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6
页码: 252-25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武清县内的各种农作物品种,包括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大豆、红小豆、绿小豆、杂豆、甘薯、马铃薯、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麻类、药材等。每个品种都有其种植历史和引进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种植业 作物

内容

一、品种
  1.冬小麦:农家品种有小红芒、大红皮、早洋麦、五花头、和尚头、葫芦头、河南白。50年代引进碧码4,60年代引进华北187、农大311、北京8、平原50、农大45、北京10、碧码1、东方红1、定县72,70年代引进东方红3、济南2、科遗16、学81、东方红2、早硬45、科繁155、农大139、科繁51、农大90,80年代引进京作210、京双16、丰抗7、丰抗8、丰抗2、丰抗4、丰抗10、丰抗11、丰抗13,1986年以后引进农大146、农大142、京优626、京冬1、北农2、北京837、津麦2号。
  2.春小麦:50年代种植农家种,60年代引进甘肃96、欧柔等,70年代以后引进京红号、津春5号等。
  3.大麦:境内大麦均为春性,50年代种农家种,有芒大麦、米大麦,70年代后引进六石准、矮杆齐、天津1号等。
  4.玉米:农家品种有黄马牙、白马牙、二马牙、细皮黄、二秋子、大粒黄、把粗、大屁股快、金皇后、英粒子。60年代引进东陵白、朝鲜白、紫茬白、八行白、农大7、罗马尼亚双交、双跃3、维尔156。70年代引进群单101、群单103、群单105、新单1、白单4、胜利105、丹玉2、丹玉4、丹玉6、京黄113。80年代引进京杂6、京白10、京早7、黄417、中单2,自育蔡科1、武早1、武早2。1986年以后引进丹玉11、丹玉13、沈单7、唐玉1、中单15、农大60、冀单15、冀单17、掖单4、掖单5、掖单10、掖单13等。
  5.高粱:农家品种有红壳红、黑壳红、黄粘、大白、瞎八斗、牛腿。60年代引进熊岳253、歪脖红、朝阳红、千斤白、多穗、分支大红穗、平顶冠。1964年以后种植杂交高粱,引进遗杂7、遗杂10、遗杂19、忻杂7、忻杂52、津杂4、津杂9、晋杂5、原杂10、原杂11、原杂12等。
  6.谷子:农家品种有紫根、大黄、大白、钱串紧、刀把齐、绳头、毛毛虫、金钱子、铁头碰。60年代引进靠山白、焦谷、朝鲜茎谷。70年代引进华农4、三农1、鲁谷2、杨树谷,80年代引进青到老、豫谷1、日本大粒等。
  7.水稻:农家品种有小红芒、大白芒、葫芦头、白金、黄金。1956年以后陆续引进银坊、大葡萄黄、叶里藏花、早丰、秋丰、秋光、水源300粒、水源52、水源85、京引33、锦丰、垦丰45、野地黄金、7608。80年代引进红旗1、红旗16、京育1、京育2、京越1、东方红1、花育1、中丹2、秦选1、旱中春糯、中花9、中作180、石狩、秦爱。1986年以后引入中花11、中系8215、幸实、辽盐2、秋优20、京稻3、寒九、北丰3等。
  8.大豆:农家品种有大金元、小金元、小白眉、白合豆、海里站黑豆、一戳枪、大青豆。80年代后引入吉林3、向阳1、铁丰18、丰收10、冀豆4、234—1、112—2—4、平顶黄、科系170、诱变30、科丰6等。
  9.红小豆:农家品种有朱砂红、大红袍。80年代后引入81—95、81-74、E1022-1、冀红1、P85-6、80-131,1986年以后选育出H14、H1、H22。
  10.绿小豆:农家品种有明绿、毛绿,1986年以后引入中绿1号。
