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王庆坨——历史文化名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37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王庆坨——历史文化名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9
页码: 297-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庆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县南,东接天津,西通保定,南达冀中平原,北望京城,是通津大道的枢纽。该村历史约有千年,有文字可考。古时以渔业繁盛,习称水国富乡。后来发展成为农产富庶、百业繁荣的地方。村内有观音阁和各姓族谱等历史文化遗迹。
关键词: 王庆坨 名镇 文化遗迹

内容

王庆坨为县南巨镇,古时处于雍奴泽薮之中,舟楫辐辏,四通八达,时以渔业繁盛,习称水国富乡。帝王水巡,时至其地,故为一方之重镇。后来沧海变田,故乘车马而代樯橹。其地东接天津,西通保定,南达冀中平原,北望京城,向为通津大道;各种物资运转之枢纽。更加农产富庶,民性勤劳,人文荟萃,风情和善,多士济济,百业繁荣,人多户众,冠于全县。考村之历史,约有千年,而有文字可考之。辽金时代已出现聚落,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充实畿辅,大批移民北上,来此定居。至明代后期则颇具规模。《武清县志》于明万历年间首撰,对该村即有记述,而后《大清一统志》、《顺天府志》和《中国地名大辞典》中都有记载。而村内各姓族谱,则分别有确凿的材料可供稽考。均表明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一 观音阁(文昌阁)
  观音阁,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系本镇曹化淳,时任朝廷司礼监捐资独建。规模宏大,壮丽辉煌,院落三进,布局齐备。前殿祀玄帝,中阁祀观音,后殿祀圣母七尊。前殿左为火神殿,右为灵宫殿,东为耳室,绘劝戒像。阁之左右,分列静室、库厨,共三十九间。周围筑墙,门内旗杆有二,左钟楼,右鼓楼,前戏楼,后小桥,东部凿井一眼。庙内立丰碑二通,为寺主曹化淳撰文,叙其建筑原委,二碑额分别为“玄帝碑记”、“观音碑记”。复铸铁鼎一座,为焚香祭祖之用。据父老云,修建时由周遇吉监造,因周遇吉和黄德功二人都是曹化淳任大司礼时,由军队中提拔起来的著名将领。
  阁之西侧,另辟花园一区,内有假山流泉,水木清华。寺主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乞假长归,告休家居,休憩于此,于康熙元年(1662年)逝世。殁后葬于花园,有衣冠冢。
  该阁历经二百年而破败,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寺主七世嫡孙曹寿昌率众重修,把原前殿、中阁并筑为一楼,楼分二层,雕梁画栋,甚是华丽。二层楼上梁木绘彩蝶百只飞舞,栩栩如生,为名匠曹祯所绘。楼上层祀观音铜像一尊,为明代所铸。像下莲座花瓣上刻信士弟子姓名,该像铸造颇精,楼下层祀文昌帝君,遂改名为文昌阁。阁后仍建圣母殿三间,阁前仍立原碑及铁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曹蔼臣、张仲鸿等募资扩建高级小学,即将该处辟为校舍。此阁在明清时为王庆坨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物。楼上外跨长廊,登楼远望,近郊远郭,尽收眼底。不仅为王庆坨名胜之首区,也是本县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物之一,可惜于十年动乱间被毁。(见黑白图插页23页①)
  二 明崇祯帝御书
  曹化淳于明天启年间,受奸臣魏忠贤迫害,先谪居辇下,复禁锢留都(今南京)达七年之久。及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后立予召回,擢任司礼,甚得信任。帝赐御书三宗:
  1、御书扇一柄,佩有香玉扇坠。后为沧州甥女(纪晓岚之外祖母)索去。有曹化淳手书《赐御书扇》诗为证。
  2、“御印——公清直亮”匾额一方,长约6米,高约1米,四周花纹镶边,朱红地,描黑漆字。前二字,正中上方立书,字径一尺;后四字横书,字径二尺,字体俊秀,原存曹氏宗祠内。
  3、“振缨※千仞罔※,濯※足万里流”行书条幅墨迹一轴。
