厂家。翌年,配件、烤漆生产线建成投产。其后连续3年免缴企业所得税58.85万元,又免缴工商税21万元。1985年,所需原材料涨价总额15.9万元,通过内部挖潜,加强市场调研,至年底共节约金额2.24万元。设备半机械化,年产总值240.3万元,盈利45.5万元。全厂职工592人,总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274平方米。设生产、技术、供销、财务、检验、开发、安保、人事8个科和1个办公室,有铸工、机壳、机架、烤漆、包装、维修、装配、标牌8个车间和3条生产线,有主要机械动力、设备314台。固定资产224万元,流动资金75万元,全年产值800.4万元,利润36.5万元,纳税金42.6万元。
  1988年7月因缝纫机滞销,转产装载机、造纸机械,后因产品销售困难,于1990年停产,其后主要搞加工型生产。是年产值102万元,亏损86万元。
  2.武清机械厂
  位于杨村镇火车站旁。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全县第一个铁业生产合作社。有烘炉4盘,由社员交纳股金、入社费和银行贷款1400元作为流动资金,生产锄、镐等小农具。翌年,社员发展到51人,年产值8716元,获利1259元,拥有流动资金9326元,固定资产1519元。至1961年设机、钳、锻3个车间和1个车辆修配组,职工76名,皮带车床6台、牛头刨2台、龙门刨、空气锤各1台、烘炉4盘。实行品种、产量、质量三包和超包奖励,班组经济核算制。是年制造小农具14121件,生活小用品61538件,名列全县手工业厂、社之冠。1969年,由县工业交通局筹资30万元,购置改造设备,转向农田、水利机械生产。1975年市拨款4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6万元,再次扩大厂房,增置设备,基本形成机械化生产。1968至1978年,在制造四行小麦播种机、锄草机、粉碎机、IG100型旋耕机、打井机、水泵、启闭机的同时,还批量生产了中小型电动机、E32K型摇臂钻、轧板、军用步枪配件、小型柴油机配件、3934和462规格马车轴承、C618车床等产品。从1968年到1978年,年产值由82万元增到204万元,利润由24万元增到42.6万元,固定资产由36.97万元增到128.55万元。10年间,建职工宿舍94间,1533平方米,并办起了浴池、幼儿园、图书室、灯光球场和760平方米的礼堂。
  1978年农机产品滞销积压,主要产品旋耕机停产。先后转产钢窗、工业缝纫机配件而两次下马。1985年再次转产2B500-8、32B600-6、2B400-28三种规格超高压柱塞泵、缝纫机配件和小麦播种机等。产值185.65万元,利润6.4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7.3万元,全厂固定资产200.1万元。
  1987年9月转产,与天津市津华无线电厂联营,建立津武电子有限公司。
  3.武清县通用机械厂
  厂址在王庆坨南门外,占地23000平方米。厂设铸、钳、锻3个车间,有金属切削机床30台,315四柱液压机、65-150公斤空气锤、40-100吨冲床等锻压设备20台,熔铁炉1座,解放牌、130型载重汽车各1辆。固定资产79万元。职工170名,分车、钳、铸、锻、木、电、冲压7个工种,平均技术等级4.8级。
  1955年10月,镇内的铁匠炉、棺材铺、大车铺和白铁、小炉匠5个行业,26户38人自带工具入股投资,利用土改时未分的12间公产破房成立铁业、木业两个生产合作社。生产铁木制小农具和生活用器具。是年产值8万元,纯结余2200多元。
  1958年两社合并,厂址迁今址,人员120名,工人自建1座300平方米机加工车间及简陋的木工车间,自制4尺皮带土车床22台,增设了铸造工序。由生产锄、犁、耧、耙发展到制造畜力5轮水车,4、6英寸水泵,8马力煤炭机。1959至1966年陆续新建铸工车间、仓库、办公室850平方米。添置C620P、C618车床、B665刨床共18台,请技术员,设技术组,增加购销业务员。先后生产8尺皮带背滚车床、对滚石磨机、面粉机、制砖机、打井机等产品。其中,力车轴皮在天津市各商业部门一时畅销。8年间总产值354万元,获利26万元。
  1974年转为县办集体企业,翌年,天津市拨款25万元帮助扩大生产能力,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1967至1978年,主要生产4、8、16行小麦播种机、玉米脱粒机、3、5吨储油罐、3-10千瓦交流电动机,制造了C620P车床、150公斤空气锤、40吨K型冲床和60千瓦发电机、深水泵等产品。12年中,总产值997万元,盈利111万元。
  1978年,农机生产任务大减,翌年,厂投资20万元转产30仿陶茶盘、甲型茶盘及日用搪瓷杂件。1980至1984年的4年间,因农机、日用搪瓷销路不畅,新开发的接线盒、注塑、铸铁下水管、微电机等产品质量差,供销不衔接,企业累计亏损34万多元。
  1984年该厂实行企业个人承包。前期微利,后期亏损,于1985年8月终止。
  1986至1990年间,除修配业务外,先后生产螺丝母、铸铁管、锻件及童装、皮鞋等,因管理不当,企业未能摆脱困境。到1990年,累计亏损达84.9万元,50%工人没活放长假,职工工资长期拖欠。
  四、印刷工业
