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乡贤采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97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乡贤采撷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208-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地区的乡贤,其中包括了一代名儒——王猩酋、兴学先贤——陈仙樵、破产办学的高蓝田、建校兴学的李子嘉等。
关键词: 武清区 人物 乡贤

内容

一、一代名儒——王猩酋
  王猩酋(1876年~1948年)本名文桂,字声秋,中年易字星球,晚年更用猩酋,别号净饭王、石器猿人。11岁入塾,一年读完《四书》,13岁读《尚书》。20岁(1896年)赴天津县参加统考,统考者1500人,星球名列第九。先生从年轻时就热心教育事业,腾出自家房院设私塾,历时40余载。提倡有教无类,重在养德。富家子弟必交重金,贫家孩子减免学费。
  先生文笔洒脱豪放,先声夺人。20年代初期,已蜚声京津文坛。《京津汉文泰晤士报》副刊《快哉亭》刊登他多篇痛击时弊、抨击军阀、很有影响的文章;天津《评报》、《星期报》,几乎每期都刊他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在专栏发表的《谐铎》68篇、《随笔》71篇、《文苑》89篇、《小言》112篇、还有几百篇《琐言》。从1926年11月至1931年7月,先生应天津学界名流严范孙、林墨青主办的《存社》之邀,参加征文28次,先生名列榜首的文章15篇,第二名的7篇,被严范孙、林墨青推崇为“百怪之灵,毫端涌现”、“天赋器材,不由人力”、“放笔直干,辟易千人”。
  1937年日本侵华,先生痛心疾首,挥笔作诗痛斥日军暴行。一次,日本人猪子水仙慕名造访,作《樱花诗》以炫耀日本文明。王猩酋便以窗外盛开的玫瑰花吟诗回敬:
  新晴玫瑰吐奇葩,开遍中原千万家;
  借问此中香意味,何如东国紫樱花。
  借此讽喻日本的狼子野心。伪县知事王文琳迁任,地方豪绅吹捧颂扬,有人请王猩酋先生书匾送行,王挥笔题了四个大字“雍奴思寇”,雍奴是武清县的旧称,思寇原意是思念东汉初的武清一位名宦——寇恂。此匾是痛恨贼寇之意,借以讥讽王文琳充当汉奸的丑行。1945年王庆坨第一次解放,王猩酋奋笔疾书《八路军赞歌》;1948年王庆坨二次解放,王猩酋送孙子孙女参军后,鼓励他们渡江南下。
  王猩酋尤喜玩赏雨花石,数十年不懈。藏石五百余枚,撰《雨花石子记》一书,详记每块雨花石,并咏诗赞之,1943年被《中国史迹风土丛书》刊登。该书对现代雨花石的收藏、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猩酋与张轮远、许问石三人,被称为“石坛三杰”,誉为中国的“南许、北张、天津王”。其中“天津王”便是王猩酋。“北张”指张轮远,王猩酋的弟子,著有《万石斋石谱》,也是王庆坨人。王猩酋在《玩雨花石》一诗中写道:
  雨花色相耀神州,富贵山林任意求;
  世界正愁人太满,我先钻入石中游。
  猩酋先生倡素食,主薄葬,撰有《薄葬说》,亲手编织准备装殓自己的柳条筐,叮嘱家人,自己死后只穿小褂,放入柳条筐内,四人抬着埋之即可,并附小诗一首:
  吾将后事巧安排,千古独创柳编材;
  自顾自怜边自吊,省得临终盼不来。
  王猩酋工书画,善考据,著有《大禹九鼎所在考》、《化淳帖考证》等。先生逝世后,他的学生从历年发表的诗文中选出诗143首,文160篇,编辑出版《猩酋老人诗文选》和《雨花石子记》两部专著传世。
  二、兴学先贤——陈仙樵
  陈仙樵 杨村人(1876年~1944年)名咏升,字仙樵。早年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回乡后,见到杨村只有几家私塾,决心兴办一所以传授现代文化知识为主的学校。此举获得了本镇进步人士的支持,得到了财势颇大的郝瑞符先生的赞助,在郝氏家塾的旧址建起第一所革新学堂。陈先生自兼教师,以英文、汉文、数学、修身等新文化知识为教材,严格督导学生按时完成学业。后在先生的倡导下,扩充了杨村河东三义庙总校(今杨村四小);不久,在河西关帝庙建起第一初等小学;河东菩萨庙建起第二初等小学;河西天齐庙建起第三初等小学;1920年前后,在《新天津报》主编刘髯公赞助下,又建起杨村第一所清真小学,随后又办起了第五初等小学。1916年武清县曾在县城举行统考观摩会,杨村各小学十余人赴县城会考,均获优等成绩。县教育科表彰杨村总校为“杨村模范小学校”。
  杨村模范小学培养的学生成才者数不胜数,仅提几个可见一斑:
  沈增笏(hù)留学美国,就读米西干矿冶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开滦矿务局总局工程师。
  陈同燮(xiè)、陈同度 兄弟双双留学美国,陈同燮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北师大教授;陈同度于色提米尔大学毕业,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理化系主任,天津医学院化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主任。