  此外,御赐宋代名画家赵千里绘的《海天旭日图》,青绿金碧山水;及赵孟頫书《海赋》,书画合璧卷一轴。复赐宋制断纹“韵磐”古琴一张。有曹化淳手书《赐画》、《赐琴》诗为证。以上二物,于1957年由曹化淳后代曹洁如经郭沫若之介绍,分别赠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文化部特发表扬函。另赐明代宣德鎏金方鼎一座(现留存曹洁如处),还赐“尽志宏猷”篆文图书一方,现已无存。
  三 清康熙帝御书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康熙帝巡视水情,驻跸王庆坨,宿于曹化淳故居之“燕居”书舍。曹传(化淳侄孙)以曹化淳被诬事奏请昭雪,帝命史臣明辨,并谕祭其墓(即观音阁西花园之衣冠冢)。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康熙帝再至王庆坨,驻跸于曹传之书室“近野轩”,再次谕祭曹化淳之墓,并赐对联一副:
  祖德渊源,珠树云矞(yu)※,佑其子孙获福;
  皇恩累及,琼浆玉罍(léi)※,滴来草木生香。
  对联悬于曹氏宗祠内。曹传以布衣诏对,皇帝喜之,特书“存敬堂”匾额赐之。《近野轩诗存》有诗记此事。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月,皇帝春巡至赵北口,曹传率子迎驾。帝询水旱问民疾苦,问曹传曰:“族中子弟有中会者否?”又云:“乡间安得良师,尔归,择子弟能读书者,朕内廷令人教之。”皇帝回京后,曹传挑选曹涵(曹传之子)、曹康钟(曹传侄孙)等四人,去中南海万善殿读书。后曹涵、曹康钟于庚子、辛丑丙科分别连中文、武进士,曹涵授翰林院检讨,后升迁水利营田道;曹康钟授福建汀州中军游击,明威将军,武翼大夫。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曹传父子于密云县接驾,帝书“惠迪吉”三大字赐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帝驾崩,《近野轩诗存》有纪哀诗记其事,曹传与县之士绅集体哀奠。
  四 清乾隆帝御书碑
  乾隆皇帝水巡曾到王庆坨,后人在村南立石碑一通留念,村民呼其地为“龙亭子”,当初曾有华丽的碑亭。该碑早已破损,但还可看清,碑头刻蟠龙纹,碑额二字篆书“御制”,碑身游龙纹四镶边,内刻御题诗句,行草字体,字如掌大,潇洒有神。碑侧刻楷书,字体略小,叙说游幸始末,写明王庆坨地处“永定河注入大清河”处。该碑在日伪时期运到村内,置文昌阁北路侧,后来失却,不知去向。
  五 各族宗祠
  在旧社会,王庆坨村民家族繁复,至于较大者,如民谚所云“三曹、二张、一胡、半杨”。各姓大都有宗祠。它们虽是封建宗法的产物,但也保存许多文物,值得加以回顾。村中曹氏共有四宗,当初移居来此地,依居住位置分为中曹、南曹、北曹,尔后复有一宗为广曹,建宗祠者凡三宗。
  1、中曹氏宗祠。位于大街东首,坐北向南,前院东西侧库房各二间,重(chóng)门对联,木刻红地黑字:
  源远流长,族高谯(qiáo)国※;
  金章紫绶,望著雍阳。
  横批:俎(zǔ)豆※馨香。
  门心联为:雍阳世泽,谯郡家声。
  进重门环抱厦,上悬匾一方:“曹氏宗祠——东阁大学士昆罔书”。
  后院大殿五间,正中三间,上悬三匾,中间“霜露遐思”,左“乡贤”,右“节孝”,皆昆罔书。殿内供神橱七座,迎门抱柱对联为康熙帝赐曹化淳者。另有一副为:
  历襧(nǐ)祀蒸尝※,率由旧章,登斯堂莫忘敦宗睦族:
  合士农工商,无忝尔祖,勤本业即是子孝孙贤。
  此联为赐进士及第出身,翰林院修撰夏同龢(hé)书。正殿东偏一间,供亡者位次表,西偏一间,悬崇祯帝御书:“公清直亮”匾一方。正殿东西侧厢房各三间。
  该族明朝末叶以军功,褒封三代。四世一品大员,为一方望族。康熙时曹传以布衣身份被皇上召见,皇上两次驻跸他家,传为佳话。
  2、南曹氏宗祠。位于十字街北街,门东向,门内悬匾,黑地金字,“曹氏宗祠——张之万书”。迎大门为照壁,北有重门南向,进重门为抱厦,内悬一匾,“崇仁堂”为天津书法家华世奎书。院内正殿三间,内奉神橱,殿内正面抱柱上楹联一副,系成亲王书。正殿东西各耳室一间,其下东西配殿各三间。东殿陈列牌榜和匾额:“兄弟同榜举人”、“叔侄同榜进士”等多面。西殿悬挂先人遗像一轴:戴乌纱帽,穿明代蓝色官服,手执折扇,面有白须,该族在清代末叶,科甲很盛,人多户众,当时很有声名,今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曹子西就是南曹的后裔。
  3、广曹氏宗祠。在大街鱼市以南,门南向,二重门。大殿三间,前有石碑一通,为本村丁拔贡所书,行草字体,很流畅。
  4、张氏宗祠。大街西北粮食市东侧,门南向,进大门,即重(chóng)门,其左右照壁上堆塑彩色狮子滚绣球,很是生动。进重门,院内四面回廊,饰以彩灯,上绘书画,既别致又华丽。北面大殿三间,上悬匾额,中为“垂裕后昆”,左为“千秋雨露”,右为“百代蒸尝”。殿内神橱上悬对联一副:
  万选硕人,千秋金鉴,历代家学渊源远;
  两铭雅化,百忍芳型,子孝孙贤书声高。
