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45
颗粒名称: 第八卷 工业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44
页码: 323-366
摘要: 本卷记述了武清县的县办工业、乡(镇)村工业、部门工业、联营工业、名优产品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地方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县办工业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前,县内仅有手工业,由县商会管理。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统管私营工商业。1952年12月,县供销社设生产合作科,负责手工业摸底调查,编制发展计划,对试点生产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手工业生产。1955年7月,成立县手工业联社,并设供销经理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1956年10月,县政府增设工业科,管理地方国营工业。1958年全民大办工业,建立县地方工业局,下设秘书、财计、重工业、轻工业、电力5个股和1个供销经理部。1959年9月,增设手工业管理股和手工业供销经理部,取消重工业股。1961年6月,在手工业较集中的杨村、城关、崔黄口、王庆坨设试点性手工业办事处。1968年8月,地方工业局与县交通局合并,称工业交通局。1971年8月,工、交分设,重设工业局。翌年,局内增设副业管理组,后组建成工业加工服务公司,承担对外的业务联系、洽谈合同及签定工作(此机构于1979年并入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1982年局机关设人事、生产计划、财务、保卫、安技、纪律检查6个科和行政、党委两个办公室。为沟通产销信息和引进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于1984年设开发科。是年,工业局易名工业公司。1985年全公司有机械、化工、建材、印刷、工艺品等23个企业,职工、干部5177名。
  第二节 发展
  清代,已有酿酒作坊,制作绢花和编织苇席等个体手工业;解放前,出现以简陋机械为辅的前店后厂式粮、油私营加工作坊及个体加工半成品地毯,从业者均为数不多。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引导个体手工业艺人互助合作,于1953年首次组织起4个铁、木业生产合作社,从事小农具、小生活用品修理和制作。1956年油脂加工、印刷、砖瓦等4个公私合营厂转为地方国营,年产值65.7万元,县手工业联社组织起49个手工业厂社,年产值达314.2万元,初步形成全民、集体两种所有制的县办直属企业。
  1958年全民大办工业,实行县、人民公社两级独立经营核算。是年,大搞机械、化肥、电力、钢铁等大工业、大产品生产。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和成本核算;加之设备、技术力量不足,造成事倍功半,小商品锐减,市场供应紧张,修配无人管。
  经1962年调整,县属工业形成全民、集体两种所有制;国营、县办集体、社办集体3种经济成分,县工业得到全面发展。1962至1977年在以支农生产为主的同时,恢复地毯生产,新增化肥、水泥产品,形成建材工业体系和机械行业,累计总产值17307.7万元,利润1241.61万元。其中全民企业实行计划生产,统负盈亏,累计产值4733.04万元,亏损154.12万元;集体企业以自负盈亏为主,累计产值12574.66万元,获利1395.73万元。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办企业由乡镇企业管理局统辖,县属工业只剩8个地方国营、16个集体性质的工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县直属工业生产由支农为主转向多种经营。至1985年8年间开发65种主要新产品,建起化工、地毯工业新体系,地毯、丝毯成为境内出口骨干产品。
  1985年机械、化工、建材、印刷、地毯、油脂加工及服装、木器等县办工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全系统8个全民企业,16个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412万元。在县内外农村发展半成品加工点137个,从业2109人;雇用计划外临时劳力2177名,使受益农民年获纯收入计380万元。
  1986至1990年,县办工业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办新厂。先后建起光学仪器厂、棉织厂、电子有限公司、糖精厂。1989年投入8000万元改造化肥厂。企业稳定发展,适应新形势,增加了活力。
  第三节 行业
  一、化学工业
  解放前,民间有土法生产盐和硝的个体手工业。
  1958年全民大办土洋化肥,县政府设化肥办公室,全县相继投入劳力11443人,建起土洋化肥、菌肥厂707个。因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的限制,产品质劣成本高,年余,先后停办。是年,县政府投资5万元计划在八孔闸建一年产800吨合成氨能力的氮肥厂(由天津大学设计),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之后,因上级决定由上海生产的这套合成氨设备移到遵化县建明公社而停建。
  1970年根据上级办好五小工业的指示,兴建化肥厂、磷肥厂。1978年后又先后办起油漆厂、泥浆处理剂厂和糖精厂。
  1.武清县化肥厂
  1970年7月,天津地区拨款60万元,县内自筹220万元,在杨村镇南3公里处建化肥厂。设计年产合成氨3000吨,碳铵10000吨。翌年11月投产,日产合成氨8.9吨,产品由县商业包销境内。经1974、1975两年设备更新改造,合成氨年生产能力达10000吨。1974至1978年共生产合成氨19771.03吨、碳铵65942.56吨,产值1102.9万元,连年亏损合计398.51万元。1979年采取联产计酬,清产核资,处理积压物资等措施,扭亏为盈。1981年产品改为自销,一时未形成应变能力,使化肥积压万余吨,资金周转困难。1984年全厂推行岗位责任制,年获利润54.2万元。1985年全厂有职工569人,其中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108名,固定资产净值841.7万元。是年,受进口化肥冲击,产品销路不畅,半年积压碳铵1.4万吨,加之贷款累计达176万元,月付息1.2万元。县委决定,7月25日进行设备大检修而停产。大部分职工每月领取工资的50-70%作为生活费,待令返厂。
  1987年7月恢复生产。翌年,完成工业产值570万元,上缴利税78.2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居天津市同行业之首,先后被市化工局评为化肥行业先进企业、无泄漏工厂,被国家化学工业部评为全国化肥行业先进企业,厂长郭玉宝被评为全国化肥工业优秀厂长,受到李鹏总理接见。1989年被定为县一级企业。是年,投资8000万元,扩、改建化肥厂,设计指标为年产4万吨尿素。并作为市“七五”重点工程。1990年全厂有职工890人,边改建,边生产,是年获产品销售收入833万元,利润8万元。
  2.武清县磷肥厂
  始建于1970年,时属商业局,旧址在杨村镇南,职工46名,固定资产2.5万元,用小钢磨、大铁锅、自造简易硫酸炉等简陋设备土法生产。是年,生产普通过磷酸钙37吨,产值0.581万元,亏损1.5万元。至1974年,连年亏损累计41.62万元。1975年划归工业局。1977年春在下朱庄乡东辛庄建新厂,生产设备与防污染设备同步安装,于1978年底竣工。厂房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非生产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老厂随之迁入,翌年产磷肥9001吨,盈利10.7万元,产量和利润分别是上年的3倍和1.3倍。氟气回收率达90%以上,增加了氟硅酸钠新产品。1982年天津化肥农药公司在该厂投资30万元,试验生产氮磷粒状混合肥,因磷、氮成份流失,成本高,翌年停产。1984年厂自筹10万元,革新改造球磨机,使产品质量提高一个等级。1985年全厂有职工120名,主要设备13台(套),固定资金108.1万元。年产磷肥3435吨,氟酸4.35吨,年产值56.5万元,利润2万元。1986年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8年底获市优产品称号。1990年被评为县级化肥行业先进企业。是年有职工171人,固定资产242万元,生产磷肥5579吨,产值125万元,利润16.5万元。
  3.武清县泥浆处理剂厂
  原属县磷肥厂管理,与下朱庄村合营。始建于1980年10月,翌年4月投产聚丙烯腈钙和甲脂。年产值16.7万元,盈利4万余元。1984年10月,脱离磷肥厂自成企业。全厂265人,生产聚丙烯酸胺等8种开采石油用的泥浆处理剂。年总产470吨,产值39.8万元,利润9.5万元。1985年健全了生产、技术、供销、财务等科室,全厂职工347人,其中正式职工占15.2%。是年,新建900平方米生产钠盐和500平方米氨盐车间,更新了酰胺车间整套设备,在原有1台手动锅炉基础上又购置了1台xY型链排锅炉,添置了车床,电、气焊和两部汽车。聘请天津大学两名教授、1名讲师作技术顾问,与地质部泥浆处理剂公司搞产品联营,在互利基础上得到天津化轻公司提供原料的支持。产供销渠道畅通,年产聚丙烯腈钙733.6吨,聚丙烯腈钠34.3吨,聚丙稀酰胺160.6吨,氟硅酸钠338.7吨,总产值119.1万元,盈利35.2万元。翌年,因产品滞销停产。1987年改建为糖精厂。
  二、建材工业
  县经委管理的第一、二砖瓦厂和水泥厂,是县建材工业中3家地方国营企业。
  1.武清县第一砖瓦厂
  1952年3月,县信托公司接管杨村镇私营土窑,成立国营建华砖瓦厂。是年秋,移交天津建华公司领导,翌年1月,由河北省砖瓦公司天津专区办事处接管。1955年因产品积压解散。其余少量设备、9000元资金及92人归县,翌年同杨村附近4家私营企业合营。有马蹄窑12座,胶轮大车2辆,土地28亩,房屋23间,当年产红砖278万块,瓦26万片。1960年拆迁到孔官屯,征地500亩,建成36门轮窑,因遇农业歉收,生产人员不足,效率不高。
  1965年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过渡,到1975年建立了机、钳、铸、锻、木工、电气焊等工种的维修配件车间,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质量检验制,开展劳动竞赛,班日烧砖7万块。到1979年年产砖4116万块,产值126.86万元,盈利24万元。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厂内临时劳力不足,非生产人员比重过大(占30%),生产逐年下降。1985年全厂职工162人,固定资金102万元,年产砖2116万块,产值60.1万元,亏损17.7万元(包括上年待处理资金)。1986年底转产,与市合营建立棉织厂。
  2.武清县第二砖瓦厂
  1975年建于梅厂乡。占地58.9万平方米,由天津建材局根据总体建设需要,投资100万元,由县第一砖瓦厂以老带新负责兴建。翌年竣工投产,与第一砖瓦厂统一经营核算。1978年3月自立。是年产机砖3600万块,翌年产机砖4201万块,两年分别获利14.5和26.1万元。1984年,遇季节性劳力不足,经营不力,责任制不能兑现,产量降至3110万块,利润2.6万元。1985年机多人少,年产砖1540万块,亏损34万元。1986至1990年由于设备老化,职工年龄老化,众多乡镇办砖瓦厂兴起,使该厂受到冲击,5年间亏损169.7万元。
  3.武清县水泥厂
  解放前,县内无水泥生产业,1958年首次试办,因设备简陋夭折。
