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工程
分类号: TV211
页数: 23
页码: 295-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定河是县境主要河流之一,自邵七堤东入境,至马家口南出境,长25.5公里。该河经常决口改道,又名“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经疏河修堤后水患稍减,改名“永定河”。该河汛期自上游带来大量泥沙,俗名“浑河”。自1939年以来,永定河曾多次改道,北遥堤连年受洪水冲刷,塌损严重。为保黄花店、包营、崔胡营、甄营、刘庄诸村安全,1970年5至6月完成包营至北遥堤段控制主河分流东导的横堤加固工程。1981年9月,投资9.35万元。
关键词: 武清县 水利 水利调查

内容

清康熙三十八年建筐儿港减水石坝,汛期溢水分洪。乾隆四年六道口民堤设有涵洞,龙河沥水汇入永定河。1935年建八孔分洪闸。50年代大搞洼地改造,开挖干、支、斗渠,平整土地,建成港北和夹道两大灌区。1956年掀起打井高潮,1959年建北郑庄机电排灌站。1963年以后全面治理河道。1971年建穿北运河导虹吸,翌年建杨村大桥。1976年后数处河道险工改用各种砌石护坡。70年代大搞机井配套,1977年始装喷灌设备,1980年后修筑防渗渠道,1985年建成8个乡的井灌区。1987年建成小于庄水库。1990年各种水利工程相互配套,八孔闸水利枢纽为全县地上水调控中心。
  第一节 河道治理
  县境西北两面150余公里以外有山地环抱,永定河、北运河、凤河、龙河等几条主要河流自高山发源、曲折过境、向东南汇流出境入海。汛期山洪暴发,水急沙多,境内河床淤积,堤防单薄,决堤泛滥,水患不断。自金元以后,北京成为封建帝王建都之所,历代都对河道、堤防进行局部整治,以保京城,平原水害实属难除。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各河上游建水库,下游河道开宽加深,改道分洪,加固堤防,闸、涵、扬水站配套,使行洪排涝能力得到提高。北京、天津、河北、山东4省市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连续奋战20余年,使海河流域各河水患得到全面治理。境内治理主要河道为北运河、青龙湾引河、北京排污河和永定河。
  一、永定河
  自邵七堤东入境,至马家口南出境,长25.5公里,有河闸1座,桥梁12座。左堤自跃进闸下(0号桩958米)起,马家口南止,长21.385公里,有闸6座、扬水站4座、涵洞2处;右堤由八里桥村西起,至马家口东止,长25.27公里,有闸14座、扬水站6座、涵洞13处,流量设计2500秒立方米,设计标准五十年一遇,校核百年一遇。
  此河汛期自上游带来大量泥沙,俗名“浑河”,经常决口改道,又名“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经疏河修堤后水患稍减,改名“永定河”。雍正四年,挑河筑堤入三角淀,南堤由永清县冰窖村至王庆坨,北堤自永清县何麻子营至大范口。乾隆四年河道淤积堵塞,汛期洪水漫溢,由大范口北折西洄,泛滥于西肖庄、敖嘴、西南庄、陈嘴、渔坝口,横注凤河。翌年,塞以草坝,又于数村之北筑横堤以防北溢。乾隆七年,从王庆坨东挖引河,经三角淀、汊沽港南、凤河、归大清河。乾隆二十六年,由安次县南向东筑堤,直达东洲、城上村附近。乾隆三十八年至1935年,河道于三角淀内,北泓高则走中泓,中泓高则走南泓,周而复始,南北迁徙分流共14次。1939年永清县梁各庄决口,另辟新路,即为现今走向。翌年,于京津铁路南侧距路50米处,筑堤1道,稍高于铁路,称护路堤。1943年清淤深挖河槽:由八里桥村北、邵七堤村南、经罗古判村北、蛮子营村南、刘庄村东、沿北遥堤北侧流向东南。
  1949年秋,加筑护路堤,高1米宽2米。因下泄不畅,开辟新引河。1950年开工,翌年竣工。自城上村西北口主河道分流,向南经六合庄西进入中泓故道,往东南至屈店闸汇入北运河。1951年3至4月,完成北起落垡跃进闸南至老米店运河右堤龙凤闸南侧止的23公里复堤工程(即今护路堤)。新引河淤积日甚,1953年3月出民工4千人,清淤河道4公里,从城上村西北口至艾蒲庄道口止。北遥堤连年受洪水冲刷,塌损严重。1964年9月将大旺村东北口至增产堤接头处2.2公里堤段加固,堤顶增宽2.5至3米,增高0.8至1米。10月将老米店南、北运河右堤与永定河拐弯处的210米抛砖护岸,改为抛石护岸。1965年7月完成东洲至北寺村北3.7公里的护路堤加高包粘工程。1968年6月,出民工5千人,动土48万立方米,完成22.47公里护路堤复堤工程。为保黄花店、包营、崔胡营、甄营、刘庄诸村安全,1970年5至6月完成包营至北遥堤段控制主河分流东导的横堤加固工程。10月至翌年5月,河北省组织施工,完成由崔营闸至北郊中泓故道南堤止的北遥堤和庞(庄子)艾(蒲庄)与东肖庄两个扬水站之间的河堤内坡加固工程。1979年3月开始,由市水利局投资,县组织施工,对震后的裂堤及震毁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加固、改建重建,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5至6月,出民工4千人,投资45.1万元,动土62.1万立方米,完成从西辛庄南至寺上水站6.08公里的堤岸修复加戗工程。第二期,1980年3至5月,出民工1.13万人,投资114.5万元,动土144.2万立方米,完成从跃进闸下958米处至西辛庄和由寺上水站至北运河右堤龙凤闸南侧的两段长15.57公里的堤岸增高加戗工程。同期还投资30.48万元,完成堤、涵、闸、站的修、改、迁、建工程14项(堤涵重建及接长、兴建甄营闸、重建小营龙闸、移建南北寺水站和黄庄桥、改建扬水站、渡槽等)。第三期,1981年9月,投资9.35万元,完成0号公路里程桩以下958米的护路堤复堤工程。
  二、中泓故道