  为张际康撰文并书。该族人丁最多,是一大族。周恩来总理的同窗好友张轮远、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绪潭就是该族的后裔。
  5、杨氏宗祠。十字大街南行西折即达,大门东向,入大门,北有重门南向,门内抱厦,悬匾“进士”,棕地白字,院内植松柏数棵,大殿三间内奉神橱。
  6、李氏宗祠。在药王庙西侧,门东向,门洞内悬匾“李氏宗祠”,木本色地,蓝字草书。李长泰题。进内有重门南向,两侧墙壁,饰以砖雕,花纹精美,甚是考究。重门内正殿三间,神橱上悬冯国璋手书横幅“璇(xuán)宫瑶(yáo)果※”,镶嵌于镜框内(冯系民国初年大总统)。神橱左挂李长泰之父半身相片:穿清朝官服;右挂李长泰便装半身像(李长泰清末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汉阳总镇,北京步军统领,陆军第八师师长。张勋复辟时,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讨伐,即调动李长泰之部队)。正殿两旁东西配殿各三间,里边陈列万民旗、伞及匾额等。
  7、胡氏宗祠。在大街东南方,门南向,为一四合院,青砖瓦舍。
  8、靳氏宗祠。在龙王庙坑北街,道东侧,门向西开,门楣上方砖雕刻“靳氏宗祠”四个大字。进门后一列北房。
  9、各族公所、宗祠祀祖,每年春节及清明节开放。各族为议事兴建公所。南曹氏分大门、二门、三门各建公所一区(大门公所曾设族办“明德小学”,日伪时为新民会强占;二门公所为“承启堂”,三门公所为“承泽堂”)张氏公所在祠堂两侧。甄氏无宗祠,仅有公所一区,在大街之西,门北向,有南房数间。
  10、公馆。袁大化,字行南,安徽涡阳人,清光绪年间任直隶河道总督,后擢任新疆巡抚(他的侧室,晚年扶正,系王庆坨曹星福之次女,系由李长泰做媒),在王庆坨设公馆一处,位置在小街西路北,瓦舍十数间,设专人管理庄田。袁曾参与宣统皇帝复辟活动。他的坟茔在王庆坨村南五里。
  11、吃会和逛灯。各族都拥有一定的农田,名叫“祭田”供奉祖宗及料理族事之资。每年清明节聚众祭扫祖茔,然后召集族丁会餐,乡俗谓之“吃会”。但其中有少数族绅把持,中饱私囊,从中剥削。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宗祠开放,张灯结彩,烛火辉煌,族人持灯游观,很是欢快,乡俗谓之“逛灯”。
  六 学校之沿革
  王庆坨小学之前身为书院,而书院之本源为义塾。先是明崇祯年间,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曹化雨“建义塾以牖(yǒu)※颛(zhuān)※蒙,办了四十年,不倦”(事迹载《武清县志》)。至清康熙年间,曹化雨之孙曹传捐银三百两,复建义学,令远近之贫而无资者就学。雍正二年(1724年)又捐田三顷,扩建义学为庆成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曹传之子曹涵复行增修,添置学田两顷。翌年申报顺天府学宪,钱文端为书“庆成书院”匾额。曹涵曾撰《庆成书院》序,当时武清知县吴翀(chōng)※到书院视察,特撰《庆成书院条约序》(此二文均存留可查),历百余年渐势衰。
  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士绅曹植桐首捐资置地。镇民协力,重建“萃文书院”,由武清县知事蔡寿臻撰《重建萃文书院》碑文。光绪三十一年,停科举,兴学校,曹蔼臣、张仲鸿等大力募捐,由书院改立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张际康、张际庭昆仲首倡捐地及房舍,增建高等小学堂,县知事周登皋撰《武清县王庆坨镇公立高等小学校记》碑文。弦歌大振,文风蔚然。这在全县教育事业之发展史上,实居嚆矢※。以上碑文现皆可稽考。
  萃文书院及初等小学均在北校,三官庙坑南侧,高等小学建在南校,即文昌阁。后来把北校改办女子小学,这样镇内即有男、女两所小学,各有校歌。男校歌词是:
  雍南巨镇著声称,近临东淀遥接燕京。
  士娴礼教农勤南亩,炳耀文光仰六星。
  萃文发轫沾溉余风,黉(hóng)※序洋洋继诵声。
  果当仁毋多让,应使前贤畏后生。女校歌词是:
  千秋女范塑先型,曹昭续史伏女传经。
  无才是德谬说相承,谁向闺门问醉醒。
  欧化东迁如日之升,男女平权始说明。
  ……
  校训是“勤朴敏毅”。
  每年四月,召开校庆大会,演出文艺节目,以示庆祝。
  1932年小学生入学时,校办公室悬挂曹蔼臣、张仲鸿半身像(曹穿清朝官服,戴红缨帽,着蓝色补服。张穿便装戴眼镜,有细须)。校长是张曰辅,校董曹鲁勋,任课教师有张慕莘、曹子清、曹锡明、曹仰泉、曹轶群、崔启秀、张丕忠、曹献庭、武义安等。校内白天小学生上课,晚间夜校为平民教育,工农学习《平民千字课》,学校很有生气。原为七年制(高小三年),旋即改为六年制。学校在1934年开设中学班,教室在南校东院操场南头,招一个班。张振钊任国文教师,曹子清为英文教师,曹轶群为数学教师,从外地聘一位姚老师教化学,班长叫王志席,这是王庆坨首创中学之先河。
