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321
颗粒名称: 第二卷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44
页码: 81-124
摘要: 本卷记述武清县地质构造稳定,主要地貌为平原。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四季分明,年降水量适中。县内有京杭运河和多条小溪流经,水资源丰富。土壤以黄棕壤和黑土为主,适宜农业生产。武清县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农田和湿地是主要栖息地。常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和冰雹,需要注意防范工作。总体而言,武清县具备良好的农业和生态条件。
关键词: 武清县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据地质钻探资料证实,境内地层从元古界、古生界到中生界、新生界都有分布,地层分布范围、厚度及岩性等相差悬殊。
  一、中上古界(18至8.5亿年)(未分层)
  为距今8.5亿年至14亿年时期,在华北古海中沉积而成的海相地层,主要是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境内大黄堡、河北屯、下伍旗、大良、双树、大孟庄、河西务、白古屯、大王古庄等乡镇有分布。
  二、古生界(6至2.25亿年)
  1.寒武系 为距今5至6亿年时期,在华北浅海中形成的海相地层,主要是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基岩埋藏在地表4000米以下。境内西北部的高村、大王古庄、白古屯乡、河西务镇有小面积分布。
  2.奥陶系 为距今4至5亿年时期在华北浅海中形成的海相地层,主要是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基岩顶板埋深4000米左右。在境内西北部高村、大王古庄、白古屯乡,河西务镇有小面积分布。
  3.石炭一二叠系 为距今2.25至3.5亿年时期,在华北古海滨环境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层,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等。岩层埋深2000至4000米不等。主要分布在境内中西部的城关镇、东马圈、泗村店、南蔡村、东蒲洼乡。
  三、中生界(2.25至0.7亿年)
  1.侏罗系 为距今1.35至1.8亿年时期形成的陆相碎屑岩层,主要是砾岩、砂岩,其中含有煤层。广泛分布各乡、镇,岩层埋深从1400至8000米不等。
  2.白垩系 为距今0.7至1.3亿年时期形成的陆相碎屑岩层,主要是砂岩、砾岩。埋深1400至8000米不等,境内有大面积的分布。
  四、新生界(0.7亿年至今)
  1.第三系 为距今300至7000万年时期,在冀中拗陷北部形成的河湖相沉积层,主要为砾岩、砂岩、页岩、生物灰岩、泥岩及油页岩,为含油气岩层,埋深600米以下,岩层厚达2000至5000米不等,在境内凹陷的中心地区最厚可达6000米以上,分布较广,沉积齐全。
  2.第四系 为距今300万年以来沉积的陆相松散堆积及海陆交互沉积,厚达数百米,主要是一套砂质和粘质土层,境内分布很广。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境处华北沉降带的冀中拗陷北部,是中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以来长期持续沉降的地区。沉降幅度大于市辖其他区县。南部与北部差异显著。南部基岩顶板埋深1400至1600米,北部基岩顶板埋深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位于北运河以东的武清凹陷,基底埋藏最大深度达8000至9000米。武清凹陷北、东、南三面皆为断裂线所控制,是一个长期发育的深凹陷,轴向北东35。至40°,这里巨大的沉降幅度在华北及全国都不多见。
  全县是一个被深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平原地区,地表坦荡低平,坡度很小。地下的岩石基底断裂构造则比较复杂。根据石油与地质部门勘探调查发现,影响武清县的断裂带有两组,一组是北北东向断裂带;另一组是北西西向断裂带。
  北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河西务断裂、梅厂断裂、汉沟断裂等。
  北西西向断裂带主要有:宝坻断裂、王草庄断裂、赵聪庄断裂、里自沽断裂等。
  这两组断裂带约在1亿年左右的中生代侏罗纪中晚期开始形成,直到新生代第三纪末期,有的近期还有活动。这些断裂带的存在,控制着境内的地层分布、矿产形成、地震活动及地面沉降等。
  第三节 海陆变迁
  据地质勘探,境内最古老的地层是8亿年前中上元古界(Pt)的一套浅海相沉积岩石。它们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类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属华北古海的一部分。
  到距今6亿年早古生代寒武纪(∈)时,境内和华北古陆又遭受海侵,变成了浅海。直到距今4.6亿年中奥陶世(O₂)。
  中奥陶世以后,境内地壳又隆起抬升,海水退出变成陆地。此次海退成陆,从上奥陶世(O₁)起,保持了约1亿年。直到距今约3亿年左右的中石炭世(C₂)才又重新下沉,发生了多次的海侵与海退,每次均很短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
  到了距今约2.7亿年的二叠纪(P)时,境内又全部隆起成陆,境内和天津地区都是陆地环境,未被海水淹没。
  渤海形成于距今15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Q₃)世界气候温暖期,15万年来,渤海及其两岸地区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的海陆变迁,最后一次属于距今近1万年的全新世(Q4)海侵,影响到境内东部地区。
  在距今约7500年全新世的气候最温暖时期,世界大陆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发生了全球性的海侵,由渤海登陆内侵的海水,淹没境内东南部海拔5米以下大黄堡、上马台乡、梅厂镇的全部及曹子里、聂庄子、下朱庄乡的部分地区,属于滨海泻湖环境。大约距今5千年左右,海退陆进,4千年前陆地复原,境内陆地又连成一片,此后,未再遭海侵。
  第四节 矿产
  据地质部门勘探资料,境内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煤成气、地下热水资源等。
  一、石油、天然气
  境内含油气地层分布广、厚度大,主要储存在第三系地层中,古生界地层中也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处于境内东北部的武清凹陷是天津市重要的储油气构造之一。油层多、储量大、油质好。
  此外,在京山铁路与北运河之间地区,发现有上古生界含油岩层。
  二、煤、煤成气
  境内西部是石炭一二叠系含煤地层集中分布区,这里储藏有丰富的优质煤。其次,广泛分布于境内的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夹有含煤层。
  在分布有石炭一二叠系含煤地层中,有良好的储集煤气的砂岩体,是有希望找到煤成气藏的地区。
  三、地热
  通过物化探和地热地质工作,发现境内南部的王庆坨一带为地热异常区,上部为第三系孔隙热水,一般温度在30至57℃,水质较好。下部为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基岩岩溶热水,水温较高,一般在58至96℃。该地热异常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热水储存量第三系热水为3.93×109立方米,基岩热水为1.21×109立方米;天然可采量第三系热水为3.52×108立方米,基岩热水为1.21×108立方米;地热能储存量第三系为6.56×1014千卡,天然可采量为8.81×1012千卡,基岩为1.44×1015千卡,天然可采量为6.05×1012千卡。
  境内东部的上马台和大黄堡乡属于潘庄地热异常区的西部地区,地下也储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第一节 特征
