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地名趣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55
颗粒名称: 第十八章 地名趣谈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0
页码: 319-3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区的地名趣谈,其中包括了打铁苏庄与小潘庄、马神庙的由来、大良塔、小良锥、姑姑寺铁棒槌、以讹传讹的水活铺、狗冢村的传说、刘罗锅儿重修武清城等。
关键词: 武清区 地名趣谈 村落

内容

第一节 打铁苏庄与小潘庄
  大良镇东北3公里的打铁苏庄,宋、辽时代成村。传说北宋奸臣潘美后代在此立村,取名潘庄。后有山东移民苏姓迁入,因苏姓一家靠打铁为生,人称“打铁苏家”。后来潘姓欺负苏姓,苏姓不服,出于对潘姓祖上潘美残害杨家将的憎恨,离开潘姓那条街,另建新的聚落,别出心裁地将聚落建成“铁锤型”:一条街呈“锤子把儿”,一条街成“铁锤头”。寓意铁锤永远砸向潘家。年复一年,打铁苏姓人丁兴旺,“铁锤”越变越大,而潘家衰败,户数人口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下两三户,无奈搬到宁河县。此后,“潘庄”的名字被“打铁苏庄”代替了。
  第二节 马神庙的由来
  马神庙村位于下伍旗镇北2.5公里,因村中有一座马神庙而得名。
  马神庙是怎么建起来的呢?相传明末清初,村中一家财主养了一匹白马。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财主专雇一个扛小活的黑子喂养。黑子对白马饲养得很精心。他从小失去父亲,无兄弟姐妹,靠母亲把他拉扯大。每次受地主老财打骂,就悄悄对白马哭泣,想自己的妈妈。马通人性,用鼻子闻闻他的手,用耳朵蹭蹭他的脸,似乎是对他的安慰。一次,黑子去野外放马,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黑子怕白马受雨淋,提前回到家。财主却说没放饱就回来了,不管饭,还让他背筐去打草。回来后不许到长工屋里去睡觉,让他到马棚里去喂马,他只得在马槽旁边打瞌睡。长期受苦受累,使他身体日渐虚弱。一次他到井旁饮马,从井里往上提水时,忽然眼前发黑,绳子一晃,一头栽下井去,白马猛地探头一口叼住他的衣领,将他拖到井旁。黑子打心眼里感激白马,对白马说:“你是我的好兄弟,我永远不离开你。”此后更加精心喂养。每天半夜,他都要添一遍草,喂一遍料,饮一遍水,刷一遍毛,白马长得又肥又壮。
  财主担心黑子有一天把马拐跑,不让他喂了,让他去地里干庄稼活,工钱不涨,黑子很伤心。一天,他家托人给他捎话,说她妈妈病了,让他快回去看看。黑子向财主请假不准,向财主借钱不借。天黑了,他饭也没吃冒着大雪回家了。离家三十多里,走到半路两腿就迈不开了。忽然身后“嗒嗒嗒”一阵马蹄响,黑子回头一看,白马跑到他面前。他想,白马有灵性,一定是让他骑着送他回家。可是他不忍骑,慢慢牵着白马走。
  万没想到,财主带家人追来了。黑子吓得浑身哆嗦,对白马说:“白马呀白马,你要真心送我,就变成黑马吧,别让财主家把你认出来。”话音刚落,白马倒在地上打个滚儿,起来后,浑身变成了黑色。黑子惊喜道:“莫非你是神马?”老财主和几个家奴追到近前一看,目瞪口呆。可是,黑心财主咬定这黑马也是他家的,不由分说,夺过缰绳牵马就往回走。不料,黑马又咬又踢,几个家奴也不敢上前。老财主浑身紫烂青,躺在地上像猪一样地哼哼。再睁开眼一看,马已驮着黑子跑得无影无踪了。为了给母亲治病,黑子含泪把马卖了。后来听说,白马从那家跑掉了。黑子给母亲治好病后,不久发了家,他不忘白马的救命之恩。在白马打滚儿变黑马的地方,建了一座庙,起名“马神庙”。传说毕竟是传说,只代表人民的一种愿望而已,其实马庄、马神庙、马坊都是元、明时期集中养马的村落。
  (摘自《民间采风》搜集人:李克山)
  第三节 大良塔、小良锥、姑姑寺铁棒槌
  这句民谚道出辽代三个村落的特征。
