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9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3
页码: 35-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其中包括了秦代——武清聚落遗址、西汉——武清的三大聚落、泉州、雍奴二县的经济状况、东汉——武清村落的增多、崔黄口——位于渠口、海口之旁、东汉时期的泉州县、雍奴县治所何在等。
关键词: 古代 武清聚落 兴衰

内容

第一节 秦代——武清聚落遗址
  一、泉州县与亭上村
  秦王嬴政(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强盛的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嬴政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秦王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为一级政区,直属中央;燕国原设的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辽东五郡,秦王朝袭之。武清(泉州县、雍奴县)属右北平郡管辖,右北平郡治所在泉州境内的秦城(今宝坻区秦城遗址犹存)。秦王朝规定,万人以上置大县,设县令一人;万人以下置小县,设县丞一人。当时泉州、雍奴不足万人,设县丞一人。近年天津考古专家在宝坻区的秦城遗址发现一颗石印范(见下图),方形,边宽2.2厘米,两面有文字,田字格,有边框,具有秦印特征。两面文字均为篆体,阴面刻:“泉州丞印”,阳面刻:“范阳丞印”,证明泉州县和范阳县属右北平郡管辖,秦城是右北平郡的治所,在今宝坻区“秦城遗址”。
  秦朝规定,县以下设乡、亭、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大率(shuài)(大概)十里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乡设乡长。”今大孟庄镇的“亭上村”、原武清(今安次区)的大长亭村推测在秦代设过亭,管辖十里的聚落。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聚落兰城、大宫城、杨村、河北屯、南蔡村镇韩营村、大良镇后营村,包括香河、大厂、宝坻、宁河等百余个古聚落,在秦初都得到了发展。
  二、始皇堤与城关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新生的秦政权面对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旧六国贵族蠢蠢欲动,谋求复辟;另一方面是北方匈奴(胡人)的南犯。为此,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曾多次东巡海上至碣石,以宣扬武功,威抚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东达燕、齐(今河北、辽宁、山东濒海一带),南到吴、楚(今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后又修通了到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驰道。泉州县(武清)正是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经武清城关一带去蓟城(今北京)到碣石(今山海关外),但因永定河泛滥,武清城关东南部已成水乡泽国。为保证秦始皇安全通行,官府强迫当地百姓在原来燕国古长城遗址上修筑一条大堤(今豆张庄乡青坨村至城关西部蜿蜒数十里),后留下“始皇堤”遗址。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始皇堤在县(今武清城关)西三里”。
  为巩固统一大业,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见图);同时,对尺寸、斗升、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见图)
  秦始皇以为天下太平,遂销毁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铜人),每个重24万斤,身长五丈六尺,立于阿房宫前。但是,随着秦始皇暴政的实施,筑万里长城、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寝等,苦役其民,挥霍民力,更令人发指的是“焚书坑儒”,天怒人怨,百姓不堪忍受无尽的苦难,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很快成为燎原之势。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和楚汉征战的风暴中灭亡了。