  县境处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由于以下降为主的下沉运动及河流冲积物的填充,形成了微度起伏的冲积平原。地面倾斜平缓,海拔高差不大,河流冲积有一定规律,加之含沙量大,河流两侧沉积物堆积甚多,缓流处含沙量小,地形相对低洼,使境内地势自西、北、南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西北部海拔13.5米,北部11米左右,南部5米左右,东南部2米左右(大沽高程)。地面自然纵坡1∶6500。
  一、地质构造
  第二节 成因
  境内地貌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它奠基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华北拗陷盆地。距今70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以来,华北拗陷盆地一直处于强烈的下沉和堆积过程。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平原下降运动表现仍很显著,境内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埋没了原有的高低起伏的基底地形,填平了拗陷盆地,堆积厚度达2000余米,在境内凹陷中心地区,松散的河湖相沉积层则厚达6000米以上。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二、河流变迁
  平原地貌建造营力主要是河流流水和泥沙堆积的共同作用,流经县内较大河流主要有永定河、北运河。分别源于黄土高原和有黄土分布的山地,河流含沙量较大,流入平原,地面坡度小,流速减缓,大部分泥沙在境内沉积。
  三、海洋动力
  东部地区,在5500年前曾是渤海湾的一部分。其形成发育受世界气候变冷、海面下降、河流泥沙及海洋堆积多种因素影响。海洋动力潮流、波浪以及沿岸流等,挟带的物质与河流泥沙共同形成海积冲积平原地貌。
  四、风力
  由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冬春稀少,干燥多风,在平原古河道带、决口泛滥地,组成物质多为细沙,结构松散,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各种沙丘、沙地和沙岗。这些风积再造的地貌,随着水分和植被的演变,已由活动的变为固定的、半固定的地貌类型。
  五、人类生产活动
  在修筑河流防洪堤、开挖河渠、路沟,取土烧窑,垫路基、房基等,在平原上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工地貌。
  第三节 分区
  境内地貌类型按其成因分为冲积平原和海积冲积平原;按成因、形态及地表组成物质又分为微倾斜平地、洼地、河漫滩、低平地、缓岗和人为地形等。
  一、冲积平原区
  主要由微倾斜平地、低平地、缓岗、洼地、河漫滩、人为地形组成。
  永定河淤积区包括黄花店、豆张庄、黄庄、陈嘴、石各庄、汊沽港乡和王庆坨镇。
  低洼平原区包括大良、北蔡村、南蔡村、大孟庄、泗村店、河西务、下伍旗、双树、河北屯、高村、大沙河、大王古庄、城关、东马圈、白古屯15个乡镇。
  二、海积冲积平原区
  包括崔黄口、大黄堡、上马台、曹子里、聂庄子、梅厂11个乡镇。
  县境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北依燕山,东近渤海。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干燥寒冷。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湿润多雨。季节变化明显,介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一节 四季特征
  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冷暖多变;夏季温高湿大,雨热共济;秋季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四季气候按月份划分是:3至5月为春季,6至8月为夏季,9至11月为秋季,12至2月为冬季。
  一、春季
  初春:3月1日至22日共22天。气温日渐升高,大地解冻,但冷暖无常。日平均气温回升较快,由0℃升到5℃,湿度稳定增大,为3.5至5.0毫巴。天气以晴为主,偶有春寒年份,出现阴雨,较多表现为乍暖突寒,大风天数多。
  浓春:3月23日至5月6日共45天,气温迅速回升,风和日丽,万物滋生。日平均气温迅速上升,由5.0℃升到18.0℃,是全年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湿度明显增大,由5.0毫巴升到10.0毫巴。多为晴天。偏南风增强,骤冷骤暖,多大风。
  暮春:5月7日至18日,共12天。气温上升开始变缓,日照时间最长,中午略感炎热,日平均气温18.0℃至20.0℃,湿度缓慢增大,由10.0毫巴增大到12.0毫巴。风力明显减弱。随之绿满大地,鸟语花香。
  二、夏季
  初夏:5月19日至6月20日共33天。阳光炎热,气温继续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该季节,日平均气温由20℃升到25℃。湿度迅速增大,由12.0毫巴升到20.0毫巴。天气一般晴好,中午干热,有时出现干热风。此季麦浪起伏,杨柳成荫。
  盛夏:6月21日至8月18日共59天,阴雨日多,温高湿大。降雨7月急骤增多,8月后期迅速减少,全年降雨量〓集中在此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最高达27.3℃,出现在7月17至18日。湿度大,7月10日至8月10日,绝对湿度日平均近28.0毫巴。天气闷热,对流旺盛,雷雨日多。全年暴雨日(日降雨量≥50毫米)90%集中在这个季节。
  夏末:8月19日至9月6日共19天,温度湿度逐日下降,日平均气温由25.0℃降至22.0℃,天气热而不闷,暴雨日明显减少,多降雷阵雨。是溽暑渐消、五谷成熟的季节。
  三、秋季
  初秋:9月7日至21日共15天,天高云淡,极目丰年的季节。冷热适中,气候宜人。日平均气温由22.0℃降至19.0℃。湿度由18.0毫巴降至14.0毫巴,下降迅速。多晴好天气,间有雷阵雨。
  中秋:9月22日至10月15日共24天,月明气爽,粮谷归仓的季节。早晚已有凉意。冷空气开始大量南移,往往造成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凉”。日平均气温迅速下降,由19℃降至13℃。湿度迅速减小,由18.0毫巴降至9.0毫巴。西北大风开始增多。
  深秋:10月16日至11月7日共23天。萧瑟秋风,落叶飘零的季节。霜降大地,气温日益下降,日平均气温由13.0℃降至8.0℃。夜长昼短,易近黄昏。天气晴好,日渐寒凉。
  四、冬季
  初冬:11月8日至28日共21天,瑞雪初见,百草枯黄的季节。气温寒冷,地表开始冻结,日平均气温由8℃降至0℃,立冬、小雪前后两次骤然降温,多西北大风。
  隆冬:11月29日至2月4日共68天。寒风凛冽,冰封大地的寒冷季节。低温低湿高气压。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0℃左右。“三九”初和“五九”中期日平均气温均可达-6.0℃。多晴天少雨雪。冷空气一般5天左右影响一次,有时阴云密布,多干冷西北大风。
  第二节 气温
  县境处于中纬度,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少,气温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多,气温高,春秋是过渡季节,冷热适中。
  一、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11.6℃,最暖年是1983年为12.7℃,最冷年是1957年为10.2℃。
  最热月是7月份,多年月平均气温为26.1℃。最冷月是1月份,多年平均值是﹣5.0℃。年较差为31.3℃,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981年27.6℃,最低的是1977年﹣7.6℃。
  月际间变化,升温幅度最大的是3至4月,相差8.7℃。降温幅度最大的是11至12月,相差8.8℃。12、1、2月3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其余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二、极端气温