  大良塔 辽代中期,大良村建一座庙宇——永济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天王门、钟鼓楼、东、西配殿、三大士殿等,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寺前建一座高20余米的窣阇婆式(印度式)高层砖塔。由基座、塔身、覆钵、相轮组成。基座石砌八角形须弥式,上砌八角形塔身、半圆形覆钵和十三个相轮。内藏古佛一尊。此后历代,砖塔成了大良的标志。直到1964年,因地震倒塌。出土文物有铜、瓷、陶器等47件,有白瓷密檐13层塔模型、牡丹纹花盘、执壶、碗、碟等。
  小良锥 锥为何物?原是小良村关帝庙前的一座石经幢。石经幢是我国佛教庙宇中的一种石刻。创始于唐代,盛行于宋、辽、金代。流行在黄河流域。其制式由印度的石经幢形变化而来。作八角柱状,用多块石刻堆砌而成。高者达30余尺。柱上有盘盖,盘盖大于柱径,上面刻垂幔、飘幔、飘带等图案。柱身多刻陀罗尼经或其他经文,或者刻佛像。唐代经幢形制简单朴素,仅顶部有装饰,辽代形制繁复。小良的经幢,因年久失修,柱径上方的盘盖已经毁坏,只剩一根柱径,远远看去像个锥子,故传称“小良锥”。
  除了小良称“锥”的经幢外,现存河西务镇瓦屋村的两根石经幢标明也是辽代佛寺前的遗物。经专家鉴定,其一为记载辽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石幢,经文梵汉文对照刊刻,具体年代不清。该经幢为汉白玉石质,首座皆毁失,仅存幢身一段,四面抹角,高1.75米,直径0.4米,周长1.11米。其上有“然也禅师宝塔”字样;其二是“熙宗皇统二年”字样的四面抹角石幢,高0.6米,周长1.16米,大理石质。从仅存的字“纯质寂澹其出天然”来看,柳骨颜筋,有较浓的唐人笔意。从经幢记载,瓦屋村及附近的村落在辽代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以上经幢现存于杨村小世界御碑园中。
  姑姑寺的铁棒槌,原本是大良镇东崔庄普照寺前摆放的一对敬神铁器,样子像棒槌。“普照寺”名字文雅,当地百姓土音重,讹传称“姑姑寺”。故俗称“姑姑寺的铁棒槌”。
  第四节 以讹传讹的水活铺
  水活铺,大王古庄镇所辖,距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汉代成村,考古发现,汉代已发展成一个较大的村落。现存村落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米~0.9米。出土大量汉代细绳纹砖、筒瓦和板瓦,以及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罐等残片。
  北魏时期有霍氏居住,称霍堡。据《方舆记要》载:“在县西,唐武德初,窦建德攻幽州不克,乃分兵掠霍堡及雍奴等县,被幽州总管罗艺打败。堡盖居人霍氏所筑,以自固也”。
  辽代,辽主萧太后常到延芳淀(今霍堡、德仁务一带)游猎。这一地区风光秀丽,村民富足而置漷(huǒ)阴县,由位于漷河南岸而得名。漷:四面环作水之意。契丹人把霍堡讹传成漷水堡(铺),明代驻进山西移民,讹称火水堡,“火”字代替了“漷”字,清代乾隆年间讹称活水铺,“活”字代替了“火”字,民国初年,又讹传成水活铺,直到今天。
  第五节 狗冢(zhǒng)村的传说
  狗冢村位于白古屯乡东南1公里,今称和平庄。明代前期,该村叫李千庄户。明代中叶,村中一个叫李富的农家子弟,从14岁就到天津学买卖,后随财东家转到上海开了绸缎庄。一出去三十年没回家。家里70岁老母想儿,眼睛哭瞎。后来,村里有人去上海做生意,见到李富,告诉他家里的情况,李富这才向掌柜告假回家。多年来,掌柜知他忠厚能干,为绸缎庄挣了大钱,便给他两大包袱绸缎和一些金银细软。
  到了天津,正赶上北运河发大水,李富沿运河大堤走到大孟庄,离家还有十余里,可是还隔着一条凤河,再一看,从东堤到西堤白浪滔滔,一望无际,可把他急坏了。眼看日头就要落山,他急得在堤上来回走着,盼望有船只出现。
  忽然,离他前方二十步远的一棵树上吊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好像是人上吊。他忙跑过去,啊,是一条大黑狗。堤坡上一个老汉正在石头上磨刀,李富明白了,老汉一定要杀那条狗。李富觉得大狗很可怜,那狗又蹬腿,又“嘿喽嘿喽”喘着气,他问磨刀的老汉:“干嘛杀它?”老汉说:“大水泡天的,没饭吃,杀了它,明天到集市上卖二三百个铜子,买米煮粥吃。”李富央求道:“老哥哥,你把它放喽,我给你三百个铜子。”老汉看看他,“好哇,算这狗有好运,遇见你这大善人”。说着把狗放了。李富给他三百个铜子。没想到,大黑狗跑到李富面前,胸脯贴地,尾巴翘起,像磕头似的点着头。接着又直起身子,两只前爪像作揖一般,李富觉得这狗通人性。
