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考古发现古国时代武清聚落、墓葬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97
颗粒名称: 附录一:考古发现古国时代武清聚落、墓葬遗址
分类号: K878.2;K878.8
页数: 3
页码: 32-34
摘要: 本文收录了古国时代武清聚落的墓葬遗址,其中包括了城上村遗址、兰城遗址、大宫城遗址、河北屯遗址、东张营遗址等。
关键词: 武清聚落 墓葬遗址

内容

1、城上村遗址 黄庄街城上村北100米,遗存分布在汉泉州故城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采集西周遗物有夹云母粗绳纹矮足鬲残片,夹砂褐陶绳纹盆残片、纺轮和蚌刀,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三足器,盆、绳纹罐和虎纹、双兽纹半瓦当等。
  2、兰城遗址 高村乡兰城村南,主要分布在村南部,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发现水井2口,皆用砖砌,圆形,直径1米,深度不明。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罐、盆、豆残片,纺轮,以及筒瓦、板瓦和双兽纹、山形纹瓦当等。在一件套管和部分陶片上印有“七年”、“廿五年”等戳记。
  3、大宫城遗址 崔黄口镇大宫城村,分布在村中和村北,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豆、壶、绳纹罐、盆和网坠等残片。
  4、河北屯遗址 河北屯镇河北屯村西北5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采集战国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罐、泥质灰陶盆、豆、夹云母红陶釜等残片,以及“明刀”币近百枚,在遗址的中部和北部,发现儿童瓮棺葬多座,葬具为夹云母红陶釜,二个或三个套置,少数用绳纹灰陶瓮。
  5、东张营遗址 城关镇东张营村西南1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地面散布有大量陶片和绳纹筒瓦、板瓦等遗物。采集战国遗物有夹砂红陶罐、泥质灰陶盆、罐、豆等。
  6、北郑庄遗址 杨村街北郑庄西北8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叠压在1米厚的沙土下,厚0.8米~1米,采集战国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罐、豆把、夹云母红陶釜口沿。
  7、韩营墓葬遗址 南蔡村镇韩营村西北,于2003年村民在挖鱼塘时发现古刀币和五座古墓葬及绳纹砖、方青砖、红陶片等,据专家鉴定,刀币为战国时期燕国早期“尖首刀币”,古墓、绳纹砖、陶片为汉代遗物。
  8、后营遗址 大良镇后营村西1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发现水井5口,井壁用陶井圈叠置,圆形,直径1米,每节高1米,井深度不明。出土有战国遗物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罐、豆等遗物。
  9、西梁庄钱币窖藏 东蒲洼街西梁庄村西,1996年施工中出土泥质灰陶罐一个,内贮藏战国时期明刀币10多斤,1997年文物普查时征集到十枚。
  10、豆张庄乡的青坨村古长城遗址 《畿辅通志》载:“县西南三十里,延袤(mào)数百里。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所筑。”据1991年《武清县志》载,1930年尚存遗迹。
  (摘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上村遗址
相关专题
兰城遗址
相关专题
大宫城遗址
相关专题
河北屯遗址
相关专题
东张营遗址
相关专题
北郑庄遗址
相关专题
韩营墓葬遗址
相关专题
后营遗址
相关专题
西梁庄钱币窖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