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武清”县名的由来及含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武清”县名的由来及含义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天宝元年,雍奴县更名为武清县,其中“武清”二字的含义为“武功廓清之义”,意为朝廷用军事力量清除匪患,达到“环宇大定、海内清一”的升平盛世。历史上关于“武清”的含义众说纷纭,但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解释。
关键词: 武清 县名由来 含义

内容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武清”的含义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综合起来有四种解释:
  其一、“武功廓清之义”说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郭子章著《郡县释名》载:“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
  自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以来,地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投入了很大力量对武清县名的含义进行多方面的“稽之牒记、质诸故老”。北京图书馆、国子监、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但都未获得可信的诠释。某日,工作人员张洪生先生读《今晚报》副刊“日知录”专栏发现,傅贵九先生的文章《地名研究琐谈》一文,获知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古代地名专著,首推明代的《郡县释名》,作者郭子章(号青螺)。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全书二十六卷,首记两京,次记十三部政使司(省),就府州县地名一一诠释其文意。……《郡县释名》是一部我国古代地名学集大成的著作,不可多得。本书第一次把散见于《一统志》的府、州、县志,各种官修私修史书以及碑铭、墓志、案牍、档册中地名史料搜集起来,汇成一编。全书引用的各种文献资料不下百余种,引书不少今天已经失传,专就保存古代文献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该书梓行后三百年,民国年间,又有吕式斌撰《今县释名》一书问世,对明以后地名变迁续有补纂,但全书只得六卷,仅从采集资料来说,与郭著相比,也实难望其项背。令人惋惜的是,本书传本极少,难得一读。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虽有藏本,但并非完璧,仅存四川、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西、云南、浙江、贵州、广东、广西诸卷,难窥全貌。欣闻该馆缺福建、京师两卷以及卷首序目久为上海图书馆所珍藏……”
  根据傅先生提供的信息,张洪生先生立即与上海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拜托他们帮助查找武清县名含义。该办公室的刘红梅女士专赴上海图书馆调卷查阅,结果在郡县释文北直(隶)卷p5合214页查出:“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图)
  何谓武功廓清?据《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载:“唐天宝元年改全国重复及不稳定县名一百一十处,雍奴县属不稳定县名之一,故更名。”其含义为:雍奴县素为燕赵盛武之地,久为兵燹(xiǎn)所祸,朝廷用军事力量,清除匪患,达到“环宇大定、海内清一”的升平盛世。
  其二、清泉河、清河之说
  查1931年(民国二十年)吕式斌著《今县释名》载:“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水经注,漯水自出南山谓之清泉河,东至雍奴县西入笥沟(三角淀);又云,清河自渤海章武来,东北至泉州,北入滹沱,“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可是后人提出异议:清河、清泉河有“清”无“武”,不能说明武清的含义。
  其三、武盍淀、清淀之说
  1991年版《武清县志》载:唐代,武清(雍奴县)幅员广大,《水经注》云:“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武盍淀之“武”,清淀之“清”,两个字头合为“武清”。这个解释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显而易见此种说法没有出处。
  其四、当代“水域”、“寓意”兼及说
  今人王毅在《武清沿革溯源及城关古城探微》一文中提出:武清之称“名起章武清河,意寓武功廓清”的水域、寓意兼说。他认为,武清前为汉泉州、雍奴二县,而二县之称均源于水,泉州名称所出有记载,但“泉”之义除“钱”即“水”,泉州南面皆薮泽,号称“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所以泉州应是水域,这是泉州之名所由。雍奴之称也始于水。《水经注》载:“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故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泉州入雍奴,二县归一;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雍奴为武清县。
  武清之名也应与水有关,民国吕式斌之说并非杜撰,但人们往往注意了他的“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一句话,认为“有清无武”,而却忽略了他前面所说的“清河自渤海章武来”这句真正阐释武清之名的话,即取章武之“武”、清河之“清”而得名武清。也有专家认为章武之地与武清无关,其实,历史上章武曾是天津的别称,其地当时多沼泽而少村落,且与早期之泉州、雍奴地有交叉,甚至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尚从武清割除县东南140余村归天津县,章武才与武清渐去渐远。清河自河南内黄县南“东北之泉州入滹沱”(即子牙河),可证当时子牙河、清河均在武清县境(泉州)经过。古人习惯于起地名非山即水,深深植入意识之中。
  但雍奴向为幽燕盛武之地,在唐改名武清前即被视为“不稳定州县”,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开元及天宝初的玄宗朝臣希望凭借文治武功威加海内,解除边患内乱。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郭子章《郡县释名》中说:“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意也。”其说略嫌粗糙含混,如果说当时武清的命名既不会丢弃水域这一文化根本因素,又考虑了当时情势下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则两说互为表里,神貌合一,才是武清县名真正文本上的含义。
  基本一致的说法
  2003年,武清区政府为了统一认识,邀请京津冀三省市地理历史专家莅临武清,参加“诠释武清地名研讨会”。专家们对“武功廓清之义”持肯定态度。
  一、认为《郡县释名》成书年代较早(1614年),距武清编纂第一部县志仅有27年,当不会偏离旧志内涵太远。
  二、从雍奴县更名武清县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分析,中央集权与藩镇之间的战争、外族对汉族的入侵掠夺从未停止过。统治者认为,武清已属“不稳定县”,要像太宗那样凭借武功威加海内,以解除边镇之患。在这个背景下,武功廓清的含义十分明了。即用军事方面的功绩激浊扬清,把有害的事物排除净尽,以达“寰宇大定、海内清一”的升平盛世。
  三、从武清比邻的县名来看,永清、文安、宁河、静海,均取清(平)、安、宁、静(靖),企盼本地安定和平。永清县,唐前称武隆县,后更名永清县,意在边塞永远清平。永清与武清之“清”含义暗合。另外,文安、武清文、武相对,显示通过文治、武功达到安定和平的意愿。
  备注:
  据《旧唐书》、《新唐书》的《食货志》载,均田法规定,男丁18岁以上给田一顷,其中20亩为永业田(世袭),其余80亩为口分田。老年、残疾人给田40亩,寡妻妾给田30亩,如是户主另增人丁给20亩。无论老年、残疾、寡妻妾,都是20亩为永业田,其余为口分田。永业田种榆、枣、桑等树木。受田人死后,永业田可由家族继承,口分田归还官府,另行分配。由于均田制的推行,唐初幽州地区农业生产面貌为之一新。贞观年间,唐太宗令于幽州等地建常平仓,粮藏9年,米藏5年,以备荒年和平抑粮价。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子章
相关人物
张洪生
相关人物
傅贵九
相关人物
吕式斌
相关人物
刘红梅
相关人物
王毅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