  自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达39.9℃,出现在1964年6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出现在6月,主要原因是日照时间长,天空云量少。少数年份由于特殊气候及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在5、7、8月。
  极端最低气温达﹣22.0℃,出现在1966年2月。极端最低气温多数出现在1月,少数出现在12和2、3月,主要是与强冷空气的活动有关。一年中有5个月极端最低气温稳定在0℃C以下(11、12、1、2、3月)。4和10月在0℃左右,5至9月均在0℃以上。
  三、无霜期
  历年初霜期平均日期为10月25日,最早10月3日(1957年),最晚11月10日(1979年)。终霜期平均日期为3月30日,最早为2月16日(1967年),最晚为4月26日(1978年)。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07天,最长244天(1968年),最短为171天(1957年)。
  四、积温
  多年平均≥0℃的积温为4593.7℃,≥5℃的积温为4466.3℃,≥10℃的积温为4187.6℃,≥15℃的积温为3637.3℃,≥20℃的积温为2662.4℃。热量资源较丰富,可以满足两年三熟的需要。
  第三节 地温
  一、地温
  地面温度多年平均为14.1℃,高于气温2.5℃。全年最高为7月,达30.2℃;最低是1月,为零下5.4℃;4月为16.2℃,10月为14.1℃。地中5厘米深度多年平均为12.6℃。7月最高为28℃;1月最低为零下3.6℃;4月和10月相近,分别为12.8℃和13.5℃。10厘米深度多年平均为12.4℃。7月最高为27.1℃;1月最低为零下2.8℃;4月为12℃;10月为13.8℃。20厘米深度多年平均为12.4℃;7月最高为26.1℃;1月最低为零下1.9℃;4月为11.3℃;10月为14.5℃。
  二、冻土期与最大冻土深度
  境内土地一般从11月16日前后开始冻结,翌年3月22日前后解冻,结冻期为127天。最深冻土层可达62厘米,出现在1968年2月。
  第四节 日照 太阳辐射
  一、日照
  晴天多于阴天,昙天日数为283.9天,阴天为81.1天。年日照时数为2752.2小时,日照率为2129.9小时。
  二、太阳辐射
  年平均实测太阳辐射为125.9千卡/平方厘米。月平均实测太阳辐射以5、6月最强,分别为16.3千卡/平方厘米和15.2千卡/平方厘米;冬季最弱,12月为5.7千卡/平方厘米,1月为6.4千卡/平方厘米。
  第五节 风
  秋、冬多为西北风,春、夏多为西南风。冬、春西北风,夏季雷雨大风的风力较大。月平均风速4月最大4.2米/秒,8月最小2.2米/秒。多年最大风速达24米/秒。
  第六节 降水
  一、降水量
  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8.3毫米。最多年份是1977年1080.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87%,最少年份是1972年285.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51%。降水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之差为794.8毫米,年际间降水量变化较大,是造成干旱与洪涝的主要原因。
  二、四季降水
  春季:多年平均降雨量仅55.6毫米,不足全年降水的10%。故春季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个别年份如1964年4月份降雨量较大,为114.2毫米。
  夏季:盛行暖湿东南气流,高空和地面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形成夏季充沛的降雨。降雨降水强度大,是出现洪涝的季节。7月降雨量迅速增大,8月后期降雨量迅速减少。有“七上八下”之称。6至8月降雨总量434.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5%。6至9月为汛期,历年汛期降雨总量为482.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3%。1977年6至8月降雨总量最大为850.6毫米,最小是1972年174.6毫米。
  秋季:降雨量迅速递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7.6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3%,略多于春季。
  冬季:冬季一般降雪稀少,12至2月总降雪量为10.4毫米。个别年份降雪较多,1973年1月为24.1毫米,1974年12月为18.9毫米,1979年2月为30.5毫米。
  三、雨日与雨季
  全年降雨日为63天,其中春季12天,夏季33天,秋季13天,冬季5天。雨日的季节分配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一致。其中,日降水量10毫米以上的雨日,是对农业生产有效的降水日数,也以夏季最多。雨季,最早始于6月4日,最晚始于7月23日,平均始于7月3日前后,最早结束于7月27日,最迟结束于9月30日,平均结束于8月23日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个月。雨季的降水量平均可达41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四、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夏季多暴雨,月最大降水量437.4毫米,出现在1977年7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65.1毫米,出现在1984年8月10日,占全年降水量的45%。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87.8毫米,出现在1984年8月10日5至6时。
  暴雨日数(日降雨量≥50毫米)每年平均2次,最多年份1977年为6次。暴雨日出现以7月最多占52%,8月次之占31%。
  大雨日数(日雨量≥25毫米)每年平均为6.5次,最多年份1977年达13次。出现在7月的占40%,8月占31%。11月至次年3月没有大雨日。
  第七节 相对湿度蒸发干燥度
  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2%。一年中四季相对湿度,以夏季最大,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9%;冬春季最小,1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1%,4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7%;秋季10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7%。
  干燥度。年平均干燥度为2。年内变化,以冬、春较大,冬季1月平均干燥度为14.7,春季4月平均干燥度为6;夏季较小,7月平均干燥度为0.6,秋季10月平均干燥度为3.1。
  蒸发。历年平均为1164.4毫米,各月分布不均以5月最大,为308.2毫米/月;最小是12月,为53.1毫米/月;年平均蒸发量149.8毫米。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河流
  境内河流较多。解放前,有永定河、龙河、凤河、凉水河、港沟河、龙凤河、北运河、青龙湾河、筐儿港减河、普济河、蜈蚣河11条。解放后,河道实行分属管理,境内一级河道有永定河、北运河、青龙湾河、排污河(由港沟河、凤河、龙凤新河、筐儿港新引河、大黄堡导水沟、抗旱河等连接而成的一条完整河道)。二级河道有龙河、龙凤河故道、龙北新河、永定河中泓故道、机场排河、狼尔窝引河、凤河西支。诸河道自西北部,北部缓缓向东南汇流入海。
  1.永定河 是海河上游大河系之一,流域面积50830平方公里。上源有桑干河、洋河、妫水河,其中主源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高原北部管涔山。三源汇于官厅水库,水库以下即永定河。永定河流经北京市、河北省固安、永清、安次,自黄花店乡邵七堤西北入境东流,至黄庄乡马家口村南出境,然后东南流至北郊区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境内长25.4公里,河床宽110米。两堤距8.8公里,左堤由西马房村西南约两公里处入境,至马家口出境,长22.17公里;右堤由八里桥西入境,至东肖庄南出境,长25.27公里。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水位10.05至7.48米,校核水位10.42至7.83米,相应流量2500立方米/秒。