  学校有意义的活动如下:
  1、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庆祝孔子诞辰,召开大会,会场供孔子牌位,教师奏丝竹乐,然后行鞠躬礼。而校长却燃香烛行跪拜礼,而后唱赞歌,歌词是:
  泗水之精尼丘灵,博学而无所成名。
  风尘跋涉十四载,夫子从未有倦容。
  天生圣德在济世,岂若匏(páo)瓜系不食。
  天予夫子何其厚,布衣千载世其家。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
  孔子以后孰为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2、每年四月四日,举行儿童节庆祝会,学校师生围圈坐在操场上,分发糖果,即兴表演,或唱或舞。
  3、1933年冯玉祥抗日,在察(哈尔)以东作战,全校师生捐款慰问,一般每人捐五十枚铜元,但过些日子都退回了。后来才明白,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支持冯玉祥抗战,以致捐款送不到前线。
  4、1936年,双十二事件(西安事变)发生,师生很关心,教师也给学生讲解时事,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其人。后来和平解决,学校召开大会,鸣放鞭炮,表示庆祝,曹仰泉老师带领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群情激愤。
  5、每逢国耻纪念日,如“五三”、“五七”、“五九”学校都集会宣讲,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除县立小学外,南曹家族还另办“明德小学”,收族中子弟免费入学,该校有校歌,六个年级齐设,有的班级设复式班,“七七”事变后停办。学校停办后,村内数位乡贤办起民塾。
  1、王猩酋 古朴独行,崇拜孔子,曾步行山东拜谒孔庙。有气节,擅书画,其书宗魏碑,不习颜柳,曾讲“柳专学颜,学成丑怪”。教读时,不专讲四书,教学生读《史记》,自有见地。生活俭朴,慕古返朴。院内种葫芦,果实嫩时,用竹刀切片煮食。引孔子语:“吾岂匏瓜也哉,丐能系而不食。”王先生力主匏瓜可食,表达自心的夙志,尽其秉高洁之风,不流于世俗如此。
  2、丁郁田 其堂兄弟八人,有六人中举人、秀才。有的居官广东监察御史,有的在萃文书院主讲。他善习隶书,精于钟鼎文,如今曹声远先生存其手书对联一副,钟鼎文写本一册。
  3、任树堂 在大街东首家中设学馆。
  4、张绪曾 在大街西首家中设学馆。
  5、曹用腾 在北大道家中设学馆,1937年冬,曹声远入其私垫读半年,读《论语》和古文。
  1938年春天,望族张家设族立小学,在该姓宗祠西院,一个初小复式班,一个高小复式班。教师有张慕莘、张丕忠、张绪芬等人。曹声远曾在该校读书半年,交学费二元。
  1938年夏天,日寇占据南校,所有学校停办。伪镇公所于原关帝庙前广场,修建学校一区,称为西校。1938年秋季开学,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三、四和五、六年级两个复式班。校长是张振钊(拔贡),教师有赵溥仁、张慕莘、曹锡明、曹菊生、张鸿荫等。女生班在关帝庙后院上课,男女分班。
  1945年日寇投降后,南校又还归小学校。解放后,王庆坨划分六个街(解放、建设、光明、民主、胜利、团结),每个街各建一所小学校,西校改设为县立中学。
  七 水局
  镇民为了防范火灾,成立群众性救火组织,分别称东、南、西、北四路“保安水局”。各局都备有水轧机,配有水龙带、铁钩、水桶、灯笼等灭火物。每遇火灾发生,鸣锣集众,村民闻讯立即出动,在头人的指挥下,分工明确,抬机担水,奋力灭火。这是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众组织,热心公益的人,自愿结合,一家有难,众人相助。如火灾被扑灭,即连打锣两响“当——当”,谓之“打倒锣”,救火群众即不再出动了。火灭灾止,当事者,跪拜叩谢。北路水局在小街,西路水局在菩萨庙,南路水局在胡氏宗祠。水局门上都镌刻“守望相助”字样。
  八 土山
  土山在村西北边缘,处于丁郁田的林园内。王庆坨周围空旷,莫说是山,连石头都难见到。为了点缀村景,美化自然环境,丁先生(名之棣,秀才)特筑土山一座。上下两层土台,下层较大,都近似圆柱形,系用泥土杂以草穰,层层叠起而成。下层正面,用砖砌一洞门,上书“韬明洞”三个大字,有梯道缘土台盘旋而上,梯道外层,植立木以加固。上一层台顶,有环形道可观村野近景,升至二层台顶,则可眺望远郊,一望空阔,使人有骋目脱笼之感。台顶置石板桌及木墩,供游人小憩,村民呼之为土山。土山东南脚下,有小屋一间,内奉神像,门旁挂一木牌,上书“王庆坨文明消遣处”。周围圈以篱笆,园门常开而无锁,门旁一小房,守园人居住,房侧一株合欢树,春天红花似锦,颇为可观。日伪时期,丁先生贫困,将园卖出。遂削平土山改种园田。