  武清的村落,刚刚有了短暂的兴旺,便进入了衰落时期。
  第二节 西汉——武清的三大聚落
  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有国计214年。西汉初年,改变了秦代单一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京师长安附近设郡,东部边缘地区封立子弟、功臣为诸侯王。诸侯王的封地称王国。王国之下设县,县称侯国。王国设乡治理民事,侯国不治理民事,只按所封户数食其租税。今武清地区,属燕王的封地。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十三州,武清地区置泉州、雍奴二县,隶属渔阳郡。
  一、泉州县治所——城上村
  据《武清县志》(1991年版)载:泉州故城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前195年),是天津地方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建治之所。泉州故城遗址位于杨村西南4公里,永定河畔。据县志载,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五月,“渤海水大溢”。七月,天尝※连雨,泉州城被淹。泉州城分内、外城,均被埋在2米深的泥沙之下。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历年城内出土遗物颇多,其中较重要的是在一件残陶盆上印有“泉州”二字戳记,城南10公里处的双口镇西汉墓地,在一件出土的陶罐上也印有“泉州”戳记。表明此城即是泉州城故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在泉州设盐官。
  二、雍奴县治所——大宫城村
  大宫城村西汉前为雍奴县故城,因地处雍奴薮之中而得名。雍奴县辖境广大,西临潞县(今通州),北界临泃河(今三河)、右北平(今蓟县),南到泉州,包括今天津市区海河以北以东的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东丽区及香河、大厂、宝坻、宁河四区县的一部或大部分,皆在其境内。在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五月,“渤海水大溢”,雍奴城被海水淹没,人去城空,故称“大空城”,后改称“大宫城”。
  据《汉书·地理志》载:此城似为西汉渔阳郡所属的雍奴县治所。
  据《漷阴县志》载:大空城是西汉渔阳郡雍奴县治所,城的建制规模略同于泉州故城。
  三、兰城村——一个较大的商贸聚落
  高村乡兰城村是战国至汉魏时期一个较大的商贸聚落,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故里,考古发现兰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古墓群面积10万多平方米,年代皆从战国晚期延续到汉魏之际。汉代文化遗存以东汉时期最丰富。鲜于璜家族在兰城绵延400年之久。公元199年鲜于璜后人鲜于辅归附曹操,被授命为度辽将军,封都亭侯,督幽州六部,成为一方掌握重兵的统帅。公元205年曾率兵在渔阳犷平(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区东北)与乌桓作战,大胜。公元220年“魏文帝践祚,拜虎牙将军”。此后鲜于辅离开故里去洛阳,兰城遗址下限正是与此时期接近。据1973年首次勘测挖掘兰城汉墓群遗址的天津历史研究所的专家赵地先生谈,今天兰城的“于”姓,是鲜于家族的后裔。赵地先生为出土鲜于璜碑咏诗一首:
  兰城出土鲜于碑,字秀文茂称双绝,
  乾嘉以来第一品,史料堪补《汉书》阙。
  从考古发现的瓦当、窑址、车辙、大道、钱币及市场交易的遗址看,可推断兰城是供给燕国朝廷建筑材料的集散地。
  第三节 泉州、雍奴二县的经济状况
  西汉初年,连年战火,城市、村落居民散亡,户数只留十分之二、三。后经多年休养生息,人口繁衍,开垦耕地逐步扩大,出现盛世。据《北京历史纲要》载:战国末期,七国人口共计二千万左右。经西汉二百多年,至平帝时,全国人口已达五千九百万以上,约为战国时期的三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这时汉朝户口已达“极盛”时期。全国开垦耕地八亿二千七百多万亩,每人平均占有耕地约十三亩八分。蓟城(今北京)所在的广阳国,领四县,户数20740,人口70658,每县平均5185户,17665口人。武清(含泉州、雍奴二县)隶属的渔阳郡,平均每县5733.5户,22009口人,共计有人口约4.4万。朝廷在两个县城设盐官。两县的制陶业和纺织业较为普遍。
