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东汉时期的泉州县、雍奴县治所何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东汉时期的泉州县、雍奴县治所何在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关于海侵后泉州城、雍奴城迁往何处的问题,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德仁务村;另一种说法是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兰城;还有一种说法是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三角淀的王庆坨东9里处。经过考古发现,德仁务村被认为是东汉时期的雍奴城遗址,而邱古庄则被认为是泉州城遗址。
关键词: 东汉时期 泉州县 雍奴县

内容

西汉时期发生海侵,泉州城、雍奴城同时被淹,二县治所迁往何处,曾引起后人争议。
  说法之一,海侵后,泉州治所迁到地处三角淀北部边缘的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武清与通县交界的德仁务村;其二,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兰城。其三,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三角淀——王庆坨东9里许。前两种说法是依据《后汉书》中所说的潞县(今通州)与雍奴县城之间“相距百里”来判断的。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二月,正当刘秀忙于统一中原,四处征战之际,渔阳太守彭宠谋反。泉州县、雍奴县隶属渔阳郡。彭宠在刘秀(光武帝)讨伐王朗时,曾派精锐骑兵参战,帮助转运粮草,从不间断,自觉功大。光武帝却未重用,于是彭宠起了反心。光武帝诏令他去洛阳议事,彭宠借机起兵反叛,带两万兵马围攻蓟城(今北京),住在蓟城的幽州牧(太守)朱浮,写信讽刺彭宠: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了一头脑袋长白毛的小猪,辽东郡守以为与众不同,决定献给朝廷邀赏。不想走到半路,遇到一群全身白毛的小猪……朱浮说:如果把你的功劳放在朝廷上去比,就好像头上长白毛的小猪,你怎能凭仗在渔阳郡的一点点功劳与皇帝结怨呢,好像是用一捧土去堵塞黄河啊。彭宠读罢大怒,立即下令攻打蓟城。此时朱浮已带人马离开蓟城,撤到雍奴县城去了。光武帝得知,派游击将军邓隆去救朱浮。邓隆军队在潞县(今通州),朱浮军队在雍奴县城,相距百里,来不及救助,结果,彭宠大破邓隆军。这本是《后汉书·彭宠传》中记载的一段史实,其中提到了雍奴城与潞县城“相距百里”,这便成了史学家确定雍奴城位置的重要依据。
  1982年5月、1983年3月,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带领北大、中科院、社科院的几位专家两次到兰城村遗址考察。1984年10月,张传玺教授撰写《从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的论文,把东汉时期的雍奴县城确定为兰城村。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教授韩嘉谷、纪烈敏二位先生也倾向于这一观点。为了证实这一观点,1991年10月~1992年10月,由韩、纪二位先生带队,对兰城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钻探和局部挖掘工作,出土了一批战国至东汉末年的文物。证明这里曾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古代聚落。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城址。
  根据潞县与雍奴城“相距百里”的提法,2001年,韩、纪二人又到通县的德仁务村去考察,结果把东汉的雍奴城确定在德仁务。韩嘉谷教授在德仁务村的凉鹰台(大土岗)下面发现古城的东墙及城门,残存城墙长度500米,与汉代县城规制相符,判断,非雍奴县故城莫属。东汉时期泉州、雍奴二县所辖区域包括通州南境165个村庄,德仁务在其内,由此可判断德仁务是东汉时期的雍奴城遗址。
  又据康熙十五年《武清县志》记载:“武清县本古泉州。东汉末移泉州县治于三角淀,改名雍奴。”雍奴城在三角淀的何处?近年考古发现,今白古屯乡邱古庄,位于三角淀的北部边缘,有雍奴故城遗址,村民俗称大台子。(见附录二:考古发现秦、汉时代武清的聚落、墓葬遗址21)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宠
相关人物
张传玺
相关人物
韩嘉谷
相关人物
纪烈敏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84年10月张传...
相关事件
1991年10月~1...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