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洼淀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洼淀改造
分类号: TV21
页数: 4
页码: 305-308
摘要: 该文介绍了县境内河流治理和洼地改造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积极兴修水利、河道全面治理、蓄泄兼施、综合治理、向涵机排、提高标准等措施,使大小洼淀得到治理,实现了灌有水源、排有出路,使大雨过后不淹地。目前,该县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排水系统,除涝标准已达到10至20年一遇,河渠相通,闸涵有制,高地自排,洼地机排,站站联用,来水有控制,排水有出路。同时,该县结合修高速公路用土,每年开挖鱼池近千亩,苇田区进行围苇养鱼,加上两座水库,到1990年养殖水面达2.7万亩,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关键词: 武清县 洼淀改造 水利工程

内容

县境为洪积冲积平原,古为雍奴薮,有九十九淀之称。数百年来,人工修河筑堤,对地貌的形成也起到-定作用,但堤路交织,仍使沥水无法泄净。1948年县境内仍有大小洼淀53处,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以上。较大的洼淀有牛镇洼、泗村店洼、高场洼、夹道洼、牛角洼、庞艾洼、甘桥洼、郎(庄)藕(甸)洼和大黄垡洼9处共74万亩。其余44处小洼淀总面积为10.66万亩。
  改造洼淀自古与治河、行洪排沥密不可分,古代生产力低下,消极防患,局部治河,难以奏效。解放后通过积极兴修水利、河道全面治理,改临时简易工程为长期永久性水利设施,修渠打井,闸涵扬水站配套,平整土地,逐步实现灌有水源、排有出路,大雨过后不淹地,使大小洼淀得到治理,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一、治理河道根除洪涝
  清代筐儿港、青龙湾两引河的开挖,减轻了北运河决堤漫溢。1939年永定河南淤北行,使老泛区变为良田,母猪泊、叶淀、沙家淀等同时消失,庞艾大洼虽存,亦是沥水停蓄,水势大减。1955年开挖龙凤新河、龙凤两河清淤固堤,凤河流域排水畅通,水入大黄垡洼停蓄,经抗旱河导出入海,缩小了蓄水范围。1963年后根治海河,各河上游建水库,凉水河上游入北运河,并开挖牛牧屯引河,又多-分流水路,使运东大片土地免遭水淹。机场排水河的开挖和小于庄水库的修建,使杨村以南郎藕洼-带沥水有了出路。1985年涝灾面积减至两万亩。
  二、 蓄泄兼施 综合治理
  50年代,农业合作化、土地连片,统-规划,大搞水利建设。完成主要干渠24条116公里,支渠119条197公里,斗渠2058条1054公里,大洼地区,渠系配套,初具规模。高地、坡地,开展畦田土坡,控制径流,保墙保肥。低洼地区修台条田,洗盐压碱。港北、夹道、甘桥、郎藕洼进行低洼改造,种植水稻;京津铁路、公路两侧改造,使甘桥、高场、夹道、牛角洼得到改善,扩种早熟逃涝作物。
  三、 向涵机排 提高标准
  为解决因排水扒堵造成的村、社纠纷,60年代以后加强了除涝工程建设。1960年建成甘桥、夹道、筐儿港、董庄子四大扬水站,共58秒立方米。此后各大洼又相继建站:牛角1座2.4秒立方米,高场4座共12.8秒立方米,庞艾2座共13.6秒立方米,甘桥4座共12.6秒立方米,夹道2座共14.8秒立方米,泗村店-座18秒立方米,郎藕两座共6.4秒立方米,牛镇2座共7.6秒立方米,除涝标准达到3年或3年以上-遇。70年代续建水站,清淤加固二级河道,并配套干支渠、闸涵桥梁等。大黄垡属分区,未建站。
  1958年,修建庄窝闸,控制泄水量,翌年建北运河6孔闸,1971年建里老闸、利尚屯闸、小韩村闸、大南宫闸、岳庄子闸、龙凤新河闸和穿运导洪吸,控制主河道的进出水量及分洪导流。现有除涝扬水站227座(国营23,国有乡管18,乡有乡管186),总设计能力586秒立方米,干渠203条844公里,支渠564条1218公里,斗渠17721条8604公里,闸553座,渠道堤涵505座,桥1186座(河道桥70,公路桥53,干渠桥386,支渠桥677)。除涝标准已达10至20年一遇(个别少量地区存在5年标准),深渠河网化,河渠相通,闸涵有制,高地自排,洼地机排,站站联用,来水有控制,排水有出路,大雨过后不淹地。
  四、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大黄堡洼自被确定为分洪区以后,即以渔苇为业。80年代末县内对3万亩宜渔荒废地结合修高速公路用土,每年开挖鱼池近千亩,苇田区进行围苇养鱼,加上小于庄和黄庄两座水库,到1990年县内养殖水面达2.7万亩。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