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武清村落蠡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武清村落蠡测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30-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夏、商、周时期,京畿地区分布有古燕国、孤竹国、肃慎、山戎等部族。这一时期的历史被称为传说历史。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百姓亲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民年二十(岁)受田,六十归田。
关键词: 武清村落 社会经济

内容

一、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京畿地区分布有古燕国、孤竹国、肃慎、山戎等部族。据出土器物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因尚未发明文字,这一时期的历史,被称为传说历史。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炎帝神农氏始创农业等。
  一般认为,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孟子》云:“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
  《汉书·食货志》亦云: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民年二十(岁)受田,六十归田。”“种谷必杂五种,已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妨碍五谷。”环庐种桑,菜茹有畦。瓜果种植于疆场。鸡豚狗彘(zhì)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通过上述材料,似可想见这样一番情景:在城外辽阔的原野上,有一区一区方一里的土地,每块土地都按“井”字形划分为9份,每份面积均为百亩。四周的8份,由八家农户分种。是为私田,收获归己。中间的一份为公田,由8家农户合种。每户种10亩,共80亩,收获缴公。余下的20亩是种地农户造房居住的地方。所以,井田制下的农家聚落即村落,都坐落在“井田”的中央。商周时期,武清境内的村落当亦如此。
  在夏、商、周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考古发现的石器中,有石刀、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简单情况。手工业种类繁多,主要有石器、陶器、金器、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等。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有鼎、鬲(lì)、尊、盘;陶器有:盆、碗、瓮、豆、壶、杯、盘等;漆器以豆居多,均为木胎,漆表有彩绘图案;玉石蚌器:玉鸟、玉蚕、玉片、石珠、红色玛瑙珠等,有的用线穿起来。此外,如蚌饰、刻花牙饰等,都显示了较高的制作技术和水平。
  经考古学家鉴定,今黄庄街城上村、高村乡兰城村有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采集到西周时代夹云母粗绳纹矮足鬲、夹砂褐陶绳纹盆残片、纺轮和蚌刀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燕国初期势弱,燕昭王励精图治,相传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燕国逐渐强盛。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种铁制农具的使用,不仅使更多的土地得以开垦,而且收获也更加丰厚。因此,苏秦说:燕国“粟支十载”,堪称富足。司马迁说燕昭王时,“燕国殷富,士卒乐铁轻战”也绝非过溢。督亢沟在今涿州东南、固安县西南,此地属于永定河流域,土地肥沃,饶有水利,素称“膏腴之地”。壮士荆轲为燕国太子丹刺秦王时,献给秦王的地图就是督亢沟地区的图。督亢沟地区是燕国的粮仓,早为秦王梦寐以求。
  战国中期,燕国强盛,修筑了绵延百多里的两条长城:一道为防止北胡进犯的称北长城,一道为抵御齐(国)、赵(国)入侵的南长城。据《武清县志》载:今豆张庄乡青坨村南部发现的长城遗址,即南长城。
  战国时期,武清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据《北京通史·一卷》载:泉州、雍奴其利有鱼、盐;其畜有牛、马、羊、豚;其谷有黍、稷、稻;其果有枣、栗。生产工具有犁、镢、锄、镰、锸、五齿耙、三齿镐,以及砍伐用的斧头等。耕牛的使用比起人力耕种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栽桑养蚕、栽种果树也比较普及。
  除农业之外,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金属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很广泛。货币已成为衡量财富和储存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当时燕国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明刀”、“尖首刀”※,这种货币在武清区均有发现。东蒲洼街的西梁庄,一次出土“明刀”10余斤,河北屯镇一次出土“明刀”百余枚。南蔡村镇韩营、东马圈镇刘庄、杨村街北郑庄均出土“明刀”“尖首刀”数百枚。据史料记载,内蒙、吉林、辽宁、河北省、河南郑州及山西永济、原平,直至朝鲜、日本等,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燕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很远的地方。
  战国中、后期,随着燕国经济的发展,武清聚落蠡测※有百余个。其中较大的聚落有泉州(今黄庄街城上村)、大宫城(今崔黄口镇大宫城村)、兰城(今高村乡兰城村)。其中兰城出土文物引人注目:种类繁多的饕餮※纹、山形纹、双兽纹等半瓦当※,达十种之多;用磨光黑衣陶制作的尊和盘极为精致,盘内分别刻画或压印有龙纹图案;许多尊陶罐上印有戳记,有“二十五年陶口”、“二十一年将军口……行”、“二十七年兴口生仓”等,这类陶文字只在燕国能见到,表明兰城遗址和燕国地方政权关系密切。
  河北屯村遗址、城关镇东张营村遗址、杨村街北郑庄遗址、南蔡村镇韩营村遗址、大良镇后营村遗址、东蒲洼街西梁庄遗址等,俱是战国时期的较大聚落。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