  1972年4月,工业局自筹35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在杨村火车站南征地27700平方米,建水泥厂1座,翌年8月竣工试产。全厂职工100人,原料配比、拌和靠手工,产品由天津水泥厂化验。年底产400号水泥1241吨,产值5.25万元。因煤电消耗大,亏损2116元。1974年5月,天津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投资61.6万元,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历时两年,生产设备基本齐全,生产能力达15000吨,产品合格率基本达到100%。1978年水泥紧缺,天津建材局和市水泥公司先后拨款348万元,进行第二次扩建,年生产能力增加到4.4万吨,产品在400标号以上。1982年4月30日,产品获“金钱豹”牌注册商标,并转入325标号稳定生产。1984年市经委批准节能改造项目投资316.2万元,开始第三次大规模扩建,对设备填平补齐。翌年底,除烘干车间外,其他工程基本就绪。
  建厂13年,累计生产各标号(以400号为主)水泥318242吨,产值1403.09万元,盈利256.77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446名(助理工程师4名),机械设备26台(套),汽车11辆,固定资产318万元。翌年后,相继完成水泥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和微机控制生产线工程。1988年领取水泥生产许可证。是年生产的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获市优产品称号。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U型膨胀剂签约立项,翌年4月试制成功,为国家科委试制计划的第九项新产品,1989年开始用于亚运会工程和国内结构自防水工程,后相继用于中东地区国际工程,出口非洲吉布提等国家。是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书,成为县内第一家二级计量合格企业,并获市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11月TD/SNK-1水泥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建成,为天津市第一家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水泥的厂家。是年生产水泥62980吨,产值551万元,利润71.5万元,上缴利税52万元。
  三、机械工业
  解放前只有从事锄、镰、刀、铲和大车上车等小农具、生活小用品生产、修理的个体手工业。
  1953年个体手工艺人组织了合作组。1956年合并为铁木业社。1961年全县形成县办、县辖社办厂社36个,职工3401名,固定资产262.9万元。武清县机械厂成为高压柱塞泵生产厂家,1987年又转为电子有限公司。
  1985年县办机械行业7个集体企业厂(县辖社办厂已于1978年交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职工1437名,固定资产603.7万元,年产值1185.4万元,利润49.1万元,纳产品销售税62万元。其中庆华机械厂分别占以上总额的37.1%、67.49%、74.34%和86.76%;武清县机械厂分别占33.15%、15.66%、13.04%和11.77%。
  1990年县办机械行业6个集体企业,职工1438名,固定资产1447万元,年产值6133万元,亏损76万元,纳产品销售税248万元。
  1.武清县庆华机械厂
  早期为县办手工业组。1958年下放到人民公社,由泗村店、大孟庄、南蔡村3个公社修配站合并成“南蔡村修配厂”。1962年调整时分建,留给南蔡村六尺车床3台、丈二尺车床、六尺龙门刨、65公斤空气锤各1台,固定资产约1万元,职工28名,专修制小农具。1966年固定资产10.09万元,流动资金2.19万元,产值1.08万元,盈利0.66万元,税金0.31万元。1973年以后,天津市计委为了发展地方农机产品,三次投资63.3万元帮助增加设备,扩大生产,开辟农机具、马车底盘和钢圈、车床、橡胶制品等批量生产。后农机具产品滞销,1978年转为牡丹牌缝纫机架、机壳等配件生产的定点厂家。翌年,配件、烤漆生产线建成投产。其后连续3年免缴企业所得税58.85万元,又免缴工商税21万元。1985年,所需原材料涨价总额15.9万元,通过内部挖潜,加强市场调研,至年底共节约金额2.24万元。设备半机械化,年产总值240.3万元,盈利45.5万元。全厂职工592人,总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274平方米。设生产、技术、供销、财务、检验、开发、安保、人事8个科和1个办公室,有铸工、机壳、机架、烤漆、包装、维修、装配、标牌8个车间和3条生产线,有主要机械动力、设备314台。固定资产224万元,流动资金75万元,全年产值800.4万元,利润36.5万元,纳税金42.6万元。
  1988年7月因缝纫机滞销,转产装载机、造纸机械,后因产品销售困难,于1990年停产,其后主要搞加工型生产。是年产值102万元,亏损86万元。
  2.武清机械厂
  位于杨村镇火车站旁。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全县第一个铁业生产合作社。有烘炉4盘,由社员交纳股金、入社费和银行贷款1400元作为流动资金,生产锄、镐等小农具。翌年,社员发展到51人,年产值8716元,获利1259元,拥有流动资金9326元,固定资产1519元。至1961年设机、钳、锻3个车间和1个车辆修配组,职工76名,皮带车床6台、牛头刨2台、龙门刨、空气锤各1台、烘炉4盘。实行品种、产量、质量三包和超包奖励,班组经济核算制。是年制造小农具14121件,生活小用品61538件,名列全县手工业厂、社之冠。1969年,由县工业交通局筹资30万元,购置改造设备,转向农田、水利机械生产。1975年市拨款4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6万元,再次扩大厂房,增置设备,基本形成机械化生产。1968至1978年,在制造四行小麦播种机、锄草机、粉碎机、IG100型旋耕机、打井机、水泵、启闭机的同时,还批量生产了中小型电动机、E32K型摇臂钻、轧板、军用步枪配件、小型柴油机配件、3934和462规格马车轴承、C618车床等产品。从1968年到1978年,年产值由82万元增到204万元,利润由24万元增到42.6万元,固定资产由36.97万元增到128.55万元。10年间,建职工宿舍94间,1533平方米,并办起了浴池、幼儿园、图书室、灯光球场和760平方米的礼堂。
  1978年农机产品滞销积压,主要产品旋耕机停产。先后转产钢窗、工业缝纫机配件而两次下马。1985年再次转产2B500-8、32B600-6、2B400-28三种规格超高压柱塞泵、缝纫机配件和小麦播种机等。产值185.65万元,利润6.4万元,交纳产品销售税金7.3万元,全厂固定资产200.1万元。
  1987年9月转产,与天津市津华无线电厂联营,建立津武电子有限公司。
  3.武清县通用机械厂
  厂址在王庆坨南门外,占地23000平方米。厂设铸、钳、锻3个车间,有金属切削机床30台,315四柱液压机、65-150公斤空气锤、40-100吨冲床等锻压设备20台,熔铁炉1座,解放牌、130型载重汽车各1辆。固定资产79万元。职工170名,分车、钳、铸、锻、木、电、冲压7个工种,平均技术等级4.8级。
  1955年10月,镇内的铁匠炉、棺材铺、大车铺和白铁、小炉匠5个行业,26户38人自带工具入股投资,利用土改时未分的12间公产破房成立铁业、木业两个生产合作社。生产铁木制小农具和生活用器具。是年产值8万元,纯结余2200多元。
  1958年两社合并,厂址迁今址,人员120名,工人自建1座300平方米机加工车间及简陋的木工车间,自制4尺皮带土车床22台,增设了铸造工序。由生产锄、犁、耧、耙发展到制造畜力5轮水车,4、6英寸水泵,8马力煤炭机。1959至1966年陆续新建铸工车间、仓库、办公室850平方米。添置C620P、C618车床、B665刨床共18台,请技术员,设技术组,增加购销业务员。先后生产8尺皮带背滚车床、对滚石磨机、面粉机、制砖机、打井机等产品。其中,力车轴皮在天津市各商业部门一时畅销。8年间总产值354万元,获利26万元。
  1974年转为县办集体企业,翌年,天津市拨款25万元帮助扩大生产能力,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1967至1978年,主要生产4、8、16行小麦播种机、玉米脱粒机、3、5吨储油罐、3-10千瓦交流电动机,制造了C620P车床、150公斤空气锤、40吨K型冲床和60千瓦发电机、深水泵等产品。12年中,总产值997万元,盈利111万元。
  1978年,农机生产任务大减,翌年,厂投资20万元转产30仿陶茶盘、甲型茶盘及日用搪瓷杂件。1980至1984年的4年间,因农机、日用搪瓷销路不畅,新开发的接线盒、注塑、铸铁下水管、微电机等产品质量差,供销不衔接,企业累计亏损34万多元。
  1984年该厂实行企业个人承包。前期微利,后期亏损,于1985年8月终止。
  1986至1990年间,除修配业务外,先后生产螺丝母、铸铁管、锻件及童装、皮鞋等,因管理不当,企业未能摆脱困境。到1990年,累计亏损达84.9万元,50%工人没活放长假,职工工资长期拖欠。
  四、印刷工业
  1956年初,赵士增、侯庆祥等5人在今杨村常德大街车家胡同赁民房3间,雇工3名,购置简单印刷设备,3月开工生产。仅能承印8开以下纸幅的报表。取名“进步印刷厂”,固定资产1805元。是年7月,公私合营后,称杨村印刷厂,由县工业科接管。此后,县和天津专署地方工业局拨款添置设备,增加人员,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除印刷报表外,又可承印帐册、布告、色画、包装纸。因增产节约和生产效益显著,连续两年名列天津地区印刷企业之首,获“银墩”奖各1座。
  1958年7月,转为县办国营企业。在县工业局管理下,再次扩大生产,承印《武清日报》。1961年技术工人下放,管理混乱。翌年,企业整顿,改革和更换手工设备,生产又稳步上升。1968年1月10日夜,车间饮水锅炉引燃纸张未及时发现,烧毁厂房22间、印刷机和其它机械设备15台,各种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印件大部分被烧毁,直接损失达15万元。其后,由天津地区财政拨款5万元,县工业局自筹资金2万元,在今杨村雍阳东道辟地6300平方米建新厂,于1969年5月竣工投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76年,业务范围由县内、天津市扩展到银川和东北地区的大庆、安达等地。
  1980年后,乡镇印刷业兴起,到1984年全县有100余家。为适应境内印刷业的新变化,在竞争中求发展,1984年县印刷厂一次投资20万元扩大再生产。1985年厂内设办公室和财务、供销、生产、技术、动力6个科室,书版、排版、印刷、胶印、铅印、装订6个车间,维修、电力、锅炉3个组,职工225人。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印刷设备73台,主要工序基本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固定资产90万元。1956至1985年共生产印刷品869801千印,累计产值1683.21万元,利润174.54万元,上缴税金61万元。1986至1990年间,累计产值1813万元,利润14.3万元,上缴税金23.4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由建厂初的30余元上升到100余元。
  五、地(丝)毯业
  民国初,县内大宫城侯氏家族于该村首办数座地毯铺。19世纪20年代末,毯铺发展到八里庄、狼尔窝、刘庄、康庄及城关一带。均系粗毛粗线男工地毯(半成品加工、无平洗作业),解放前二三年停业。
  1957年,县内为摆脱上年大洪沥涝造成的困境,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地毯业。1975年增加丝毯业。1978年后,地毯、丝毯业成为县出口创汇骨干企业。
  六、油脂加工工业
