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0
页码: 5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其中包括了分裂、割据、动荡的社会、太平真君七年,缘何省泉州入雍奴、北魏的门阀世家影响深远、名门望族——阳(杨)球后裔、乡贤采撷等。
关键词: 古代 武清村落 衰败时期

内容

第一节 分裂、割据、动荡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长于统一的时期。在这漫长的三百多年间,武清先后属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东、西晋时期的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除西晋是全国一统王朝外,其余皆为割据政权。
  曹操长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建元黄初,是为魏文帝。三国曹魏时(公元220年~265年)历五帝,计四十六年,武清仍属幽州。根据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记载,幽州统领郡国十二,在今北京附近地区有郡国四,县二十四。武清县尚称泉州、雍奴,属渔阳郡。
  从东汉末至魏初,幽州地区人口锐减。据《北京通史》记载,其南部素称富庶的涿郡,东汉时期,有户十万二千,六十三万余人。至曹魏初期,全郡不过“领户三千,孤寡之家,参居其半”。
  曹魏政权注意发展生产,屯田、安民,开河兴水利,引桑干河(永定河)东支、潞河(北运河)、潮白河,北自(今北京)昌平,东至渔阳郡的潞县、泉州、雍奴各县,润含(浇灌)四五百里,所灌田一万余顷。武清境内河北屯、大良镇、崔黄口一带村庄皆得其利。
  曹魏政权还重视渤海盐业,武清、宝坻、香河、宁河交界处曹魏时皆为盐区,曹操开凿的新河贯穿整个盐区。盐船浮河转输幽州。于是在宝坻县的盐关口、武清县的崔黄口设官征收榷盐税。
  曹魏政权重视边塞安定,曹操击败三郡乌桓后,将乌桓投降的20万军卒、百姓迁徙到中原定居。居住在乌桓北部的鲜卑族乘机南进,寇边为患。曹魏政权以重兵防守。武清(雍奴)县人田豫任防卫乌桓的校尉,此人为官清正廉明,征战有勇有谋,屡次击败号称“十万铁骑”的鲜卑大军。按照魏文帝指示,“广布恩信”,善待投降和被俘的鲜卑官兵,令鲜卑人敬畏。
  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氏灭蜀吞吴,逼魏元帝禅位,自立国号晋,建元泰始,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公元265年~317年)历四帝,计五十二年。统一全国。渔阳郡领十县,泉州、雍奴仍属该郡。十县计有二万九千户,平均每县二千九百户。每户按5口人计,平均每县一万四千五百人。
  西晋后期,地主豪强兼并土地,造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各地暴动时有发生。加之朝廷实行郡国制,封许多皇室成员为王,出镇各地,掌握一方军政大权。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8个郡王骨肉相残,长达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此时中国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南下,在黄河、海河流域兴师攻伐,争夺地盘,史称“五胡闹中原”。后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进入了“十六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公元317年~420年)。其间,中原百姓有的随晋室南迁,也有不少向北方逃亡,还有大批北方异族人口涌进内地。幽燕地区战乱频频,民不聊生,户口南流北徙,武清(泉州、雍奴二县)人口不足东汉时的三分之一。很多村落随着农业生产的破坏和人口迁徙与损耗,而处于更加剧烈的衰落之中。民族的纷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也带来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节 太平真君七年,缘何省泉州入雍奴
  北魏政权是祖居今内蒙古草原上的鲜卑族拓跋部落所建立。公元368年,鲜卑拓跋硅氏登上王位,建国号称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定都平城(大同)。后平定幽州,东灭北燕,西灭北凉,统一中国北方。公元420年,南方刘宋王朝建立,南、北朝时代开始。南朝依次为:宋、齐、梁、陈;北朝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魏初年,由于长期战乱,北方人口损减严重,天兴元年(398年),北魏“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署)百工巧匠十余万口,以充京师”。幽州地区也不例外,“燕土久乱,民户凋敝”。太祖天赐元年(404年),朝廷下诏:“凡各县不满百户者罢之”。于是出现了合并郡县的现象。在这个背景下,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将右北平郡(郡治无终县)并入渔阳郡;泉州县不满百户,并入雍奴县。雍奴县城在今白古屯乡邱古庄。在合并郡县的同时,北魏统治者从辽东等地六个郡迁民三万户到幽州;又从山东省西南部迁民五千家、从济南迁民六千家入河北。