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汉——武清村落的增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东汉——武清村落的增多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东汉时期武清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东汉时期,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动荡,光武帝刘秀起义,统一中华,建立了东汉王朝。在东汉初期,全国人口仅有二千一百万余人,比西汉中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但到了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已达16070906户,人口50066856口人。东汉时期,社会稳定,农业连年丰收,人口增长较快。武清地区增加了很多新的聚落,其中包括高村乡的田户村、永兴庄、中汉村、大周村、东岗子、后侯上村、里老村、董庄村和台头村等。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村落,如水活铺村、前侯上村、木厂村、羊坊村等。在东汉时期,武清地区的经济和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关键词: 东汉 武清村落 发展

内容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起兵,转战黄河南北,收编绿林军,镇压赤眉军,削平割据,统一中华。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藁城(高邑)即位,是为光武帝。
  汉室光复,史称“东汉”,有国计196年。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二千一百万有余,较之西汉中期,减少近三分之二。东汉经汉明帝、汉章帝两朝三十余年,“天下无战事,务在养民”,社会稳定,农业连年丰收,人口增长较快。到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已达16070906户,人口50066856口人。与西汉盛世相比,户过之而口不及。据《北京通史》记载,渔阳郡领九县,共有68456户,435740口人。其中雍奴、泉州每县7606户,48541口人。渔阳郡平均每平方公里11.5口人,在全国105个县(国)中,居前二十位。人口增多,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渔阳郡太守张堪,利用沽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经境内,开辟稻田80多万亩,劝民植桑麻,种五谷,民以致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证,乐不可支。”泉州、雍奴二县盛产蒲苇,百姓盛行煮盐、捕鱼、苇编,其利颇丰。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河南颖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雍奴县万户百姓奉养其衣食。县城在今邱古庄。据旧县天齐庙东岳行宫碑记载:“东汉封寇恂侯于此,雍奴昔号曰雍阳。”据《毂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可见邱古庄在雍奴薮之北,武清称雍阳即缘于此。
  东汉兴盛时期,武清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聚落,诸如高村乡的田户村、永兴庄、中汉村、大周村、东岗子(牛镇村)、后侯上村、里老村、董庄村、台头村;大王古庄镇的水活铺村、前侯上村;河西务镇的木厂村、羊坊村;白古屯乡的小韩村、屈刘庄、稍子营;下伍旗镇的三百户村;崔黄口镇的辛庄寺村;泗村店镇的窑上村、泗村店村;东蒲洼街的大张庄、大南宫村;黄庄街的东洲村;城关镇的大桃园村。此外,据《汉书·刑法制》:地方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古书中“丘”通“邱”,由“邱”推断,今东蒲洼街的大顿邱、小顿邱村、白古屯乡的邱古庄,亦是秦汉时期形成的聚落。蠡测全县村落近200个。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秀
相关人物
张堪
相关人物
寇恂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