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时器时代武清原始聚落的出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时器时代武清原始聚落的出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8-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逐渐从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向农耕为主的生活转变。武清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原始聚落遗址证明了当时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远古人类农耕和牧猎。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开垦土地、收割庄稼、狩猎和磨面,陶器盛水、煮饭。他们按照氏族居住在一起,形成了聚落。在这一时期中,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也开始出现。
关键词: 新时器时代 原始聚落 武清区

内容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在同自然界斗争中,逐渐积累经验,日益丰富智慧,学会了驯养动物,从事了原始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对生活需求的增多,人们已不必依赖天然洞穴栖身。他们从山顶洞穴走出来,到山麓、河谷、平原及滨海地区选择适宜的地方生活、居住。这是北京人、山顶洞人由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向农耕为主的生活转变的过程。这一时期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至一万年间,史学家称新石器时代。
  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证明,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广泛出现。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出的文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石锛、石铲、石耜(sì)及各类陶器:陶猪头、陶羊头、陶鸡、陶狗,还有粟(谷子)、稻等粮食遗存。伴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人们已较普遍地建造半地穴式的房舍和原始聚落。这一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聚落已非单纯是人们的居息之地,而逐步增加了管理和组织氏族成员活动的功能。
  武清发现新石器时期原始聚落遗址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天津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和武清县文物管理部门对全县进行文物普查,首先发现两处:
  一、“王地遗址”,在白古屯乡小韩村西南,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深2.1米,厚0.8米,采集遗物有石磨、石斧5件,石耜1件,石磨棒3件,石磨盘1件,以及夹砂和夹云母红陶片,动物的骨骼等。石斧皆长条形,横剖面是椭圆形,长短不一。石耜用页母岩磨制,长方形,一端磨成尖锋。
  二、“双庙新石器出土点”,梅厂镇双庙村南,距地表8.1米出土石耜一件,长方形,页岩磨制,桃形尖锋,长31厘米,宽18.5厘米。出土地层经科学勘测,距今6370年(±140年)。
  后来,高村乡台头村出土石斧一件;城关镇东张营村出土石斧一件。经鉴定也属新石器时期遗物。以上几处遗址是迄今为止,武清区最古老的人类聚落遗址。证明这些地区水资源丰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远古人类农耕和牧猎。
  从新石器时期人们使用的石器看,他们用石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用石斧、燧石打制的镞(zu)和刮削器狩猎,使用石磨磨面,陶器盛水、煮饭。他们按照氏族居住在一起,告别了穴居野外的岁月,形成了聚落。这一时期,人们穿的衣服,选用树皮、树叶或兽皮,用粗糙的骨针和草蔓的纤维缝制起来,围在腰间,像今天的裙子。
  考古还发现直径不足5厘米的石龙,氏族公社首领(巫师)赋予它无比的威力,用以规范和约束氏族成员的行为,使无序的生产、生活变得有序进行。这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王地遗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