  土山又称其“望儿山”。丁先生有子丁鸿飞,自幼教读甚严,后出外谋职,久久不归,渐渐音信渺然,先生甚为忧虑。最伤脑筋者却是一桩婚事,丁鸿飞已订婚,女方为本镇王伟堂之女,媒人为王猩酋。丁家儿子不归,旷日持久,王家屡催办婚事,可两家都是读书人家,囿于旧礼,都不肯道出退婚,王伟堂左右为难,如坐针毡。丁家为了逃避窘境,万不得已采取了一个滑稽下策,乃诡称儿子身亡,门前挂起丧白(白纸一束,上刻纸钱,为丧事标志,俗称“吊钱纸”)。最后,女方家体察丁家的难处,不得已退了婚事。女方后嫁与张振钊,而丁鸿飞终杳如黄鹤。故丁先生修土山借以排遣思子的愁怀,但也可能是旁人附会其事,这是坨镇中一段辛酸的旧话。有无聊者,竟拟出一则故事回目,谓之“王猩酋假挂吊钱纸,丁八爷大修望儿山。”
  九碑刻
  从明、清至民国初年,全村树立碑碣约二十通,其碑刻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风貌,也表达昔时人文情理。虽然过客匆匆,但鸿爪雪痕,亦可供史者之参考。各碑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立玄帝庙碑
  2、立观音阁碑
  二碑均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夏日立,碑头皆是蟠龙纹;碑额篆书分别是“玄帝碑记”、“观音碑记”,碑身游龙纹四镶边,碑文曹化淳撰,字迹工整清晰。碑座下伏赑屃,庞然高大。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3、曹氏先茔碑七通(现仅存四通)
  (1)皇明处士曹公府君之墓碑
  碑阴刻:始祖讳云,孙氏;讳俊,卢氏;讳温,张氏;讳信,王杨氏。
  碑头刻祥云纹,碑额篆字。现已无存。
  (2)皇明“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道总府君之墓碑”碑额篆字,碑头刻蟠龙纹。现已无存。
  (3)皇明诰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敖公府君之墓碑。碑额篆字:“厚积宏发”,碑头刻蟠龙纹,碑形完整,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4)皇明诰赠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厚渠曹公神道碑。吏部尚书李日宣撰文,碑额篆字:“继善启祥”,后一行楷书“赠翁厚渠府君配杨夫人佳城”,碑头刻蟠龙纹,碑形完整,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碑前原有石刻五供一桌,现已无存。
  (5)皇明处士曹公万章府君之墓碑。碑头刻祥云纹,现已无存。
  (6)皇明诰授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化春翁府君之墓碑。碑额篆字已模糊不可辨,碑头刻蟠龙纹,碑身已断为两截,卧于曹氏祖茔,亟待抢救。
  (7)皇明诰授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次渠曹公神道碑。
  朝廷起居记注官、文华殿书林智撰文,碑额篆书“兰琦输勤”,提督京营戎政襄城李国祯书。碑头刻蟠龙纹。碑形完整,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以上诸碑,为明崇祯九至十七年间(1636年—1644年)所立,清雍正甲寅年(1734年)重立。
  4、曹化淳衣冠冢碑
  碑文剥落不清,碑头蟠龙纹,碑前石供桌一个,清康熙年间立,现已无存。
  5、曹氏祖茔东北侧墓地有石碣二具。长方体石柱,高五尺,无刻纹。一具正面刻大字“皇清处士曹公允烈府君之墓”,另一具文字已佚,现均无存。
  6、乾隆帝御书碑(见本文第四款)
  7、重建萃文书院碑清光绪九年(1883年)立,武清知县蔡寿臻撰文,原碑在小学北校,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8、广曹氏宗祠内有碑一通,本镇丁拔贡所书,现已无存。
  9、曹孝女碑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立。翰林院庶吉士陈应禧撰文,深青色块石雕就,原在村西南孝女墓地,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10、王庆坨镇公立高小学校碑记原嵌于小学南校大门内走廊北侧,民国十年(1921年)立。原武清县知事周登皋撰文,曹悦民书写,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11、赵母马宜人墓志铭白石雕就,民国十五年(1926年)立,清末学部尚书严修撰文并书,原在村东赵氏墓地,现存王庆坨公墓小碑林。