  西汉中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犁铧、镢头、锄、铲、镰刀等已经推广。农业耕作发明了耧播技术。
  《北京通史》记载:蓟城(今北京)东南的雍奴薮,(指雍奴、泉州)盛产鱼盐、蒲苇。同时手工业品、畜牧产品比较丰富,还有来自中原黄、淮流域的丝帛、漆器和糖酒等。蒙古高原、松辽流域以至朝鲜半岛的皮毛筋角、耕牛战马及其他产品,都由官、私商队运到蓟城地区,再从蓟城四散到各县。可见,泉州、雍奴二县不仅农业、渔盐业、手工业兴旺,工商业、交通也很发达。使得武清的聚落比战国时期增多了,村落的规模明显地扩大了。除了泉州城、大宫城、兰城古老聚落繁荣外,杨村、城关、白古屯、高村、大王古庄、河北屯、崔黄口等聚落也相继繁荣起来。
  到西汉晚期,由于土地被地主、豪强肆意兼并,动荡不安的社会持续了百年。广大农民过着“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的苦难生活,村落荒芜,人口锐减。人民受到官府和地主豪强的双重压迫,被迫离开了土地,到处流亡。各地先后发生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西汉皇权摇摇欲坠。出现了“王莽篡位”的历史曲折。第四节 东汉——武清村落的增多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起兵,转战黄河南北,收编绿林军,镇压赤眉军,削平割据,统一中华。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藁城(高邑)即位,是为光武帝。
  汉室光复,史称“东汉”,有国计196年。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二千一百万有余,较之西汉中期,减少近三分之二。东汉经汉明帝、汉章帝两朝三十余年,“天下无战事,务在养民”,社会稳定,农业连年丰收,人口增长较快。到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已达16070906户,人口50066856口人。与西汉盛世相比,户过之而口不及。据《北京通史》记载,渔阳郡领九县,共有68456户,435740口人。其中雍奴、泉州每县7606户,48541口人。渔阳郡平均每平方公里11.5口人,在全国105个县(国)中,居前二十位。人口增多,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渔阳郡太守张堪,利用沽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经境内,开辟稻田80多万亩,劝民植桑麻,种五谷,民以致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证,乐不可支。”泉州、雍奴二县盛产蒲苇,百姓盛行煮盐、捕鱼、苇编,其利颇丰。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河南颖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雍奴县万户百姓奉养其衣食。县城在今邱古庄。据旧县天齐庙东岳行宫碑记载:“东汉封寇恂侯于此,雍奴昔号曰雍阳。”据《毂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可见邱古庄在雍奴薮之北,武清称雍阳即缘于此。
  东汉兴盛时期,武清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聚落,诸如高村乡的田户村、永兴庄、中汉村、大周村、东岗子(牛镇村)、后侯上村、里老村、董庄村、台头村;大王古庄镇的水活铺村、前侯上村;河西务镇的木厂村、羊坊村;白古屯乡的小韩村、屈刘庄、稍子营;下伍旗镇的三百户村;崔黄口镇的辛庄寺村;泗村店镇的窑上村、泗村店村;东蒲洼街的大张庄、大南宫村;黄庄街的东洲村;城关镇的大桃园村。此外,据《汉书·刑法制》:地方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古书中“丘”通“邱”,由“邱”推断,今东蒲洼街的大顿邱、小顿邱村、白古屯乡的邱古庄,亦是秦汉时期形成的聚落。蠡测全县村落近200个。
  第五节 黄口——位于渠口、海口之旁
  武清地名大凡称“口”的村镇,多在河口、渠口、海口之旁。崔黄口古代所处的位置,渠口、河口、海口兼而有之。(图见36页)