  原为永定河泛区行洪河道,现为排沥河道,河由郑家楼村北入境,经中泓排闸入永定新河,跨县境长12.5公里。为解决永定河水倒漾,1960年建王庆坨自流排闸1座。1971年11月,开挖故道(京福支线东西两侧分由武清、安次两县施工)并扩建排水闸(武清施工,过流量80秒立方米),共建闸、涵、桥等建筑19座,动土168万立方米。1972年至1973年,在二光、汊沽港、渔坝口等处建桥12座,以利交通。1976年3至6月,建汊沽港和渔坝口两处节制闸,共11孔,每孔3米,过流量80秒立方米,设计标准10年一遇,校核20年。1976年冬,对河道清淤加深,以利蓄水灌溉。
  三、方官堤
  原为清康熙年间三次改线加固的永定河老西堤。雍正四年,田辛庄、胜芳一带洼淀被淤,阻大清河水入津之道,遂另辟永定河尾闾,于柳岔口稍北至王庆坨改为下口,南堤自冰窖开始向南接筑,至高三堡入县境,经王二淀村南,大、小三河曾村北,又经线河村北与北堤连接,此堤亦称方官堤。乾隆三年,又在王庆坨南加筑垣坡埝。
  四、九里横堤、十里横堤
  清康熙年间,为防御王庆坨以西之水东窜与南泓汇流、侵入该镇,经6次修筑而成一长堤:由安次县辛安庄始接北大堤,向南到淘河村南、桃园村北入县境,到大范口后向南直插高三堡(现村址已废,仅存3户)村东,与方官堤衔接,王庆坨从此免于水患。俗称大范口至高三堡堤段为九里横堤。
  1963年8月8日,大清河特大洪泛时,为保天津修筑了第二道防线,南起大清河北堤(中亭堤),北至王庆坨南的方官堤,全长5公里,遂称十里横堤。
  1984年6至7月,对年久失修的九里、十里横堤进行加固(县水利局测量,王庆坨乡施工),总长8.456公里,动土方2.7万立方米(加上各处引道总土方4.5万立方米)。
  五、北运河
  由北而南穿越县境,河道长62.3公里,河上有闸4座,桥7座。左堤西王庄起,马家口村东止,长48.14公里,有扬水站(点)9座、闸14座、涵洞31处;右堤自大友垡村入,至马家口村南出,长58.3公里,有扬水站(点)12座、闸17座、涵39座;两堤险工37处。右堤行至老米店村北老龙凤河故道闸时,往南形成一堤两河(左为北运河、右为永定河),至北郊郎园村西,两河汇流。设计流量土门楼以下至六孔闸止为225秒立方米,六孔闸以下为48秒立方米,设计标准为校核50年一遇。
  元大德二年五月,修杨村至河西务险工35处,差军夫2949名,用苇19140束,30天工毕。并自寺甸口(今宋庄子北)至河西务堤加高增厚,创建月堤(套堤),九月竣工。明万历三十一年,河道年久积淤,从工部设议,挑挖通州至天津河道,挖深4尺5寸,加筑两堤。清康熙三十八年,河决筐儿港东堤,翌年康熙帝阅视后,命牛钮等建减水石坝20丈,开挖引河,汛期分洪。雍正六年,拓宽筐儿港石坝至60丈,展挖引河、改筑长堤,而河西务一带距坝太远,汛期依旧决口。翌年于土门楼村北始建减水石坝40丈,开王家务引河(今青龙湾引河),九年竣工。乾隆二十七年三月至翌年秋,完成八里湾西鸡泊(今孔官屯北)改直工程。道光三年秋,清淤张家湾至河西务河道,翌年疏竣河西务以下河道。1926年在土门楼减水坝上建40孔分洪闸1座。1935年在筐儿港减水坝南端,建钢筋混凝土8孔分洪闸1座,孔宽2.5米。并在老米店北龙凤河口、运河右岸建双向节制龙凤闸1座(8孔,孔宽4米)以防洪水倒灌。
  1950年春,修筑北蔡村至杨村的右堤大型子埝,高1米,顶宽2米,以防溢决。1955年修建筐儿港左堤(今16孔闸处)分洪溢流堰,南北宽100米、东西长47米,后加30米长的铅丝笼抛石,以防冲刷。是年3至6月,又出民工4千,动土29万立方米,重点加固两堤,且在北蔡村、白疙瘩两处险工加筑后戗。1959年10月,建北运河六孔节制闸,孔宽2.5米,过流量65秒立方米,以利控制北运河、龙凤新河汛期向大黄堡排沥分洪。1960年因龙凤新河汇流增大,拆除八孔闸,续建11孔分洪闸,孔宽6米,过流量268秒立方米。木厂9孔节制闸(今土门楼闸)、筐儿港分洪口(减水坝)上简易16孔分洪闸(每孔4米)亦相继完工。1966年完成延长加固16孔闸的闸墩及其后戗工程。并维修六孔闸下游海漫及增设消能工程。1971年修建并列于六孔闸西侧的三孔节制闸,每孔8米。1972年,修建老米店防洪闸,共7孔,中孔8米,以利行舟,边孔3米,过流量400秒立方米。又鉴于老龙凤闸排水作用不大,堵闭六孔,仅存两孔,过流量10秒立方米。1972年秋至翌年春,由河北省组织施工,进行北运河全部清淤和裁弯取直工程,以及北郑庄南至杨村镇南3.3公里河道的开卡改线,两岸浆砌与干砌护岸,拆除三孔上弦式双龙桥,新建井柱拱桁架式河道桥(今杨村大桥)工程。1976年地震,左堤震毁8处,合计长6公里,最大裂缝深达5至6米,沉陷深度0.3至1.5米,大道张庄险工处,有4公里堤段断裂变形,河床上升,右堤震坏15处,合计2.2公里,下沉0.1至1米。县投资14.2万元,组织抢修,出民工6千,动土44万立方米,至翌年5月竣工。1978年至1981年,先后对筐儿港16孔分洪闸、11孔分洪闸、6孔节制闸与3孔节制闸、老米店防洪闸,实施震后修复、改建、增建防震设施。
  六、筐儿港引河
  清康熙三十九年,于筐儿港村南、北运河左堤上年决口处建减水坝后,开引河向东经朱家码头、梅厂、郭罗庄、蔡庄、杨河以东至韩盛庄,入塌河淀,两岸筑堤。雍正六年,拓宽减水坝至60丈,河口拓宽,河道清淤,部分改道。自朱家码头折东经白马港转南经北辛刘庄、至韩盛庄与旧引河汇流,并夹筑两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九年,又两次挖河固堤,导流安澜百余年。至民国时,泥沙淤积日甚,1940年大辛庄东决口,使西安子及北郊的姚、霍、季庄数村被淹。1949年因泄水不畅,造成北运河在沙古堆、徐官屯两处决口。1950年,废除原北堤分洪闸至马道桥以西堤段,将水导入西掘河、北掘河、大三庄、小高口一线,进大黄堡洼停蓄,成为新引河,下游以普济河、蜈蚣河泄至潘庄,导入七里海。1952年4至9月,组织民工两万余人,动土146.7万立方米,修建20公里的新北堤:由筐儿港村南经洪庄子南、叉百户北、曹岗子村北、东粮窝村南,与青龙湾右堤相接。1953年春,从8孔闸的南侧向东筑新堤一道,切断旧引河。到西掘河村南与旧北堤相接作为新引河之南堤。至此,“老筐儿港引河”全部做废,成故渎。1966年6月至翌年7月,开挖大高口至三叉口的导水沟,全长14.3公里,动土22万立方米。1971年开挖北京排污河以后,将大高口以东河道全部废除,选新线汇入永定新河。