  11.杂豆:主要是豇豆,农家品种有白小豆、花小豆、白爬豆、红爬豆、花豇豆、千斤豆。
  12.甘薯:原为本地农家种,40年代传入日本洋白薯,50年代引进胜利百号、农林4、河北531、河北553,70年代以后引入北京红、徐薯18等。
  13.马铃薯:50年代始种植,引入男爵、天津蛋、丰收白等。
  14.棉花:原为中棉,1919年始种美国长绒棉,40年代传入美棉品种有斯字2B、斯字4B,50年代以后引入岱字15、徐州209,70年代以后引入徐州1818、鄂光、徐州142、黑山1、黑山2、沪204,80年代引入鲁棉1、徐州514、冀棉7、冀棉8、珂字315、中棉所10,1986年以后引入冀棉1、冀棉12、冀棉11、鲁棉6、鲁棉7、廊师7315-38、中棉所12、冀无3703、冀棉16等。
  15.花生:光绪七年始种植,50年代有大花生、小花生、油果等。70年代引进白沙1016、徐交4、伏花生、一窝猴,80年代引入花28、花37、海花1等。
  16.芝麻:农家品种有霸王鞭、大八杈、小八杈、八筒白,1986年以后引入冀芝1、北芝3。
  17.向日葵:农家品种有白籽、黑籽、大白边、三道眉,株型有独头、多头,以独头大籽的三道眉为主。1986年以后引入食葵2、5108、8377、7715、食葵2选。
  18.蓖麻:农家种,按茎杆有青、红两色,按果皮有光果、刺果,80年代初引入日本塔穗。
  19.麻类:有青麻、红麻,50年代引种黄麻。青麻农家品种有大叶青,1956年引入华北大青杆。
  20.药材:主要种类有红花、白菊、板兰根、生地、紫苏、白芷、元参、丹参、沙参、冬花、牛膝、枸杞等。
  21.萝卜:水萝卜有大红袍、粉皮、五缨水萝卜。青萝卜有索庄青、葛沽青、紫芽青、心里美。旱萝卜有大灯笼红。白萝卜有象牙白。
  22.胡萝卜:有红胡萝卜、黄胡萝卜。
  23.白菜:农家种有大麻叶(大核桃纹)、中麻叶、小麻叶、小青口、包头青、大绞棍青、小绞棍青、玉田锥、翻心白,70年代引入中青9、天津青口、834、津青9,80年代引入中青7、中青12、李嘴3、李嘴7、津青34等。
  24.芥菜:叶用有雪里蕻(春不老),根用有芥菜疙瘩。
  25.甘蓝:叶用洋白菜,70年代始种植,有牛心、平顶,80年代引入报春84、中甘11。花序用花椰菜,70年代始种植,有法国菜花、荷兰雪球,80年代引入白丰、绿菜花。球茎甘蓝有苤蓝,零星种植农家种。
  26.菠菜:春菠菜、冬菠菜,无刺种、有刺种(蒺藜狗),圆叶、尖叶、圆子大叶、大叶青。
  27.芹菜:南马集、上海大芹、空心芹、实心芹、白庙芹。
  28.芫荽:农家种香菜。
  29.茴香:农家种大茴香、小茴香。
  30.莴苣:茎用莴笋有鞭杆、棒锤,叶用有生菜。
  31.甜菜:叶用当地农家种莙荙、活劈菜。
  32.苋菜:民国时期为当地农家种。80年代引入美国1、美国2、美国3、河北1、河北2、西藏白、K112、R104。
  33.长豇豆(菜豆角):有十八豆、丝瓜青、六月鲜、一戳枪,80年代引入浙豇28。
  34.菜豆(芸豆):农家种有红粒、白粒、花粒、黑粒、九粒白、弯子、滚子、地豆、双季豆,70年代后引入78秋、春风2、春风4、津822、804、806、秋抗6、G0446。
  35.扁豆(火镰片):有青扁豆、红扁豆、白扁豆。
  36.茄子:紫茄、绿茄、白茄、凉水茄、大民、二民。
  37.辣椒:大羊角、小羊角、甜椒、柿子椒、天鹰椒(朝天椒),80年代引入世界冠军、茄门、天津8、海花3。
  38.蕃茄(西红柿):60年代始广植食用,有北京早红、丰收黄、大黄、津粉65、粉红甜肉,80年代引入鲜丰、强丰、早粉2、强力米寿、沈粉。
  39.黄瓜:农家种有春黄瓜、秋黄瓜、地黄瓜、黄金坠、油条、棒锤、秋七寸,70年代引入唐山大刺、长春密刺、津研1、津研2、津研3、津研4、津研5、津研6、津研7,80年代引进夏丰、津杂1、津杂2、津杂3、津杂4、津春4。
