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桑干河与三会海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1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桑干河与三会海口
分类号: K878.4
页数: 2
页码: 271-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盛唐时期,三会海口成为海船运粮的转运基地,三条河系汇到一起的入海口包括南来的御河、西汇的滹沱河和北来的沽河。在此建军粮城,并出现繁忙景象。从军粮城至幽州的河道是流经武清境内的桑干河故道,经过多个村庄,其中包括唐代文化遗存。武清县新城坐落在桑干河南岸,为水陆大码头,并带动周边和沿河的村落。蓟运河也是唐朝军队运粮的主要河道,也经过武清一些地方,对其村落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桑干河 三会海口

内容

上节说到,盛唐时期,(天津)三会海口成为海船运粮的转运基地,三会海口,顾名思义,三条河系汇到一起的入海口。即南来的御河(今称南运河),西汇的滹沱河(大清河、滹沱河包括易水、拒马河)北来的沽河(包括桑干河)。在今东丽区军粮城附近汇合入海。为转运大批军粮,朝廷在此建一座城“军粮城”。“城”是唐代军队一级的建制。“三会海口”出现一片繁忙景象。
  幽州是军粮转输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从军粮城至幽州的河道是流经武清境内的桑干河(亦称清泉河、即今凤河)故道。由幽州城南向东南流,经今北京南苑、留民营、德仁务进入武清境内,经堠上村、大赵庄、草茨村、东张营、沙河屯、大桃园、旧县、大南宫、城上村入沽水(潞水)达三会海口(军粮城)。
  《旧唐书·李忠臣传》记:“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唐)玄宗令忠臣以步卒五千,自雍奴乘苇筏过海,贼(安禄山)将领石帝庭、乌承洽来拒,忠臣与董竭宗联合退之,转战累日……”李忠臣所行的是流经雍奴县故城(今旧县)的桑干河至三会海口入海的。考古发现旧县故城、大桃园、东张营等地均有唐代文化遗存。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同年,在县治所大台子古城(今邱古庄)南4公里建新武清县城(今称旧县)。
  缘何建新城?其一,雍奴县城(邱古庄),从北魏时起,经战乱、水灾近300年,已破烂不堪;其二,正处盛唐时期,隋唐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信安至涿州)段,所经的永定河、拒马河不能通航,急需辟桑干河(今凤河)故道。武清县新城坐落在桑干河南岸,为水陆大码头。故很快繁荣起来。并带动周边和沿河的村落。
  蓟运河也是唐朝军队运粮的主要河道,也经过武清一些地方,对其村落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唐语林》记:天宝元年,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守备边塞。武清县属渔阳郡所辖,渔阳郡治所在蓟州(今蓟县)。蓟州南直到三会海口(天津军粮城),驻扎静塞军,蓟州北面黄崖关驻扎雄武军。大量的军需经今蓟运河水道运抵蓟州(蓟县),蓟运河经宁河、崔黄口、宝坻、香河等地,(当时宁河、宝坻、香河均属武清县所辖)所以对这些村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