  1956年初,赵士增、侯庆祥等5人在今杨村常德大街车家胡同赁民房3间,雇工3名,购置简单印刷设备,3月开工生产。仅能承印8开以下纸幅的报表。取名“进步印刷厂”,固定资产1805元。是年7月,公私合营后,称杨村印刷厂,由县工业科接管。此后,县和天津专署地方工业局拨款添置设备,增加人员,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除印刷报表外,又可承印帐册、布告、色画、包装纸。因增产节约和生产效益显著,连续两年名列天津地区印刷企业之首,获“银墩”奖各1座。
  1958年7月,转为县办国营企业。在县工业局管理下,再次扩大生产,承印《武清日报》。1961年技术工人下放,管理混乱。翌年,企业整顿,改革和更换手工设备,生产又稳步上升。1968年1月10日夜,车间饮水锅炉引燃纸张未及时发现,烧毁厂房22间、印刷机和其它机械设备15台,各种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印件大部分被烧毁,直接损失达15万元。其后,由天津地区财政拨款5万元,县工业局自筹资金2万元,在今杨村雍阳东道辟地6300平方米建新厂,于1969年5月竣工投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76年,业务范围由县内、天津市扩展到银川和东北地区的大庆、安达等地。
  1980年后,乡镇印刷业兴起,到1984年全县有100余家。为适应境内印刷业的新变化,在竞争中求发展,1984年县印刷厂一次投资20万元扩大再生产。1985年厂内设办公室和财务、供销、生产、技术、动力6个科室,书版、排版、印刷、胶印、铅印、装订6个车间,维修、电力、锅炉3个组,职工225人。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印刷设备73台,主要工序基本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固定资产90万元。1956至1985年共生产印刷品869801千印,累计产值1683.21万元,利润174.54万元,上缴税金61万元。1986至1990年间,累计产值1813万元,利润14.3万元,上缴税金23.4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由建厂初的30余元上升到100余元。
  五、地(丝)毯业
  民国初,县内大宫城侯氏家族于该村首办数座地毯铺。19世纪20年代末,毯铺发展到八里庄、狼尔窝、刘庄、康庄及城关一带。均系粗毛粗线男工地毯(半成品加工、无平洗作业),解放前二三年停业。
  1957年,县内为摆脱上年大洪沥涝造成的困境,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地毯业。1975年增加丝毯业。1978年后,地毯、丝毯业成为县出口创汇骨干企业。
  六、油脂加工工业
  武清县油厂的前身为私营企业。1938年保定人王德金等3人合资,在杨村火车站附近建厂,雇工30人,购置榨油机、柴油机、轧坯机、四滚轴和锅炉各1台,称“永和油厂”。1945年人工榨油班定原料1万斤。解放初,仍属私营,只允许为国家加工。1956年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国家投资2.16万元,增设机械、动力设备和厂房,年产蓖麻、棉籽、菜籽、花生等油949吨,棉籽饼146吨,棉油皂500箱。产值43.78万元,盈利3282元。翌年,职工增至51名,购进螺旋榨油机1台,日耗原料达6万斤。1959年油料紧缺,加工任务不足,大部分职工临时精简或派出厂外做临时工。1965年油脂加工任务充足,生产转入正轨。1969年榨豆油、棉籽油、花生油合计1543.1吨。1978年以后,原料紧张,常停工待产。1985年制定从厂长到工人的各级岗位责任制,增置和改革设备,破除坐等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采取自购自营。是年从北京、香河、宝坻、河间购入棉籽2000多吨,又为天津外贸和辽宁省锦县分别加工精炼蓖麻油6000吨和1300吨。是年,厂房及宿舍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机械、动力、储运、防火等设备齐全,有职工100名,固定资产77万元,流动资金8万元。年产值达69.6万元,获利润20万元。
  1987年进行了扩建,建筑面积增到9351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19万元。是年国家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增设低温浸出车间,增加新产品“巴西1号”油。扩建后,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精炼油1.5万吨,年创产值720万元,利润40万元,为国家创税5.3万元。1990年有职工264人,年产值780万元,获利润6万元。
  七、服装和制鞋工业
  杨村缝纫社是武清县服装厂前身。1953年1月建,社员16名,机器14台,股金300元。
  杨村鞋业社是武清县制鞋厂前身。1954年2月建,社员15名,大轴机器1台,生产布便鞋。翌年,生产少量皮鞋。