  武清县油厂的前身为私营企业。1938年保定人王德金等3人合资,在杨村火车站附近建厂,雇工30人,购置榨油机、柴油机、轧坯机、四滚轴和锅炉各1台,称“永和油厂”。1945年人工榨油班定原料1万斤。解放初,仍属私营,只允许为国家加工。1956年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国家投资2.16万元,增设机械、动力设备和厂房,年产蓖麻、棉籽、菜籽、花生等油949吨,棉籽饼146吨,棉油皂500箱。产值43.78万元,盈利3282元。翌年,职工增至51名,购进螺旋榨油机1台,日耗原料达6万斤。1959年油料紧缺,加工任务不足,大部分职工临时精简或派出厂外做临时工。1965年油脂加工任务充足,生产转入正轨。1969年榨豆油、棉籽油、花生油合计1543.1吨。1978年以后,原料紧张,常停工待产。1985年制定从厂长到工人的各级岗位责任制,增置和改革设备,破除坐等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采取自购自营。是年从北京、香河、宝坻、河间购入棉籽2000多吨,又为天津外贸和辽宁省锦县分别加工精炼蓖麻油6000吨和1300吨。是年,厂房及宿舍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机械、动力、储运、防火等设备齐全,有职工100名,固定资产77万元,流动资金8万元。年产值达69.6万元,获利润20万元。
  1987年进行了扩建,建筑面积增到9351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19万元。是年国家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增设低温浸出车间,增加新产品“巴西1号”油。扩建后,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精炼油1.5万吨,年创产值720万元,利润40万元,为国家创税5.3万元。1990年有职工264人,年产值780万元,获利润6万元。
  七、服装和制鞋工业
  杨村缝纫社是武清县服装厂前身。1953年1月建,社员16名,机器14台,股金300元。
  杨村鞋业社是武清县制鞋厂前身。1954年2月建,社员15名,大轴机器1台,生产布便鞋。翌年,生产少量皮鞋。
  1956年两社合并,社员198人,自有资金2.6万元。先后开办8处靴鞋缝纫门市部。1958年有固定资产2500元,生产布鞋29541双,皮鞋4893双,服装13种16885套,产值30万元。1960年固定资产增至10270元。1970年职工114名,机械设备97台,自有资金8.9万元。是年,把一直实行的计件工资改为计时制。皮鞋生产工艺中,冷粘代替了线缝。年产值63.6万元,盈利3.76万元。1979年产值132.54万元,利润10.12万元。1980年3月,为便于企业发展,两业分厂经营。服装厂有职工98名,厂房18间,机器51台。是年生产服装5.18万件,产值108.53万元,利润11.32万元。1982年受乡镇服装业的影响,服装销路锐减。此后改变以加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实行以销定产,自营产品。购销业务深入到山西、内蒙、北京、顺义、唐山、廊坊、天津等地。1983年恢复计件工资制,门市部、生产车间实行集体承包。到1985年全厂职工108名,产值171万元,利润5.4万元,固定资产34.8万元,职工年均收入1008元。
  1980年分厂后,武清制鞋厂有职工90名,固定资产10.57万元,恢复了计件工资并制定定额超产奖励制。1981年年产值70.8万元,获利6.84万元。1984年为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建立技术组,是年投产16个新产品。1985年全厂职工107人,固定资产25.4万元。生产设备经几年更新改造,达到年产皮鞋3.6万双、布鞋11.8万双的生产能力。
  1986至1988年间,服装、制鞋两厂以生产服装、布鞋、皮鞋为主。1986年生产形势较好,以后两年由于产品式样陈旧造成库存积压。1988年两厂共亏损19万多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89年2月两厂合并为武清县服装制鞋厂。1990年7月析出三达鞋业有限公司,同时迁址于建国南路工业局旧址,占地6930平方米。是年有职工165人,固定资产39.4万元,产值279.37万元,获利润9.2万元,上缴税金4.9万元。
  八、其它轻工业
  1.木器厂
  此厂前身为木业社。1953年5月,由县供销社组织任立深、马秀峰、邢立山3家个体木匠铺,成立县内第一个木业生产合作社。制作大车车身和修理零星农具。翌年,社员发展到25人,年产值32538元,积累资金3300元。1956年2月,崔黄口、大孟庄、城关、、东马圈木业社组并入,全社社员101名。1958年自制圆盘锯、平锯、压刨各1台,用汽车发动机传动。主要生产农业急需的木制农具和提水工具。1970年投产木枪托军工产品。为承揽天津自行车包装箱业务,于1975年,在今化肥厂东侧建新厂,购置活盘锯、平台锯、圆盘锯、带锯、牛头刨、G6/8车床、钉箱机等设备96台。此后两年,共生产包装箱48412只。1978年停产包装箱,投产沙发。1981年沙发销路受到乡镇企业冲击,投资30万元再次添置设备,定向生产牡丹缝纫机台板。1982年投产,至1985年产品享受三年免缴工商税照顾,累计总产值649万元,利润26万元。1986至1990年,完备了缝纫机台板和软管两条自动生产线。缝纫机台板年生产能力10万块,软管年生产能力3000万支。总计产值达770万元。1990年有固定职工186人,设置财务、生产、供销、质检、政工、保卫、办公室7个科室。产值501万元,获利润3万元。
  2.综合修理厂
  前身是1955年11月由县手工业联社把3个钟表修理、两个理发个体户组织起来的“武清县第一服务社”。有社员27名,租用杨村三街民房10间,开办理发、修理钟表业务。工资按技术定分分成。人均月收入50余元。翌年2月,并进1个浴池和6个理发个体户,社员增至51人。在杨村河东、河西分别设理发、修理钟表门市部,并开展定时走乡串户服务。1962年改组为杨村综合社,设钟表、洗染、刻字、小印刷、无线电、电动机6个门市部,增加电器、家用设备修理和工艺美术等20多种业务项目。1963年全社22人,产值43954元,盈利7209元。1968年至1973年,杨村自行车修理、磅秤业和黄花店修配厂先后并入。1971年综合社更名为杨村综合修配厂。1976年改称武清县小五金厂。1978年固定资产50.8万元,职工146名,年产值52.33万元,利润3.9万元。1980年厂内油漆车间分出,独立成厂。厂更名“武清县综合修理厂”,下设钟表、无线电服务、刻字、自行车、白铁、胶轮翻新7个门市部。1985年与天津亨得利钟表店联营建立华茂公司,转为商业经营。
  3.晶洋光学仪器厂
  1985年建厂试产光学眼镜片,翌年批量生产。厂区面积1034平方米,建筑面积831平方米。职工250人,其中固定工87人。固定资产38万元,具有现代化平光、近视、老花眼镜片生产线2条,散光眼镜片生产线1条,自动手磨机等主要生产设备30余台,并有先进的屈光度检测仪和光学镜片查片机等质量查测设备。生产全过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除生产眼镜片外,还生产、加工光学仪器、光学设备所需的各种镜头。1990年产值181万元,生产各种镜片3.7万副,获利润7.6万元。
  第四节 管理
  一、生产技术管理
  解放初期,生产实行定额管理,产品及数量需根据商业部门的统购、定购、包销计划安排生产,实行县、社二级独立经营。60年代,恢复了集体企业为主的经济体制,建立起产品包修、包退、包换和打标记制度,深受用户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企业管理制度被视为资本主义管、卡、压,大部分被破除。1976年后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开始恢复,但产供销经营仍未脱离单一计划经济模式。1980年以来,在经济改革中,各厂健全生产科(室、组)专职机构,制定原料消耗、产品数量、质量定额管理和原材料领发、保管、配料制度,确立生产调度会议制度和产品质量定期分析制,加强班组、车间的计量、统计、定额、质量记录。重视产供销信息反馈和对外横向联系。使企业生产全面纳入经济责任制的管理轨道。1990年县直属部分工业企业开始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
  对技术工作管理,长期未予重视,倘遇设备、工艺革新改造时,即临时成立干部、技术员、工人三结合小组处理。1984年县工业局始设安技科,各工业企业根据其规模或设专业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技术管理。
  二、供销管理
  企业供销业务长期由县供销经理部统筹管理,企业自身无权。所需原材料、燃料以计划分配为主,当地取材和外地采购的非计划物资由县财贸部门安排。主要产品由商业统购包销,少量不收购或收购剩余产品可照国家牌价自行处理。
  1978年后,各企业内部成立供销科或供销组、室,对计划外原材料、产品实行自购自销,自谋出路。1985年以后购销业务遍及各省市。
  第二章 乡(镇)村工业
  第一节 机构
  县内乡镇工业前身是个体手工业,解放前,无专门机构管理。解放初,由于连年遭灾,县政府组织农民发展工副业。1962年9月,县成立生产救灾办公室,负责农村工副业。1966年3月,为使农村副业更好地支援农业,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救灾办公室改为副业办公室。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经营的工副业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需要,1979年10月,撤消县副业办公室,成立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1984年5月,撤消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成立乡镇企业经济委员会。
  1988年5月工业公司与乡镇企业经济委员会合并,成立武清县经济委员会。设10个科室,即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生产科、企业管理科、县工业科、统计科、安技科、人事劳资科、纪检科、保卫科,下设第一供销公司、第二供销公司、食品工业公司、机械公司、化工公司、服装鞋帽公司、建筑联合公司、建材公司和建筑管理站。按其性质,为县内工业企业提供服务。
  第二节 发展
  早在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蜡、绢花、草帽、苇编、柳器、木器等手工业即已盛行。县内的地毯、杨村糕干、梅厂绢花已为名特产品,行销华北。1940年县内有杨村庆丰涌、城关泉顺涌、崔黄口德盛涌等11家酒厂,共400多人,取当地高粱为主料,日投产6万斤,产酒近万斤,销往京津等地。解放前夕迭为停业。酱、醋、糕点等食品工业在城关、杨村、河西务、王庆坨、蔡村等集镇仍有作坊。
  解放初,连年水患,为生产救灾,农村办起了织席、打苇帘、熬硝、绣枕头、纳鞋底、纺棉线、织土布、缝纫、柳编等家庭副业。1958年后,农村分散经营的一些家庭副业,由公社或生产队经营,开始形成社队企业。是年,县内有炼焦、炼铁、化工、砖瓦、水泥、造纸、轧花、纺织、绢花、地毯、米面加工、榨油、农具修配等1473个企业,产值为1664万元。1963年,部分企业下马。“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发展受到限制。1964至1968年,全县仅剩下13个村办企业,产值106万元。