  40.南瓜:中国南瓜有大磨盘、小磨盘、牛腿(骆驼脖),印度南瓜有白倭瓜、绿倭瓜、红倭瓜、白玉瓜、架倭瓜(吊瓜),美洲南瓜有西葫芦。
  41.冬瓜:有白皮、青皮、粉皮、一串铃。
  42.丝瓜:有棒锤丝瓜、棱角丝皮、蛇丝瓜。
  43.菜瓜:有八棱脆、花皮脆、羊角脆、绿皮脆、花条、一窝猴、蛮梢瓜、锥把甜、八棱酥。
  44.甜瓜:香瓜、面瓜,均为农家种。
  45.西瓜:农家种大籽打瓜有红瓤、黄瓤、大白瓤,70年代引入小籽西瓜、早花、蜜宝,80年代引入中育6、丰收2、丰收3、佳美、佳丽、佳佳、石红1、石红2、郑州3,1986年以后引入郑杂5、新优2、金花宝、新红宝、金钟冠龙和无籽西瓜。
  46.葱:鸡腿葱、高脚白、大菜葱、分葱,70年代以后引入章丘大葱、五叶齐。
  47.韭:有黄苗、弯苗、大青苗、马蔺韭、汉中冬韭、津南青韭。
  48.蒜:有红皮蒜、白皮蒜、马牙蒜。
  49.洋葱(葱头):有红皮、黄皮。
  50.藕:有莲藕、旱藕、红花、白花。
  51.石刁柏(芦笋):70年代始种植,品种为玛丽·华盛顿500、绿色飞人。
  52.食用菌:有平菇、草菇、凤尾菇。
  53.其它:零星种植的还有蔓菁、洋姜、草石蚕、紫菜头、洋大头菜、苦瓜、蕹菜、蕉藕、山药、黄花菜、紫苏、薏苡、胡麻、糜黍、芦粟(甜甘蔗)、蚕豆、大小豌豆、油菜、烟草(红、黄花)、香椿、葫芦、瓠子、草莓等。80年代引入甘蔗、甜叶菊、啤酒花、复合草。原有的荞麦、稗子现已不种。
  二、分布
  粮食作物原以低洼粘土地为多,棉花、花生以高燥沙土地为普遍,庭园隙地有蔬菜、瓜果零星种植。历史上主要产粮区在永定河老泛区,新泛区次之。主要产棉区在杨村、梅厂、大良一带城关附近次之。
  解放后,粮食生产一直被放在首要地位。50年代生产条件差,以秋粮为主,夏粮为辅。1956年进行洼地改造,扩种早熟作物春麦、马铃薯等,在筐儿港以北及夹道、泗村店、大黄堡等地发展水稻,又在城关和路南地区发展高产作物甘薯。以1958年为例,早熟作物20.9万亩(其中春麦12.9万亩)、水稻22.6万亩、高粱18.7万亩、甘薯21.1万亩、玉米26万亩,杂粮36.8万亩、冬小麦40.7万亩。此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水源缺乏,水稻面积锐减,杂交高粱又取代了甘薯,成了新的高产作物并大面积推广。早熟作物也下降,小麦、玉米面积增多。以1975年为例:早熟作物2.3万亩,水稻0.5万亩,高粱32万亩,甘薯2.8万亩,杂粮23.7万亩,冬小麦66.1万亩,玉米60.4万亩。随着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的建设,小麦、玉米成了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总产不断提高,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1989年作物分布为:冬小麦55.5万亩,玉米66.9万亩,稻类0.4万亩,谷子2.5万亩,高粱4.5万亩,甘薯2.5万亩,大豆9.3万亩,杂粮5万亩(其中红小豆3.3万亩)。
  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麻类次之,药材等零星种植。棉花一般15至20万亩,1961年只有7.5万亩,1980年最少只5.4万亩,1984年最多为30万亩。1989年为10.8万亩。油料原以花生、芝麻为主,1980年以后向日葵面积扩大。1949年油料4.6万亩,1960年只有1.8万亩,1985年达25.9万亩,1989年17.3万亩。芦笋1985年0.6万亩,1988年2.2万亩。天鹰椒1989年0.6万亩。