  崔黄口是泉州渠口: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为向辽东运送粮草,曾在天津滨海平原上相继开凿了三条首尾相接的运渠,即平虏渠、泉州渠、新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河)入泒水(大清河),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渠入潞河,因经泉州县而得名泉州渠,以通海。”平虏渠相当于今南运河青县至静海段,渠上口与黄河故道白沟相接,其下口连接滹沱河尾闾(今大清河)与泉州渠口相接。此条运渠因经泉州境内而得名泉州渠。泉州渠在崔黄口、大口屯、宝坻县城附近汇入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潞河、鲍丘河(潮河),这便称泉州渠口。崔黄口就在此附近,当时称渠荒口,含周边荒凉之意。此外还出现诸多称“口”的村落:大口屯、林亭口、黑狼口、口东、杨家口等。
  崔黄口既在“渠口、海口”之旁,必是商船、漕船往来、商贾聚集的风水宝地。这里便形成了繁华的聚落。因渠口、海口风大,粮船、盐船到此需要扬帆,借助风力,人们便称“渠风口”,也称“渠荒口”。后(辽代)契丹人进住,他们说话土音重,渠、崔不分,便讹传成崔荒口。《武清县地名志》解释为“崔黄”两姓人家进住后,因姓氏得名“崔黄口”,这显然是明代移民入住后的另一说法。
  第六节 东汉时期的泉州县、雍奴县治所何在
  西汉时期发生海侵,泉州城、雍奴城同时被淹,二县治所迁往何处,曾引起后人争议。
  说法之一,海侵后,泉州治所迁到地处三角淀北部边缘的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武清与通县交界的德仁务村;其二,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兰城。其三,泉州治所迁到邱古庄,雍奴治所迁到三角淀——王庆坨东9里许。前两种说法是依据《后汉书》中所说的潞县(今通州)与雍奴县城之间“相距百里”来判断的。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二月,正当刘秀忙于统一中原,四处征战之际,渔阳太守彭宠谋反。泉州县、雍奴县隶属渔阳郡。彭宠在刘秀(光武帝)讨伐王朗时,曾派精锐骑兵参战,帮助转运粮草,从不间断,自觉功大。光武帝却未重用,于是彭宠起了反心。光武帝诏令他去洛阳议事,彭宠借机起兵反叛,带两万兵马围攻蓟城(今北京),住在蓟城的幽州牧(太守)朱浮,写信讽刺彭宠: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了一头脑袋长白毛的小猪,辽东郡守以为与众不同,决定献给朝廷邀赏。不想走到半路,遇到一群全身白毛的小猪……朱浮说:如果把你的功劳放在朝廷上去比,就好像头上长白毛的小猪,你怎能凭仗在渔阳郡的一点点功劳与皇帝结怨呢,好像是用一捧土去堵塞黄河啊。彭宠读罢大怒,立即下令攻打蓟城。此时朱浮已带人马离开蓟城,撤到雍奴县城去了。光武帝得知,派游击将军邓隆去救朱浮。邓隆军队在潞县(今通州),朱浮军队在雍奴县城,相距百里,来不及救助,结果,彭宠大破邓隆军。这本是《后汉书·彭宠传》中记载的一段史实,其中提到了雍奴城与潞县城“相距百里”,这便成了史学家确定雍奴城位置的重要依据。
  1982年5月、1983年3月,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带领北大、中科院、社科院的几位专家两次到兰城村遗址考察。1984年10月,张传玺教授撰写《从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的论文,把东汉时期的雍奴县城确定为兰城村。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教授韩嘉谷、纪烈敏二位先生也倾向于这一观点。为了证实这一观点,1991年10月~1992年10月,由韩、纪二位先生带队,对兰城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钻探和局部挖掘工作,出土了一批战国至东汉末年的文物。证明这里曾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古代聚落。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城址。
  根据潞县与雍奴城“相距百里”的提法,2001年,韩、纪二人又到通县的德仁务村去考察,结果把东汉的雍奴城确定在德仁务。韩嘉谷教授在德仁务村的凉鹰台(大土岗)下面发现古城的东墙及城门,残存城墙长度500米,与汉代县城规制相符,判断,非雍奴县故城莫属。东汉时期泉州、雍奴二县所辖区域包括通州南境165个村庄,德仁务在其内,由此可判断德仁务是东汉时期的雍奴城遗址。
  又据康熙十五年《武清县志》记载:“武清县本古泉州。东汉末移泉州县治于三角淀,改名雍奴。”雍奴城在三角淀的何处?近年考古发现,今白古屯乡邱古庄,位于三角淀的北部边缘,有雍奴故城遗址,村民俗称大台子。(见附录二:考古发现秦、汉时代武清的聚落、墓葬遗址21)
