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幼庄、县毫、务(府)村落的出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4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幼庄、县毫、务(府)村落的出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朝实行屯田制度,设立奥鲁官负责管理家小、辎重和留在后方的家属、孩子和伤残者的老营和幼营。大孟庄镇的小幼庄是在幼营聚落遗址上演变而来。同时,元朝在县以下设壕寨官,负责村落水利建设,规划指导百姓挖堑(沟)排涝或引水灌田,人们俗称堑壕官。居住过“堑壕官”的村始称堑壕村,后讹传为线毫村或县豪,如崔黄口镇的县豪村。而元代百户以下的村落称“务”,屯田的蒙古人把屯田村称“务”,即“府”的意思,出现了“务”、“府”不分的村落,并在前面加上姓氏,如大良镇的刘家务(府)、安家务(府),崔黄口镇的周家务(府),东马圈镇的田家务(府)等。
关键词: 村落 武清区 元代

内容

据《元史·志第三十二》载:屯田的各千户所设奥鲁官。奥鲁,蒙古语,管理家小、辎重的官员。各千户、百户的军卒出征后,留在后方的家属,老人、孩子、伤残者,无人照料,奥鲁官就负责把他们集中起来组成老营和幼营。幼营中未成年的孩子要接受骑马、射箭等军事训练。依据史料确认,大孟庄镇的小幼庄是在幼营聚落遗址上演变而来。清末民初,随着幼庄村的发展、扩大,又分出前幼庄、后幼庄。
  元朝在县以下设壕寨官,从九品,掌管村落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各村落百姓挖堑(沟)排涝或引水灌田,人们俗称堑壕官。居住过“堑壕官”的村始称堑壕村,后讹传为线毫村或县豪,如崔黄口镇的县豪村。清末民初,随着村落的不断扩大,分出南线毫、北线毫两个村。
  元代百户以下的村落称“务”,元代的“务”不同于宋朝的“务关,务场”,非贸易市场和榷税的场所。元代屯田时期,采取蒙古人领户分封制,除百户、千户外,百户以下屯田的村落,领户的蒙古人为炫耀自己的门庭、权势,把屯田村称“务”,即“府”的意思。蒙古人说话“务”、“府”不分,于是出现了“务”、“府”不分的村落,并在前面加上姓氏。如大良镇的刘家务(府)、安家务(府),崔黄口镇的周家务(府),东马圈镇的田家务(府)等。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