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多民大迁徙的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多民大迁徙的背景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119-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克元大都(北京),并在此设立北平府。由于连年战争,武清及其他州县已经地旷人稀,百姓寥寥无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强抗御蒙古贵族势力卷土重来的实力,明廷决定向北平地区移民。其中,山后移民迁入京城是将战乱期间藏匿于北京燕山后面的遗民迁移到北平城里或周边地区,予以安置。徐达共迁移了约十万余户,50余万人。
关键词: 明朝 武清村落 迁徙背景

内容

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同年七月,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以摧枯拉朽之势,沿大运河征战元军至河西务,大将郭英首战元军告捷。八月,元顺帝北逃,明军攻克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命令徐达将大都改名北平,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尔后,明廷以北平为基地,继续西征、北伐,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冯胜、蓝玉、李文忠等名将都曾镇守北平,练兵振旅,领军征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封四子朱棣(dì)为燕王,派到北平负起节制诸将、练兵北伐的重任。经过前后二十年的用兵,元顺帝逃到西北大沙漠地区。山海关外的辽东平原,被明军占领,设置许多卫所,屯驻大批官兵,维护北平地区的安全。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武清及其他州县已经地旷人稀,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除征战戍守的军户之外,百姓已经寥寥无几。洪武十八年,徐达上疏:“北平各卫之将校士卒,凡十有七,总计将士十万五千四百七十一人”。据有关学者研究,北平城市服役人口仅有3300户,11500人,武清县为1327户,5308口人。北平作为明廷重要的军事基地,如此稀少的人口,不适应形势需要。应向北平地区移民,尽快充实该地区人口,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强抗御蒙古贵族势力卷土重来的实力。遂采取了规模浩大的向北平地区移民的举措。
  山后移民迁入京城即把战乱期间藏匿于北京燕山后面的遗民迁移到北平城里或周边地区,予以安置。洪武四年三月,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奏:(北平)山后顺宁等州之民,密弥虏境,随已召集来归,未见安土乐生,恐其久后离散。以令都指挥使潘敬、左傅、高显迁移顺宁、宜兴州沿边之民,皆入北平州县屯戍。仍以其旧部将校抚绥安辑之。计户17274户,93878人。同年六月,徐达“以沙漠既平,徙山后之民35800户,197027人,散处卫府,户籍为军者给予粮,户籍为民者给田以耕。”凡以降而内迁者34560户,人口185132人。
  逃散民户安置民屯元大都被大火焚烧,城里人仓皇出逃。明军抓捕到逃散户2240户,11895人。
  徐达又移沙漠移民32860户,在北平府管辖之地屯田,凡置屯254,开田1343顷。武清县安置15屯,2031户,万余人口。
  洪武四、五年间,山后移民内徙者约有十万余户,50余万人。这些内徙的山后移民及逃散户所形成的新村新屯,由于与元代屯田分布的村落相交错,与后来永乐年间军队屯田、移民屯田相混淆,究竟是今天的哪些村落,已无法理清。武清所置的十五个屯,也难以一一指出。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明弘治十五年,将全县原额三十个里,归并为十五个里屯。现登录部分如下:
  坊一里屯:白古屯、大王古庄、高村等村;坊二里屯:太子务、前屯等村;坊三里屯:张桐营、张家标垡、南宫等村;邱家庄里屯:东马坊、邱家庄、鸦虎寨等村;河西务里屯:河西务、东柏、庄头等村;崔一里屯:崔黄口、北蔡村、大良等村;崔二里屯:大黄堡、上马台、拾棉庄等村;崔五里屯:苏家楼、狮子港、李千户庄等村;灰锅口里屯:灰锅口、聂家庄、城儿上等村;赵甫庄里屯:王庆坨、汊沽港、黄庄等村;鱼市庄里屯:鱼市庄、鱼坝口、陈家嘴等村;石家(各)庄里屯:皇后殿、石家庄、青坨等村;尹儿湾(北仓)里屯:包括大直沽等村;坊市屯里屯:草茨、北旺、象市屯、枣林庄等村。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