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名角时银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44
颗粒名称: 河北梆子名角时银海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时银海是一位工小生、老生,现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从小就喜欢演唱,有一副高低不吝的好嗓子,对戏曲的认识是从第一次看传统戏《蝴蝶杯》开始的。他在河北省艺术学校师承于张少英、左庆权、胡文才等,毕业后参演了《杜鹃山》等现代戏剧目,后来又排演了传统戏,如《宝莲灯》、《蝴蝶杯》等,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心一意当好绿叶。
关键词: 河北梆子 京剧 张宝奎

内容

时银海,男,工小生、老生,现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时银海1953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乡敖南村。他从小就喜欢演唱,有一副高低不吝的好嗓子,唱出来很甜美。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每次的文艺演出都少不了他。他对戏曲的认识是从第一次看传统戏《蝴蝶杯》开始的。看完演出他兴奋不已,觉得戏曲太美了,太神奇了。从那一天起,他生出了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上台演田玉川。传统戏禁演后,收音机里每天都播放“样板戏”。别人不愿意听,可他却对“样板戏”里的优美唱腔格外着迷。几个戏里的主要唱段他都会唱,竟然成了教同学们唱“样板戏”的“代课教师”,赢得老师、同学的交口称赞。1970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师为他报了名,使他有幸考上河北省艺术学校,真正走上了从事文艺这条即坎坷又幸福的道路,圆了他儿时的梦想。他先后师承于张少英、左庆权、胡文才等。
  河北省艺术学校是“文化大革命”中期重新开办的,它的前身是河北省戏校。学校开学时没有校舍,只能暂借河北师范大学的食堂当宿舍和排练场。因为老师们当时都被下放到农场去劳动改造,所以老师很少,30多名男生只有三个老师,没办法只有上大课。练功就在一个用苇席搭建的棚里,条件非常艰苦,就连他们睡的床还要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自己去搬。就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还要到农村去帮农民收秋,而且还在校园内的偏僻角落挖了几个大坑,到处找垃圾为农民积肥。
  新的校址只盖了办公楼和宿舍楼,其他都没建好,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搬了家。刚安顿好,紧接着就又参加了学校内各种各样的劳动。总之,三年多的时间,戏没多学,功没多练,活儿没少干,稀里糊涂就毕业了。毕业后他又被留校深造一年。1975年初,省委、省政府成立一个河北梆子《杜鹃山》剧组,留校深造、进修的人员全部加入其中。在剧组他扮演温其久,同时参加了其他现代戏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在剧组虽说生活待遇并不高,但心情非常愉悦,因为省委、省政府对剧组非常重视,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有件事他现在说起来都掩饰不住自豪,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天他们正在排练场排戏,忽然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定眼一看,原来是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刘书记高兴地听他们演唱一段又一段的河北梆子,并鼓励他们要为河北梆子事业贡献力量。此情此景他至今难忘,更让他不能忘却的是剧组多次为中央首长演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剧组成立不久,他就随剧组下乡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领导及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出场场爆满,甚至连站票都买不到。有时演出当中停电,他们就点上汽灯,继续演出。台上演员严肃认真,场下观众鸦雀无声,谢幕时台下观众掌声雷鸣。虽然演出没有任何报酬,但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敬老院、荣军院去为那些孤寡老人、老八路、伤残军人做慰问演出,这些活动使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粉碎“四人帮”后,《杜鹃山》剧组与省河北梆子剧院合并,改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二团,恢复传统戏的演出。这时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因为他从没学过传统戏,甚至连传统戏的程式化动作他都不知怎样走,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从头起步,跟老师们一招一式的学习。领导看他挺有条件,重点培养他,让他学小生行当,他就跟田春鸟老师认真的学习《宝莲灯》里的刘彦昌。经过老师的耐心辅导,他对传统戏的表演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随后又排演了《蝴蝶杯》中的田玉川、《陈三两》中的李凤鸣、《张羽煮海》中的张羽、《桃李梅》中的彦文敏等小生角色,《双错遗恨》中的张冲等老生角色,得到了领导及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他记得有一年随团到栾城剧场演出,每天要演四场,从上午九点直到晚上十点,观众看戏非常踊跃,票都买不上。每场戏之间只休息30分钟,伙房师傅只好把饭送到后台,谁有空闲就吃一点,可他却不能吃,因为四场戏都有他的角色。每场戏散后赶紧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会,养一养嗓子准备演好下一场。这样的演出一直持续三四天。他说,当时虽然很累,报酬又不多给,但心里很高兴。观众毕竟还是喜欢戏曲的,那时是他过得最充实、最有信心的时候。随着接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他开始意识到摆正自己的位置。行内话说:“会吃的吃戏饭,不会吃的吃气饭。”针对团里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已摆在了一个绿叶的位置,衬托好每一朵鲜花,这是他的工作重点及职责。他经常给人说起一位老艺人对某些演员的评价:“演主角挣五百,演傍角挣一千。”他永远记着这句话,心里明白自己的能力。他认识到,角色不在主次,哪个位置更能展现自己,就在哪个位置认真严肃地去干,一心一意当好绿叶。
  多年来他曾陪衬过许多主演,其中有齐华坦、张慧云、路翠阁等众位老师,也陪衬过许多青年演员。拿《陈三两》这出戏来说,他不但陪衬张慧云老师演出过,还先后陪着七位青年演员演出过。无论是谁,他都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一点在团里都是有口皆碑的。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是作为一名演员的基本道德。
  当前戏曲市场不景气,生活待遇又不高,所以有些人出去拍影视剧,有些人办了各种公司,也有些人改了行。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曾经有人劝他也活动一下,爱人也为此对他有些意见,但他的思想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既然从小喜欢,又吃了这么多的苦,为什么要改行呢?虽然戏曲现在不景气,但他坚信总有一天会好起来,乌云不可能总遮一方土地,终有见阳光的时候。他认为,应该找一找我们自身的原因:师资的匮乏,人才的青黄不接,人为的拔苗助长,未曾会走先学跑,继承不多想创新,这些都是直接的原因。他常常告诫一些青年演员:莫图一时乱拍掌,应求他日暗点头。他工作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4年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演员汇演中荣获演员二等奖,1992年荣获第三届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二等奖,2000年荣获河北省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2001年获得省文化厅嘉奖。
  生活中少一点要求,你会活得很幸福;事业上多一份追求,你会活得很充实。这是他通过多年的实践,为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句格言。希望他今后按着这句格言继续地走下去,生活的更幸福,更充实。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少英
相关人物
左庆权
相关人物
胡文才
相关人物
温其久
相关人物
刘子厚
相关人物
田春鸟
相关人物
刘彦昌
相关人物
李凤鸣
相关人物
彦文敏
相关人物
张冲
相关人物
齐华坦
相关人物
张慧云
相关人物
路翠阁
相关人物
时银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石各庄乡
相关地名
敖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