  以上这些碑碣,从某一侧面展现了王庆坨的人文历史,但已大部被破坏,现仅存十通,其中九通集中保存在镇公墓小碑林。其间依赖曹氏后人曹秉璋(洁如)先生竭力奔走,先后上书天津市、武清县政府,取得领导重视,又蒙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才使仅存之文物,得以汇集保存,此乃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一桩盛事。
  另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涵曾刻印《珍砚堂墨刻》帖四卷,现刻石已遭破坏,但旧拓尚存,其中楷书行草,字体流畅,诚为可观,是故并述之。
  十 庙宇
  王庆坨的庙宇,主要有以下十几座:
  1、药王庙 在村之偏东部,始建于明朝,大门南向,门外东侧立旗杆一根,高约三丈。门上横匾,蓝地金字:“药王庙”。进大门,正殿三间,正中檐下悬黑匾金字:“能仁——雍阳曹玠献”,行书体。殿门上黄匾蓝字:“寿世康民”。殿正中供药王,王冠黄袍,坐椅上,木胎,内装银制肝胆。背后一小神像,泥塑,仿木胎像而微,系节日抬神出游巡时所供。再后神龛内供高大的神农塑像,周身贴金。两旁分别塑青龙、白虎、药童、侍者神像。四周悬挂祈祷还愿者的匾额多块。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商贾云集,唱戏酬神。院内东西配殿各三间,原有和尚住持,后为王庆坨警察局占用,只在庙会期间开放数日。
  日伪时,柳小五伪军刘阔然部进驻王庆坨,修建据点,庙遂毁。并把四周民房拆毁无数,在镇内制造一个大面积的无人区,妄图死守。1945年9月被八路军攻克。
  2、关帝庙 庙在大街西首北侧,旧庙凋敝,但神像未毁。日伪时重建。门南向,正殿三间,上悬横匾“亘古一人”。原有钟楼鼓楼,后只遗钟一口,悬于廊下东侧。殿内供关羽塑像,全身贴金,戴冕旒,执玉圭,帝王冠戴,因明清都追封为帝,故称为关圣帝君。两旁塑周仓、关平、赵累、王甫立像,抱柱有木刻楹联一副(其文已佚)。殿内西侧,供八蜡神牌一面,附祭于此,上悬一匾:“春祈秋报”。据说此庙原系山西籍商贾集资兴建,并有看守人员居住此庙。
  3、娘娘庙 旧址在文昌阁后为圣母殿,光绪三十一年,扩建高级小学,清除泥像,改为教室。日伪时期,在关帝庙后,建大殿三间,未及塑像,后被西校占用。
  4、三官庙 在村西北部,北校北侧,祀三官(水神,传说为陈光蕊落水,娶龙女,在水府生三子),其庙已被冲毁,变为水坑,谓之三官庙坑。后来干旱,坑干涸,曾现出原庙墙基,砖块硕大。
  5、北阁 在村北大道东侧,与南阁(文昌阁)对称,其故址现为一水坑。
  6、菩萨庙 祀观音,旧庙已毁,故址为一水坑。后于大街西首通衢上另建一座小庙北向,内塑观音神像,坐于莲台上,左手执净瓶,右手持一枝杨柳。两旁对联为:
  座下莲台,占断西湖六月景;
  瓶中杨柳,带来南海一枝春。
  横批为“慈航普渡”。
  7、龙王庙 在村西南部,已毁,故址为一水坑。
  8、康帝庙 在十字街南,一间小庙,门向北,内供四神,皆为木胎,身穿彩袍,都着华冠,坐于木椅,可以出巡。四神为康帝、大王、小神(传说为玄
  奘之父陈光蕊)、龙王。小神原奉于三官庙,龙王原奉于龙王庙,因二庙被毁,故移此庙,四神皆为水神。
  9、土地庙 在十字街北口路东,朱门西向,入门北房一间,内供土地、财神、火神,神像微小,坐像高不过二尺。旧时,有逢丧事者,死者子孙哭诉于庙门,谓之“报庙”。门前对联:“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横批:“赏善罚恶。”
  10、老君堂 在村之西南角,门北向,入门北屋三间,内供老君画像。
  11、理公所 在关帝庙西,门向东,进院为一四合院,内供砖雕观音大士像,其信徒戒除烟酒。
  12、黑仙庙 村民迷信,传说一黑蛇成仙,消灾免病,尊称“黑爷”。日伪时期,重修关帝庙,在其西侧辟一小屋,内奉画像一轴。
  以上庙宇,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多祀水神,可佐证王庆坨为历史上之水乡。
  十一祈雨
  镇民百分之九十皆务农,旧社会靠天吃饭,如遇干旱,求食无望焦急万分,别无他法,只得乞救于所谓神灵,于是产生祈雨活动。虽是迷信活动,但也表明农民群众困处涸辙,相濡以沫,其间体现同呼吸、共休戚的互助精神和对绝望心情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与安慰。
  祈雨活动会场设在关帝庙内,用纸苇结扎一条巨形神龙,再抬来康帝庙与四座神像一齐供奉;然后书写祈雨疏文,焚香礼拜,祷告上苍,祈降甘霖。村内各街道,也悬挂祈雨口号、标帜,上写“沛然下雨”、“商羊起舞”
