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京城建设带动村落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62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京城建设带动村落发展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
页码: 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时期大运河对武清县沿河村落的促进作用,以及一些村落的形成和命名的由来。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城需要大量建筑材料,需要从南方经大运河浮运京城,存放在距离京城较近的运河两岸,于是岸边出现了砖厂、木厂等村落。还有一些村落是因为在河道旁设置墩台、浅铺等设施而形成的,如瓦屋、沙河、王甫村、三里浅村等。这些村落的命名多是因为其地理位置、聚居人群或历史背景而来。
关键词: 大运河 京城建设 村落发展

内容

武清县,得大运河之利。自元代以来,漕运促进了沿河村落河西务、大孟庄、蒙村、北蔡村、南蔡村、杨村、老米店等村落的发展。明代随着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城,所需砖、瓦、木、竹等建筑材料,需从南方经大运河浮运京城,但又不能都运进京城堆放,需要存放在距离京城较近的运河两岸。于是岸边出现砖厂、木厂等村落。
  砖厂村 南蔡村镇辖。明朝初年,山东临清是生产“贡砖”的基地,朝廷派大员到此掌管。凡进京的船只,每船必须携带用黄纸封好的贡砖20块~40块。这些贡砖一部分须卸在南蔡村北5里许的北运河西岸。朝廷命一位程姓皇亲携家眷看守。这里逐渐演变成村落,取名砖厂村。
  木厂村 河西务镇辖。明永乐初年,负责筹建北京皇城的官员,赴江南各省购买木材,经大运河向京城浮运。木材在河中漂流,运到河西务附近停放在岸边,朝廷派人看守。日积月累,这里便成了巨大的木场,后演变成村落,称木厂村。
  蒙村 大良镇辖。元代,北运河岸边的大码头。集中居住蒙古人的聚落,故名。明代京城大兴土木,来往船只多在此停泊,存储建筑材料及各类货物,村中赵姓建城堡式的庄园,又称蒙村城。
  瓦屋、沙河、王甫村落的形成 辽金时期出现的聚落。明代,为保北运河汛期航运畅通,河道总督在武清县境内的运河岸边设墩台十座(每十里设一个),一瓦屋、二沙河、三张庄、四王庄、五王家甫、六蔡村、七韩家营、八顿邱、九黄庄、十老米店。每墩台驻汛兵5名,昼夜巡查,发现汛情,在墩台上点火报警。十个墩台驻地逐渐发展成村落。
  三里浅 南蔡村镇辖。治河总督在漕船容易搁浅的河道旁,设置浅铺”,由当地官员驻守。为及时疏通河中淤浅的泥沙,招募浅夫(通纤夫)进行疏通,帮助拉船。康熙皇帝有“春末浅夫忙用力”的诗句。三里浅村就是由浅铺发展起来的村落。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砖厂村
相关专题
木厂村
相关专题
蒙村
相关专题
三里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