  杜建时 留学美国雷文沃兹军事学院攻读炮兵学专业,毕业后又考入加州大学学习国际政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抗日战争,协助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薛岳指挥武汉、长沙战役,取得了胜利。升任蒋介石侍从室中将参谋、国民政府中将参军。日寇投降后,首任天津特别市市长。解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李长哲、杜赓甡(shen) 东渡日本留学,李长哲攻读海关管理学。回国后,任上海海关税务司之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海关总署货物承运处处长。杜赓甡毕业于日本千叶县高等园艺学院。旅居加拿大后,在渥太华一家农场任农艺师。
  杜建初 唐山交通大学毕业,桥梁建筑专家,曾任武汉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
  沈光苾 留学美国金卡尼基大学,攻读钢铁制造专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为新中国钢铁制造专家。
  此外还有邰光谟,北洋大学理工系毕业,电器专家;杜鸿春,北京交通大学毕业,无线电专家;杜庚林,清华大学内燃机系毕业,后任南京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陈乐山、陈宗德,北京大学毕业,陈乐山任首都钢铁厂发电厂工程师;陈宗德任山东某保密厂工程师;杜国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后任山东大学教授。
  三、破产办学的高蓝田
  高蓝田 (1877年~1944年),原名高玉丰,号蓝田。清·光绪31年(1905年)考中武秀才。黄花店镇甄家营村开明士绅。受时代变革的影响,为培养本村子弟,于1912年,卖掉家中40亩良田,创办“甄家营国民初级小学”。在办学最困难时,地卖不出去,两块银元买一石玉米,高玉丰竟借600银元的高利贷坚持给教师发薪水,支付学校一切费用。学生由16名增加到100多名。1917年,该校首届高小毕业生7人考入南开中学;多名学生南开中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考入北京各大学成了国家栋梁之材。仅举高蓝田供养子女读书成才的事例,可见其对社会的贡献。
  长子高尚仁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毕业后任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主任干事。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青年会组织了“北平抗日伤兵俱乐部”,高尚仁任主任,接待东北伤病的士兵和流亡学生。他常在《北平青年周刊》发表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精神。1946年公费赴美国留学考察。解放后,任北京青年会总干事、政协北京市委员、全国教会“三自”革新运动委员。1963年担任北京青年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1993年逝世,享年94岁。
  次子高尚武 本村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基督教会办的私立萃文高中,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1937年平津沦陷,经北京青年会介绍,到西安英国大使馆当译员。抗战胜利后,到上海英商洋碱公司任秘书主任。1955年,英商洋碱公司被人民政府接管,高尚武在肃反运动中受到政治审查,后被平反,恢复工作。1998年去世,享年96岁。
  三子高尚农 1930年清华大学农校毕业(相当中专),到“华洋义赈总会”工作。1931年调上海华洋义赈会分会,办理长江四省水灾农赈。1934年任华北合作委员会课长。1940年赴成都经营模范牛奶场和中央科学玻璃制造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将两个企业合并,成立精诚公司,任总经理代董事长。解放后,高尚农将公司经营权交给人民政府,自己在四川成都创办第一家“猫狗医院”,后改为“龙江宠物诊所”。1995年捐资一万元,支持七弟高尚先在家乡甄营小学以家父的名义建立“高蓝田奖学金”。2003年去世,享年96岁。
