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豆张庄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87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节 豆张庄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85-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豆张庄乡在区境西部,距城区杨村10公里。豆张庄乡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8个自然村。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豆张庄乡

内容

在区境西部,距城区杨村10公里。豆张庄乡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8个自然村。
  豆张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张姓移民迁此屯田立村,得名张庄。清代被圈为旗地,该庄变为种菜庄,北京王府派庄头经管,以种豆角闻名,故得名豆角张庄,后简称今名。
  东辛庄、西辛庄 分别位于乡驻地东2公里、东南1.5公里。清顺治年间,此地为张姓庄头所经营的旗地,百姓称官地,佃户定居成村,得名新庄子,演变为辛庄。后因修京山铁路,该村被分割成路东、路西两个村,故有东、西辛庄之称。
  高场(cháng) 位于乡驻地西2公里。清顺治年间,此处是汊沽港村高姓佃主打谷场,得名高家场,后演称今名。
  龚家庄 位于乡驻地西北4公里。明洪武年间,此处划为皇庄官田,由龚姓庄头立村,故名。
  北场(cháng) 位于乡驻地西北4.5公里。建村于1953年。因治理永定河,泛区内胡营村全部居民迁于高场洼北,另立新村,取名北场。
  西柳行(hàng) 位于乡驻地东3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被官府安置于此,成村后,以村外野柳成行,得名大柳行。后有几户村民于村东另立新村,取名东柳行,大柳行与其对应称,故名。
  西南行(hàng) 位于乡驻地东南3公里。清顺治年间,有大柳行村的五户村民迁此定居,因位于西南方位,得名西南柳行,渐演称今名。
  西洲 位于乡驻地东南3公里。汉代出现聚落,唐代兴村。明弘治年间,这里是浑河泛区,有数户山西移民迁此,于高隆地带定居治鱼、垦荒。以其村位于黄庄街辖的东洲村之西,故名。
  茨洲 位于乡驻地东南4公里。明永乐年间,几户山西移民迁此垦田、治鱼定居,因周围低洼,多长茨菰(gū),得名茨洲。洲为水中之高地。
  来家庄 位于乡驻地东南6公里。明崇祯年间,有山东难民来姓几家迁此垦荒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
  眷兹 位于乡驻地西6公里。此地原为辽、金、元时期放牧牛羊马匹的草场,盖有简易的圈棚,故称圈(juàn)子。明洪武年间安置移民于此,成村后得名圈子村。后演化为眷子,民国初年改今名。
  南双庙、中双庙、北双庙 位于乡驻地西7公里。元代军队屯田后演变成的村落。因村中有两座小庙而得名双庙村。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进住,人口增多,分出南双庙,清末民初,又分出中双庙。
  周立营 位于乡驻地西北7.5公里。明洪武年间,此地有山西移民屯田,由周姓首户立村,故名。
  青坨 位于乡驻地西7.5公里,永定河北岸。辽代成村,村南发现城址,因位于长满青草的土坨之上,故名;明初,山西移民李姓几户迁入后,因靠近龙河故道,曾改名青龙镇。后因水患更名青洼坨。清初复原名。
  双河村 原名蛮子营。位于乡驻地西6公里。元代屯田营官驻地,后演变成村,因营中官兵多来自江南,当地人贬称南方人为“蛮子”,故名蛮子营。1984年,全县地名普查时,以其名不雅,又鉴于该村位于永定河、龙河之间,改称今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豆张庄
相关专题
东辛庄、西辛庄
相关专题
高场
相关专题
龚家庄
相关专题
北场
相关专题
西柳行
相关专题
西南行
相关专题
西洲
相关专题
茨洲
相关专题
来家庄
相关专题
眷兹
相关专题
周立营
相关专题
青坨
相关专题
双河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