这对充实燕、代(大同)地区人口,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鲜卑拓跋氏统治者在镇压各地农民反抗的同时,也采取了抚恤黎民,稳定社会,减轻赋税,休养民力的措施,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具体规定是: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种地之余,种桑树五十棵,枣树五棵,榆树三棵。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以建房屋。各级官吏,分给公田,(州)刺史十五顷,(郡)太守十五顷。皇帝下诏: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凡庶民不饲养牲畜者,祭祀祖宗时不得供肉;不耕种田者,祭祀祖宗时不得供食;不种树者,死后不得用棺;不养蚕者衣服不得穿锦帛……这些措施限制了地主豪强肆意兼并土地,使广大农民不分男女贫富,皆有土地耕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魏中期,村落得以恢复,人口有所增加。据《魏书·地理志》载:幽州3郡,有39580户,140936口人。平均每个县约一万人,仍不足东汉时期的四分之一。
  武清境内,确属北魏时期的村落,缺乏可考的依据。北魏中后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多多少少给后人留下了有关村落的某些信息。从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北魏时期的村落遗址也极少。除在兰城遗址发现四座北朝时期的墓葬外,齐庄遗址遗物较为丰富。其他如泗村店、白古屯、邱古庄、高村、城关、东马圈等地也发现北魏时期为数不多的文化遗存。推测北魏时期武清的村落不会超过百个。
  第三节 北魏的门阀世家影响深远
  所谓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门阀世家是汉代出现的。一些世族显贵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文化上具有优势,再彼此通婚联姻,朋比结党,垄断仕途,把持官府,独揽军权,形成一股很强的稳定的社会力量。北魏,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维持并巩固对汉民族的统治达百年之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军事上征服外,文化上融合、政治上协调也是重要原因。统治者看到了汉民族的门阀世家力量的强大,于是,制定很多新举措推动门阀世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时期达到了高峰。
  一、定姓族 孝文帝时期规定:门阀世家要具备三个条件:政治上累世居高官,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文化上具有世代相传的家学家风。当时北魏朝廷官员,具备第一个条件的有少数几个,具备二、三条的寥寥无几。孝文帝诏令: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均由郡令、县令派官员到各地详细核定每一户、每一人的姓氏,不许漏掉一户一人。这样,促使人们认祖归宗,在一定意义上说,缓和了阶级、民族之间的矛盾。
  二、门阀婚姻 孝文帝以范阳郡卢敏、清河郡崔宗伯、荥阳郡郑羲、太原郡王琼四大姓为目标,派人送去绫罗绸缎,选四家秀女进入后宫。四个家庭的老爷、太太自然跟皇上娘娘成了儿女亲家。孝文帝开了门阀婚姻的先例,高官重臣仿效。孝文帝笼络了汉人中大批的名门望族。
  三、文化的隆兴 魏、晋之后,官学已经沦废,文化教育转移到家庭。汉文化对孝文帝产生很大影响,他本人即“雅好读书,手不释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曾向齐国借书,密藏于宫中,抽时间浏览。他让太子学习汉文化。重用从南朝归来的汉族学者。孝文帝传令以礼教教育本族人民,提高鲜卑人的文化素养,“亲讲汉族丧礼于清徽堂”,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隆兴。
  四、谱牒的修撰 一是皇族谱牒,一是大族谱牒。皇族谱牒是历朝皇帝取得正统地位后,设专人管理修撰,以此来炫耀皇族的显赫地位,彪炳其统治的合理性。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就进行了皇族谱牒的修撰。大族谱牒分两种,一是孝文帝派官吏为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大户修谱牒,二是号召汉族各望族修谱牒。朝廷征集几百家谱牒进行表彰。鲜卑贵族逐渐汉化,与汉族名门望族紧密联系,稳定了北魏王朝近百年的统治。门阀世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名门望族——阳(杨)球后裔
  泉州县的阳(杨)球,前面已经作过介绍,其后裔在西晋时期迁到无终县(今蓟县),代表人物阳耽,在鲜卑人统治时期,阳耽受到慕容氏的器重,成为慕容氏政权的谋主,官升至东夷校尉。
  阳耽侄阳裕得到鲜卑人的重用,拜郎中令、中军将军,旋拜上卿,前后历事五主。阳裕“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为朝廷规划城池宫殿,深得皇帝赏识。阳裕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凡士大夫流亡者,莫不经管收葬,存恤孤遗,朝野仰慕。阳裕终年61岁。
  阳耽子阳鹜( ),屡献“安时强国之术”,任“左长史”,东征西战,参谋帷幄。慕容隽临终遗言:“阳士秋(阳鹜字)忠干真固,可托大事。”阳鹜性俭约,常乘敝车瘠马,及死无敛财。
