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兰城——战国时期商贸聚落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兰城——战国时期商贸聚落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282-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村乡所辖的兰城村分布着古聚落遗址和古墓群遗址。古聚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盆、豆残片、纺轮、筒瓦、板瓦和双兽纹、山形纹瓦当等。古墓群遗址出土有泥质灰陶壶、罐、灯、仓、盒、耳环和动物俑等随葬品,以及铜镜、铜熏炉、漆盒、漆耳杯、五铢钱等。鲜于璜墓出土了铜、玉、陶、石等文物70余件,其中重要的是玉、铜镜、镂孔熏炉、褐釉瓷罐、陶仓模型、石盒等。在兰城遗址挖掘中,发现了填沙葬、曲肢葬、汉代完整的窑址、唐代保存完整的窑址,以及汉代一条车道,三组车辙的痕迹。专家根据这些发现判断兰城曾是一个繁华的古代商贸聚落。
关键词: 兰城 战国时期 聚落遗址

内容

高村乡所辖的兰城村,村南分布古聚落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发现水井2口,皆用砖砌,圆形,直径1米,深度不明。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盆、豆残片,纺轮,以及筒瓦、板瓦和双兽纹、山形纹瓦当等。在一件陶罐和部分陶片上印有“七年”、“廿五年”等戳记。汉代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盆、甑(zèng)、泥质红陶炉,以及板瓦、筒瓦、卷云纹瓦当和“千秋万岁”、“大乐昌富”的文字瓦当,部分瓦还作有花边。
  村东发现古墓群遗址,墓地高出附近地面1米余,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表暴露有较多绳纹砖碎块。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暴露数十座砖室墓,多数有二个或三个墓室,有的有侧室。出土有泥质灰陶壶、罐、灯、仓、楼、盒、耳环和猪、狗、鸡动物俑,以及铜镜、铜熏炉、漆盒、漆耳杯、五铢钱等近百件随葬品。墓地内还出土石阙残块两件、石羊一件。1973年又发现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墓。
  鲜于璜,渔阳郡人,历任阆中、度辽右部司马、安边节使等职,因抵御乌桓骚扰有功,东汉永安初年升任雁门太守,逝于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归葬故里。原有封土已平,为一砖砌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旁有两个侧室,全长14.77米,宽3.6米。墓室近方形,穹窿顶,墓底铺砖三层、四层不等。出土铜、玉、陶、石等各类文物70余件,较重要的有玉、铜镜、镂孔熏炉、褐釉瓷罐、陶仓模型、石盒等。墓前出土《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一通,圭首,通高2.42米,宽0.82米,碑阳碑阴共镌刻827字,字体端庄雄健,在汉隶中独树一帜。
  2006年,天津考古工作者对兰城遗址进行大面积挖掘,在一条长2500米、宽70米勘测区域内,第一次发现考古文献上没有记载的“填沙葬”、“曲肢葬”;发现汉代一座完整的窑址:据专家分析,此窑应是烧制生活器皿、建筑材料的。出土的两块较完整的卷云纹瓦当,见证烧制技术已相当先进;另一座保存完整的窑是唐代所建;还发现汉代一条车道,三组车辙的痕迹依稀可辨,每组车辙宽1.2米,深入路面0.3米左右。专家鉴定,这正是古代木轮车常年碾轧留下的痕迹。判断负重大车往来频繁所致。进一步佐证了兰城曾是一个繁华的古代商贸聚落的判断。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鲜于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