  1978年后,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开展多种经营。1979年社队企业发展到1321个,从业人数达6万余人,总收入13028万元,利润3091万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为19844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5月,出现社员联营企业。1985年县内各乡(镇)村工业发展到2623个,其中乡办379个、村办1413个、各种联合体822个、市乡联营工业9个。共投入劳动力120423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4.8%,拥有固定资产16742万元,全年产值达67175万元,为1958年的37倍和1978年的3倍多,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8.6%。乡(镇)村工业全年总收入39559万元,占全县农村总收入的43.1%,获利润7866万元,缴纳税金3812万元。
  1990年,乡镇工业发展为5117个,其中乡(镇)办365个、村办1253个、工农联营49个、村以下3450个。共投入劳力137364人,占全县农村劳力的39%。固定资产达6.5亿元,产值33.7亿元,占乡(镇)村企业总产值的94.6%,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三节 行业
  一、食品工业
  1.米面加工 解放前,人畜力石碾石磨,为境内民间传统的米面加工机具。1934年黄花店侯家米面铺,曾用1台锅驼机带动3盘石磨,日产面粉4至5百斤。同村李国民经营1座以蒸汽机为动力,日产2万斤的大型面粉厂。1952年有8个村利用柴油机、锅驼机带动16盘石磨进行米面加工。1960年电力加工取代石碾石磨,多数生产队办起了米面加工厂。随着农村体制的改革,多数磨坊、碾坊成为联户经营或个体承包。1981年后,河北屯、徐官屯、聂庄子等乡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建起规模较大的面粉厂。实行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1985年全县共有碾米机828台,磨面机2135台,米面加工厂达50个。其中乡办13个,村办37个,从业人员618人,年产值313.7万元,利润75万元。1990年米面加工厂达55个,其中乡办36个,村办19个,从业人员750人,年产值2200万元,利润230万元。主要以小麦、玉米、稻谷为原料,加工面粉、大米。
  2.米面制品 1985年县内米面制品厂有汊沽港乡立新食品厂,汊站港食品厂,曹子里乡小高口村挂面厂。从业人员68人,主要生产小麦粉面筋、挂面等,年产值14万元,利润0.8万元。1990年发展到15个,从业人员175人,年产值950万元,利润85万元。
  3.食用油加工 县内私营油坊由来已久,统购统销前,全县从事此业共有37户、74人。杨村镇“周记”油坊和“慎兴号”油坊较有名气。“慎兴号”小磨香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油色味纯正,日产百余斤,如今仍畅销不衰。1953年,除丁〓、小白厂等一二个加工户外,其余油坊均转业或停产。1961年,允许社员搞“四坊”行业,部分生产队办起油坊,在完成油料征购任务后,只能代国家和社员加工,不允许在集市上收购原料和出售油脂,更不允许社员单干。
  1978年允许个体经营,出现了许多个体或联营的油坊,原生产队经营的油坊,也都承包给个人。油脂种类一般为棉籽油和香油。经营分来料加工、以料换油、现钱交易,坐等或下乡等多种方式。
  1985年全县有榨油机608台,各类油坊散布乡村。其中仅城关乡就有香油坊40个,棉籽油坊35个。食用油加工厂达15个,年产值48万元,利润10万元。翌年后,东马圈、杨村镇、南蔡村又建立食用油加工厂,主要以芝麻、大豆、棉籽为原料,加工食用油。1990年产值达300万元,创利润25万元。
  4.糕点制作 糕点厂11个。生产各类糕点、月饼、饼干、面包等。1985年产值117万元,利润12万元。1990年产值1000万元,利润100万元。
  5.糖果制作 糖果厂5个。主要以水果、蔗糖、奶粉、红薯、玉米为原料,生产各种糖果、果脯、果酱、水果罐头、山红糕、香酥果等。1985年产值303万元,利润8万元。1990年产品产量1066吨,产值500万元,利润40万元。
  6.肉食加工1985年仅有后巷乡槐家庄同利食品厂生产扒鸡、城关龙泰冷冻厂加工出口肉鸡、兔肉。2个厂年产值179万元,利润6万元。翌年,汊沽港乡、梅厂乡、大碱厂乡先后建厂。1990年产值达230万元,利润10万元。
  7.蛋乳加工蛋、乳制品厂2个。白古屯乡桐林松花蛋厂,年产松花蛋10万斤,大黄堡乡乳制品厂,主要生产奶粉。
  8.调料制作1985年仅豆张庄乡南双庙村1个调料厂,年产酱油、醋35吨,利润1万元。1990年发展到4个,产值达135万元,利润13万元。
  9.饮料制作1985年有饮料厂8个。生产各种汽水、冰棍及香槟酒等,年产值45万元,利润3万元。1990年发展到11个,年产值2230万元,利润220万元。
  10.其它食品其它食品加工厂8个。有麦芽糖厂、淀粉酶厂、粉丝厂、酱菜腌制厂、饴糖豆粉厂、五香葵花籽厂。分布在大黄堡、陈嘴、王庆坨、下伍旗、大良、南蔡村、梅厂、河北屯等乡镇。年产值153万元,利润22万元。
  二、饲料工业
  1985年县内有饲料加工厂5个。以鱼粉、血粉、玉米、麸皮、高粱、豆饼等为原料,加工鸡、猪饲料。年产量3614吨,产值131万元,利润13万元,1990年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黄花店、大沙河、后巷、大良、河北屯、聂庄子、双树等乡镇。主要生产猪、鸡、鹌鹑饲料。年产量6400吨,产值750万元,利润50万元。
  三、纺织工业
  1.轧花 轧花厂2个:大良镇北小良轧花厂和杨村镇五街轧花加工厂,年产值46万元,利润23万元。
  2.洗毛 洗选毛加工厂7个。均系对动物尾、毛初加工,年产值65万元,利润11万元。
  3.棉织 1985年棉织加工厂10个,主要以涤棉线为原料,生产涤棉布、衬衣布、餐巾、围裙、提花织物、床单、平绒布等。年产值1047万元,利润116万元。1990年发展到52个,产值3100万元,利润2400万元。
  4.印染业 1985年印染厂3个,即黄庄乡、杨村镇、豆张庄乡西洲村的染整厂。主要印染丝绸、棉布,年产值116万元,利润9万元。1988年富强印染有限公司建厂。1990年产值达6358万元,利润855万元。
  5.针织品 1985年针织厂47个,其中乡办7个,村办40个。主要产品有毛衣、毛裤、羊毛衫、秋衣、秋裤、棉汗衫、尼龙网片、尼龙手套、化纤袜、线手套等。年产值2247万元,利润115万元。1990年发展到53个,其中乡办10个,村办43个。年产值15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6.毛毡 毛毡厂1个。汊沽港乡西肖庄毛毡厂,建于1979年,主要生产工业毛毡,1990年产值25万元,利润3万元。
  7.丝织品 丝织品厂1个。汊沽港乡勤劳丝织厂,主要生产商标,1990年产值42万元,利润8万元。
  8.合线 合、纺线厂6个。主要加工锦纶股线、合成线、线绳、再生线。1990年产值164万元,利润26万元。
  四、缝纫业
  1.服装制作 1985年服装厂101个。其中乡办19个,村办82个。主要生产中、西式服装、和服、童服、运动服、防寒服、背心、寿衣等。年产值4731万元,利润219.8万元。1990年发展到107个,其中乡镇办23个,主要有汊沽港、陈嘴、东马圈、大沙河、河北屯、下伍旗、大良、大黄堡、大碱厂、梅厂、曹子里、黄庄、河西务、聂庄子、石各庄、黄花店、东蒲洼、豆张庄等乡镇。村办84个,分布在各乡镇。年产值520万元,利润47万元。
  2.制帽业 制帽厂8个。均为村办企业。主要以化纤布料、毛呢、毛皮为原料,生产工农帽、前进帽、童帽、礼帽、皮帽等,1990年产值21万元,利润7万元。
  3.制鞋业 制鞋厂18个。主要生产布拖鞋、便鞋、鞋帮等。1985年产值600万元,利润74万元。1990年产值242万元,利润14万元。
  4.其它缝纫业 其它缝纫厂7个。主要加工帆布包、被罩、邮袋、口罩等。1985年产值128万元,利润6万元。1990年产值340万元,利润19万元。
  五、皮革加工及其制品
  1.皮革加工业 皮革、皮毛加工厂12个。分布在王庆坨镇三街、渔坝口、李场、黄花店、豆张庄、刘坟、大良、北王平等处。1985年产值218万元,利润21万元。1990年产值308万元,利润30万元。
  2.皮鞋制作业 1985年皮鞋厂80个。其中乡办12个,村办68个。生产男、女、儿童各式单、棉皮鞋,年产600万双,产值6549万元,利润349万元。1990年皮鞋厂发展到88个。其中乡镇办15个,村办73个,年产量670万双,产值1.5亿元,利润1450万元。
  3.箱包制作业 1985年箱包皮件厂12个。其中乡办2个、村办10个。年产值800万元,利润28万元。1990年村办增加3个,产值达1800万元,利润170万元。主要产皮箱、皮包、皮衣等。
  4.皮毛制品 皮毛制品厂14个。其中乡办3个,村办11个。主要生产劳保手套,皮毛制品等。1990年产值649万元,利润98万元。
  六、木材及竹、棕、草加工业
  1985年,锯材加工厂5个,木制品厂23个,主要加工门窗、木箱、刀具柄、模具等,竹、棕、草制品厂18个,年产值649万元,利润98万元。1990年产值1300万元,利润110万元。
  七、木器制造业
  木器厂32个。其中乡镇办7个,村办25个。主要生产办公桌椅、沙发、衣柜、橱、木箱、折叠椅、大衣架、文件柜等。1985年产值427万元,利润62万元。1990年产值500万元,利润70万元。
  八、造纸、印刷及纸制品
  1.造纸 造纸厂7个。其中乡办5个、村办2个。主要生产瓦棱纸、有光纸、包装纸、卫生纸。1985年产量3264吨,产值259万元,利润20万元。1990年产量4326吨,产值3429万元,利润300万元。
  2.纸制品 1985年纸制品厂58个。其中乡办2个、村办56个。年产值2532万元,利润278万元。1990年发展到75个,其中乡镇办4个,村办71个。年产值1.4亿元,利润1450万元。主要生产纸箱、纸盒、纸袋、纸绳等。
  3.印刷业 1985年印刷装订厂69个。其中乡办5个,村办64个。年产值1093万元,利润151万元。1990年发展到76个。其中乡镇办8个,村办68个。年产值5000万元,利润560万元。主要加工印刷书刊、本册、盒袋、包装纸、塑印商标、票证等。
  九、文体用品
  1.文教用品 文教用品厂7个。主要生产圆规、橡皮、化学尺、练习本、蜡笔、活动铅笔、有色粉笔等。1985年产值220万元,利润25万元。1990年产值380万元,利润45万元。
  2.体育用品 1985年体育用品厂24个。年产值226万元,利润41万元。1990年发展到27个。年产值380万元,利润45万元。主要产品有网球、羽毛球、跳垫、克郎棋、哑铃、童车、玩具等。
  十、工艺美术
  1.地毯业 1985年地毯加工厂159个,其中乡办9个,村办150个。年产值6554万元,利润273万元。1990年发展到215个。其中乡镇办19个,村办196个。年产值4亿元,利润3200万元。主要加工出口地毯、胶背地毯、栽绒地毯、丝毯。
  2.制花业 1985年绒、绢、纸花厂39个。其中乡办3个、村办36个。年产值1161万元,利润249万元。1990年发展到94个,其中乡办8个,村办86个。年产值2322万元,利润500万元。主要产品有传统绢花、绒花、绒鸟、花灯、风筝等。
  3.金属工艺品 1985年仅大沙河乡黄屯村1个工艺美术厂,是生产景泰蓝的唯一厂家。年产值263万元,利润4万元。1990年新发展3个乡办厂。
  4.绣花 绣花、扣袢厂12个。产品有出口台布、服装花、扣袢等;1985年产值241万元。1990年产值300万元,利润49万元。
  5.首饰 首饰加工厂11个。主要生产金、银花丝首饰。1985年产值39万元,利润3万元。1990年产值100万元,利润10万元。
  6.花炮 烟花爆竹厂1个。杨村镇夹道爆竹厂,生产爆竹已有20年历史,产品以花炮、双响为主。1985年产值30万元。1990年产值60万元。
  7.戏装 戏装、头面厂3个。分布在大孟庄乡小王庄、石各庄乡和南蔡村乡郭庄。主要生产戏衣、戏具、头面。1985年产值7万元,利润5500元。1990年产值20万元,利润3万元。
  8.玻璃制品 玻璃料器厂3个。生产玻璃动物、料器盒等,年产值18万元,利润2万元。
  9.其它工艺品其它工艺厂9个。产品有石雕、锦盒、十二属相、骨珠、工艺蜡烛、渔具等。年产值509万元,利润49万元。
  十一、化学工业
  1.化工产品 1985年化工厂32个。其中乡办10个,村办22个。年产值1321万元,利润125万元。1990年发展到69个,其中乡镇办16个,村办53个,年产值22000万元,利润2400万元。产品有硫酸镍、氧化铁红、抛光皂、硬脂酸、染料、磷酸活性炭、硝酸、泥浆处理剂、油漆、炭黑、化妆品、圆珠笔色等。
