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泉州、雍奴二县的经济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泉州、雍奴二县的经济状况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2
页码: 40-41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西汉时期武清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在西汉初年,战争和人口流动导致城市和村落居民大量散亡,户数只留下十分之二、三。但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开垦耕地也逐步扩大,出现了盛世。到了西汉中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农业耕作也发明了新的技术。泉州、雍奴二县不仅农业、渔盐业、手工业兴旺,工商业、交通也很发达,使得武清的聚落比战国时期增多了,村落的规模明显地扩大了。然而到了西汉晚期,由于土地被地主、豪强兼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难,村落荒芜,人口锐减,出现了暴动和皇权危机。
关键词: 泉州县 雍奴县 经济

内容

西汉初年,连年战火,城市、村落居民散亡,户数只留十分之二、三。后经多年休养生息,人口繁衍,开垦耕地逐步扩大,出现盛世。据《北京历史纲要》载:战国末期,七国人口共计二千万左右。经西汉二百多年,至平帝时,全国人口已达五千九百万以上,约为战国时期的三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这时汉朝户口已达“极盛”时期。全国开垦耕地八亿二千七百多万亩,每人平均占有耕地约十三亩八分。蓟城(今北京)所在的广阳国,领四县,户数20740,人口70658,每县平均5185户,17665口人。武清(含泉州、雍奴二县)隶属的渔阳郡,平均每县5733.5户,22009口人,共计有人口约4.4万。朝廷在两个县城设盐官。两县的制陶业和纺织业较为普遍。
  西汉中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犁铧、镢头、锄、铲、镰刀等已经推广。农业耕作发明了耧播技术。
  《北京通史》记载:蓟城(今北京)东南的雍奴薮,(指雍奴、泉州)盛产鱼盐、蒲苇。同时手工业品、畜牧产品比较丰富,还有来自中原黄、淮流域的丝帛、漆器和糖酒等。蒙古高原、松辽流域以至朝鲜半岛的皮毛筋角、耕牛战马及其他产品,都由官、私商队运到蓟城地区,再从蓟城四散到各县。可见,泉州、雍奴二县不仅农业、渔盐业、手工业兴旺,工商业、交通也很发达。使得武清的聚落比战国时期增多了,村落的规模明显地扩大了。除了泉州城、大宫城、兰城古老聚落繁荣外,杨村、城关、白古屯、高村、大王古庄、河北屯、崔黄口等聚落也相继繁荣起来。
  到西汉晚期,由于土地被地主、豪强肆意兼并,动荡不安的社会持续了百年。广大农民过着“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的苦难生活,村落荒芜,人口锐减。人民受到官府和地主豪强的双重压迫,被迫离开了土地,到处流亡。各地先后发生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西汉皇权摇摇欲坠。出现了“王莽篡位”的历史曲折。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