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秦代——武清聚落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秦代——武清聚落遗址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秦朝时期泉州县与亭上村的历史背景,以及始皇堤与城关镇的相关情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规定了郡县制和乡、亭、里等级别,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东巡海上至碣石的过程中,秦始皇经过了泉州县(武清)一带,为保证安全通行,在当地修建了一条大堤。此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但随着暴政的实施和民众的不满,秦王朝最终灭亡。
关键词: 秦代 武清聚落 遗址

内容

一、泉州县与亭上村
  秦王嬴政(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强盛的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嬴政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秦王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为一级政区,直属中央;燕国原设的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辽东五郡,秦王朝袭之。武清(泉州县、雍奴县)属右北平郡管辖,右北平郡治所在泉州境内的秦城(今宝坻区秦城遗址犹存)。秦王朝规定,万人以上置大县,设县令一人;万人以下置小县,设县丞一人。当时泉州、雍奴不足万人,设县丞一人。近年天津考古专家在宝坻区的秦城遗址发现一颗石印范(见下图),方形,边宽2.2厘米,两面有文字,田字格,有边框,具有秦印特征。两面文字均为篆体,阴面刻:“泉州丞印”,阳面刻:“范阳丞印”,证明泉州县和范阳县属右北平郡管辖,秦城是右北平郡的治所,在今宝坻区“秦城遗址”。
  秦朝规定,县以下设乡、亭、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大率(shuài)(大概)十里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乡设乡长。”今大孟庄镇的“亭上村”、原武清(今安次区)的大长亭村推测在秦代设过亭,管辖十里的聚落。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聚落兰城、大宫城、杨村、河北屯、南蔡村镇韩营村、大良镇后营村,包括香河、大厂、宝坻、宁河等百余个古聚落,在秦初都得到了发展。
  二、始皇堤与城关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新生的秦政权面对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旧六国贵族蠢蠢欲动,谋求复辟;另一方面是北方匈奴(胡人)的南犯。为此,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曾多次东巡海上至碣石,以宣扬武功,威抚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东达燕、齐(今河北、辽宁、山东濒海一带),南到吴、楚(今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后又修通了到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驰道。泉州县(武清)正是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经武清城关一带去蓟城(今北京)到碣石(今山海关外),但因永定河泛滥,武清城关东南部已成水乡泽国。为保证秦始皇安全通行,官府强迫当地百姓在原来燕国古长城遗址上修筑一条大堤(今豆张庄乡青坨村至城关西部蜿蜒数十里),后留下“始皇堤”遗址。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始皇堤在县(今武清城关)西三里”。
  为巩固统一大业,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见图);同时,对尺寸、斗升、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见图)
  秦始皇以为天下太平,遂销毁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铜人),每个重24万斤,身长五丈六尺,立于阿房宫前。但是,随着秦始皇暴政的实施,筑万里长城、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寝等,苦役其民,挥霍民力,更令人发指的是“焚书坑儒”,天怒人怨,百姓不堪忍受无尽的苦难,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很快成为燎原之势。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和楚汉征战的风暴中灭亡了。
  武清的村落,刚刚有了短暂的兴旺,便进入了衰落时期。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嬴政
相关人物
陈胜
相关人物
吴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