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77
颗粒名称:
页数: 2

内容

丙戌冬节刚过,冯品清同志带着他的新著《武清村落发展史》,偕夫人倪老师从杨村远道来访。由于是故乡的宾朋,写的是家乡的史迹,谈笑间,令我这间斗室立即荡起浓郁的乡情。不少村落的由来,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人和事,而引起的往事追忆与回想,久久萦绕于脑际。这种心境一直伴着我对书稿的阅读,这部著作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市武清区作为县级地方行政建制,仅从秦汉时期所设雍奴、泉州二县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地区的许多村落、乡镇的形成、演变与迅速发展,是同隋唐以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北上,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南进中原的整个历史大趋势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在历史上逐步提升为辽代陪都、金代中都和元、明、清三代的全国首都以后,武清随之亦成为拱卫京城的重地之一。
  武清地处北京小平原的东南部,海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流纵横,水土肥沃,四季分明,宜于垦拓,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存发展。正是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村落、乡镇的演变。屯戍的营田,地主的庄园,漕运的仓廒,以致皇帝游幸的湖淀和行宫,供应皇家、豪贵的果园、菜庄和牛羊牧场,等等,无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武清村落历史发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民族的矛盾与融合。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北京,其中除明代为汉族政权外,其他如辽为契丹、金为女真、元为蒙古、清为满族等,皆属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武清作为畿辅重地,同京都周围的所有重要地区一样,随即先后迁来了各族各阶层大量人口。这些朝代的更替是在剧烈的民族战火中实现的,战争带来了破坏,但也带来了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而最终达到的都是民族的融合。这种中原农耕文明与东北草原文明的结合,以及天津兴起之后的近代海洋文明的浸染,在武清村落的民间习俗与文化传承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武清人的坚毅朴素、吃苦耐劳、勇于追求和开拓的性格,正可以说明这一点。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这部书稿,应当说,作者确实下了一番认真研究的功夫。他搜集、掌握了大量有关文献和考古材料,以及实地考察的调研资料,比较系统、简明地阐述了武清村落发展的历史。这对于总结、研究广大农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乃至于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繁荣兴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品清同志是一位热爱乡土历史文化的多产作家,更是一位富有区县领导工作实际经验的老同志。他勇于面对学术界曾经刮起的那股浮泛、张扬之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搞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确属难能可贵和值得称赞。唯其如此,我愿意把这部著述推荐给读者。
  丁亥春节于北京西郊。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子西
责任者
曹子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