  七、青龙湾减河
  为北运河主要泄洪河道。自刘皮庄村北入境,沿东北部武清、宝坻县界走向,向东南经马神庙、杨家场、北口哨、前赵庄,至东粮窝分洪闸南侧出境,过境长25.4公里,最大行洪量1330秒立方米,设计标准20年一遇,校核50年一遇。河上有桥3座,右堤长26.43公里,右岸有扬水站3座,闸5座,涵洞4处,险工5处。
  清雍正七年,始在土门楼村北建减水石坝,辟减河,经香河县王家务(现名红庙村)土门楼之间东导三百户村北、折神机马房村北、杨家场、大口哨、入宝坻、宁河注入七里海。雍正十一年,神机马房东侧决口。乾隆三十四年,部分漫溢,桐高村东两处决口。咸丰九年六月,南口哨以南,决堤30余丈,秋后堵复。1926年在土门楼减水坝上建40孔分洪闸,孔宽2.7米,泄洪1200秒立方米。1933年在荒林庄险工段,先用打桩支坝未成,后改木桩三角鸡心坝(套堤),迫水向于河心。1936年东王庄村北滩地冲刷坍毁,种柳挂柳阻挡水流,翌年改筑六道横堤裹头挑水,总长1公里,东西各筑3道。几年后河身摇摆不定,冲刷益甚,从1939至1949十年间,在粮儿窝附近共决口7次,堵复7次,宁、武、宝3县灾区民不聊生。
  1950年对东粮窝南80米口门进行木桩裹头工程,堤防增高(黄海高程5.49米)。1951年3至7月,由天津专区组织香、宝、宁、武4县民工2.5万,清挖复堤31公里,动土300万立方米。1949至1959十年间4次扒堤分洪于大黄堡洼。1959年4月对荒林庄200米险工内堤重建,抛砖护岸;并对南侧530米套堤复土加固,6至7月又修建东王庄险工,护岸800米,复堤1400米。1960年5月完成小赵庄险工修建,抛砖护岸固滩140米。1973年,河北省组织施工,对土门楼至粮窝分洪闸的河道清淤调直、堤防加固工程26.4公里。1976年7月地震后,对神机马房和北张辛庄两段堤防进行抢修加戗。1978年先后完成荒林庄险工的原砖坝改用片石及铅丝笼顺水坝和470米抛石护岸工程。1980年8月完成的3项工程是东粮窝水站进水涵处理、神机马房北大堤加宽和杨场闸处理工程。1981年至1984年先后完成的工程是:神机马房险工段改用混凝土井柱丁字坝,杨场险工段修筑框格砌石隔墙与内坡干砌石,东王庄险工段更用混凝土井柱透水丁字坝,小赵庄段建框格式浆砌片石隔墙150米,荒林庄险工段拆除抛石坝、改用混凝土井柱透水丁字坝。
  八、东粮窝引河
  北起青龙湾右堤东粮窝分洪闸,南穿大黄堡洼,到排污河左堤陈赵庄退水闸止,长15.5公里,河上有桥梁7座,进(430秒立方米)出(50秒立方米)水闸两座,左堤扬水站点2处,右堤扬水站点1处,涵洞4处。
  1977年秋,组织海河民工0.7万人,动土181万立方米,完成四马营至退水闸11.4公里开河筑堤工程,底宽80米,过流量430秒立方米,两堤低于大黄堡蓄水水位4.5米,并完成退水闸(两孔,每孔2米)及6座河道桥。1979年开挖支渠建水站,引污水倒灌,解决农业及鱼苇缺水。1984年8月10日,因青龙湾河上泄下闭(宝坻闭闸)、东粮窝水位告急(达8.92米),被迫提闸分洪162.7万立方米,部分作物受损。1987年3至4月,完成分洪闸至四马营4.1公里挖河筑堤及四马营河道桥工程。
  九、普济河
  区域性排沥河道,自筐儿港引河开挖后,行洪淤塞,水漫溢于大黄堡一带,退水无出路。雍正十年,开挖普济河,西起大白马港北侧,向东至张辛安庄村北,穿过大尔路出县境,经尔王庄曲入七里海,上口宽近20米,底宽10米。1968年清淤,1971年被北京排污河占用。
  十、张勋堤与蜈蚣河
  1917年张勋复辟时占田屯粮,强令民夫助役所筑。堤由大白马港筐儿港引河北堤起,向东到大黄堡西南,折向东南到杜庄村北,折北再东,转而向南,在东西安子中间穿过,经王三庄、松隐庄东侧出县境,南到季庄子南与筐儿港引河东堤相接,顶宽近3米,高约2.5至3米,专为保护堤西、筐儿港以东的土地而筑。
  堤成之后,堤内土地被围、排水无出路。1918年开挖蜈蚣河,河由大白马港张勋堤南侧始,沿堤向东,到杜庄村北离堤向南,经贾林庄西侧向南,靠筐儿港引河东侧,往南直达北郊韩盛庄村北,经松隐庄穿过张勋堤出县境,到潘尔庄村东与普济河汇入七里海。其南支由蜈蚣河上口,沿张勋堤西侧向南,到海大道北侧汇入蜈蚣河。1960年对蜈蚣河进行清挖,建成排干。
  十一、龙河
  为排沥河道,起自东马圈东南到大南宫村北汇入排污河,河长15.4公里,建桥4座;左堤长15.7公里,有水站6座,闸涵8座;右堤长16.1公里,有水站3座,闸4座。设计标准10年一遇,校核20年一遇,最大行洪量175秒立方米。
  清乾隆四年,由安次(廊坊市安次区)县把什营至邵七堤东南入境,折南经解口、穆家口,折东流经定子务至六道口民堤涵洞入永定河。翌年六道口堤溃冲淤,加筑北埝,龙河改由定子务循北埝入凤河,旧河遂为平地。清末民初(1907-1914年),永定河改道,龙河被截改道,于东安县城(安次旧治)南折东,穿京山铁路与落垡村之间,经大、小谋屯村南,折向太子务村南,扩散于高场洼,在西柳行北汇入凤河。太子务以上有两堤束水,以下堤防分开,北堤由太子务南向东达泗村店,与凤河西堤交汇;南堤由太子务南,向东南筑埝至高场东南止。1939年永定河决,流入龙河,其下凤河阻塞,迫龙河全线漫溢,铁路上水2尺,火车停驶。
  1950年5月26日水发,扒永定河北堤放洪,8月初永定水暴涨,由扒口倒灌龙河,李楼村西决口,冲断铁路大桥,决口堵住、又开,反复3次,第4次才堵复,停车5日。1955年开挖龙凤新河。永定河梁各庄决口,龙河小谋屯南决口,水灌高场洼,火车停运。1957年4月,安、武两县民工1.2万人,开挖新龙河9.3公里,改入永定河泛区。1968年10月,疏浚龙河10.9公里(龙北新河下口至大南宫北)。1970年在入境分流处建岳庄子3孔闸。1971年11至12月,竣工新龙河延伸工程。1972年4月,建大车桥3座,10至12月,完成龙北新河下口至大南宫节制闸11.1公里的清淤工程,河底加深,便于蓄水,底宽20米,出民工4千人,动土46万立方米。