  2.胶浆 黄庄乡马家口胶浆厂,系县内唯一厂家。主产胶浆,年产量250吨,产值1万元,利润7000元。
  3.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厂81个。其中乡办11个,村办70个。1985年产值1217万元,利润179万元。1990年产值8000万元,利润810万元。主要产品有塑料薄膜、布、板、棒、绳、编织袋、窗纱、鱼网、海绵、机壳、鞋底、拖鞋、包装袋、镜框、花盒等。
  4.化学纤维崔黄口镇玻璃纤维厂是1986年后新建,1990年产值1435万元,利润140万元。
  十二、金属制品
  1.模具 模具厂25个。其中乡办3个,村办22个。主要生产橡胶模具、制鞋模具、拔丝模具等。1985年产值1217万元,利润179万元。1990年产值2000万元,利润500万元。
  2.手工工具 手工工具制造厂16个。产品有剪刀、锉刀、搬手、台虎钳、钳子等。1985年产值93万元,利润21万元。1990年产值280万元,利润30万元。
  3.金属容器 金属容器厂11个。产品有水箱、油漆罐、药盒、化妆品盒、金属罐等。1985年产值275万元,利润64万元。1990年产值675万元,利润67万元。
  4.金属丝绳 金属丝绳厂24个。其中乡办4个,村办20个。主要生产钢筋、铁丝、钢丝、铅丝、卷管、圆钉、锚链等。1985年产值659万元,利润105万元。1990年产值1500万元,利润155万元。5.水暖器件 水暖器件厂1985年有1个,年产值6万元,利润1.4万元,1990年有5个,年产值860万元,利润80万元。
  6.钢窗 钢窗厂2个。梅厂乡双庙铁厂、黄庄村金属制品厂。1985年产值19万元,利润3万元。1990年产值18万元,利润1.8万元。
  7.金属表面处理 1985年金属电镀、抛光、热处理、喷漆厂共129个。翌年后经环保部门监察调整,到1990年有140个厂,除杨村镇办1个外,其余均为村办,分散于139个村庄。这些厂主要加工金属部件。1985年产值2305万元,利润521万元。1990年产值6535万元,利润700万元。
  8.制锁 制锁厂8个。主要加工锁件、锁块、钥匙、组装锁头。1985年产值86万元,利润7万元。1990年产值100万元,利润10万元。
  9.刀具 刀具厂5个。生产鞋底刀、刖刀。年产值40万元,利润18万元。
  10.其余金属制品 1985年其它金属制品厂76个。年产值1395万元,利润432万元。1990年80个,年产值4570万元,利润542万元。主要产品有不锈钢表带、皮包五金件、标牌、磁钢、建筑钩、电扇连接件、散热片、笼具、铅封、鞋勾心、大衣钩、垫圈、油壳、镇流器片、瓦棱铁板、电线轴、气筒嘴、打桩活塞环、打火机件、文具等。
  十三、非金属制品
  1.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厂16个。其中乡办2个,村办14个。1985年产值125万元,利润10万元。1990年产值600万元,利润58万元。主要产品有光学镜片、玻璃仪器、镜子、保温箱、温度计、灯具、盒、瓶、三棱镜片等。
  2.石墨坩埚 1984年南蔡村乡定福庄建起1个石墨坩埚制造厂,年产值74万元。
  3.碳素 碳素厂2个,大沙河乡碳化硼厂和豆张庄乡中双庙石墨厂。生产碳化硼、冶金碳素石墨板。年产60吨,产值34万元,利润5万元。
  4.磨石 磨料金刚砂油石厂10个。1985年产值92万元,利润13万元。1990年产值857万元,利润85万元。主要产品有油石砂、砂条柱、金刚砂、砂轮等。
  5.玻璃钢 玻璃钢厂10个。1985年产值357万元,利润44万元。1990年产值400万元,利润50万元。主要产品是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玻璃钢导风筒、防腐设备等。
  十四、机械工业
  1.锅炉 锅炉制造厂1个。大王古庄乡冷暖设备厂,建于1972年,属县级企业,1985年被列为市级产品。是年产值90万元,利润15万元。1990年产值670万元,利润60万元。
  2.风机 风机制造厂1个。城关镇西南街红旗玻璃钢风机厂,建于1969年,为县级企业。产品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质量优于国内同类产品。1985年产值45万元,利润16万元。1990年产值261万元,利润20万元。
  3.轴承 轴承制造厂4个。1985年产值61万元,利润16万元。1990年产值261万元,利润20万元。主要生产钻轴、轴承套、轴承珠、5351电机轴承等。
  4.紧固件 螺丝螺母加工厂17个。1985年产值94万元,利润37万元。1990年产值290万元,利润80万元。
  5.齿轮 齿轮加工厂,1985年2个,年产值6万元,利润1.4万元。1990年3个,年产值86万元,利润8万元。主要制造齿轮龙骨和各型齿轮。
  6.通用机件 通用机件加工厂,1985年72个,其中乡办2个,村办70个。是年产值1367万元,利润169万元。翌年增建村办厂2个。1990年产值3320万元,利润475万元。主要加工缝纫机件、锁坯、阀门、仪表壳、炉具、铅件、搬手、模具块、水泵件、铜轴、铜套、活塞等。
  7.机械器材 机械器材制造厂17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11个。主要加工毛衣纺织机、烫衣机、医疗器械、单臂骨延长器、空调医疗器、散热片、防腐设备、消防器材、空气净化器、绘图机等。1985年产值1031万元,利润201万元。1990年产值2031万元,利润310万元。
  8.汽车配件 汽车配件厂20个,乡镇办5个,村办15个。1985年产值713万元,利润52万元。1990年产值280万元,利润30万元。
  9.汽车修理 汽车修理厂9个,乡办3个,村办6个。1985年总收入166万元,利润42万元。1990年产值366万元,利润50万元。
  10.电器机械修理 电器机械修理厂62个,其中乡镇办6个,村办56个。维修加工电机、电源控制器、电容器、开关件、蓄电池、空调器、电烤炉、冰箱壳、变压器、电闸、开关柜、电线、电缆、电视天线、灯口、灯座、插座、手电珠、高压水银灯、台灯、壁灯、汽车灯、灯具件等。1985年产值1291万元,利润257万元。1990年产值2314万元,利润260万元。
  十五、建筑材料业
  1.水泥制品 1985年水泥制品厂9个,乡办6个,村办3个。年产值166万元,利润26万元。后为适应建筑业的变化形势,调整了结构,减少5个工厂,到1990年仅存4个,年创产值610万元,利润67万元。主要生产各种水泥预制件。
  2.机制砖瓦 1985年砖瓦厂48个,乡办34个,村办14个。年产值3687万元,利润587万元。1990年发展到61个,乡镇办41个,村办20个。产值7860万元,利润690万元,主要以混合土为原料,生产机制砖瓦。
  3.陶粒 陶粒厂3个,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玻璃球状空隙轻型建筑陶粒。1985年产量2.9万立方米,产值146万元,利润26万元。1990年产值460万元,利润46万元。
  十六、冶炼加工业
  冶炼厂4个,亦加工再生铁、圆钢、铁块等。1985年产值56万元,利润9万元。1990年产值100万元,利润10万元。
  十七、电子仪器仪表业
  1.电子元器件 1985年电子元器件厂12个,年产值172万元,利润40万元。1990年发展到18个,年产值7000万元,利润210万元。主要加工生产印刷线路板、电视接收天线、磁石,、电子显示器、警报器等。
  2.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件厂7个。1985年产值77万元,利润29万元。1990年产值277万元,利润60万元。主要加工仪表器件、磁表盘、仪表波信管、卡尺件等。
  十八、医药
  中草药、兽药 1985年中草药、兽药加工厂4个。年产值226万元,利润28万元。1990年发展到13个,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320万元。主要从事姜黄粉、兽药生产及甘草加工。
  十九、橡胶制品
  1985年橡胶制品厂14个,乡办3个,村办11个。年产值475万元,利润30万元。1990年发展到24个,乡镇办8个,村办16个,年产值3800万元,利润234万元。产品为高压胶布、橡胶管、垫、活络带、脚踏皮、胶片、杂品等。
  二十、其它工业
  其它工业厂共34个。有麻刀厂、麻绳厂、麻袋厂、布毛加工厂、粉石厂、弹棉打包厂、车马具厂、苫布厂、布粘厂、肠衣厂、墩布厂、粉煤厂、被套厂、马掌铺等。分布于县内20几个村庄。1985年产值1166万元,利润188万元。1990年产值3600万元,利润380万元。
  第四节 重点企业
  1985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企业494个,其中乡办155个,村办339个。1990年连续两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6个,其中乡(镇)办36个,村办40个。
  附记 名厂简介
  一、武清皮件厂
  东蒲洼乡索张庄村办企业,建于1979年,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拥有缝纫机等设备170台件,固定资产28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1985年从业人员310人,为外加工型企业。主要生产劳保手套,年产120万副,产值458万元,利润59万元,上缴利税22万元。1990年产值1952.6万元,利润167.9万元。
  二、津大制鞋厂
  梅厂张大庄村办企业,建于1985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各种设备76台,固定资产16万元,流动资金46万元,从业人员280人。主要生产各式男女皮鞋,质量达到轻工部部颁标准,荣获天津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二等奖。年产31.6万双,产值316万元,利润46.5万元,上缴利税18万元。1990年产值800万元,利润121万元。
  三、大孟庄乡砖瓦厂
  建于1975年,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从业人员390人,有轮窑2座,机械设备153台件,固定资产140.4万元,流动资金72.1万元,为自营企业。1985年,年产机砖3850万块,机制瓦190万块,质量居全县榜首。年产值260.5万元,利润49.4万元,上缴利税37.8万元。1990年产值304.3万元,利润48.6万元。
  四、武清木壳厂
  建于1970年,王庆坨镇大范口村办加工型企业。1985年从业人员503人,机械设备177台,固定资产9万元,流动资金213万元。主要为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电视机厂生产电视机外壳。质量在国内居优。年产值519万元,利润117.2万元,上缴利税65万元。1990年产值761.5万元,利润52.1万元。
  五、富强纺织厂总厂
  汊沽港乡富强纺织总厂是由两个分厂组成的纺、织、染综合性国家二级企业,有职工4900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100万元。1989年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1280万元。1990年创产值1.56亿元,利润1543万元,是年向国家上缴税金366万元。
  1.自营部分:1969年建厂(富强织物厂),包括纺、织、染等6个方面组成。主要设备:环锭机36台、经锭机2台、织布机540台、浆染机1台及其它附属设备。主要产品:各种纱年产3600吨,全棉、涤棉府绸1400万米。70%出口美、日、德、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全棉府绸为市优产品。
  2.合资部分:1988年10月投产(武清印染有限公司)是和香港松柏有限公司、外资服装公司等6家合资的外向型企业。总投资3120万元。主要设备均由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专营各种织物的染整,年产3000万米。
  六、京津农药厂