  四子高尚礼 中学毕业后,16岁在火车上当车僮(服务员);1933年在北京开办“礼记徽章局”,做各式各样的纪念章。1937年抗战爆发,在抗日军人服务部工作;1945年筹建三哥办的精诚公司北平分公司;解放后,任北京力生工厂统计员,直到退休。1996年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五子高尚信 高中毕业于北京私立育英中学,七七事变后,考入成都黄埔军校十五期培训班,毕业后转入成都华西大学西语系学习。日本投降后,任南京政府外交部专员、兼外交部驻沪办事处交际股股长。解放前夕到香港,后转到美国,入美国籍后,改名高凌白。任美国加州大学一级教授。1979年偕夫人周敏生回国探亲。支持七弟高尚先在家乡甄营小学建立“高蓝田先生奖学金”。1999年逝世,享年83岁
  七子高尚先 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4岁考入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三基中学读书;1946年考入辅仁大学社会系。1948年任甄营村小学校长。1952年调杨村中学任教;1964年受到政治迫害,达十年之久。1975年平反,1978年退休。1984年当选武清县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武清县三胞亲属联合养蜂学校”;同年创办“武清县养蜂协会”,当选理事长;1989年筹办“天津市养蜂协会联合会”,当选会长;2001年,当选天津市侨联、侨眷代表;2001年获天津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先进个人奖;2002年获武清区政协“十佳委员”称号。2006年,获武清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天津市“文明市民”称号。
  四、建校兴学的李子嘉
  李子嘉 大孟庄镇亭上村人(1885年~1969年),原名李芳华,号子嘉,开明地主。热心办学,惠泽乡里。20世纪30年代,在自家办专馆,变卖田产鼓励子女上学,让两个儿媳也入学读书,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常说:“给孩子留下千间房、万顷地,不如让他们多念书,长能耐。”七七事变前,李子嘉当选村长,主张扒本村大庙盖学堂,号召村里孩子读书。七七事变后,当选伪大乡长仍热心办教育,在大押虎寨村扒庙捐款建中心小学。1940年担任河西务二区区长,千方百计筹资捐款,为河西务完全小学扩建4栋教室(即今河西务高中前身)。不久天津津海道(相当于今天的地区专署)批准在武清县建初等师范学校(今天天津师范大学杨村分校前身),日伪县长柳世平提举李子嘉任工程处处长,主持建校工作。没有工资,也没有生活补贴。李子嘉坚守在建校工地上。建房资金缺口较大,李子嘉四处奔波,到各乡请求支援,一年后,杨村师范学校竣工。日本投降后,年已花甲的李子嘉卖掉自家的田地,为不足百户的本村建一所拥有四个教室、两间办公室的小学校。本村小学培养出多名成才学生,仅举其亲属中的几例:
  李彬 李子嘉长子,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受业于司徒雷登先生。毕业后被选送南京陆军大学,专修兵工专业。抗战爆发,赴重庆、西安,任炮弹厂厂长,成为国内知名的炸药专家,有专著出版。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时期,调到沈阳兵工厂,任总工程师,主持赶制地雷、手榴弹、炸药包,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嘉奖。朝鲜停战后,创办全国第一所兵工学校——五机部第一机器制造学校,首任校长,行政9级,执教终身。
  李朴 李子嘉三子,建国前武清师范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政治系。毕业后,分配到坦克一师任体育指导员,转业后在廊坊师范任教。退休后常住北京。
  李璞 李子嘉四子,1928年生,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医学遗传学研究,涉及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阴茎癌、结肠癌等人类多发恶性肿瘤,为我国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主编的《医学遗传学》成为全国医学遗传学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教材。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才,到2005年他指导培养23位医学博士生、63位医学硕士生。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常委;2001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水稻专家袁隆平等同志,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和奖励。2006年,78岁的李璞先生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陈兰生 李子嘉四儿媳,清华大学毕业,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麻醉专家。