  十二、龙北新河
  因地处老龙河之北故名。由小屯村北经广善村西至西马房村南汇入龙河,境内长6.1公里,有桥4座,扬水站(点)3处,闸涵4处。此河于1964年春由安、武二县施工,6月完成,动土53万立方米。
  十三、凤河
  为今北京排污河的一段,北起新房子村东北港沟河与凤河西支交汇处,向南经杨店村西、泗村店村东,到大南宫村西北龙河、龙凤新河交接点止,河道长约18公里。桥、闸、涵建筑物见排污河条目。
  该河在清初以前,从安次南营入境,经陈各庄南、丁辛庄与韩指挥营之间,张桐营南、大桃园村西,南至二光入三角淀,后下达青光。多年行洪,河床淤积,改道向东。雍正四年以后,主要流经侯尚、杨店、泗村店、大南宫、西柳行、东洲、城上、庞各庄、东肖庄,入天津界归大清河。怡贤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引凉水河汇入,水量充沛后桐林等村引水营田,始得其利。乾隆五年,知县吴翀于柳巷北、南宫南两岸筑堤数百丈,使两岸数村得到保障。乾隆二十一年,筑庞各庄至陈辛庄段东堤7里。乾隆三十二年,清淤桐柏至桐林河道50里。清末民初(1907-1914),因受永定河北侵,改由东洲南向东流,在老米店北老草桥处汇入北运河。在城上至东洲筑堤,分隔二水,且筑北堤与铁路相接。1935年在下口建双向节制闸1座,制止了北运河水倒灌,但汛期泄水不畅,仍有决口发生。1939年永定河决永清县梁各庄,堤埝冲毁,两河串流。翌年从东洲西口起到运河右堤止重筑南堤,再分二水。此河上游,汇沥水面积大,入境后,多迂曲且在侯尚附近河道浅窄,泄水不畅,经常造成决堤泛滥,河西大片农田被淹,泗村店一带打鱼为生。
  1949年7月,前侯尚西决口20丈,8月堵闭。1950年9月,上游暴雨多处决口,过后抢修。1954年6月,整修利尚屯至前侯尚两堤,8月14日,前侯尚桥南决口,水抵牛镇,移民于高村、河西务。10月修侯尚至牛镇3.3公里套堤1道,顶宽4米,动土7.4万立方米。1955年11月,完成奶自房村北45度折角处954米改道工程。1955年完成龙凤河改道,开挖龙凤新河,水由筐儿港新引河排出,废除大南宫南至龙凤闸一段为故道。1956年3月,出民工7千人,完成前侯尚至大谋屯南的37公里的堤埝加固,动土2.1万立方米。1971年开挖北京排污河,将其占用。
  十四、凉水河为北京地区排沥河道,由台头村西入境,到后侯尚西口入凤河西支,境内长3公里,为雍正四年所挖。翌年京东一带积涝尽消,桐林、牛镇、扶头、三间房等处,开渠引水,屯田数十顷。乾隆四十年,再次清淤。1975年4至5月,出民工3千人,完成两侧复堤工程6.2公里。
  十五、凤河西支河自利尚屯扬水站西侧入境,经前侯尚西、小韩村北、桐林东,到新房子东与排污河汇流止,境内长13.83公里,河上有桥4座,闸3座,左堤长8公里,水站2座,闸2座;右堤长13.6公里,水站(点)3座,闸5座。设计标准10年一遇,校核20年一遇,最大流量150秒立方米。
  1971年以前治理参见凤河条目。1971年3至6月完成改道开挖工程。从利尚屯起,于老河北侧调直,到前侯尚西口,纳入凉水河,穿过“牛肚子”(抛开村内环形河道),南至小韩村北,由老河北侧向东,至东北口,穿过老河拐向东南,靠桐林东口将老河以西大片盐碱地控制在河道内(现已变为良田),向东南新房子东入排污河。同期完成桥闸各2座。1971年10月至翌年6月,建成利尚屯节制闸,1973年3至8月,完成小韩村闸、桐林桥。1974年拆除小韩村倾倒的坏闸,1976年3至6月改址重建小韩村闸。1978年5月小韩村闸护坡加长,增建两孔溢洪道。1978年11月至翌年6月重建利尚屯闸。
  十六、港沟河
  原为凤河一支,现为排污河一段。北由里老闸入境南行,经扶头西口到新房子东与凤河西支汇流。境内长约15公里,行洪量达50秒立方米。
  旧港沟河(康家沟河),原由通县张家湾入北运河,后因河道淤塞,清光绪七年,开张家湾至河西务的新港沟河,加筑两堤,排泄沥水。由崔楼北入境,经羊坊、扶头,到新房子与凤河汇流。年久失修,河底淤高,草木阻水,于1954年4至5月清挖河道12公里(崔楼闸至新房子),出民工2千人,动土19万立方米。1971年以后,并入北京排污河。十七、龙凤新河原为解决龙、凤两河下泄而挖,现为北京排污河一段。西起大南宫村北龙凤河汇流处,东经田辛庄南、后河淤北、三毛店南、大刘庄北、小白厂南,穿京塘公路,在姚台子汇入北运河止,河长9.47公里,桥、闸、涵建筑见排污河条目。
  1955年3至6月,由安、武二县协同开挖(武清县出民工1.15万),动土163万立方米。此工程与龙河开挖、凤河调整同时施工。竣工后,水经8孔闸泄入大黄堡洼,由抗旱河导入金钟河入海。1960年2至3月,出民工1.35万人,清淤疏浚复堤,动土67万立方米。1971年并入北京排污河,水经倒虹吸穿北运河东泄。
  十八、龙凤河故道
  新河开挖后,将老龙河上口筑堤堵死而成。起自大南宫村西北,经柳行南到老米店北、运河右岸老龙凤河故道闸止,长16.2公里,有桥6座、闸5座。左堤长16公里,有扬水站(点)7座,闸8座;右堤长9.3公里,有扬水站(点)7座,闸7座。设计标准10年一遇,总流量为20秒立方米。
  1955年堵闭后未用。1957年夹道洼改种水稻,辟故道为总干渠,在上游原堵处开沽,建3孔节制闸1座,孔宽2米,并在左堤上建支渠进水闸6座。1968年,从大南宫至东洲进水池,清淤9.3公里。10月在原3孔闸西侧,又增建3孔节制闸1座。1972年春,组织2700民工清淤故道,降低河底,动土28万立方米。1976年为调节水源,在小营村西护路堤处,建自排闸1座,并在东洲扬水站,建3孔站前闸。1977年9月,在东洲水站南,建节制闸1座,从此解决了黄庄地区蓄水灌溉和上游沥水对东洲扬水站、牛角洼地区的威胁。龙凤河故道每年可蓄水300至400万立方米。
  十九、北京排污河