  始建于1988年5月,翌年正式投产。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固定资产122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00万元,有职工220人。主要产品为氧化乐果,年生产能力2000吨。1990年产值2859万元,利润965.6万元。
  七、天马铝材厂
  1988年建成,翌年投产,厂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设备:轧铝机5台、熔化炉2座,退火炉2座。固定资产45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从业人员170人。主产铝板。年生产能力3600吨。1990年产值4794万元,利润143.3万元。
  八、天津市长城罐头厂
  天津市长城罐头厂由天津市食品进出口公司、汊沽港乡六道口村等5家联营。1988年4月建成并投产。是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外向型部级企业。有职工260人,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50万元,有主要生产设备240台件。生产肉类、水果、芦笋等罐头共15个品种。年产各种罐头2000吨,销往西德等几个国家和地区。
  该厂以农副产品精加工为特征,实行原料就地生产、就地采集、就地加工,成本低、效益好。其中芦笋罐头1989、1990连续两年在法国巴黎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0年创产值2237.7万元,获利润140.3万元
  九、华都食品厂
  陈嘴乡华都食品厂建于1988年4月,是直冠市级名称的乡办自营企业。建筑面积647平方米,固定资产76万元,有职工150人。主要生产“京式”、“港式”面包,产品销往华北地区。是年获市优产品称号。该厂以合理价格、优质服务、质量优为经营之道。主要以面粉、依士米、香兰素为原料,工艺上采用国际最新生产方式,其产品可与天津市“中日”、“幸福”两大面包厂抗衡。产品深受各地客户青睐。1990年创产值880万元,利润10万元,上缴税金29万元。
  第五节 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58年前,家庭副业主要是搞生产自救,由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1958年大型副业由公社统一经营,规模小、时间性强的,由生产队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强调发展农村副业,以集体为主,企业内部不搞经济核算。1979年企业内部恢复定额管理。1981年一些企业实行专项承包制,建立生产管理考核制度。1983年下半年,改大队统一管理为厂长经营管理承包制,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并以上缴利润包干、定额上缴、超额分成和利润分成等承包方法,实行集体、合伙、个人3种承包形式。1985年在继续实行“四制”的基础上,乡镇企业开始推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是年,在1935个集体企业中,落实承包的1816个,占93.9%,企业内部落实层层承包的1275个,占65.9%。翌年后,县内乡镇企业普遍实行了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1990年初,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了成本目标管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等管理形式,在企业管理上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劳动报酬
  1982年以前,村办企业普遍实行“队记工分、厂付报酬、回队分配、厂方补贴”的办法。1983年后,乡镇企业开始改工分制为工资制,多为固定工资加奖励。随着企业的改革,逐步实行了工资浮动制(即计件工资制),1985年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达1491个,占县乡镇企业总数的77%。是年后,县内大部分乡(镇)村企业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企业效益与个人贡献挂钩,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1990年职工平均月工资达150元。另有规模较小的户联办企业,平时不发工资,生产经营一段时间或年终,根据获利多少按股分红。股分为技术股、资金股、劳力股等。
  三、产、供、销
  1979年前,乡镇企业中的加工企业,由加工单位负责供应材料和销售产品;自营企业的原料和产品,自采自销。1979年10月后,加工企业,由加工单位安排生产,供应原料,销售产品。少量砖瓦及中小农具修配企业,由市建材公司和计委订购部分产品,并供给部分钢材、木材和煤炭。大量自营企业,靠市场调节,一部分通过供销公司、建筑建材服务公司解决原料,其余仍靠企业自采自销。
  四、行政管理费
  按企业销售收入的1%提取行政管理费,但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农具修理企业不提。所收资金60%返还乡镇政府,10%上缴市企业局。管理费主要用于乡镇企业经委人员工资等开支及会议费、招待费、展销费、培训费等。年收入约200万元。
  第三章 部门工业
  第一节 商业局办工业
  1952年杨村轧花厂建立,干部职工40余人。1974年,县供销社仅有杨村轧花厂、东马圈轧花厂、食品厂及酿酒厂。各基层供销合作社相继办起糕点、酱油、醋等小型食品加工厂。1978年后,在更新扩建老厂的同时,又兴办一批新厂。1985年饲料、塑料制品、多味瓜籽、腈纶毛衣、各种拉花、服装制帽等行业的工厂达33个。其中联办厂14个,产值70万元,盈利8.5万元。1990年商办企业发展到49个,固定资产1163万元,年产值3599万元,获利润188万元。
  一、酿酒
  清代,即有“东路烧酒”,销路甚广。其味甘醇,为贡品。民国时期,酿酒业是县内最大的作坊业。1937年前,年均酿酒30余万斤,畅销京津之间。解放前,有杨村“庆和涌”、“庆丰涌”、城关“泉顺涌”、崔黄口“德盛涌”、“庆丰泉”及蔡村、梅厂、河北屯、黄花店、河西务(设在押虎寨)8镇11家烧锅,从业400多人。用当地产优质高粱,以“九池八天一排单烧法”,日投料6万斤左右,产老窖大曲酒近万斤,其中甑流(高醇度酒)为最佳。作坊大多是后厂前店,批零兼营。以当地销售为主,也运销京津等地。旺季产不胜销,淡季略有存余。解放前夕,酿酒业相继停产、转业、更迭变化。
  解放后,县政府即接管城关泉顺涌酒厂。时值洪沥为害,粮食歉收,酿制量实行计划控制。1953年此厂并入天津地区廊坊酒厂,县内制酒业中断。
  1958年,杨村供销社和食品厂先后建起酒厂。用高粱秸和其它代用品为料酿造,因设备、技术、原料所限,产量很低,成本高,1961年停产。
  1974年10月县投资3.65万元,用仓库作车间,抽调10余名职工,雇用30名临时工,成立两个酿酒班,以“老五甑”工艺流程试酿白酒。翌年7月,天津市财政局拨款10万元更新设备,扩建成厂。年产运河大曲、高粱白酒365吨,上缴税金24万元。1979年,人员发展到129名,产酒818吨,上缴税金92万元。
  1980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更新换代。实行广泛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机械化,聘请制酒专家,以先进工艺生产出浓香型大曲酒;包装精制,投放市场,行销到深圳特区,一时畅销,供不应求。年度总产1018吨,上缴税金122万元。此酒先称“运河特曲”、“运河酩”,注册商标后定名“园春特曲”、“园春酩”。1985年与南开大学化学系签约,以“去浑浊树脂法”技术再创高档低度“园春液”优质新品种。建厂11年来,酿酒总量达6536吨,为国家创税利770万元。1986年后,酒类市场竞争激烈,1987年下半年改建植物油厂,仅保留一个制酒车间。
  二、植物油厂
  1987年由酿酒厂改建。投资115万元,更新了榨油浸出设备。1988年投产,是年创产值400万元,获利润51万元。到1990年,有固定资产413.8万元,厂区面积2000平方米。有职工145人,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获利润70万元。
  三、轧花
  1952年县供销社在杨村建立轧花厂。当时只有单人操作的32寸皮辊轧花机40台,用柴油机带动。手工打包机1台。除厂长、会计、保管4名固定人员外,其余都是季节工人。1953年,在城关和东马圈先后建立两个与杨村规模大体相似的轧花厂。3个轧花厂,担负全县的棉花加工任务。
  60年代,轧花厂分别在杨村和东马圈火车站附近,重新选址扩建。各装备80片锯齿电动轧花机2台,电动双箱打包机1台,设备达到国家轧花行业最先进水平。并将城关轧花厂并入东马圈轧花厂。为扩大效益,实现棉籽再加工,杨村、东马圈两轧花厂各增设4台脱绒机,进行棉籽脱绒。
  1984年县内棉田面积增加,产量猛增,县供销社投资56万元,在大孟庄修建1座轧花厂。配备80片锯齿轧花机3台,双箱打包机1台,当年投产。1985年底,全县3个轧花厂共占地7929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2平方米,有职工277人,其中固定工71人,季节工206人。生产资金10万元,固定资产203万元。年加工皮棉4307吨,生产短绒425吨,获利26万元。是年后,不断更新设备,扩建厂房。1990年厂区占地面积83114平方米,固定资产240万元,拥有职工91人,年产值1170万元,利润7万元。
  四、食品
  杨村食品厂,是县办食品工业的唯一厂家。1956年由杨村镇供销社所属食品厂和仍保持分散产制的合营酱园、糕点作坊合并而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加工。日产中式八件、桃酥、月饼、蛋糕等糕点和酱醋及咸萝卜等少数品种的腌制品千余斤。在境内销售,年经济效益5至6万元1980-1990年供销社系统商办工业主要状况表左右。1958年县供销社投资4万余元,添设粉碎、和面机,改装为电动碾磨等。对生产工艺做了相应的革新,同时招收工人40余名,增加了水果糖、酱豆腐、淀粉、代乳粉、饴糖等新品种,主要产品增长近1倍。
  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1978年在杨村镇南楼建立新厂,设酱油、制醋、糕点车间及仓库、供水等设施。年底迁至投产,采用电烤箱、化学酿制等新工艺。
  1985年全厂占地2.4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777.6平方米。拥有职工164名,生产资金113.5万元,其中固定资金96.2万元。年产值167.5万元。年产各式糕点618吨,酱油1750吨、汽水6.3万箱。产品销路由县内扩大到香河、宝坻、蓟县、廊坊等县、市。1990年有固定资产136.14万元,职工152人,产值198.5万元,获利润10万元。
  第二节 粮食局办工业
  一、粮油加工
  1.碾米
  1958年前,县内所需大米、小米主要依靠调入,高粱米则委托附近碾房加工。1958年下半年,粮食局在杨村直属库院内始筹粮谷加工厂。建机米车间一座,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河北省工业厅拨给天津老厂旧碾米机2台,翌年初竣工投产。主要加工本地稻谷,班产大米4吨。1961年设备全部更新。1964年为完成出口大米任务,提高大米精纯度,进一步调整工艺流程,更新设备。1975年水稻种植面积缩小,南方籼米大量调进,机米车间更换设备,转产高粱米。1977年再度恢复大米生产。1983年因粮源不足停产。
  2.制粉
  1958年筹建面粉厂,翌年春竣工投产,日产面粉5吨。是年,南蔡村、崔黄口、城关等8个中心粮站,相继建起小型面粉加工厂。后因资金短缺,长期亏损,于1962年全部停产清理。
  1961年粮食局将仿苏式仓库半幢,改为新面粉厂车间,增加30英寸新磨粉机2部,日产面粉15吨。同时,还可转换生产富强粉、全麦粉、玉米面等各种面粉。1963年起,开展代农加工业务,以原粮兑换成品粮,合理收取加工费。每年代农加工面粉2-3百万斤。1965年改革平筛工艺,提高生产能力20%。1979年更新鼓风机后,功效进一步提高。