  瓜菜作物原以白菜、萝卜、芥菜、葱蒜、韭菜、黄瓜、南瓜、豆角、茄子、辣椒、芹菜、菠菜为主。
  50年代以后陆续增加了马铃薯、蕃茄、洋葱、洋白菜、菜花等。瓜类主要是西瓜、菜瓜,甜瓜、面瓜为次。1949年瓜菜面积6.2万亩,1966年蔬菜只有1.0万亩,1985年增到3.9万亩,1989年增到17.2万亩。1955年瓜类只0.05万亩,1981年达3.15万亩,1989年增到6.3万亩。
  各种作物遍布全县,除大黄堡乡苇田村外,各乡(镇)村(街)仍以粮田为主,多种经营棉、油、瓜、菜各有侧重。现在主要作物分布情况如下:
  冬小麦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是黄庄、东蒲洼、豆张庄、曹子里、崔黄口、河北屯、大良、南蔡村、大孟庄、下伍旗、河西务、泗村店、白古屯、高村。
  玉米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是王庆坨、汊沽港、陈嘴、豆张庄、东蒲洼、曹子里、崔黄口、大良、河北屯、下伍旗、南蔡村、大孟庄、城关、白古屯、河西务、高村。
  早熟作物以春麦为主,主要是曹子里、豆张庄、上马台、东马圈4乡较多。秋杂粮面积1万亩以上的是王庆坨、汊沽港、陈嘴、石各庄、黄花店、豆张庄、泗村店、上马台。
  棉花面积1万亩以上的是城关、大王古庄、白古屯、东马圈。花生面积在0.25万亩以上的是王庆坨、陈嘴、曹子里、城关、大孟庄、双树、河北屯。芝麻面积在0.1万亩以上的是王庆坨、汊沽港、陈嘴、石各庄、黄花店、曹子里。向日葵面积在0.5万亩以上的是豆张庄、泗村店、曹子里、上马台、梅厂、聂庄子。
  蔬菜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是南蔡村、北蔡村、大良、河北屯、下伍旗、河西务、大沙河。果用瓜面积在0.3万亩以上的是王庆坨、汊沽港、陈嘴、黄庄、豆张庄、东马圈、泗村店、高村。
  在发展生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促进流通、发展出口等方针政策指引下,已建成各种商品生产基地。如表:
  三、产量
  历朝农作物产量未见准确记载。1936年耕地128.8万亩,棉花21.1万亩,产皮棉53177市担。1938年特大洪水,田园荒芜。1939年全县耕地200万亩,粮食作物157.4万亩,总产93.1万石;棉花14万亩,总产350万市斤;花生12.6万亩,总产378万市斤;蔬菜5.4万亩,总产0.67亿市斤。
  1949至1990的42年中,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更换品种、改进技术,使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粮食耕地亩产从61市斤增到604公斤,总产从1.02亿市斤增到5.62亿公斤。其中夏粮总产从0.26亿市斤增到2.19亿公斤,秋粮总产从0.77亿市斤增到3.43亿公斤。冬小麦亩产从63市斤增到375公斤,总产从0.24亿市斤增到2.17亿公斤。玉米亩产从64市斤增到435公斤,总产从0.43亿市斤增到3.04亿公斤。棉花亩产从10市斤增到74公斤,总产从158万市斤增到888万公斤,其中1984年总产达3800万市斤。油料亩产从30市斤增到137公斤,总产从139万市斤增到2333万公斤,其中1986年总产达5445万市斤。瓜类亩产从1000市斤增到3534公斤,总产从50万市斤增到1.73亿公斤,其中1987年总产达4.02亿市斤。蔬菜亩产从500市斤增到4086公斤,总产从0.31亿市斤增到7.43亿公斤。各年各种作物的面积、亩产、总产详见附表。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