  为解决排放北京工业污水和天津工业及人民生活用水不受污染,而于1970年9月至翌年5月由河北省组织海河民工(邯郸、邢台、保定三地区)所开挖。其占用我县港沟河、凤河、龙凤新河、筐儿港引河、导水沟、普济河、抗旱河等几条河流,呈“L”形穿越县境,由里老村北里老闸起,南行至大南宫西北折向东,到王三庄村东出境,长71.7公里。设计标准10年一遇,校核20年一遇。流量分段设计:里老闸50秒立方米、凤河段162至183秒立方米、龙凤新河段256至268秒立方米、抗旱河段325秒立方米。左堤69.15公里(里老闸至陈庄东南),右堤71.7公里(里老闸至王三庄南),两堤间隔110至650米。总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其中县内949.2平方公里,境内排涝面积70万亩,引蓄最大灌溉面积98万亩。河上有桥16座,闸7座;左岸扬水站(点)20座、闸34座、涵(管)19处,右岸扬水站(点)35座、闸35座、过堤管23处。
  1971年5月河道竣工,是年还完成了穿北运河导虹吸、筐儿港和大三庄节制闸、下口防潮闸。1972年又完成里老及大南宫节制闸。污水全部导入新线后,沿岸土地和地下水质污染甚重。为此,沿河地区有些村庄由国家资助打深井,解决饮水,但农田污染并未解决。
  二十、机场排水河与小于庄水库
  机场排水河自杨村一中大坑西起,经杨村师范专科分校南汇入津塘公路东排沟,到铁路货场转向东南,有空军支渠、陆军支渠、空军截流沟汇入,经郎庄村北向东,由瓦房村南出县入北郊,经芦新河排入金钟河,境内长13.7公里,有河无堤,设计流量30秒立方米。有桥12座,闸涵各1处,右岸有水点5处。
  1950年,陆、空军基地建成后,1953年汛期沥水成灾,机场跑道积水,影响国防基地安全。翌年7月,组织4千民工,首次开挖,由于汛期弃土阻水,使作物受灾。1956年4至7月,万余民工二次开挖。1962年7月24日,降水228.4毫米,陆、空军基地内积水0.3至1米,7天方才排出,飞机不能起飞,战车不能行动,农田积水两月之久。1964年4至9月,1.1万民工第三次开挖,动土10.8万立方米,在陆、空军基地内疏散土方5.6万立方米,建桥10座、涵洞9座。设计标准,基地内百年一遇,农田20年一遇。
  小于庄水库,位于杨村镇南5公里,南倚机场排水河,东靠聂庄子乡西排渠,北至柳河村1公里,西靠小于庄村。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库区1.99平方公里,水面1.47平方公里,水深4.5米,总库容737万立方米(死库容105万立方米),最高水位6.59米,汇水53.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1万亩。
  水库于1986年9月动工,1987年7月建成蓄水,动土石162.3万立方米,总投资621.3万元,围堤长5.1公里。建有扬水站、站前闸、机排闸、泄水闸、引水闸、灌溉闸、桥梁各1座。解决了机场排水河泄水不畅,并以蓄代排增加了自备水源,还可养鱼,发展旅游。
  廿一、黄庄水库
  位于牛角洼中南侧,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水面1.27平方公里,总库容220万立方米(死库容4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3万亩,养鱼80亩。
  水库于1987年3月动工,1989年建成。南侧借护路堤,余三面新筑大坝5.25公里,外开挖隔碱沟1道,动土27.1万立方米。建有节制闸、扬水站、灌溉闸、桥梁各1座。完成砖、石、混凝土1830立方米,总投资109.1万元。解决了牛角洼排涝和蓄水灌溉问题。
  廿二、外援工程
  自1951至1979年的29年间,武清县共出外民工32.3万人次,完成34项治理工程,完成总土方3706万立方米。列表如下。
  第二节 洼淀改造
  县境为洪积冲积平原,古为雍奴薮,有九十九淀之称。数百年来,人工修河筑堤,对地貌的形成也起到-定作用,但堤路交织,仍使沥水无法泄净。1948年县境内仍有大小洼淀53处,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以上。较大的洼淀有牛镇洼、泗村店洼、高场洼、夹道洼、牛角洼、庞艾洼、甘桥洼、郎(庄)藕(甸)洼和大黄垡洼9处共74万亩。其余44处小洼淀总面积为10.66万亩。
  改造洼淀自古与治河、行洪排沥密不可分,古代生产力低下,消极防患,局部治河,难以奏效。解放后通过积极兴修水利、河道全面治理,改临时简易工程为长期永久性水利设施,修渠打井,闸涵扬水站配套,平整土地,逐步实现灌有水源、排有出路,大雨过后不淹地,使大小洼淀得
  到治理,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一、治理河道根除洪涝
  清代筐儿港、青龙湾两引河的开挖,减轻了北运河决堤漫溢。1939年永定河南淤北行,使老泛区变为良田,母猪泊、叶淀、沙家淀等同时消失,庞艾大洼虽存,亦是沥水停蓄,水势大减。1955年开挖龙凤新河、龙凤两河清淤固堤,凤河流域排水畅通,水入大黄垡洼停蓄,经抗旱河导出入海,缩小了蓄水范围。1963年后根治海河,各河上游建水库,凉水河上游入北运河,并开挖牛牧屯引河,又多-分流水路,使运东大片土地免遭水淹。机场排水河的开挖和小于庄水库的修建,使杨村以南郎藕洼-带沥水有了出路。1985年涝灾面积减至两万亩。
  二、 蓄泄兼施 综合治理
  50年代,农业合作化、土地连片,统-规划,大搞水利建设。完成主要干渠24条116公里,支渠119条197公里,斗渠2058条1054公里,大洼地区,渠系配套,初具规模。高地、坡地,开展畦田土坡,控制径流,保墙保肥。低洼地区修台条田,洗盐压碱。港北、夹道、甘桥、郎藕洼进行低洼改造,种植水稻;京津铁路、公路两侧改造,使甘桥、高场、夹道、牛角洼得到改善,扩种早熟逃涝作物。
  三、 向涵机排 提高标准
  为解决因排水扒堵造成的村、社纠纷,60年代以后加强了除涝工程建设。1960年建成甘桥、夹道、筐儿港、董庄子四大扬水站,共58秒立方米。此后各大洼又相继建站:牛角1座2.4秒立方米,高场4座共12.8秒立方米,庞艾2座共13.6秒立方米,甘桥4座共12.6秒立方米,夹道2座共14.8秒立方米,泗村店-座18秒立方米,郎藕两座共6.4秒立方米,牛镇2座共7.6秒立方米,除涝标准达到3年或3年以上-遇。70年代续建水站,清淤加固二级河道,并配套干支渠、闸涵桥梁等。大黄垡属分区,未建站。