  1981年国家投资.57.6万元,在原址新建面粉楼1幢,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4个砖筒仓,储存原粮250万斤,成品粮库容量为100万斤。1983年1.1月竣工投产,日产面粉90吨。在满足县内面粉供应的同时,还为大港区、西郊区、静海县加工富强粉和普通粉的业务。是年,杨村粮谷加工厂更名为粮食局面粉厂。1985年,职工由建厂时的34人增至60人,固定资产总值由10万元增到128.69万元,27年共为国家创利352.88万元,年人均提供利润2876元。翌年,该厂生产的标准粉被评为市优产品。
  1990年6月完成面粉工艺改造,实现等级粉生产,标准粉评为全市第一名。厂区面积8692平方米,年产量16700吨,创产值612万元,利润10.6万元。
  3.榨油
  1984年初,北蔡村粮站首先建起1家小型油坊。生产的小磨香油色味皆佳,为县内名产。此后,大孟庄、后巷、大碱厂3个粮站,相继建起油坊。各油坊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既批发,又零售;既现钱交易,又可以料换油;既有议价,也有平价;既坐等成交,又下乡串村。两年为国家创利润4.76万元。1990年北蔡村香油坊有职工15人,年产值28万元,利润5万元。
  二、饲料加工
  1959年粮食局在杨村直属库东南隅,建起小型饲料加工厂1座,因粮源短缺,未投产即下马。在此之前县内没有饲料加工业。1960年后,各村相继购买了粉碎机、打浆机,将作物秸杆、谷壳、青草及水生植物等,粉碎打浆后,再掺加精饲料用于喂猪,蛋鸡一直以各种原粮及谷糠作为饲料。
  1978年后,家庭养殖业迅速发展,饲料需求量锐增。1979年在费庄草库院内,修建小型饲料车间1座,安装粉碎机1台,翌年正式投产,班产混合饲料20吨,全年加工2.35万吨,创利润2.62万元。1981年11月,国家投资10万元,在原有饲料车间东侧,兴建1座专门生产鸡饲料的车间,内装粉碎机两台,混合机两台,班产混合饲料30吨。同时对原有饲料车间设备进行了完善,专门生产猪饲料。1980年至1985年,职工人数由20人发展到107人,总计生产混合饲料9.74万吨,利润258.92万元。
  1984年国家投资203万元,在大孟庄兴建1座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占地面积31.7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全部自动化,电子自控,内装粉碎机两台,混合机1台,自动化装置1台,班产饲料40吨。1985年8月试车,运行良好。翌年3月验收合格投入生产。1988年产饲料58029吨,产值2196万元,获利润147万元。1990年产量63800吨,产值2300万元,亏损981万元。
  第三节 农机局办工业
  1961年底,八一拖拉机站设1个机修车间,有人员32名,设备8台,担负拖拉机中小修理和油泵测试。1971年在杨村镇南建成八一农机修造厂。1985年,年修各种型号拖拉机、汽车300台(辆),检修500台(辆),能批量生产拖拉机曲轴等各种农机配件。1988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将原8个车间划为8个分厂,原车间主任为分厂厂长。1990年产值105万元,亏损25万元。
  第四节 城建委办工业
  一、武清县搪瓷厂
  建于1985年,属县第二建筑公司,有固定资产40万元,职工55人,其中正式职工37人,临时工18人。主生产搪瓷鸡用食水槽、烟筒、冲压件等。1990年产值123万元,获利润2万元。
  二、武清县第一建筑公司制锁厂
  建于1987年7月,固定资产6.87万元,有职工65人,其中临时工52人。厂区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建筑面积521平方米。主要生产40毫米和60毫米主力牌门挂锁。建厂至1990年总产值126.96万元,获利润27.47万元。
  三、武清县第三建筑公司水泥构件厂
  建于1986年。厂区占地面积10251平方米,生产场地面积9200平方米,固定资产56.3万元,有职工52人。主要生产预应力水泥楼板及部分小型水泥构件。1990年产值58万元,亏损4万元。
  第五节 劳动局办工业
  一、豪华毛衣厂
  建于1986年10月,厂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固定资产8.05万元,有职工50人。主要生产毛衣。1990年产值53万元,获利润3万元。
  二、津劳油类加工厂
  建于1989年4月,固定资产0.2万元,有职工13人,主要生产蓖麻油酸。年产值80万元,获利润6.7万元。
  第六节交通局办工业
  一、沥青热拌厂
  1980年在天津第一沥青厂支援下,建立1座小型沥青热拌厂,翌年投产使用。实现石料过筛、计量、加热、提升、供油、拌和等全部机械化,台班产量可达百吨。
  二、汽车修配厂
  1978年建立汽车修配厂。1985年人员117人,工种和设备齐全,车、钳、铣、刨、磨、钻、焊基本机械化,是县内汽车修配的最大厂家。1990年有职工110人,产值93万元,获利润8万元。
  三、神宝化工厂
  1985年10月由装卸队组建,有职工31人,固定资产3万元。主要生产85-10F型消泡剂。1986至1990年累计产值62.5万元,获利润13.3万元,上缴税金5.67万元。
  第七节 教育局办工业
  校办工业始于1958年,主要从事柳编、草编等手工业。1982年有工厂17个,计26个车间,生产6种产品。总产值33.53万元,利润9.77万元。1983年工厂增至27个(小学3个,中学24个),产值67万元,利润16万元。至1985年工厂共达59个。1990年工厂达143个,从业教职工185人,临时工1732人,产品达230种,产值3863万元,利润709万元。
  第四章 联营工业
  一、天津油漆厂武清分厂
  属武清、天津联营企业。1980年初,天津油漆厂把部分产品转给县小五金厂代加工。是年5月19日,县工业局把油漆车间分出,成立“武清县油漆厂”,有职工130人,占地44994平方米,设备11台(套)。因加工任务不足,至年底仅生产过氯乙烯漆593吨,总产值247.18万元,盈利4.9万元。1983年5月23日,同天津油漆厂联营,成立合营企业联合委员会。对企业规模、职工福利、投资分成和产供销等做了具体规定,注册“灯塔牌”商标。是年7月,试制出具有竞争力的速干、平整、高光泽度丙烯酸过氯乙烯机床漆。同时,试制的低毒铅笔漆问世,含铅量为万分之一点六。因成本高,售价高,定货有限,销路不畅,产量受到限制。1984年有职工干部153名,产品由原3大类升至6大类,年产1881吨,产值884万元,盈利102.36万元。1985年因原料供应不足,价格上调,产品售价未动,使产量下跌,盈利锐减。
  油漆厂联营后,产供销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厂技术优势,至1985年累计,产品种类比联营前增5倍,产量增1.59倍,产值增1.49倍,利润增7.43倍,联营双方180万元的投资收回且有余。
  1988年获市计量管理局“三级计量合格证书”。1990年获市技术监督局“二级计量合格证书”。是年11月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有职工156人,固定资产270.6万元,产值442万元,获利22.13万元,上缴税金77.43万元。县委、县政府授予“创利税大户”和“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二、棉织厂
  该厂是武清与国营天津第二棉纺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3家利用原县第一砖瓦厂址、设备及人员建立起来的联营企业。
  棉织厂1986年12月建厂时,有490台63英寸织机及配套专业设备。三方投资总额为1400万元,其中县第一砖瓦厂原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另自筹资金1000万元;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以63英寸织机和相应的专业配套设备等投资为200万元,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投资5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850万元,经上级批准,联办厂统一贷款。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00万米坯布。实现利润后三家分成,比例为武清、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分别为50%、45%、5%。
  1988年8月1日,棉织厂正式投产,日产超过2万米坯布,是年产棉布266万米,入库一等品率60.64%,织机效益51.25%,出口率为43.75%,创汇40万元。翌年生产棉布522万米,入库一等品率85.46%,出口率55.35%,全年出口棉布205万米,创汇78万元,自销225万米,总值452万元。1990年有职工1293人,设置4个车间,17个科室。年产棉布683万米,入库一等品率89.3%,出口率80%,年产值715万元,上缴利税38万元。生产的海河牌棉布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内销河南、石家庄、北京、天津、佳木斯、廊坊等省市。
  三、津武电子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杨村超高压泵厂与天津市津华无线电厂,于1987年9月2日,在原武清县超高压泵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的联营企业。建厂投资1450万元,设计能力年产Lx一501录音机芯300万支,年产值可达1.2亿元,利税565万元。
  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是董事会,在其领导下实行经理负责制。公司内部采取三级管理体制。设组装、零部件制造、后方维修等8个车间,有党、政、工、团、生产、检验等12个职能科室,职工总数660人,其中固定职工440人,合同制工人4人,临时工156人,工程技术人员60人。
  公司成立后,采取边筹建、边生产的办法,于1988年7月2日全部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固定资产1167万元,其中有近百台进口及国产精密设备,有日本进口高速自动冲床10台,香港制造精密自动注塑机18台,国产自动车床34台,拥有录音机机芯生产线10条。1987至1990年间共组装各种录音机芯220万支,制造零部件253万套,创产值13202万元,获利润66万元。各种机芯采用日本塔那兴标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Lx-501录音机芯曾在全国第二届录音机机芯评比中获一等奖,畅销于上海、江苏等各大城市。1989年被县政府授予“先进文明单位”,是年晋升为县一级企业。
  四、天津市糖精厂武清分厂
  该厂是武清县泥浆处理剂厂与天津糖精厂的合营企业。1987年开始破土动工进行改造建设,1990年5月竣工投产。是年6月生产第一批产品,经有关部门鉴定,达到部颁标准和出口标准。产品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日用化学工业、电镀等。是年有职工254人,固定资产879.2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产值107万元,利润1万元。
  第五章 名优产品
  第一节 传统产品
  一、地毯
  “风船”牌地毯,是县内名优产品之一。历史悠久,被誉为“天津地毯”,以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日本客商称武清地毯是“缎通”,许多国家誉“风船”牌地毯为“世界王牌”。