  流经境内村庄有邵七堤、罗古判、胡营、双河村、甄营、黄花店、茨洲、大旺村、黄庄、庞庄子、艾蒲庄、东肖庄、马家口等。境内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该河解放前经常决口泛滥,在境内造成96.6平方公里的永定河泛区。
  永定河为行洪河道,承担排泄上游洪水,保护天津市、京山铁路、京津公路和驻杨村陆、空两军基地的作用。
  2.北运河 上源有潮河、白河、温榆河。北京市通县北关闸以下称北运河。南流至天津市北郊区屈家店与永定河汇合,又东南流入市区,至大红桥有西来的子牙河汇入,至金钢桥附近与南运河汇合而成海河干流,全长140公里。
  由大沙河乡大友垡村东入境,至黄庄乡马家口村东出境,纵贯县境中部,境内长62.3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河宽80至120米。左堤长48.14公里,右堤长58.3公里,堤距为450至1500米,堤顶高6.61至14.64米,河底高程1.0至7.0米。流经村镇有大友垡、河西务、辛庄、大孟庄、北蔡村、南蔡村、郑楼、北郑庄、杨村、黄庄、老米店、马家口。
  防洪标准,土门楼以上为20年一遇,设计流量1330立方米/秒,水位5.09至10.09米,50年一遇校核流量1640立方米/秒。土门楼以下承泄340立方米/秒,筐儿港闸以下设计过水能力48立方米/秒。
  3.青龙湾减河 又名王家务引河,于清雍正九年挖浚。系分泄北运河洪水的河道,北起香河县土门楼闸,流经香河、武清、宝坻、宁河,东南汇入蓟运河,至北塘入海。1973年开挖“引青入潮减河”后,改道东流入潮白河。
  自下伍旗乡刘皮庄北入境至崔黄口镇东粮窝村东出境,流经村庄有神机马坊、杨场、南口哨、北口哨、小赵庄、东粮窝。境内长26.43公里,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河槽宽140米,河底高程9.15至15.54米,泄洪能力1330立方米/秒,引青入潮通过900立方米/秒,其余入大黄堡洼。
  自香河县土门楼闸至崔黄口镇东粮窝分洪闸的安全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流量1330立方米/秒,水位7.11至12.0米;50年一遇校核流量1620立方米/秒,水位7.65至12.59米。
  4.北京排污河 由大沙河乡里老闸北1000米处入境,至上马台乡王三庄村东南出境,境内长71.7公里。流经村庄有里老、崔楼、孝力、牛镇、耿庄、杨店、泗村店、大南宫、甘桥、大三庄、大黄堡、上马台等,流域面积为949平方公里。
  1971年利用境内的港沟河、凤河、龙凤新河、筐儿港新引河、导水沟、抗旱河6条河道调整拓宽贯通而成。平时污水由北京市通县军屯闸泄入,汛期关闭军屯闸,污水流入北运河,导入青龙湾减河。系常年输水河道,并承泄各支流河道来水,最后汇入永定新河,经北塘入海。县内排涝面积为70万亩,最大灌溉面积为98万亩。
  5.凤河西支 是承泄北京地区客水的排沥河道,由利尚屯入境,经前侯尚村西,向东南经新房子汇入北京排污河。境内长13.8公里,河道宽55米,左堤长8公里,右堤长13.6公里,河道通过流量100立方米/秒。
  6.龙河 系历史上的排沥河道。境内长13.4公里,西起东马圈东南,穿京山铁路,流经大谋屯、小谋屯和太子务村南,东流汇入凤河。左堤长12.7公里,右堤长12.6公里,堤顶高6.7至7.7米,堤距250米,河道流量94立方米/秒。
  7.龙凤河故道 自开挖龙凤新河后,由大南宫至龙凤闸一段即停止行洪,视为故道。自1956年夹道洼改种水稻,即作为灌水干渠,亦为路南地区送水的主要河道。汛期承担豆张庄、东蒲洼乡的部分排涝任务。,
  8.永定河中泓故道 原是永定河泛区内的行洪河道,1939年永定河改流北遥堤后,停止行洪。后经治理,成为永清、安次、武清县及北郊区的排沥河道。西起安武县界在郑楼村北入境,东经六道口村南、汊沽港、渔坝口村北,至北郊区入永定新河。全长19.4公里,境内长12.5公里,河底宽45米,高程3.63至7.58米。左堤长10公里,右堤长13公里,堤距150米,流量为80立方米/秒。1976年六道口至渔坝口段经拓浚改造为排、灌、蓄综合性河道。
  9.龙北新河 1964年开挖,属县二级河道。全长9公里,境内长6公里,由东马圈乡广善村西北1.3公里处入境,至西马房村南约700米处汇入龙河。
  10.东粮窝引河 上起东粮窝闸,下至陈庄南1公里汇入北京排污河。全长15.5公里,可通流量430立方米/秒,主要解决大黄堡分洪区退水及养鱼用水。
  11.杨村机场排河 西起杨村镇,经下朱庄乡小高庄、小于庄、藕店至聂庄子乡盖模村东南进入北郊区,抵永定新河左堤扬水站。该河1954年开挖,后经1956、1965年两次疏浚而成。全长23.2公里,境内长10公里,河底宽14米,流量30立方米/秒。
  12.新龙河 是由龙河改道入泛区的河道。由豆张庄乡青坨、双河村之间入境,现为永定河支流。1957、1971年两次开挖而成。该河北起安次县的张家务,穿过永定河北大堤,南至永定河主河槽。全长13.3公里,境内长10.3公里,河底宽40米,堤顶高程12.24米,堤距70米。
  二、洼淀
  武清古为雍奴薮。雍奴薮有99淀,历经河淤、治理,洼淀面积逐渐缩小。现境内较大的洼淀有牛镇洼、甘桥洼、大黄堡洼、太平庄郎藕洼、庞艾洼等9处,面积约490.1平方公里,小型洼淀有44处,面积约67平方公里。
  1.大黄堡洼 1950年辟为青龙湾减河滞洪区。位于北京排污河以北,津蓟铁路以东,青龙湾减河以南,面积93.2平方公里,洼底高程2.1至2.3米,滞洪水位3米。洼区内有22个行政村,约1.4万人,约有耕地0.4万亩,苇田7.8万亩,渔池和荒地2.97万亩。滞洪期,当高坑村水位达3米时,便向下游的宝坻、宁河滞洪区泄洪。
  2.庞艾洼 位于增产堤以西,永定河中泓故道以北,陈嘴乡小王村、李场村以东、北遥堤以南,面积30.5平方公里,是历史上母猪泊和叶淀的范围,主要承受上游沥水。
  3.夹道洼 位于京山铁路以北、北运河以西、龙凤河故道以东、北京排污河(南段)以南,面积58.3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洼地高程一般6.0至6.5米,最低5.5米。
  4.泗村店洼 位于龙河以北、北京排污河以西、八里庄、后所、南马房、小谋屯一线以南,总面积57.5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坡度约为1∶5000。洼地高程一般8.0米,最低6.1米。
  5.太平庄郎藕洼 位于杨村镇东南,一号公路以南、北运河以东,总面积40.5平方公里。洼地高程3.5至5.5米。
  6.甘桥洼 位于南蔡村乡达村至南蔡村一线以南、北运河与北京排污河(北段和南段)之间。地面高程一般6.5至8.0米,总面积20.3平方公里。
  7.高场洼 位于京山铁路以北、龙凤河故道以西、龙河以南,是一个封闭洼淀。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为6.5至7.6米。
  8.牛镇洼 位于高村乡境内牛镇、兰城两村四周,总面积16.4平方公里,洼内高程9至10.5米。
  9.牛角洼 位于京山铁路以南、龙凤河故道以北,北运河以西,总面积9.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洼内高程6.2至6.5米。
  三、水库
  1.小于庄水库 1986年9月动工,翌年建成的小型调蓄水库。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以西,机场排河以北、津蓟铁路以东,杨北公路以南。水库工区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库区面积1.99平方公里。水库围堤为碾压式均质土坝,总长5.1公里,坝高5.5米,内坡1∶8,外坡1∶3。总库容73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32万立方米,死库容105万立方米,水面面积1.74平方公里,蓄水深度4.5米,相应最高水位6.59米。
  库区水利枢纽工程有扬水站1座,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站前闸1座,流量15立方米/秒,引水闸1座,灌溉闸1座,流量5立方米/秒,交通桥1座。