  1956年两社合并,社员198人,自有资金2.6万元。先后开办8处靴鞋缝纫门市部。1958年有固定资产2500元,生产布鞋29541双,皮鞋4893双,服装13种16885套,产值30万元。1960年固定资产增至10270元。1970年职工114名,机械设备97台,自有资金8.9万元。是年,把一直实行的计件工资改为计时制。皮鞋生产工艺中,冷粘代替了线缝。年产值63.6万元,盈利3.76万元。1979年产值132.54万元,利润10.12万元。1980年3月,为便于企业发展,两业分厂经营。服装厂有职工98名,厂房18间,机器51台。是年生产服装5.18万件,产值108.53万元,利润11.32万元。1982年受乡镇服装业的影响,服装销路锐减。此后改变以加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实行以销定产,自营产品。购销业务深入到山西、内蒙、北京、顺义、唐山、廊坊、天津等地。1983年恢复计件工资制,门市部、生产车间实行集体承包。到1985年全厂职工108名,产值171万元,利润5.4万元,固定资产34.8万元,职工年均收入1008元。
  1980年分厂后,武清制鞋厂有职工90名,固定资产10.57万元,恢复了计件工资并制定定额超产奖励制。1981年年产值70.8万元,获利6.84万元。1984年为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建立技术组,是年投产16个新产品。1985年全厂职工107人,固定资产25.4万元。生产设备经几年更新改造,达到年产皮鞋3.6万双、布鞋11.8万双的生产能力。
  1986至1988年间,服装、制鞋两厂以生产服装、布鞋、皮鞋为主。1986年生产形势较好,以后两年由于产品式样陈旧造成库存积压。1988年两厂共亏损19万多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89年2月两厂合并为武清县服装制鞋厂。1990年7月析出三达鞋业有限公司,同时迁址于建国南路工业局旧址,占地6930平方米。是年有职工165人,固定资产39.4万元,产值279.37万元,获利润9.2万元,上缴税金4.9万元。
  八、其它轻工业
  1.木器厂
  此厂前身为木业社。1953年5月,由县供销社组织任立深、马秀峰、邢立山3家个体木匠铺,成立县内第一个木业生产合作社。制作大车车身和修理零星农具。翌年,社员发展到25人,年产值32538元,积累资金3300元。1956年2月,崔黄口、大孟庄、城关、、东马圈木业社组并入,全社社员101名。1958年自制圆盘锯、平锯、压刨各1台,用汽车发动机传动。主要生产农业急需的木制农具和提水工具。1970年投产木枪托军工产品。为承揽天津自行车包装箱业务,于1975年,在今化肥厂东侧建新厂,购置活盘锯、平台锯、圆盘锯、带锯、牛头刨、G6/8车床、钉箱机等设备96台。此后两年,共生产包装箱48412只。1978年停产包装箱,投产沙发。1981年沙发销路受到乡镇企业冲击,投资30万元再次添置设备,定向生产牡丹缝纫机台板。1982年投产,至1985年产品享受三年免缴工商税照顾,累计总产值649万元,利润26万元。1986至1990年,完备了缝纫机台板和软管两条自动生产线。缝纫机台板年生产能力10万块,软管年生产能力3000万支。总计产值达770万元。1990年有固定职工186人,设置财务、生产、供销、质检、政工、保卫、办公室7个科室。产值501万元,获利润3万元。
  2.综合修理厂
  前身是1955年11月由县手工业联社把3个钟表修理、两个理发个体户组织起来的“武清县第一服务社”。有社员27名,租用杨村三街民房10间,开办理发、修理钟表业务。工资按技术定分分成。人均月收入50余元。翌年2月,并进1个浴池和6个理发个体户,社员增至51人。在杨村河东、河西分别设理发、修理钟表门市部,并开展定时走乡串户服务。1962年改组为杨村综合社,设钟表、洗染、刻字、小印刷、无线电、电动机6个门市部,增加电器、家用设备修理和工艺美术等20多种业务项目。1963年全社22人,产值43954元,盈利7209元。1968年至1973年,杨村自行车修理、磅秤业和黄花店修配厂先后并入。1971年综合社更名为杨村综合修配厂。1976年改称武清县小五金厂。1978年固定资产50.8万元,职工146名,年产值52.33万元,利润3.9万元。1980年厂内油漆车间分出,独立成厂。厂更名“武清县综合修理厂”,下设钟表、无线电服务、刻字、自行车、白铁、胶轮翻新7个门市部。1985年与天津亨得利钟表店联营建立华茂公司,转为商业经营。
  3.晶洋光学仪器厂
  1985年建厂试产光学眼镜片,翌年批量生产。厂区面积1034平方米,建筑面积831平方米。职工250人,其中固定工87人。固定资产38万元,具有现代化平光、近视、老花眼镜片生产线2条,散光眼镜片生产线1条,自动手磨机等主要生产设备30余台,并有先进的屈光度检测仪和光学镜片查片机等质量查测设备。生产全过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除生产眼镜片外,还生产、加工光学仪器、光学设备所需的各种镜头。1990年产值181万元,生产各种镜片3.7万副,获利润7.6万元。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