  李淑芬 李子嘉女儿。大连医学院毕业,现为唐山煤矿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知名解剖专家。
  罗炳令 李子嘉外甥,1924年生,1947年武清师范毕业。同年考入华北大学,毕业后,随刘邓大军南下,为接收地方政权的先遣干部,1950年到西康,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工作。后任《成都日报》编辑、记者,党总支书记;文革后任冶金局专职纪检书记。1986年离休,副地厅级待遇。
  五、富有民族气节的刘髯公
  刘髯公(1893年~1938年)字仲儒,号髯公。杨村七街人,回族。少年家贫,青年时为清末新军士兵。一天在车站偶然拾到一个公文包,他四处寻找失主,是法国使馆一位武官不慎遗失的。物归原主,武官很感激,问起他的身世,得知他通晓文墨,便留他在使馆当一名文书,后调他到天津法租界办事处任侦探长。1923年离开办事处,与段桐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所办报纸以“平民化”、敢说话为准则。为了适合平民读者的口味,试行“评书上报”,以整版篇幅连载《三侠剑》等长篇评书,销路逐渐扩大,每期发行5万份,除本市外,远销东北、西北各地。后陆续增添了《新天津晚报》、《文艺报》(三日刊)、《新天津画报》(周刊)、《新人月刊》等共六种报刊,增加报社人员,设立私家电台,办新闻函授学校。
  刘髯公,性豪爽,乐善好施。尤喜爱京剧,攻老生唱腔,曾多次与京剧名角张遏云等在法租界的“春和大戏院”(今工人剧场)同台演出,被誉为津门名票。他关心家乡教育,在老家杨村七街自家宅院办起第一所清真小学。还出资举办杨村全镇学生演讲比赛会,捐款奖励优秀学生。家乡清真寺被雷击,后殿烧毁,刘髯公带头捐资修缮。家乡发大水,他捐资6万大洋帮助乡民修建排水涵洞。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刘髯公义愤填膺,通过《新天津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抢先报道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冯占海及上海陆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抗日事迹,痛斥不抵抗主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很快沦陷,刘髯公主办的《新天津报》发号外,向读者告别:“本报决不为日本人所利用。”日本特务大为恼火,对刘髯公采取各种威胁利诱手段,逼他让《新天津报》复刊,他严词拒绝。日伪政府官员请他参加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筹备会,他拒不赴会,把送通知的人痛骂一顿。
  一天,他听家人说,东天仙戏院(今民主剧场)门前有一两千难民正在雨中淋着,无处躲避。刘髯公立即给东天仙戏院产权人打电话,提出让难民暂住进戏院,由自己支付房租。
  刘髯公拒不恢复《新天津报》,日本人对他下了毒手,派特务跟踪。一天,他乘车行至万国桥(今解放桥)时,一群特务拦住汽车,将他逮捕。在刑讯室刘髯公用咒骂回答鬼子的审问。还唱出高亢悲壮的京戏倾诉满腔怒火。鬼子打他、摔他,他仍不停地骂、唱,“我纵然为国家尽忠死……也落个青史名标万古美名传。”
  原报馆一名记者化装成刘髯公的家人去监狱探望他,有这样的记载:“黑屋子有五六平米,有二个榻榻米(草垫子),一只尿桶。刘髯公蜷曲身子侧卧在榻榻米上,衣服褴褛,乱发长须,如南市乞丐。细看时,裤腿有血污,并粘附在伤口上,稍动就牵动皮肉,看样子极为疼痛,不觉为之毛骨悚然。但看他的眼睛,仍充满仇恨和坚定的目光。他对记者说:“我深受这般磨难,你须把国家的屈辱、百姓的涂炭,原原本本写成信史,留给后人。”
  三个月后,日本特务派汉奸到刘髯公家,声称只要劝刘髯公答应恢复《新天津报》,立即放他回家。其弟去监狱见哥哥,听哥哥骂不绝口,未敢劝说。后刘髯公病情加重,家人及亲友四处取保,终以保外就医为名,把刘髯公接回家。刘髯公躺在炕上,对前来看他的报馆同仁说:“《新天津报》决不能再出版了,大家另觅出路吧!千万别忘咱们是中国人。”说着又哼唱那句唱词:“我纵然为国家尽忠死……”家人拦他也拦不住。刘髯公在病榻上煎熬了五个月,临终前还在叮嘱家人:“不要把《新天津报》拱手送给日本人……”说完,又用微弱的声音唱:“我……为国家……尽忠……最后几个字没吐出来就闭上了眼睛,年仅45岁,葬于杨村回民墓地。
  (杜宝江、杜继芳供稿)
  六、抗日英雄韩斌奎
  韩斌奎 (1922年~1945年)河西务上刘庄人,从小家境贫困,12岁当药店小伙计,15岁在国民党29军38师独立旅当上一名电话兵。1937年抗战爆发,独立旅奉命留北平(北京)维持秩序,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独立旅被迫缴械。韩斌奎非常气愤,和连长趁道路还没有完全被封锁之机,逃出北平,到天津北郊找到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编入29军张自忠军长部下的38师,后随部队参加了蚌埠、临沂战役。1941年韩斌奎被部队保送到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八分校受训,194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第33集团军第59军参谋处任中尉见习参谋,后调到暂编第53师2团7连任连长。