  2.黄庄水库 位于黄庄乡境内,为解决牛角洼的排涝和自备水源,于1987至1989年兴建的1座小型水库。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7平方公里,蓄水量220万立方米,死库容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0万立方米。
  水库南借护路堤,其他三面为新筑大坝,总长5.25公里,坝高2.5米,顶宽5米,内坡1:5,外坡1∶3。东有两孔节制闸1座,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东北建扬水站1座,设计流量为2.0立方米/秒,还有灌溉闸、交通桥各1座。
  四、坑塘、水柜
  境内较大坑塘、水柜有1876个,总面积16786亩,总蓄水1679.5万立方米,灌溉可用量1101.7万立方米。现在90%的坑塘、水柜被开发为渔池或栽藕。
  五、地表水资源
  1.境内产水量 据县水利局测算,中等丰水年(保证率P=25%)年产水量为2.158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P=50%)年产水量为1.225亿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保证率P=75%)年产水量为0.62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579亿立方米。
  2.入境水量 境外主要来水河道有北运河、永定河、北京排污河、凤河西支、龙河、新龙河、永定河中泓故道等。分别由县境的北部、西部流入。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各河道流出水量为12.46亿立方米。
  第二节 地下水
  一、水文地质条件
  县境地壳,自中生代以来,长期持续下降,新生代第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贮存条件好,水位埋藏浅。历史上河流改道频繁,漫滩相沉积较多,浅层淡水往往呈条带状分布。地表洼地多,地下水排泄条件差,水位浅,水质较差。地下含水岩层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地表而下,可划分为五组:
  第一含水组 潜水、微承压水、浅层淡水及浅层咸水。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底板埋深6至25米,最深达45米。上部为潜水,地表至10米以上,含水层以细砂和粉细砂为主,水位埋深1至3米,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下部为微承压水,埋深10米左右和25至45米左右,在冲积平原区水质较好,在海积、冲积平原区,有海相层夹层,含盐量高,水质差。
  第二承压含水组 主要为第四系晚更新统至中更新统地层,含水组顶板埋深为6至25米,其底板埋深为142至228米。含水层岩性河北屯—双树—大王古庄一线以北地区,以中细砂为主,为全淡水区;以南地区粉细砂为主,局部地区有咸水体夹层。
  第三承压含水组 属第四系早更新统上段地层,底板埋深290至310米左右,含水岩性为湖沼相和河流相的粘性土夹中细砂、粉细砂、中砂组成,稳定性差,为弱富水层,本组只接受少量越流补给。不易大量开采。
  第四承压含水组 主要属于第四系早更新统下段地层,底界埋深370至429米左右。含水岩性为河湖相沉积物粘性土夹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组成。有4至5层砂层,单层厚3至10米,累积最大厚度达40至60米,单井出水量80至120立方米/时。
  第五含水组 底板埋深在540至600米以下,属第三系地层。含水岩性为河湖相沉积物。单井涌水量为50至60立方米/时,初始水头高、压力大。
  二、地下水类型
  境内地下水有两种类型:松散地层孔隙水和基岩地层的岩溶裂隙水。
  1.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主要贮存在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的砂层中。从北向南及西至东,砂层颗粒由粗变细,由厚到薄,层次由少变多,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化学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矿化度由小变大。
  2.基岩地层中的岩溶裂隙水。
  (1)中上元古界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北部崔黄口至大黄堡一线东北局部地区和西北部河西务、白古屯、城关一线西北局部地区。含水岩性为白云岩、石灰岩,其中灰岩地层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条件较好,但埋藏较深,不便开采。
  (2)寒武——奥陶系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东北和西北部地区。以灰岩为主,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次之。灰岩质纯,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水质好。埋藏在新生界松散地层之下,开采投资较大。
  三、地下水分区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盐量,境内地下水分为两个大区:即全淡水区(从地表至深部地下水含盐量均小于2克/升);有咸水区(地层中存在有含盐量大于2克/升的咸水体)。
  1.全淡水区 主要分布在河北屯—双树—河西务—大王古庄—城关小屯连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为永定河冲积扇南缘部分,面积为266平方公里。第四系岩性为细砂、粉砂;第三系为细砂、中细砂、粉细砂。古生界奥陶系地层为碳酸盐类石灰岩;中上元古界为碳酸盐类白云岩。地下水类型自上而下分别为潜水、浅淡微承压水、深淡承压水、孔隙承压水和岩溶裂隙承压水。该区地下水补给充沛,直接接受降水入渗,地表迳流也较发育,加之岩性粗,砂层厚,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地下水迳流与排泄畅通,溶滤作用强,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或CaNa型,矿化度0.5-1克/升,水质优良,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5-10立方米/时,地下水开采条件也较优越,水位年变幅度不大,有较大开采潜力。
  2.有咸水分布区 分布在境内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形为海河冲积平原和海积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洼淀众多。浅部或承压淡水层上部有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体,咸水底板埋深自全淡水区南缘向海积冲积平原逐渐加深,由20至40至160米或更深。咸水层上部或下部又可分为浅层淡水区和深层淡水区。
  (1)浅层淡水区 主要分布在境内中部的北运河、龙凤河两岸及永定河泛区的古河道和河漫滩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平面不连续。地下水埋深1.6至16米,淡水层底板埋深一般为10至30米,局部可达50米,岩性为粉细砂,厚5至15米,水位埋深较浅,单位涌水量约为2.5至5立方米/时·米,矿化度为1克/升左右。
  (2)深层淡水区 境内咸水层之下200米深度内的淡水层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地区,面积806.6平方公里。岩性大都为中细砂并渐变为粉细砂,粒度变化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细。地下淡水顶板埋深,一般在60至85米,最低40米,王庆坨、艾蒲庄一带在100米以上。单位涌水量自西向东由5至10立方米/时·米,逐渐变为1至5立方米/时·米,地下水化学类型自西北向东南,由HCO3-Ca、HCO3-Na到c1-HCO3-Na型变化。
  四、地下水资源
  境内地下水可采资源为0.91亿立方米/年,占天津市地下水可采量的18%。其中全淡水区4156万立方米/年,浅层淡水区10232万立方米/年,深层淡水区1070万立方米/年,平均可采模数为13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第三节 水质