  1958年,修建庄窝闸,控制泄水量,翌年建北运河6孔闸,1971年建里老闸、利尚屯闸、小韩村闸、大南宫闸、岳庄子闸、龙凤新河闸和穿运导洪吸,控制主河道的进出水量及分洪导流。现有除涝扬水站227座(国营23,国有乡管18,乡有乡管186),总设计能力586秒立方米,干渠203条844公里,支渠564条1218公里,斗渠17721条8604公里,闸553座,渠道堤涵505座,桥1186座(河道桥70,公路桥53,干渠桥386,支渠桥677)。除涝标准已达10至20年一遇(个别少量地区存在5年标准),深渠河网化,河渠相通,闸涵有制,高地自排,洼地机排,站站联用,来水有控制,排水有出路,大雨过后不淹地。
  四、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大黄堡洼自被确定为分洪区以后,即以渔苇为业。80年代末县内对3万亩宜渔荒废地结合修高速公路用土,每年开挖鱼池近千亩,苇田区进行围苇养鱼,加上小于庄和黄庄两座水库,到1990年县内养殖水面达2.7万亩。
  第三节 农田水利
  清雍正五年,凤河上游建高各庄闸1座,桐林等村始由官办拦河筑坝,开渠引水营田数十顷,为时不长即废。民国末年,偶见人畜力龙骨水车,提水灌园。村边隙地菜园,多用井水,以辘轳、吊斗提水。值遇旱年,挖掘土井,担水点种。倘遇大旱,虽出苗,亦难免焦枯。求神祈雨,于农无益。
  1949年全县仅有砖井1371眼,灌溉面积只有1.15万亩,盐碱地45.59万亩。40年来,在治河除害的同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渠系配套,除涝治碱,开发地下水源,同时修建防渗渠(管),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深渠河网化,排蓄结合,发展自备水源,提高工程效益。1990年易涝面积140.4万亩,除涝面积140.3万亩,水浇地面积104.1万亩,盐碱地36.3万亩,已改良25.5万亩,基本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一、因势利导 分区排涝
  在长期治河改洼的过程中,因需建站、设闸、配渠、埋涵、各大小积水洼淀及堤路围成的封闭区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排水路径,避免了排水纠纷,使洪沥水及时下泄或在泛区、滞洪区停蓄,把整体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1985年全县形成19个排涝区。
  1.港北排涝区,以北运河、青龙湾河、筐儿港新北堤为界,沥水以排入大黄堡洼为主,也可向北运河、青龙湾河就近排放。
  2.京津路两侧排涝区,以北面县界,南面龙凤新河、凤河及港沟河、北运河为界,采取分割治理,就近入河(又分为4个小区①甘桥区、②大孟庄区域、③河西务区域、④大沙河区域),除涝标准不断提高。
  3.高村排水区,以县界、凉水河、凤河西支、排污河为界,沥水就近入河。
  4.城关排水区,以县界、凤河西支、排污河、龙北新河、老龙河为界,高上地区由龙北新河自排,其余属泗村店机排。1973年以后,逐年建站,又分为4个小区(①泗村店区、②白古屯区、③城关、大王古庄区、④东马圈区),就近入河。
  5.夹道排水区,以龙凤新河、京山铁路、龙凤故道、北运河为界。
  6.豆张庄、高场排水区,以京山铁路、龙凤故道、老龙河为界。
  7.黄庄、牛角洼除涝区,以京山铁路、老龙凤故道、北运河为界。
  8.永南陈嘴排涝区,以县界、北遥堤、增产堤、中泓故道为界。
  9.汉沽港除涝区,以中泓故道、黄王公路、渔常路及王庆坨乡界为界,原由南泓排入大清河,现改为入中泓故道。
  10.王庆坨排水区,以县界、中亭河及汉沽港乡界为界,东北部沥水靠线河自排入大清河,南部排入清北水站。
  11.大黄垡洼排水区,以县界、柳河、筐儿港新北堤、大尔路、武庄户为界,洪沥水由排污河导出。
  12.排污河北果汪庄排水区,以津围路、黄沙河排干、排污河为界。
  13.运东曹梅排水区,以北运河、排污河、津围路、运东干渠为界。
  14.大白马港排水区,以津围路、老筐儿港北堤、排污河为界。
  15.大三庄除涝区,位于曹子里乡排污河以北、津蓟铁路东、筐儿港新堤以南的封闭地区。
  16.王三庄除涝区,以县界、排污河、老筐儿港北堤、津围路为界。
  17.聂庄子排水区,以北运河、运东干渠、京山铁路、机场排水河、津围路为界。
  18.太平庄排水区,以北运河、京山铁路、下朱庄、太平庄为界。
  19.茨洲灌排区,范围是前卫埝以北,护路堤排干以西,眷营干渠以南,二十八支以北的永定河泛区。当永定河水量小于300秒立方米可排水,超过300秒立方米,前卫埝失效。在干旱时,可向永南送水浇地8万亩。
  1989年全县除涝区重新调整划分为港北、大黄垡、运东、京津路两侧、城关、高场、夹道牛角、永泛区、永南9个大区,河渠相通,站站联用。排涝标准在10年以上。
  二、除害兴利建设灌区
  1955年以后,经过4年大干,首先建成港北和夹道洼两个大型灌区,1965年又建成木厂灌区(干支渠多属地上渠)。70年代以后,河道上游修建水库蓄水,沿河各地灌漑面积扩大,来水有限,主要依靠境内汛末蓄水,坑、塘、深渠(加深河底,改为地下渠)蓄水,遂形成分散的小型灌区。
  1.港北大灌区1955年修建干渠、支渠、支排渠14条,闸23座,出民工1.4万人,动土65.7万立方米,挖斗渠、斗排1139条,浇地5万亩,翌年改种水稻。1957年开挖干渠4条,斗渠400条,建闸8座。1958年挖王庄干渠1条24公里,配支渠、支排27条154公里,斗渠17210条860公里,干排3条31公里,动土600万立方米。修闸48座,斗门17210个,1959年挖干渠1条,建闸1座,灌溉面积37万亩。