  不久,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韩斌奎所在的53师新兵多,装备差,是全军战斗力较弱的一个师,而敌人的攻击重点就选择在这个薄弱的环节上。韩斌奎接到作战命令之后,作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全连官兵都给家中写了遗书。1945年1月,著名的南漳战役打响,韩斌奎率七连据守在交通要道李家盘当附近。战斗一开始,日军用炮火猛轰七连阵地,韩斌奎只留监视哨监视日军行动,战斗员都在工事内隐蔽。待敌步兵逼近距阵地前沿50米左右时,韩斌奎命令全线还击,连续击退日军三次冲锋。敌人转而向该连左翼8连阵地冲锋,韩斌奎抽调部分火力支援8连,战斗持续了3个多小时。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再次组织冲锋,8连阵地终被突破。7连岌岌可危。正当韩斌奎再次组织全线反击时,狡猾的敌军已迂回到7连的背后,7连背腹受敌,情况十分危急。韩斌奎对官兵喊:“人在阵地在,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就要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投光了,韩斌奎命令全连战士上刺刀,他大吼一声跳出战壕,率全连官兵与鬼子展开了白刃战。终因敌众我寡,韩斌奎和全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由于7连顽强阻击,为该师重新部署兵力赢得了时间,师部及直属部队得以安全转移。为下一个战役争取了主动。
  在这次阻击战中,韩斌奎派通讯员张振兴去后方送遗书,成了全连唯一的幸存者。韩斌奎在写给妻子李璞贞的遗书中说:“保国为民是军人的天职,现在国恨家仇集于一身,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为国献身是我从军以来就下了决心的。这一次作战可能如愿以偿,今派张振兴送去最后一次生活费30元,希望见信后不要过于悲伤。我一旦在战场上牺牲了,请求你代我好好侍候年迈的父母,把儿子(3岁)韩义华拉扯成人。”妻子看后痛不欲生,很快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怀着对日本侵略军的无比仇恨,悬梁自尽。1945年7月,国民党29军在南漳县城为韩斌奎夫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选自《河西务镇志》蓝本。(原载天津图书馆《抗战纪事·人物》)
  小知识 农村院落规制法的由来
  人类的祖先,最早在天然洞穴栖身。《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事,人少而禽兽多,人不能胜禽兽虫蛇。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后来,先人学会制作工具,建造遮风避雨的棚舍,四面有半地下墙壁,上有茅草屋顶。后来人们掌握了制陶技术,出现了瓦当,用于宫殿建造。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烧制瓦当工艺。秦汉时期民间烧制砖瓦比较普遍,故有“秦砖汉瓦”之说。考古发现,高村乡兰城村就曾出土战国及汉代瓦窑遗址多处。
  房屋的构造及院落布局没有一定的规制。宋代,朝廷在《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殿阁、堂屋、厅屋、门楼、散屋、亭榭、廊屋、营房等各种等级、类别建筑物的营造法式,讲究建造“门礅鼓”、“八字墙”、“飞檐翘角”、“五脊六兽”等砖瓦房,城堡式的深宅大院,平民百姓的平房。院落规制为四合院、三合院。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猩酋
相关人物
杨村人
相关人物
沈增笏
相关人物
陈同燮
相关人物
陈同度
相关人物
杜建时
相关人物
李长哲
相关人物
杜赓甡
相关人物
杜建初
相关人物
沈光苾
相关人物
高蓝田
相关人物
高尚仁
相关人物
高尚武
相关人物
高尚农
相关人物
高尚礼
相关人物
高尚信
相关人物
高尚先
相关人物
李子嘉
相关人物
李彬
相关人物
李朴
相关人物
李璞
相关人物
陈兰生
相关人物
李淑芬
相关人物
罗炳令
相关人物
刘髯公
相关人物
韩斌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玫瑰花吟
相关作品
玩雨花石
相关作品
薄葬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