  1981年6至12月在北京排污河、北运河选38个测点,进行水质化验。上游污染物有120多种,年排放量约5万吨。测定其中污染物达17种之多,均为有毒物质。氯占19%,酚占15.61%,硫酸钠占5.92%,甲酚占5.59%,汞占4.37%,甲醛占3.65%,乐果占2.84%,辛醌占2.7%,苯占2.73%,间氮基酚钠占1.06%,敌百虫占1.02%。
  地下水含氟:根据测定,深井含氟量高,浅井较低,永定河以南地区含氟比较严重,在2至5毫克/升。7至15米的浅井含氟量为0.5至0.84毫克/升;北运河以东地区含氟量为1至3毫克/升;杨村镇、下朱庄地区含氟量为1.4至5毫克/升;县中部地区含量为0.9至2.5毫克/升;西北部城关一带,含量为0.5至3毫克/升;东北地区含量为0.5至3毫克/升。
  第一节 形成
  一、气候条件
  由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加速了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促进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二、地貌条件
  境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为0.5至3米),地下水参与了整个成土过程。所以境内土壤多发育为潮土。随着地势的高低变化,依次分布为普通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
  三、水文条件
  县境处海河水系下游,河渠密如蛛网,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解放前每遇汛期,永定河、北运河等不时决口,河水泛滥,洪水不仅冲刷、搬运土壤,且因流向、流速的变化在沉积过程中起到分选作用。“紧淤沙,慢淤泥”,土壤质地一般由粗到细垂直流向。加之各河流交互沉积,沉积物以层状沉积为主,土体结构较为复杂。
  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一般为1.0至2.0克/升。各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差异较大。地下水埋藏浅和矿化度高的地区,由于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易上升至地表,形成盐化潮土。
  四、母质条件
  境内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组成。沙质沉积物缺乏养分,粘质沉积物紧实,壤质沉积物质地适中。
  五、生物活动和人为因素
  生物的作用,影响土壤母质,并引起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作物密度和复种指数的提高,防止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抑制了盐分的积累。长期农业生产活动,改善了土壤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土壤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 分布
  按成土条件、土壤发育过程、发育程度、肥力状况和发展趋势等,将境内土壤划为1个土类(潮土),3个亚类(普通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17个土属和143个土种。境内土壤大部分为普通潮土,按净耕地面积计算,其面积为113.5万亩,占75.9%;盐化潮土面积为24.23万亩,占16.2%;湿潮土面积为11.79万亩,占7.9%。
  普通潮土中,砂性土(砂土、砂壤土)27.64万亩,占24.4%,主要分布在境内西北部和北部的城关、大王古庄、双树、下伍旗和西南部的王庆坨、汊沽港、石各庄等乡镇;壤质土(轻壤、中壤土)59.37万亩,占52.3%,主要分布在大沙河、高村、河西务、大孟庄、白古屯、南蔡村、汊沽港、王庆坨、河北屯、崔黄口、石各庄等乡镇;粘性土(重壤、粘土)26.46万亩,占23.3%,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泛区的豆张庄、黄花店、黄庄和东蒲洼、陈嘴、泗村店、杨村等乡镇。
  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北运河两侧,其中运河以东几个乡镇分布面积较大,主要有北蔡村、大碱厂、曹子里、双树、梅厂、聂庄子等乡镇。运河以西的河西务、大孟庄、泗村店、南蔡村及地势高上的陈嘴、石各庄、黄花店、城关、东马圈、白古屯、大王古庄等乡镇也有连片或小片分布。
  湿潮土主要分布在大黄堡洼及其边缘地带。
  第三节 土壤理化特征
  一、土壤的物理性状
  1.土壤质地
  境内土壤按质地分为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6类。
  砂性土 砂土和砂壤土归属于砂性土,分布面积较大的有下伍旗、双树、大王古庄、汊沽港、王庆坨、石各庄、陈嘴、城关、大沙河、南蔡村、河北屯、大良、崔黄口等乡镇,面积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这类土壤的粒级较粗,大于0.01毫米的物理性砂粒达80%以上,土质疏松,粘性小,易耕作,适耕期长,粒间空隙大,土壤自然含水量小,降雨和灌溉后渗漏严重,排水快,保水肥性差,通气良好,土温上升快,土性发暖,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而且易流失。发小苗,不发老苗。适宜栽培经济作物和发展林果。
  壤质土 壤质土包括轻壤、中壤,是境内较大的土壤类型,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有曹子里、梅厂、聂庄子、后巷、大良、崔黄口、南蔡村、河北屯、大孟庄、河西务、高村、大沙河、城关、白古屯、东马圈等乡镇,总面积82.4万亩,占耕地面积48.8%。其主要性状:小于0.01毫米物理性粘粒在20至60%之间,砂粘配合适当,质地适中,农业生产性状良好,兼有砂土和粘土之长处,既具有适当的保水保肥性和通风透水性,又具有良好的耕性。耕后起坷垃,但耙后即碎,发老苗又发小苗,是农业生产上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适种各种作物。
  粘性土 粘性土包括重壤和粘土,主要分布在离河较近的河间或交接平洼地中。东蒲洼、泗村店、豆张庄、黄庄、黄花店、陈嘴、大黄堡、上马台、梅厂、聂庄子、下朱庄等乡镇都有较大面积分布。地下水位在0.6至1.5米。其主要性状:土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性粘粒占60%以上。其水、养、气、气热状况及农业生产性状与砂性土相反。土壤质地粘重,粘结性、湿涨性很大。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困难,适耕期短,耕后易起坷垃,粒间孔隙很小,降雨或灌溉后,土壤吸水、保水性强,土壤通气性不良,土温上升慢,土性冷,有机质分解慢,保肥能力强。对农作物发老苗不发小苗。适种小麦和玉米等大田作物。
  2.土壤容重
  境内土壤耕层5至10厘米,容重一般为1.25至1.49克/立方厘米。砂性土容重一般为1.35克/立方厘米,壤质土为1.44克/立方厘米,粘性土为1.3克/立方厘米。耕层以下容重升高。
  3.土壤孔隙度
  境内耕层总空隙度一般在46至54%之间,不同质地的土壤也有一定差别。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养分
  耕层养分含量全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9%,含量大于1.6%的有26.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5.7%;含量为1.6至1.4%的有21.1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2.5%;含量为1.4至1.0%的有62.53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7%;含量小于1.0%的有58.8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4.8%。