  恰在这时,从芦苇荡里飘出一只小船,李富忙招手呼唤,小船飞快地向他驶来。他问:“去李千户庄吗?”撑船的回答:“去!”李富喜出望外,连价钱都没问就背起包袱上了船。不想那条大黑狗也“嗖”地上了船。
  撑船的父子俩赶狗下船,大黑狗钻这钻那怎么也不肯下去。李富说,别赶了,让他跟我走吧,我多付船钱。撑船的老者说:“好吧,多付一个人船钱。”
  小船箭一般地离开堤岸,划进了一片芦苇荡。夜幕渐渐降临,芦苇荡中一片寂静。到了苇荡深处,小船忽然打起转来。李富忙问:“怎么啦?”撑船老者凶相毕露,从船舱里抽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横在李富面前。李富浑身发抖,央求道:“您修修好吧,我家有七十老母病重,我已三十年没回家了。要钱要东西我这两个包袱都给您,您千万别杀我呀!”瘦巴老头冷笑道:“我要钱还要命,这叫杀人灭口。”
  李富想央求小伙子,见小伙子一手提着木棍,一手提着绳子,凶神恶煞似的盯着他。李富心想活不了啦,又央求道:“为让俺母亲将来能找到我的全尸,千万别砍掉我的头!”瘦巴老头冷笑道:“念你央求半天,保你一个全尸吧。”一挥手,儿子又从舱里拿出一条破被,把李富的手脚捆好,用破被一裹,再用绳子横七竖八地缠个紧绷绷。怕李富呼喊,老者又从破被里揪出一块棉絮塞进李富的嘴里。在爷俩手忙脚乱地捆绑时,李富看见瘦老头的腿肚子上有一堆堆的筋疙瘩;小伙子的太阳穴上有拔火罐儿留下的紫包。李富想,记住两个强盗的模样,到阴间也要告他们的状。
  两个强盗望望四周没动静,抬起李富,“扑通”一声扔进河里。可谁也没有发现,那条大黑狗“嗖”地一跃,也窜进水中。两个强盗慌忙撑起小船,向苇荡深处划去了。
  大黑狗窜入水中,一口叼住捆绑李富的被子,拖着李富往回凫,一直游回到李富上船的岸边。大黑狗用牙齿撕扯破被子,用爪抓开乱绳子,嗅嗅李富还有气儿,便朝菜园子方向跑去。到了刚才磨刀老汉面前,又“作揖”,又摇尾,又转圈。老汉料定出了事,就跟着它走,到了河边一看,躺着一个人,细一瞧,是刚才救下大黑狗从这上船的那个人,急忙解开绳子,撕开破被,把李富背回到自己的小屋。李富醒来,对大黑狗、对老汉万分感激,千恩万谢,把在船上遭遇强盗的事向老汉讲了一遍。老汉非常气愤,决心帮他报仇申冤。
  第二天起五更,老汉带着李富到武清县衙门报案,知县派办案衙役到了河泊所,命令河淀中所有的船只集中一起,让李富指认强盗父子,李富转了一大圈也没认出来。没想到跟着他的大黑狗突然跳到一只小船上,撕咬一个瘦老头的裤腿,“哧啦”裤腿撕破了,露出腿肚子上的筋疙瘩。李富恍然大悟,喊:“就是他,他就是昨天要杀我的老贼。”大黑狗又跳到船尾,朝一个把草帽压得很低的小伙子扑去,一爪抓掉草帽,李富立刻认出那人太阳穴上的紫包,对差役说:“他是老贼的儿子,昨天他们爷俩想谋财害我。”衙役把强盗父子押回衙门,经大堂审讯,爷俩供认不讳,画了押。知县判决,除全部交出两大包袱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外,被押入死牢。
  李富回到家,见了母亲和乡亲,自然百感交集,有很多话要讲,首先讲的是大黑狗救命之恩。李富称它神狗,待若上宾。后来李富发了家,大黑狗老死了,李富一家人十分悲痛,李富亲手凿了一个石棺,隆重发葬。又修了一个很大的坟茔,坟前立一块石碑,李富亲笔题刻:“义犬碑”三个大字。后来,人们就称这村为“狗冢”、“狗坟”了。
  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义冢,县城外西南隅,占地十亩,邑贡士李可桢置,有石碣”。后来,村里人觉得村名不雅,几次更名未果,直到民国初年,知县赠匾更名“和平庄”,村名才稳定至今。