  2.夹道洼大灌区1956年开挖龙凤故道为引水干渠,建闸7座,挖支渠7条,建涵洞1处、扬水站1座。1958年春,开挖斗渠240条,建闸8座。该区规模:干渠干排各1条16;6公里,支渠66公里,斗渠240公里,动土59.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万亩。
  3.木厂大灌区1965年出民工0.9万人,深挖秦营干渠,疏整凤河及其支流。开挖京津公路两侧干渠、公路西中干渠,西边排,由孝力达甘桥,长20余公里,建闸4座、扬水站1座、涵洞1处,挖送水干渠5条,可灌漑凤河沿岸、京津路两侧30万亩农田。
  4.港北地区灌漑由王庄进水闸解决下伍旗、大良用水。由李大人庄和杨场进水闸,给河北屯供水。大赵庄和东粮窝闸给崔黄口自流供水。九百户闸、傅官屯水站解决双树用水。三里浅、北蔡村和乡水站,3站解决北蔡村用水。大碱厂由筐儿港闸、中丰庄水站、长屯和二王公庄水站供水。后巷依靠黄、柳河蓄水和排污河倒灌。
  5.运东地区灌溉 大黄堡洼区,可利用黄沙河积水、东王庄涵洞进水、东王庄及千户庄水点扬水,苇区靠黄、柳河倒灌和高坑水站排沥解决灌水,农田靠东粮窝引河蓄水及陈庄水站提水,河滩靠排污河或汛期淹没、洗碱。1974年以后,建了马道桥、北掘河、前台、曹梅、蜈蚣河、大辛庄、王三庄、北五村、西安子、上马台、柴关、上湾、运东等多处水站。1975年建徐官屯闸、开挖运东干渠。1982年,由大三庄将排污河南引,彻底解决了运东地区的灌溉,下朱庄可由乡水闸、水站提水。1987年又建成小于庄水库,蓄水灌溉。1989年8月动土兴建王三庄引滦泵站,流量6秒立方米,翌年6月竣工,用于上马台乡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益面积3至5万亩。
  6.京津公路两侧地区灌溉 大沙河可用秦营闸及11处扬水站供水,河西务由三里屯、庆子坑、孝力、扶头等5处扬水点灌溉,大孟庄由大道张庄、亭上、三间房、小王庄、大孟庄等6处水站供水,南蔡村由砖厂、甘桥水站及乡村21座水点供水。
  7.高村灌溉区 三面环河,共有水站18座。1976年开挖凤港引渠7.66公里,除满足本区浇灌,还可为城关片送水。
  8.城关地区 灌溉大王古庄由利尚屯闸拦蓄上游积水,由侯尚、董庄、四干3处水站提水,除本乡自用,也可为城关、白古屯供水。白古屯有小韩村闸、董庄闸进水,1973年挖青年渠并建闸,还有大魏庄闸、新房子水站,地上水充足。城关靠龙河进水,大王古庄四干、中干送水一部,乡水站提水灌溉。东马圈靠龙河、龙北新河蓄水,有水站9座。泗村店两面环河(龙河、排污河),有水站11座,闸1座,非汛期可提闸引水灌溉。
  9.夹道洼灌区 三面环河,有闸6座,水站13座,既可提水,也可自流引水灌溉。
  10.高场洼灌区 两面环河,1958年建水点3处,两用支渠3条,1961年建水站1座,修干渠1条穿过铁路,1969年修、迁水站各1处,1982年扩建水站1处,新建水站7座,能满足全乡浇灌。
  11.牛角洼灌区 1962年建水站1座,干渠1条,干排两条,三合土护岸,可进行全洼灌溉。1974年建小营水站,永泛区建水点19处,1971年,建龙凤故道闸1座,利用河道蓄水,1989年又建成黄庄水库。
  12.永南地区灌溉 地上地下水均缺,1965年建成东洲水站,即可为泛区洼淀排涝,也可由龙凤故道为永南送水;由黄花店水站经二级提水送至石各庄、汊沽港。1976年建渔坝口、汊沽港闸和七支、渔常路水站,可浇5万亩。陈嘴有水站12座,可浇4万亩。石各庄有水站8处,效益2万亩。黄花店建水站15座,可浇2.7万亩。
  13.王庆坨地区灌溉 属贫水区,1959年建中亭闸、挖引渠,1969年建清北水站,1970年修复道沟子水站,新建水站3座,效益面积4.5万亩。
  三、整平地面 开发地下水
  县境虽地处平原,但地面仍然高低起伏不平。在1955至1960年大规模洼改时,为改种水田,进行了大量地面整平工作,累计整平50余万亩。1962年以后,全县开展学大寨运动,千米见支渠,中间开挖支排,百米见斗渠,斗内起高垫低,到1968年建成渠系配套的高产稳产田49万余亩。1975年秋,全县举行大兵团作战的土地平整,打破村队界限,分期分批地进行地面整平,此时,由乡统一勘测,集中使用劳力,按土地多少分摊劳力,避免平调,解决了村队之间的叉花地,各村队实现土地成方连片,为大面积机耕创造了条件。1982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每年秋收种麦前及秋白地也都进行了适当平整,以利灌溉。每年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动土均在千万立方米左右,使土地园田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地上水源日渐不足的形势下,千方百计开发地下水,就成了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依生产条件的发展,水井经历了砖井、木管机井、锅锥井、水泥管机井、钢管深机井,由盲目打井到有计划打井,由重打轻管到打、配、管并重、电测选点、合理布局、分层取水,建立井灌区。