  第一地毯厂所产“风船”牌地毯,1963年在天津地区名列第一,被誉为“信得过”优质产品。1974年创作出120道高档工艺美术挂毯(著名画家吴作人所画熊猫图案),参加广州交易会,获得客商赞美,1975年始销国外。1982年始作编织毯,工艺继续向高档高道发展。先后生产出150道波斯毯、250道丝毛合织毯“太空科学幻想”及“秋的旋律”等图案新颖的地毯。1984年生产19幅高级工艺挂毯,其中有《聊斋》人物12幅,佛山风景1幅,世界名画(人物)4幅,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紫气东来”、“风调雨顺”隶书毯各1幅。由于所织人物山水形象逼真,名人字迹刚柔清晰,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馆参展,被誉为艺术珍品。
  第二地毯厂生产“风船”牌男工地毯,远销世界各地。1958年曾为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加工90道栽绒地毯2万平方米。
  后巷乡腈纶地毯厂,生产的“京武”、“美术”、“彩花”等3大类别的腈纶地毯,有40种颜色、16种图案。由于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再加上耐腐蚀、沥水快、重量轻等特点,受到外商欢迎。
  二、丝毯
  “鼓车”牌金丝毯,以纯蚕丝为原料,所织壁毯图案美观、工艺精湛、富丽典雅、坚固耐用,可供卧室和客厅装饰,欣赏价值高。1983年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出口商品建设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被评为“优良产品”,外贸部发给荣誉证书。产品畅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联邦德国等20多个国家,主销联邦德国。
  三、绢花
  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品种有插头花、帽子花、宫廷花等。解放前,绒绢花作为精制手工艺品,已畅销京津两市。
  1956年,拾棉庄建起境内第一个绢花厂。1981年秋,实行分户经营,品种有胸花、装饰花、纱花、塑料花、老人戴的插头花、新人婚礼花、喜字花、龙凤花、少数民族专用花、戏装花等,有的还配制上金珠、银珠等各式装饰。由于制作工艺精巧、注重质量、讲究信誉,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百货店、批发站、美术服务部始终盛销不衰。1972年开始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香港、九龙等23个国家和地区。
  四、杨村糕干
  杨村“万全堂”茯苓糕干,久负盛名。以优质大米和白糖为原料精制而成。其色泽洁白、松甜爽口、益胃健脾、老幼咸宜,并为馈赠佳品。
  据传,明永乐十九年,燕王扫北,“随龙北上”的浙江绍兴府人氏杜金、杜银兄弟2人,携带妻儿定居杨村。为谋生计,以家传手艺制卖糕干为业。时因行旅客商不断,杜家糕干远近闻名。清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杨村品尝杨村糕干,亲口嘉谕,许以杜姓专利,并被列为贡品。乾隆皇帝亦为杨村糕干亲笔题词:“女孺恩物”,使之声誉大振,随立名“万全堂”。1930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杨村糕干获得“佳乐”铜质奖章。1958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来杨村访问,品尝杨村糕干,称赞“不减当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锐减。
  1978年后,杨村糕干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4年12月,恢复“万全堂”糕干生产。聘请杜氏传人为技术顾问,指导生产,在天津南市食品街有30余家商店,设专柜经营,畅销不衰。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烹饪大赛中获风味小吃“群星杯”,翌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质奖章,1990年获市优产品称号。
  五、草制品
  以麦杆为原料,编织草帽及各种工艺品,为境内传统产品。华丰草制品厂、东升草制品厂及杨村四街草帽厂,年产各种草帽及草制工艺品达100多种,工艺先进,做工精湛,美观实用。
  六、城关豆腐丝
  黄辛庄赵记“厚德堂”、东马房刘记生产的豆腐丝,俗称城关豆腐丝,制作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50余年。“厚德堂”堂号自赵连始建,现已传至第6代嫡孙。
  赵记豆腐丝,做工极为考究,配料独特,色、味、形俱佳。其色艳而不浓,味香而不失其本,形挺而不硬,薄而富有弹性。且营养丰富,系素食佳肴,又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切成细丝,便可用火柴点燃,闻名京津,南至四川,北至内蒙,西至宁夏,都有赵记豆腐丝的顾主。
  第二节 名特产品
  一、陶粒
  1980年建厂的泗村店乡小陈庄陶粒厂,生产的“南极”牌陶粒,具有质量轻、强度好、吸水容重好、空隙率好、软化系数高等特点,各项性能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其质量为全国之首,年产2万立方米。1984年在我国南极站的建材竞选投标中,经中国建筑学院混凝土研究所化验,鉴定合格,被用于南极考察站的建设,并授予“南极站纪念章”1枚。1985年,被评为市级优质产品,畅销北京市,用于北京图书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楼等高层建筑。
  二、工艺蜡烛
  东马圈乡工艺蜡厂始建于1976年。所产“葵花牌”工艺蜡烛共有40余种,其中有各种飞禽走兽、人物及水果等造型,产品制作精巧,造型逼真,色彩各异。音乐蜡烛更别具一格,其中“老寿星”、“卓别林”、“牧童”等蜡烛,点燃后可分别演奏出《圣诞歌》、《婚礼进行曲》、《铃儿响叮当》等歌曲,为老年人祝寿,为新婚夫妇贺喜,为消费者所欣赏。
  东马圈乡工艺蜡烛厂,曾获得国家经委、天津市委荣誉证书,产品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三、斯娜旅游鞋
  梅厂镇斯娜鞋厂,建于1984年,专事生产旅游鞋。共有男女成年鞋、男女童鞋和适合东北穿的雪地鞋等全档次45个品种。颜色有黄、黑、蓝、棕、白、灰、紫、大红和豆绿9种。投放京津10个商场后,以其物美价廉、款式新颖、穿着舒适轻巧,耐磨而不滑等特点,受到用户好评,供不应求。成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市场上的热门货。1985年开始出口苏联。
  四、美陶
  河西务镇“五七”美陶厂生产的“陶亭”牌陶制产品有瓶、杯、樽、盘、鼎等100多种,沿袭了我国2000多年前山东“龙山”出土文物的色彩和式样,造型精美、古朴典雅,再现了我国古代文化风姿。1987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第20届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荣获大会一等奖,深得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五、“HE”水管连接器
  杨村镇二街胜利塑料厂生产的“HE”水管连接器,是安装维修自来水管道的理想配件,具有经久耐用,永不变形,使用方便等特点,获得了生产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春卷
  泗村店乡食友食品厂生产的“乐美斯”牌春卷,经强化速冻后,存留时间长,食用方便。其品种有什锦馅、豆沙馅等。色泽洁白,用油加热炸熟后,呈嫩黄色,香味绵长。被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为专用食品。自建厂以来畅销不衰,出口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七、金钱豹牌水泥
  县水泥厂生产的“金钱豹”牌水泥,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适用于石油、海洋构件、高层建筑、桥梁工程等建筑。天津东站、京津塘高速公路均选用此产品。目前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和地区,客户近500家。
  八、体温卡
  王庆坨镇二街造纸厂生产的快速保健体温卡,外形美观,使用方便,只需贴其额头就可直接反映体温,以颜色数字显示,并在卡上设计有儿童喜欢的图案,有欣赏和实用价值。
  九、多功能文具用品机器人
  北蔡村乡经贸工艺美术品厂生产的多功能文具用品机器人,选用进口ABS塑料为生产原料,经调色精密加工而成。1990年在北京国际妇幼用品博览会上荣获国家轻工部等8家颁发的银质奖。产品经天津外贸出口。
  十、氧化乐果
  大黄堡乡京津农药厂为全国最大氧化乐果生产厂家。生产的“京津”牌40%氧化乐果,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十一、玫瑰精
  黄花店乡胜利化工厂生产的“永定河”牌玫瑰精,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以间羟基二乙苯胺为原料研制而成。有50%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特点着色艳丽,牢度好,应用广泛。
  十二、硬质纤维板
  汊沽港乡西肖庄兴华人造板厂生产的“朝阳”牌纤维板,其质量达到国家级标准。产品销往山西、保定、唐山、北京、天津等十几个省市和地区。
  十三、毛巾
  杨村镇兴华毛巾厂生产的“TB50446”和“FB50333”牌毛巾,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产品经天津外贸出口,部分内销。
  第三节 市优产品
  一、芦笋罐头
  汊沽港乡六道口长城罐头厂生产的芦笋罐头,营养丰富,装潢美观,1989年获市优产品称号。
  二、港式面包
  陈嘴乡华都食品厂生产的“港式”面包,1989年获市优产品称号。
  三、电子消炎止痛膜
  南蔡村乡张辛庄村生产的“新康”牌电子消炎止痛膜,1988年获市优产品称号。
  四、钢珠
  石各庄钢珠厂生产的“精球”牌钢珠,选用45号优质钢经冲压、研磨制成。各项技术参数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质量居华北同行业之首。1990年获市局优质产品称号。
  五、单晶体冰糖
  东蒲洼乡津武食品厂生产的“津武”牌单晶体冰糖,质量达到商业部部颁标准。1990年获市优产品称号。
  六、遮盖面霜
  石各庄乡敖西日化厂生产的“艳妃”牌系列遮盖面霜,系市优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化妆品展销定货会。1990年行销全国各地。
  七、绣花衬衣
  大碱厂乡华贵服装厂生产的“武坡”牌各式男女绣花衬衣,1988年获市局优质产品称号。
  八、三爪掳子
  杨村镇五金工具厂生产的“金鹏”牌三爪掳子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1988年获市优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九、羊毛衫
  河西务振兴毛衫厂生产的“银雪”、“冰峰”、“友谊”牌羊毛衫,质量达到国际规定标准。1988年获市优产品称号,1990年获国优产品称号。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均有销售。
  十、NT134钢板弹簧
  上马台乡大康庄华丰弹簧厂生产的NT134钢板弹簧,采用优质钢板冲压,经热处理精制而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9年获市局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