  第六节 刘罗锅儿重修武清城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刘罗锅儿,聪明绝顶,智慧过人,后背上的罗锅儿一晃动就想出一个主意。一天,他在书房闷坐,回想前几天他到京东南几个县私访,见到武清县城、安次县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向皇上呈上奏折,请求拨帑银重修,还特意为修武清城卖些字画捐了银两。原来武清县有他一位干娘,是他当年进京赶考时认下的。那年,他乘船沿运河北上,到了杨村,遇上大风雨,身上的干粮没了,钱花光了,又冷又饿,病倒在一家门前。这家大娘心眼好,叫家人把他抬进屋里,请医生为他诊治,做热腾腾的饭菜让他吃饱,临走时还给他几两银子做盘缠。刘罗锅儿当下给大娘磕了三个响头,认作干娘。并发誓考中后,一定再来拜谢干娘。果然,刘罗锅儿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皇上封了大官。他不忘武清干娘的“漂母”之恩,到杨村拜谢干娘,由此对武清县也情有独钟。
  刘罗锅儿正要起身去面见皇上,问重修县城之事。忽然一个心腹差役前来报告:“大奸臣和珅又在万岁爷面前说了您的坏话,告您在武清县贪污受贿,运回大量金银珠宝。”刘罗锅儿听了很生气,忽然罗锅儿一晃动,来了主意。对差役如此这般布置一番,差役点点头,笑眯眯地走了。
  没出三天,皇城门前出现了五峰骆驼,每峰骆驼背上驮着两个大箱子,箱子上贴着封条,明明白白写着“刘墉家府”四个大字。再看五峰骆驼的脖子上挂着大串铃铛,走起来哗哗山响,三里地外都听得见。
  再说和珅听到响声,派人查问怎么回事?差役回来报告:“刘墉大人雇了五峰骆驼往城外运家私,沉甸甸十大箱子。”
  “何以证明是刘墉家的?”和珅惊喜地问。
  差役说:“封条上写着‘刘墉家府’。”
  和珅奸笑道:“罗锅子,可让我抓住你的瘸腿腕了。”他吩咐差役赶快追赶骆驼队,把他们圈进和府后院,自己乘轿进皇宫面见万岁爷,状告刘墉在武清县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正运出城外藏匿。乾隆皇帝想,刘墉不是那样的人呀,他秉公执法,赤心报国,路人皆知呀,怎么会干出这等丑事?叮问和珅:“事情当真,果然是十箱金银珠宝?”“奴才愿拿脑袋担保。”和珅转转大眼珠子又说,“我已派人将五峰骆驼赶进我家后院,万岁爷何不去观看,也好当场拿刘墉治罪。”
  乾隆皇帝将信将疑,乘轿随和珅到了他家后院,果然看见五峰骆驼背上驮着十个大箱子,箱子上贴着“刘墉家府”的封条。皇上命差役把刘墉找来,当场把箱子卸下打开,想看个究竟。刘墉故作战战兢兢,不让打开。和珅不依,非打开不可。万万没想到,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满是石子。和珅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结结巴巴说不出话;刘墉却故作惊讶,假装哭着说:“我的金银珠宝哪去啦?和大人,明人不做暗事,你、你不是坑我,是坑武清县百姓啊!”
  乾隆皇帝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刘爱卿,你从头道来。”
  刘罗锅儿便把想重建武清城、安次城,自己义捐资金的事说了一遍。
  皇上问,“你哪来的这么多钱呢?”
  刘罗锅儿说“卑职卖掉多年收藏的字画,又跟几个王爷借了点。”
  皇上转脸问和珅:“大胆和珅,这么会儿工夫你竟敢偷梁换柱!”
  和珅忙给皇上磕头:“万岁爷,他、他这箱子里根本就不是金银珠宝。”
  皇上面含愠色,厉声道:“你刚才还说千真万确,怎这会儿又变啦?跟朕说谎知道犯什么罪吗?”
  刘罗锅插话:“欺君之罪,当斩。”
  和珅一时反不过口来,又怕皇上治罪,忙跪在地上一边抽自己的嘴巴一边说:“我该死,我该死!”
  皇上冷笑道:“看在刘爱卿的份上,免你一死。可你要如数把刘爱卿的十箱金银珠宝退出来,让他去修武清县城;再罚你拿出同样十箱金银珠宝去修安次县城。”
  刘罗锅高声道:“遵旨!”和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小声说“遵旨”,心里却骂道:“该死的罗锅子,又上你的当了,走着瞧!”
  不久,刘罗锅儿带着和珅给的钱重修了武清城,他坐镇武清,武清知县精心设计,监督施工。城筑得坚固漂亮,在京东八县“称壮”。而和珅只拿出修武清城的半数钱修筑安次县城,安次县官为了肥己,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没过几年,浑河发了一场大水,安次县城荡然无存了。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