  1949至1951年,打砖井393眼,扩大井浇面积5100亩。1952年打砖井733眼,水浇地达1.85万亩。后因雨涝塌损报废一部分。1956年掀起打井高潮,全县打机井22眼、砖井851眼、土井1552眼,缸管井110眼、透河井198眼。1963年打砖井1369眼,其中电配机井30眼,机配机井100眼,1966年全县机井达到311眼,砖井6335眼,浇地面积4.7万亩,又打成大锅锥井130眼,机井配套大幅度增长,其中电配1192眼,机配350眼。1971年县建机井队,翌年建立机井指挥部,到1973年除大黄堡、上马台外,社社建立机井队,有钻机43台、大锅锥71台,机井队共510人,其中深井钻机队310人,土洋并举,深、中、浅分层开发。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狠抓了机井机泵下座、井口封闭,提高了单井效益。3年共打机井2517眼。1974年全县打井队108个,587人,群众性水利建设队伍5万余人。全县有深井钻机19台,冲击钻30台,泵吸锥59台,洗井机4台,水泥制管厂21个,全年打井2031眼,井灌面积26.8万亩。1975年开始电测定位和水位观测,全县机井普查,培训机泵手927人,井队增设钻井工具维修车间。1976年地震损坏机井2661眼(锅锥井全废),国家投资150万元,完成洗井2037眼、修井295眼,补打434眼。1978年全县有水井7503眼,其中机井6183眼,已配套机井5999眼,井灌面积30.26万亩。1979至1980年在路南贫水区搞机井大会战,打机井250眼,总投资357万元。此后,各公社建水利管理站,村设管井员,加强了对打成机井的管理,使井灌效益得到提高。1981年大旱,砖井全部报废。1982年投资105万元,打中井290眼,河北屯公社更新设备33套,补打井45眼,架动力线2万米。1983至1985年,大搞配套、挖潜和节水蓄水工程,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建成河北屯、下伍旗、双树、大良、大沙河、河西务、高村、大王古庄8个乡的井灌区,总面积335.5平方公里,共有机井3496眼(浅1542、中1814、深140眼),有明渠38.97公里,暗渠59.3公里,井渠联通,调剂使用。到1990年,全县有机井7103眼(浅3372、中2222、深1509眼),井灌面积43.71万亩,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灌溉水源。
  四、防渗节水 提高效益
  农田平整畦田化,改大水漫灌为小畦灌溉,节约了用水,加快了作业速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均匀一致)。但由井到作物行间,仍需经很长的渠道,渗漏跑冒仍有很大损失。1964年春,黄庄公社三里屯村首次修防渗渠近千米,节水效益明显,但因技术不完备,使用寿命不长。1980年开始修筑混凝土防渗明渠9.6公里(底宽0.3米,深0.4米,边坡比1:0.15),经测定,比土渠输水灌溉可节水40%,并大大节省作业时间。1982年全县累计修防渗渠155.1公里,控制面积6万亩。为减少水的蒸发损失,节省渠道占地,1984年埋设104公里塑料地下暗管,1.2公里混凝土暗管,又修筑防渗明渠132.6公里,可浇地8万亩。1990年防渗明渠达422.3公里,地下暗管590.5公里,控制面积23.67万亩。除杨村镇外,遍布全县,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梅厂、崔黄口、河北屯、下伍旗、双树、大孟庄、河西务、大沙河、高村、大王古庄、王庆坨等。
  1977年,我县首次在豆张庄村东小麦丰产田进行喷灌试验。喷灌后含水量适中,土层松软,地温高;作物健壮,亩增产25至50斤小麦,比畦灌节水一半。1978年县组建喷灌组,当年购入安装固定式喷灌机两套,浇地600亩。1979年喷灌机发展到17套,分布在王庆坨、汉沽港、东蒲洼3个乡,浇地1924亩。1980年,投资37万元,发展喷灌机40台,多为移动式塑料管道,便于拆装。1981年投资70万元,达到145台(塑管43套,铝管102套),可浇地1.65万亩。1982年投资89万元,发展279台,浇地5.4万亩。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发展小型喷灌机554套,共投资137万元,除大黄堡、河北屯、大沙河、高村、下朱庄5乡外,遍布全县29个乡镇,喷灌面积达8万亩。1984年又投资13万元,发展245套小型喷灌机。全县累计达到1284台,浇地9.6万亩。近几年由于管道老化报废,1990年仅剩689台,喷灌面积5.6万亩。
  萄等低密度作物根部滴水保湿比沟灌可节水75%,节电63%。1987年发展到曹场等3村760亩。
  1986年大沙河乡“鑫河园艺场”从天津市水利科研所引进微喷技术,试验果园10.8亩,蔬菜6亩,可节水66.7%,节电16.6%,增产25%以上。
  五、综合治理 改良盐碱
  风沙盐碱、旱涝虫雹是县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建国40年来,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土整治,治河修渠,排涝抗旱,防汛蓄水,平整土地,修台、条田,河堤、渠路,农田林网化,防风固沙,除涝灭荒,消灭病虫孳生地,大大减轻了灾情。
  建国初,全县有盐碱地45.6万亩。1955年开始大规模的改土治碱,首先是洼改种稻,淡水洗碱压盐,令盐随水去。60年代以后,开展大规模的台、排、改综合治理,重盐碱地25米一排渠,轻盐碱地50米一排渠,台田15米一台面,台面四周修筑土埝,十米一道横埂,深挖排渠降低地下水位,以防盐随水来,再用淡水灌溉。修建大、中型扬水站时,注意了排碱问题,均设计了排碱水位,以防次生盐碱地的形成。80年代以后,实行深渠河网化、土地平整、提水灌溉,取消大水漫灌,合理用水,使盐碱地逐步得到改良利用。1989年京津唐高速公路在县内通过,所需土方,在划定的低洼盐碱地挖取,公路修成之后,也同时开挖了一批人工渔池,既可养鱼增加收入,又可蓄水改善生态环境,补给地下水源。到1990年全县有盐碱地36.3万亩,已改良利用25.5万亩(历年盐碱地改良统计表见前边“灌区”部分)。
  随着河道治理,上游来水减少,各一二级河道均已建闸,分段蓄水,可蓄水2500万立方米。全县坑塘水柜1876个,可蓄水1680万立方米。深渠404条,可蓄水2673万立方米。两座水库可有效蓄水810万立方米。加上7103眼机井,基本可解除干旱威胁。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112.4万亩。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