  全氮含量平均为0.056%。其中含量大于0.095%的有11.59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86%;含量为0.095至0.080%的有18.8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1.14%;含量为0.08至0.065%的有26.0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5.43%;含量小于0.065%的有112.5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6.57%。
  碱解氮平均含量为86.2PPm。其中含量大于100PPm的有46.9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7.72%;含量为100至80PPm的有27.6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6.33%;含量为80至60PPm的有37.1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0.20%;含量小于60PPm的有40.4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5.75%。
  速效磷全县耕层全磷含量为0.1至0.2%。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2.9PPm,含量大于30PPm的有14.24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43%;含量为30至20PPm的有15.78万亩,占全县耕地的9.34%;含量为20至10PPm的有37.26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2.04%;含量小于10PPm的有101.7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0.19%。
  速效钾 全县耕层全钾含量为2至2.5%。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7PPm,含量大于150PPm的有96.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7.1%;含量为150至110PPm的有55.31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2.73%;含量为100至80PPm的有10.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23%;含量小于80PPm的有6.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84%。
  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土壤养分垂直变化趋势,以耕层含量高,耕层以下含量逐渐降低。速效磷、速效钾到底层土略有增加。
  2.土壤代换量
  境内土壤代换量偏低,一般在5至15毫克当量/100克土。粘性土为20至30毫克当量/100克土,壤质土为10至20毫克当量/100克土,砂性土为5至10毫克当量/100克土。
  3.土壤酸碱度
  .0以上,砂性潮土为8.1至8.8,壤质潮土为8.0,粘质潮土为8.2至8.8。
  第一节 植物
  境内自然植被原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类型。孢粉分析结果也表明,在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时期,境内平原上有落叶阔叶林和草原为主的树木、草类生长。随着农业开发,自然植被逐渐被人工栽培的植被所代替,仅在农田隙地、河流、洼淀、沼泽、水塘、古河道、沙地和盐碱地等处尚能见到一些野生植物,并发育着洼地、沼泽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等类型。
  一、野生植被
  在平原中微度高起的缓岗,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在3米左右。土壤排水较好的地区,主要植物有:节节草、画眉草、虎尾草、马唐、刺蓟、苦荬菜、紫苑、狗尾草等。
  在平原地势平坦或较洼处,主要植物有马唐、苔草、苍耳、蒿、马齿苋、报春、委陵菜、茶棵子、稗草等。
  在浅平洼地中,有季节性积水现象、粘质土壤地区,主要植物有芦苇、稗草、三棱草、野西瓜苗、白茅、梅朵朵等。
  在河槽或河漫滩地上地下水位较高、沙质土壤地区,主要植物有白茅、节节草、芦草、藨草、萹蓄、篙、苍耳、鬼针草、河柳、垂柳等。
  在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沙地上,分布的主要沙生植物有沙引草、刺穗藜、猪毛菜、沙紫苑、达乌里胡枝子、虎尾草、狼尾草、狗尾草、春黄芪、细叶米口袋、草〓茹、三芒草、棘豆、糙隐子草、茅草、沙蓬、鸡眼草、委陵菜、蒺藜、茵陈蒿、地肤、牤牛儿苗、大戟、白茅、苍耳等。
  在有积水的洼地及淀泊地区,分布的湿生、水生植物主要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眼子菜、菹草、水葱、扁杆藨草、芦苇、香蒲、两栖蓼等。湿生植物主要有打碗花、马蓼、稗草、草木樨、芦草、苦荬菜、刺蓟、车前草、老鸦爪等。
  在境内东部的曹子里、梅厂、下朱庄、上马台、聂庄子等乡镇盐碱地区,分布的盐生植物主要有盐蒿、碱蒿、獐毛草、盐角草、白茅、柽柳、芦苇等。
  二、人工植被
  分布于村落、河堤、路旁等地。乔木有小叶杨、毛白杨、大青杨、榆、槐、洋槐、河柳、垂柳、侧柏、香椿、臭椿、泡桐、小叶梣、桑等;灌木主要有紫穗槐、簸箕柳、酸枣、荆条等;果木主要有梨、苹果、桃、杏、李、枣、红果、葡萄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红小豆、绿豆、黄豆、芝麻、向日葵、山芋、西瓜、菜瓜、甜瓜、南瓜、西葫芦、黄瓜、豆角、西红柿、萝卜、白菜、茄子、韭菜、芹菜、大葱、大蒜、菠菜、芦笋、油菜、土豆等;花卉主要有月季、黄杨、菊花、串红、鸡冠花、扶桑、美人蕉、绣球、玉树、仙人掌、丁香、君子兰、吊兰、紫罗兰、旱荷、蟹瓜兰、倒挂金钟、大丽花、夜来香、金银花、一品红、秋海棠、茉莉花等。
  第二节 动物
  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境内已无野生大型哺乳类动物,但小型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类动物尚比较丰富。
  一、哺乳类
  獾、狐狸、黄鼬、刺猬、草兔、鼢鼠、仓鼠、田鼠、短尾鼹鼠、蝙蝠、野狸子等。
  二、鸟类
  啄木鸟、翠鸟、喜鹊、杜鹃、燕子、伯劳、芦莺、苇莺、柳莺、绣眼、黄雀、百灵、鹌鹑、金翅、锡嘴、朱雀、朱顶、兰点颏、红点颏、寿带、黄胸鹀、小鹀、三道眉草鹀、北京雨燕、家燕、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寒鸦、麻雀、猫头鹰、红脚隼、灰背隼、苍鹰、雀鹰、乌雕、野鸭、苍鹭、白鹳、天鹅等。除啄木鸟、翠鸟、百灵、喜鹊、乌鸦、麻雀和部分鹀类外,大多为候鸟。
  三、鱼类
  鲤鱼、鲫鱼、黑鱼、鲶鱼、鳗鲡、泥鳅、青鳉、黄鳝、麦穗、草鱼、鲢鱼、鳙鱼、鳊鱼、鲂鱼、赤眼鳟、鳜鱼、逆鱼、棒花、乌鳢、黄颡、鳑鲏、鲏条、红鳍鲌、翘嘴红鲌、园尾斗鱼、刺鳅、青虾、草虾、河蟹、蚌、螺等。
  四、两栖、爬行类
  青蛙、蟾蜍、壁虎、蜥蜴、石龙子、蛇等。
  五、昆虫类
  蜜蜂、黄蜂、瓢虫、螳螂、金龟子、油葫芦、蝗虫、椿象、梨军配虫、棉铃虫、天牛、蚜虫、枣尺蠖、梨尺蠖、梨小食心虫、苹果小食心虫、梨实蜂、梨星毛虫、红蜘蛛、玉米螟、二化螟、稻褐飞虱、棉叶跳虫、绿豆象、菜粉蝶、麦红吸浆虫、凤蝶、山楂粉蝶、舞毒蛾、夜蛾、榆兰金花虫、地老虎、蟋蟀、蝎子、蚰蜒、水蛭、蚯蚓、蚊、蝇等。
  境内发生的常见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雹灾、风灾等,不常出现的有地震、龙卷风。
  第一节 旱灾
  境内春旱十年八遇,一般出现在3至5月份。1957年受灾1.1万亩,1959年6.7万亩,1963年21万亩,1965年66万亩,1968年23万亩,1972年44万亩,1980年13万亩,1983年76万亩,其他年份属一般旱情。
  第二节 涝灾
  1949至1990年的41年中,有30年发生涝灾。其中造成严重灾害的有11年。涝灾一般发生在7月下旬,在8月上旬的占29%,中旬的占7%。
  1949年大水灾,受灾面积113万亩。
  1950年6月连日降雨,8月又连降数日,上游山洪暴发,各河水位猛涨,漫溢决口,全县受灾125.5万亩。
  1954年全年降雨961毫米。7月大雨,7至9月份降雨600毫米,涝灾面积129.28万亩。