  祈雨活动分两个阶段。头三天沿街行求,群众抬神像、神龙,敲打锣鼓,民众光头不戴帽,手执香火,在村内游行。为首有一人,扮作乌龟模样,执双锤,背负圆盖,上书一个“帅”字,驱逐妇女唱歌谣:“十二男,十二女,十二寡妇挠河底。”逐渐演变为闹剧。次三天坐求,即群众齐集关帝庙会场祈祷。如六天间下了雨,则在秋后唱戏酬神;如不能下雨,那就是失败了。
  同样到第七天,把龙送入龙王庙坑内,整个活动就结束了。
  酬神戏在秋后庄稼收割完毕后开场,一般演唱三天,并彩饰神像,更新袍服,“谓之挂袍”一切款项都出自农民身上,其间黑幕重重,豪绅渔利的事是不可避免的。
  十二 教堂
  清朝末叶,帝国主义借传洋教,进行文化侵略,在王庆坨建有两所教堂。其一为天主堂,在南校西南,大门北向,建高大教堂一座,上雕“天主堂”三个大字。教堂门前建一钟楼,每日按时打钟,声闻远近。天主堂东侧,凿水池一区,种荷花,四周绕以垂柳、花畦,又建小亭一座,景致幽美。早年有外国神父(法籍)居此,享有特权,宗教统治,像一张网笼罩周围许多村落。
  其二为福音堂,在药王庙西南,门上砖雕“福音堂”三大字。每逢集日,开门讲道,宣讲《创世纪》、《马可福音》等书,吸引群众入教。福音堂宣传耶稣教而天主堂宗奉天主教。往往在很偏僻的荒村,尽管连学校都没有,但也建有教堂,可见在中国社会,教会影响渗透得是既深且广的。外国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以炮舰为后盾,深入内地,侵犯中国主权,搜集情报,对教民进行控制,并挑起教民与平民的矛盾,从中捞取种种权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侵犯,老百姓身受种种压迫,极为愤慨,所以反教会斗争在清末不断爆发。义和团曾在王庆坨设坛,对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给以沉重打击。
  十三 社火
  社火起源于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代表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王庆坨各种社火活动与县内各村镇大致相同,但也有其特点,略述如下:
  1、高跷会 有十数对演员,两足分绑二尺余的木制高跷腿,对偶舞蹈,男队开头为打棒头陀,依次为渔翁、公子、樵夫、衙役、跛者,……女队开头是卖豆的尼姑,依次为青竿、白竿、老坐子、小寡妇、刘二姐……敲锣打鼓,边唱边舞,歌曲有《四季景儿甜》等。
  2、小车会 为一对老夫妇接女儿回娘家,女儿坐在独轮车上,老汉推车,小女拉车,老妇帮扶,上桥过河,一路坎坷难行。间或边演边唱《渔翁乐陶然》等曲调。
  3、杠箱会 为一群脚夫,抬运内装财物的宝箱,向京城进贡,沿途行走,很有风趣。两人抬一箱,耍弄抬杆,由肩而头,由头顶而背后,由后背而腰,由腰而腹,作各种姿态。最后有一押送官员,俗称“杠箱官”,有前往“告状”者,即予判结。
  4、龙灯会 前一人举珠引导,后十余人举“龙”翻舞,起伏奔腾,舌髯气动,极有生气。
  5、叉会 十数武士,穿练功服装,举叉练武,叉随人转,或飞叉腾空,或摆舞双叉,或数人对舞,武艺精湛,令人眼花缭乱。
  6、少林会 一群武士,或执兵器,或练拳脚,摆开场面,各献功夫。
  7、鹤翎会 壮士双手舞仙鹤,鹤背各负童男女,若从天外飞来。演员唱太平歌词,众会友齐声和唱,声音震动四方。
  每年灯节,各会齐出,先至各处,分头戏耍。最后一天,即由大街东首,依次向西表演,排成一列,展开竞赛,争相把最突出的技艺献给观众,以酬大家的支持,届时全村洋溢一片欢乐气氛。
  十四 集市贸易
  王庆坨集市贸易,农历每旬三、八两日为集。届时赶集群众从四面八方而来,云集市场,贸易兴盛。由大街东首,依次排列,各种商品市场,大致分布如下:
  大街东首路南岔道为猪市,卖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北岔道为木头市,卖木材。
  顺大街而西为菜市,卖各种蔬菜。再西为草市,平日每晨起卖柴草,夏日午后卖青草饲料也在此;三、八集日则改卖各种日用品。北岔道为席市,卖苇席及柳编用品笸箩、簸箕等,春节卖风筝也在此。再向北有空地为说书场,说书人郭福德说《隋唐响马传》、梁祥林说《施公案》等。说书场周围,春节时为年画市。说书场之东到药王庙门前,也是一片广场,为牲口市,卖牛马等大牲口。说书场之北即到小街东头,为肉市,春节时,卖猪、羊肉的都在此。
  大街再西为十字街,十字街北为估衣街,卖旧衣物,卖布匹针线的也在此。邮政局即在此。十字街西为税局(斗秤牙行都在此)。
  十字街往西为鱼市,卖鱼虾水产。鱼市之北为花市,夏日卖各种鲜花。鱼市南街为盐店。
  由鱼市西至大街西首,北折即粮食市,卖各种粮食。南折为糠市,卖粗细饲料,卖花生的也在此。沿街亦有卖农副产品的和卖食品的。
  每至集日,方圆百数十里的商贾聚集,尤其到农历年关,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东至天津,西通霸县,北接廊坊,或肩挑、或车运,赶集人流如潮。大街上,店铺林立,高挂商幌,字号牌匾更为夺目。较大商店有:
