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因俗而治,经济较快恢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2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因俗而治,经济较快恢复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燕京在宋朝成为了一个与辽朝交往的友好城市,为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中心地。辽朝在统治汉地时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采取了双轨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差异。辽朝还减轻了农民负担,实行土地私有制,保护农民的土地和自由身份。辽朝也注重改进生产工具,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总的来说,辽朝在燕京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富庶稳定的地区。
关键词: 燕京 地方经济 文化交流

内容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官职)赵匡胤在陈桥驿站(今开封北)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宋王朝曾发动三次大规模攻打辽朝的战争,企图统一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宋与辽以河北省白沟为界,签订“澶渊之盟”,相互称兄道弟,宋为兄,辽为弟。按盟约规定,每年宋兄须向辽弟送上10万两白银、20万匹绸缎,否则刀兵相见。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固然是个屈辱,但给双方带来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燕京从一个进攻中原的军事前哨变为一个与宋朝交往的友好城市,开启了一个新的和平发展时期。此后,燕京为宋、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后来金代上升为正式都城奠定了基础。
  一、辽朝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辽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在其境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在建国初期,以契丹、奚族为主的中心地区,正迅速摆脱原始社会状态,很快建立起完善的奴隶制度;而在辽朝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长期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状态。燕云十六州归属契丹管辖之后,统治者又面临早已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面对这种复杂的国情,辽朝并没有强行划一,而是区别情况,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样,便大大减少了汉人的反抗情绪,也避免出现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曲折。比起历史上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契丹族是一个比较适应新情况,善于学习、善于机变的民族。
  契丹统治者为统治汉地,建立起两套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实行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的双轨官制。北面官管理广大草原和牧民,采取宫帐部族制度,边远地区则划为“属国”。汉地基本沿袭唐朝管理制度,称为南面官制。设道、州、县,武清县隶属于南京道。
  契丹占领汉地初期,由于不熟悉中原情况,多用汉人充任留守官员,“以汉人治汉地”。但到中后期,契丹人充当留守的官员明显增多,这反映了契丹人逐步汉化的过程。据《辽史》、《资治通鉴》等不完全记载,所占京畿地区留守三十位官员,其中,汉人十一,契丹十九。在这些契丹人中,大多出身于皇族和侯族,不少人对汉文化已达到娴熟地步。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耶律休哥、萧孝穆、耶律仁先等。圣宗即位,主持朝政的萧太后派休哥到南京,劝农桑,均徭役,统一藩、汉法律,令民休养生息,使这一地区出现空前的稳定,受到汉人拥护。
  二、减轻农民负担 奖励百姓开垦荒地,免服役七年。圣宗皇帝下诏疏浚河道,免除挖河百姓当年赋税;令各州县劝农,赐贫户耕牛;免除两种农业税,鼓励民间植树,禁止军队和官府非时放牧。对一河之隔的宋朝宣布不首先挑起事端。宋朝也做出友好姿态,如有契丹牛羊过境,官府帮助送还辽境。友好相处对保障经济稳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辽境盐业生产成果显著,武清县及海河以北的地区,是产盐的重要地区。行政区划为南京析津府。会同元年(938年),朝廷以武清县东北部的孙村为中心析出香河县,又于孙村东南部的新仓(今宝坻县城)设置榷盐院。因榷盐院附近有一条小河,水中荷花、菱角丰茂,掬水饮之微香,故名香河。
  武清盐业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业、造船业的发展。当时海河航运受阻,流经这里的鲍丘河(今北运河一段)为燕京的水上门户。萧太后带兵南下伐宋多经这条河道。《宝坻广济寺碑》记载,这里设置有“提点造船”、“监督海行舟船”等官职,“云屯四海之行商,雾集百城之常货”,一派商务繁忙景象,已是富庶之地。武清县辖区(含今天津河北区、北辰区)已超过一万户,人丁5万余。至今仍保留很多称“盐屯”、“碱厂”的村庄,如大良镇的碱土庄、南盐庄,大黄堡乡的苦盐坨(今普贤坨),大碱厂镇的杨碱厂及高村乡的碱厂村等,多是辽代熬盐兴起的聚落。
  三、土地制度 土地分为官田、营田和私田。营田实际上也是官田的一种。营田由差役耕种,以供军需。私田属农民私有,纳税。私田中有地主占有的诸王贵戚和豪酋的土地,还有寺院土地和自耕农土地。辽朝注意保护土地私有权,保护农民的自由身份。这些政策对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防止经济倒退有重要意义。
  四、生产工具的改进 武清区从出土的大量农具证明,辽代已有犁铧、长锄、镰刀、齿轮、铁镐等。有的与现代农具十分接近,生产水平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作物种类也很丰富,水稻、高粱、玉米、小麦、桑、麻、瓜、果等,都有大面积种植。宋人记载:“林木葱茏,鸟鸣于树,湖水清澈,鱼游其间。”果树的种类有桃、李、杏、柿、枣、栗等。武清县出现了桑园、桃园、枣林等村落。
  五、手工业行业增多 武清境内有大片盐碱地,当地出现煮盐业;低洼湿地盛产芦苇,编织业也很兴旺,有苇席、篓,还有柳编业如笸箩、簸箕、笼、筐等产品。
  六、商业贸易繁荣 武清县借三条运粮河优势,沿河村落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河北屯、大口哨、朱家码头、兰城、河西务、杨村、泗村店、齐庄、邱古庄、旧县、黄花店、太子务、定子务、青坨、王庆坨等村落都成了商品的集散地。契丹人运来了牛马羊豕、皮毛筋角、人参药材、瓜子木耳、枣栗木材;宋国转运来经麻绢布、茶糖藤竹、各种农具,以及文房四宝、手工艺品等。
  辽朝建立长达二百多年,与中原相比仍很低下,“学唐比宋”是辽朝的口号和目标。依靠汉族官吏和文人出谋划策,辽朝许多开国元勋是幽燕地区的旧官吏,如康默记、韩知古、韩廷徽、卢文进等。正是他们依照中原地区的经验,帮助阿保机建都城、置官吏、蹈礼仪、定法律,与契丹人一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奴隶制王朝。是他们不断促进北方与中原相互交融,使辽朝进一步向封建制度转化。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匡胤
相关人物
耶律休哥
相关人物
萧孝穆
相关人物
耶律仁先
相关人物
康默记
相关人物
韩知古
相关人物
韩廷徽
相关人物
卢文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