  1956年8月大雨。受台风影响,上游普降大雨,山洪暴发,各河洪峰齐至,水位猛涨。永定河、增产河发生漫溢,泛区14个村被淹,12村被围。8月6日台头小埝决口,前侯尚、小韩村一带大堤坍裂1100米。全县受灾面积122.17万亩。
  1962年7月24日中午至次日中午,全县普降暴雨250至300毫米,大部分土地出现迳流,耕地积水达128.05万亩,全县大部分土地被淹。
  1967年全县降雨738.2毫米,7月至9月降雨591.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156毫米。由于雨量大而集中,致使114.33万亩农田受灾。
  1977年6月24至27日,麦收未完,全县普降大雨,积水64万亩;7月21日至8月2日,全县连降4次大雨,积水135万亩,水围125村,房屋倒塌65000间。这次涝灾是解放后所未有的,年总降水量1080毫米。由于水利设施被1976年地震破坏,致使全县受灾面积达12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
  1978年7月25日,全县普降暴雨。8月8日又降大雨,上游出现洪峰,洪沥交加,使泗村店、东马房、城关、东马圈、大良等乡和永定河泛区积水,最深达1米以上,有42个村进水,31900间民房、仓库、畜棚倒塌。全年总降水量621.5毫米,涝灾面积62.3万亩。
  1979年全年降水量718.8毫米,因暴雨集中,全县死洼淀积水庄稼淹死,受灾面积37.4万亩。
  1984年8月9、10日全县普降暴雨,有85万亩农田积水0.5至1尺,有5020间房屋倒塌。全年总降雨量621.1毫米,其中7至9月降雨464毫米,涝灾面积39.1万亩。
  1988年7月21日,全县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29个乡镇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有的达200毫米,有80万亩农田积水20至30厘米,局部70至80厘米。8月4日全县普降大雨,局部暴雨。河北屯乡日降水量达171毫米,河西务镇165毫米,一般地块积水15至24厘米,局部40至50厘米。12日全县又普降暴雨,日降雨量达100毫米,河北屯、双树、大良一带超过170毫米,有110万亩农田积水,一般深度40至50厘米,局部80至90厘米。
  第三节 雹灾
  自1959至1990年的31年中,境内发生雹灾有17年,约两年一遇。冰雹一般发生在4至10月份,以5至7月最为常见。降雹路径有两条,一是东北部的下伍旗、河北屯、大良一带;一是西南部的陈嘴、石各庄一带。发生雹灾的年份只有1987年出现3天,1967、1973、1976、1980、1981、1986、1989年每年出现2天,其他年份出现1天。
  1959年受灾0.7万亩。
  1961年7月4日,全县绝大部分地区遭受风雹袭击,历时30分钟,大者似核桃,小者如蚕豆,涉及8个乡,89个村,受灾面积7.5万亩。同年7月13日,城关、大王古庄乡遭雹灾,早7时始,历时25分钟,玉米、高粱只剩主杆,棉花、花生93%顶尖折断,受灾0.7万亩。
  1963年受灾面积2.6万亩。
  1964年6月10、11日京津公路两侧,大良、下伍旗、河北屯、城关、白古屯等乡相继遭雹灾,大如鸭蛋,小似枣,一般象南荠。积雹一般2寸,河西务乡政府院内积雹1尺,降雹20小时后仍有的地方未融尽。全县15个乡镇受灾,受灾面积44万亩。遭毁灭性灾害的有大沙河、河西务、大孟庄、大良、下伍旗、河北屯、双树、北蔡村、后巷、东马圈10个乡镇,面积达32万亩。
  1967年受灾面积11.9万亩。
  1971年受灾面积5万亩。
  1975年6月5日,石各庄、黄花店、汊沽港、王庆坨乡的2.1万亩农田受灾。大雹如拳,砸地成坑,一般大如核桃。
  1978年7月9日,王庆坨、汊沽港、石各庄、黄花店、陈嘴等乡遭受冰雹和暴风雨袭击,狂风夹大雨、冰雹,受灾作物全部倒伏或折断,六七寸粗大树被拦腰刮断,有2300余间房屋倒塌。
  1980年6月21、22日全县遭风雹袭击,风力8至9级,降雹近30分钟,6.5万亩棉花、芝麻、瓜果、天鹰椒等经济作物绝收,其他作物的重灾面积39.8万亩,4000多棵树和1100根电杆被刮倒,1784间房屋受损。
  1981年12月17日夜至18日,连续降雹,积雹盈尺,受灾面积1.4万亩。
  1984年受灾面积2.8万亩。
  1985年受灾面积2.1万亩。
  1986年7月8日冰雹、大风袭击白古屯、高村、河北屯等8乡13村,历时20分钟,积雹两寸多厚。大雹如杏,小如黄豆。受灾面积0.28万亩。7月14日下午17时40分,黄庄乡八里桥村一带降雹10分钟,雹大如枣,积雹寸余,受灾面积0.42万亩。
  1987年5月22日,全县遭风雹袭击。瞬时风力8级以上,16至18时降雹,一般如卫生球大,间有核桃大的,密度10至40个/平方尺。受灾面积30.7万亩。6月29日7时30分至8时30分,大王古庄、高村、河西务、白古屯、城关、大沙河、大良、双树、河北屯、大孟庄等乡降雹8至20分钟。雹大如栗,间有鸡蛋和拳头大的。密度600至700个/平方米,最多达1000至2000个/平方米,下伍旗乡忠义村、大王古庄乡大王古庄村,河西务乡白庙村积雹都在10厘米以上。因公路积雹,两小时仍不能骑自行车。全县受灾面积15万亩。7月4日21至22时降雹10至20分钟,伴有东北风8至9级,阵风10级。下伍旗、河西务、河北屯、大良、双树、大沙河、城关、大孟庄8个乡6.05万亩作物受灾。雹粒大如核桃,小如卫生球,积雹厚度10厘米。
  1989年7月1日18时15至30分冰雹大风袭击县境公路片和港北片的22个乡镇。阵风8至9级,有70万亩作物受灾。9月17日21时大沙河、高村两乡遭风雹袭击,秋粮、秋菜全部受灾。雹粒小如黄豆,大如枣。
  1990年6月29日河北屯遭冰雹、大风袭击,每平方米降雹3000个左右,受灾面积0.3万亩。
  第四节 风灾
  1956年风灾面积5.3万亩。
  1959年风灾面积4.8万亩。
  1965年风灾面积5.99万亩。
  1969年风灾面积15.22万亩。8月王庆坨一带龙卷风拔树倒屋昼昏如夜。
  1978年风灾面积4.8万亩。
  1980年风灾面积5万亩。
  1984年8月6日大风,大王古庄、大孟庄、上马台乡的36个村受灾严重。大王古庄乡阵风9至10级,刮倒树木850棵,倒房7间,13个村2万亩农作物受灾。8月10日风雨大作,东北风6、7级,阵风8级,全县80万亩农作物倒伏。全年重灾面积18.6万亩。
  1985年风灾面积1.2万亩。
  1986年1月3日8至18时,大风8至9级,梅厂、上马台等15个乡受灾。刮倒电线杆56根,10116间房屋受损或倒塌。全县经济损失15万元。8月9日23时50分风雹夹雨,大风7至8级,降雹10分钟,大如玉米粒。大良、河北屯、双树、高村4个乡2.1万亩作物受灾。
  1987年5月4日夜大风,后巷、河北屯、城关等5个乡小麦倒伏。5月22日风灾,瞬时风力8级以上,有30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南蔡村、徐官屯一带小麦几乎全部倒伏。5月30至31日持续风力7至8级,阵风10至11级。36万亩作物受灾,有7071间房受损,刮倒大树2989棵,破坏电线杆371根。县境中部的南蔡村、北蔡村、大碱厂、徐官屯、东蒲洼等乡受灾最重。南蔡村乡郭官屯村东、京津公路东侧的3棵17米高、50厘米胸径的毛白杨树被连根拔倒;杨宝公路大碱厂段近百根高12米、胸径20厘米的毛白杨被刮折、刮倒,横在公路上,致使交通中断10小时。7月1日晚大风,风力8至10级,16个乡镇受灾,面积达9万亩,部分房屋、树木、电线杆受损。7月4日风灾。东风8至9级,阵风10级,刮倒树木5409棵,电线杆500根,1823间房屋揭瓦。
  1989年9月10日,雷雨大风,风力9级,阵风11级,有22个乡镇受灾。城关、东蒲洼、大良、北蔡村、聂庄子等15个乡镇受灾较重,刮折树木300棵,有17.4万亩农作物受灾。
  第五节 震灾
  1967年3月27日,河间县发生6.3级地震,烈度7度,波及武清。有29个公社434个大队遭灾。塌房127间,掉檐倒山墙2021间,裂缝11757间,伤26人。震时,人有天旋地转之感。下伍旗、东马房、东马圈、石各庄、王庆坨、黄庄等乡受灾较重,下伍旗乡的陈庄、莲花池、八百户3个村最重。地裂、喷沙、冒黑水。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大地震波及武清,烈度7至8度,98%的村庄遭严重损失。最严重的有河北屯、城关、双树、大孟庄等乡。造成死亡683人,重伤1256人,轻伤6188人。倒塌房屋131583间,劈山掉檐169854间。震坏扬水站72座,闸涵31座,大小桥梁45座,机井2661眼,河道堤防坍裂多处。地面喷沙、冒黑水范围占总范围的十分之一。全县直接经济损失8625.7万元。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