  油盐店为广元厚(俗称大酒缸)、广兴厚、复兴隆等。糕点铺为三发德。百货店为美昌号、巨通亨(俗称广货铺)。首饰店为元兴楼。药店有天育堂、大生堂、采芝堂、上池药店等;一般开药店兼行医,著名医生有王绍华,群众送一匾:“德著铜人”(王猩酋书);曹武澄弟兄系旧军医,开一西药房,挂牌“惠民医院”。饭馆有长兴斋、福胜居等;包子铺两家,王家(俗称花糕王)和徐家(俗称螃蟹徐,因兼卖虾蟹)。菜店两家,曹家和刘家(俗称鱼盆刘)。豆腐坊两家(曹家和高家)。文具店称“守本书局”。杠罩房两家,办理红白喜事。手工业工人有瓦木作、油漆作,还有搬运工人(俗称脚行)。个体劳动者有攒筲(王姓)、卖杂面条(刘姓)、豆腐脑(曹姓)、元宵(王姓)、蜂糕(曹姓)、干饼(曹姓)、铜壶茶汤(曹姓),此外尚有烧饼铺四、五家,猪肉铺两家。外来商贩,有自安徽来卖笔墨的,自湖北来卖木梳的,自京西来卖山货的,大家高声叫卖,甚是喧杂。集市虽然繁荣,但也存在假相,只有富足人家可以随心购买,尽情享受,穷苦人家,饱暖都不能维持,对于各大商店,是无力问津的。
  十五 三筑围城
  一、清咸丰年间(1853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率部北伐,先锋部队抵达静海,迫近天津。清廷朝野震惊,急调僧格林沁部队驻扎于王庆坨。据父老言,大营即在村外西北方小范口大道一带。这期间围绕王庆坨建一土围城,周长约二十里,据地为营,阻止太平军北进。并在村南王二淀布哨,建一瞭望碉堡,名之为“望贼楼”(盖清政府贬呼太平军为“发贼”)。这个遗址,后变为土台一座。
  二、日伪时,为阻止八路军游击队的进攻,在1938年,反动村政权强调民力,筑起土围城,周长约十五里,垒土为墙,墙外挖沟,留有四门。墙内每隔半里左右,建小岗楼一座,岗楼之间,又垒掩体数个。由伪保安团(俗称“白脖”)守门,检查行人。夜间则派民役轮番看守(俗称站围子),每人背着土枪,每班半夜,民不堪其苦。四门之上,各建小望楼。当时伪镇长作威作福,并把自己名字冠于四门之首。东门为“福荫门”(用伪镇长曹荫湘之名),南门为“智慧门”(用伪镇长曹慧圃之名),西门为“忠信门”(用伪镇长张信天之名),北门为“彤云门”(用伪镇长张彤阶之名)。这伙人的土皇帝梦,不久即破灭了。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八路军解放王庆坨,即拆除了这座土围城。
  三、八路军解放王庆坨后,不久即作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势力控制了王庆坨。但其慑于八路军的威力,再次筑起土围城。老百姓重陷于水深火热之灾。1948年底,解放军再次解放王庆蛇,随即拆除了这座禁锢人民群众的土围城。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化淳
相关人物
周遇吉
相关人物
黄德功
相关人物
曹寿昌
相关人物
曹祯
相关人物
曹蔼臣
相关人物
张仲鸿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纪晓岚
相关人物
赵千里
相关人物
赵孟頫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曹传
相关人物
曹涵
相关人物
曹康钟
相关人物
曹子西
相关人物
张际康
相关人物
张轮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张绪潭
相关人物
李长泰
相关人物
冯国璋
相关人物
段祺瑞
相关人物
袁大化
相关人物
曹星福
相关人物
曹化雨
相关人物
吴翀
相关人物
曹植桐
相关人物
蔡寿臻
相关人物
曹蔼臣
相关人物
张仲鸿
相关人物
张际康
相关人物
张际庭
相关人物
周登皋
相关人物
曹鲁勋
相关人物
张慕莘
相关人物
曹子清
相关人物
曹锡明
相关人物
曹仰泉
相关人物
曹轶群
相关人物
崔启秀
相关人物
张丕忠
相关人物
曹献庭
相关人物
武义安
相关人物
张振钊
相关人物
曹子清
相关人物
曹轶群
相关人物
王志席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张学良
相关人物
曹仰泉
相关人物
王猩酋
相关人物
丁郁田
相关人物
任树堂
相关人物
张绪曾
相关人物
曹用腾
相关人物
张慕莘
相关人物
张丕忠
相关人物
张绪芬
相关人物
赵溥仁
相关人物
张慕莘
相关人物
曹锡明
相关人物
曹菊生
相关人物
张鸿荫
相关人物
丁鸿飞
相关人物
王伟堂
相关人物
陈光蕊
相关人物
林凤祥
相关人物
李开芳
相关人物
曹慧圃
相关人物
张信天
相关人物
张彤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王庆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