  北魏时期,阳氏家族人丁兴旺,见于史籍记载的达20多人。代表人物有阳尼、阳固、阳休之等。阳尼为孝文帝时人,少好学,博通群籍,被举为国子监祭酒官,后兼幽州中正,出为幽州平北府长史,代渔阳太守。
  阳固亦为阳尼从孙,性倜傥,博览篇籍,有文才。提出“举贤良,黜不肖。轻徭薄赋,修学宫,遵旧章,贵农桑,贱工贾”的主张,被皇帝采纳。后屡作词赋,讽谏时弊,被免官。肃宗即位,阳固复任尚书考功郎、洛阳令、中郎加镇远将军等。阳固居官清廉,家无余财,临终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阳固长子阳休之,历任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朝高官。一生好学不倦,博宗经史,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志》,并行于世。
  阳尼从子阳藻,少孤有雅志,涉猎经史。北魏太和初年举秀才,拜中书博士,转考功郎中,出任建德太守。不久接任宁远将军,领统军,“外防内抚,甚得居边之誉”。后任兖州左将军府长史、瀛州安东府长史。年老归家,病死,朝廷赠“征虏将军、幽州刺史”。
  阳藻之子阳裴,北魏孝庄永安二年(529年),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拜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出任徐州刺史、代东南道行台。乾明元年(560年)拜廷尉卿、迁卫大将军兼都官尚书,行太子少傅。年老,请求还乡未准,卒于位。赠骠骑大将军、北豫州刺史。
  阳氏还有多人任朝廷或地方官吏。直到唐代阳氏后裔仍很兴旺。
  第五节 乡贤采撷
  一、曹魏清官田豫
  田豫,雍奴县兰城人,字国让。年少时胸怀大志,青年投奔刘备,刘备视他为奇才,后因母亲年迈,请求回归故里,刘备挥泪送别。将老母送终后,田豫又投奔公孙瓒,公孙瓒知他谋略多,不容他。渔阳太守鲜于辅知他才华,请他出山,对自己是投奔刘备还是投奔曹操,请田豫出谋划策。田豫称:“最终得天下的是曹氏,应投奔于他。”鲜于辅依他的话去做了,果然受到曹操的赏识。不久,鲜于辅向曹操举荐田豫,田豫充任弋阳太守,屡建军功。田豫在调任南阳太守之前,前任太守已抓捕了五百多名盗窃犯,田豫到任后,训导囚犯,释放回家,囚犯叩头谢恩。随后,田豫带领郡吏劝农屯田,从此,一方百姓富足平安。
  魏文帝初年(公元225年),乌桓侵犯塞北,田豫奉命征战,他有勇有谋,先带三千训练有素的铁骑穷追猛打,后派人在乌桓各部落之间施离间计,乌桓惨败。田豫被封为长乐亭侯。后任汝南太守,加封殄夷将军。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田豫统帅青州军,讨伐公孙渊,在(山东)成山诸岛用少数兵力击败多他两倍的敌军。朝廷加封“震威将军”,兼任并州(太原)刺史。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记,一次鲜卑统治者遣使节通过田豫向魏文帝进贡奇珍异宝,田豫点清件数全部转呈皇上。使节不走,跪在地上说,请避开左右,我有要事相求。田豫示意左右退下,使节从怀中取出30两黄金,说:“知公家贫,特馈赠之,可为家资。”田豫谢绝说:“私遗不入家。”使臣长跪不起。田豫只得张开长袖受之,谢其厚意。使节走后,田豫唤来左右,将黄金送给皇上。魏文帝传旨表彰,赐田豫绢500匹。田豫将一半拿回家用,一半藏在官府。不久鲜卑使节又来拜见田豫,田豫将藏在官府的一半绢赐之。使节尊服。此后双方和好,边塞再无战事。
  田豫一生清贫节俭,为官廉洁。所得朝廷赏赐,多数分给郡县官吏或将士。乡贤、百姓馈赠的礼品,登记入库,百姓无不仰慕他的功德。
  田豫晚年,被召回京城,擢升卫尉。他多次请求还乡,上奏皇帝说:“臣年近古稀,仍占官位,如夜行不休,罪过。”后称病不上朝。卒年八十二岁。
  二、北魏廉吏高闾
  高闾,雍奴县兰城人,字阎士,原名驴,官宦世家。其五世祖高原为晋国的安北将军、上谷郡太守、关中侯。祖父高雅为幽州别驾(官);父亲高洪为陈留王从事中郎,后因子贵,又封赠宁远将军、幽州刺史。高闾少年好学,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一次赶车送祖父到开城,喜闻大学问家崔浩住开城,他将写好的文章送予崔浩,请指教。崔浩看后与其交谈,惊讶他的才华,建议他把名字“驴”改称闾。不久荐举他到朝廷考官,后做了徐州地方官。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拜中书博士,后升迁中侍郎。皇帝诏他商议防御边国胡人进犯之事,他提出要修沃野、怀塑、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长城,以免兵马防守辛劳。又能以逸待劳,击溃敌兵。皇帝称善。对迁都洛阳之事,他向皇帝陈述利弊,帝思虑再三。高闾屡对皇帝重大决策提出很好的建议,很受孝文帝赞许。不久,皇帝把朝廷拟定机密诏令大事交他办理,重要文书、墓志铭、赞颂文辞也出自他的手笔,后又升任尚书中书监,他“廉俭自谨,有良牧之誉”。晚年请求到幽州任职,获准。
  宣武帝继位后,高闾因年迈请求退位,皇帝下诏赐他光禄大夫官职,掌管顾问应对之事,赐金印章、紫绶带。让新任吏部尚书邢峦到他家拜求指教。高闾告老东归时,皇帝为之流泪。下诏赐安车、几杖、马匹、彩衣、布帛等,并有百人相送。北魏景明三年(502年)高闾卒于家中。翌年,朝廷加封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文贞。高闾著文集四十卷传世。
  高闾有子三人,长子元昌袭爵位,官至辽西、博陵二郡太守;次子定殷,中垒将军、渔阳太守,卒赠征虏将军、安州刺史。三子幼,为员外郎,有文才。后因功绩显著,魏孝文帝初年,升为中书令。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