  第七节 乡贤采撷
  一、正直的阳(杨)球
  阳(杨)球:渔阳郡泉州人,字方正。家世为仕宦大姓。阳球少年擅长击剑,熟悉弯弓骑马,性刚正,喜读韩非子法家学说,在村中有威信。其母有姿色,一次渔阳郡中吏员侮辱了她,阳球召集十几个年轻人,杀死吏员,灭其全家,从此声名大震。后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尚书侍郎。他熟悉旧事制度、奏章判断及议论,常被官府推崇。后出任高唐令,因严厉苛刻,被郡守举劾,逢大赦被释放。
  后阳球被司徒刘宠府聘用,当时九江郡山贼起事,几个月未能平定。三府上奏皇帝举阳球有治理奸猾官吏的才能,阳球遂升任九江太守。阳球到任后,订出计策,很快将山贼剿灭,还捕杀了郡中与山贼有关的不法郡吏,深得郡中同僚及百姓敬佩。阳球很快迁升平原相,他发出教令:“我以前曾在高唐任职,本想扫除奸邪鄙秽,因此被该郡所错劾。从前齐桓公赦免管仲射中带钩之仇,汉高祖宽恕季布逃亡之罪。今我虽无德,岂敢忘却前人的道义。何况上下级的名分已定,还能想从前的事吗?要完全丢掉过去的过失,指望将来的功效。如果见到教令之后,而不悔改奸猾之状者,我决不能再宽容。”郡中的官吏无不畏服。当年天下大旱,司空张颢(hào)列奏各地官吏有苛刻残酷及贪污行为,阳球皆予罢免。他因治吏过严,被征赴廷尉,罪当免官,明帝念其在九江有功,改任他为议郎。
  不久,阳球任尚书令。正值皇帝下诏书,劝励各郡县学习鸿都文学学者乐松、江览等32人,并为他们在绢帛上画肖像、作赞辞。阳球了解到,乐松、江览等人出身微贱,器量狭小,依仗贵戚之势,屈服权贵豪门,低眉奉承眼色,侥幸求进于圣明。便上奏皇上请求撤销对鸿都文学学者的宣传和选拔,以消除天下的谤议。奏折上去,明帝不予理睬。
  中常侍郎王甫、曹节等奸恶残虐,窃弄威权,惑乱人心,上下敢怒不敢言。阳球怒斥:“如果阳球当司隶校尉※,哪能容忍这辈小人?”灵帝光和二年,阳球升为司隶校尉,上朝谢恩,请奏灵帝拘捕王甫和中常侍郎淳于登、袁赦、封习、中黄门刘毅、小黄门庞训、朱禹、齐盛等,以及行为奸恶刁滑的人,罪当族诛。皇帝恩准。阳球亲自审问王甫等人,用尽各种酷刑。王甫父子死于重杖之下,并割裂王甫的尸体于城门下。阳球大书告示“贼臣王甫”。随即将王甫财产全部没收,家属流放到荒漠地区。杀死王甫,阳球还想再奏皇上处置曹节,当着百官说,先诛大的奸贼,再收拾横行霸道的权贵豪族。贪官和权贵受到震慑,悄悄将财产匿藏。
  明帝的虞贵人下葬,百官送葬回来见到王甫的尸体被野狗吞噬,默不作声。曹节却擦着眼泪说:我们当官吏的怎能相互残杀呢,怎能让野狗吞噬尸体呢?便鼓动几个同他沆瀣一气的官员不要回家,一起进宫,禀奏皇上。几位同僚应诺。
  灵帝召见了他们。曹节罗织阳球的罪名,诬他喜欢胡作非为,逞强肆虐,不宜当司隶校尉。灵帝思忖再三,改命阳球为卫尉。阳球被急召进宫,叩拜明帝说:“我没有清高的德行,蒙皇上赐任捕捉奸邪的官吏,前日纠察诛戮了王甫,只是捉了个狐狸,不足以向天下公布。启禀圣上再宽限一个月,让我再捉到大恶的豺狼和鸱(chī)枭(xiāo),让他们各服其罪。”阳球叩头流血,恳请再三不果。
  这年冬天,司徒刘何与阳球商议拘捕张让、曹节审问,曹节得知后,再次纠集奸党诬告刘何、阳球。阳球被捕押送洛阳监狱,后被杀害,妻儿被流放到边地。(原载《上下五千年·阳球传》)
  二、名宦寇恂
  寇恂(?~公元36年)字子翼,上谷(北京)昌平人。初任郡功曹※。王莽篡位失败后,归附刘秀,任偏将军。刘秀占领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寇恂被任为太守,行大将军事,负责转运军需,后与冯异一道击败据地称王的苏茂、贾强等,为光武帝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历任颖川、汝南太守。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雍奴侯,食万户三年。建武七年,代替游击将军朱浮南征平息汝南盗寇,百姓夹道挽留,曰:“愿复借寇君一年,只恐盗寇再起。”任雍奴侯期间,政治清明,心系百姓,劝课农桑,所得俸禄分给雍奴邑百姓及随行官吏,他说:“吾如此丰厚之俸禄,岂可独享乎!”建武十二年卒。谥号“威侯”。

附注

注释: ※尝:曾经。 ※元狩:狩(shòu)公元前122年,有人打猎获得一头“一角而足有五蹄”的怪兽,大臣们奉承汉武帝,说这是上帝赐给他的麒麟,应当祝贺。于是汉武帝就把这年的年号定为元狩元年。 注释: ※铁官徒:汉代盐铁专卖,在全国产铁的地方设置铁官,在铁官领导下从事冶铁生产的刑徒,称铁官徒。颖川铁官徒申屠圣等180人杀死长吏、盗出兵器,自称将军,占领9郡。 注释: ※司隶校尉:西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设置,掌管京畿七郡捕督奸猾、察举百官以下犯罪者的官吏。 ※郡功曹:官名,郡守下面掌管政务与人事的官员。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