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29
颗粒名称: 评剧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8
页码: 119-12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兰舫是一位评剧艺术家,从小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并拜师学习老生和青衣。她在评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成为白玉霜的主要配角之一。在白玉霜的指导下,她学会了“白派”戏,表演神似,唱腔乱真,被公认为“白派”艺术第一传人。她不仅在舞台上演出,还积极传授评剧艺术,培养了一批学生。在旧中国,她的社会地位低下,曾被恶霸抢占为妾,但她的坚强和毅力使她克服了困境,最终回到天津。
关键词: 评剧 白派 李兰舫

内容

1919年腊八,李兰舫生于武清县冀营村一个穷苦农家。李兰舫3岁时,父亲带全家逃难到天津谋生。6岁时,李兰舫在河东小戏园子里卖萝卜、瓜子,长年的耳濡目染,使她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并学会了不少唱段。11岁时,她有幸得拜京剧名家雷喜福为师学习老生,乃师见她聪明伶俐,教她《武家坡》、《逍遥津》等戏,开蒙后的李兰舫颇见长进。然而此时,她似乎对评剧更为钟情。12岁时,她又拜评剧名家赵月楼门下,工青衣。她与师妹李翠霞、花月仙等边学戏边演出,进步很快。1930年,她进入“山霞社”刻苦学习刘(翠霞)派戏,盛夏练得汗流浃背,严冬冻得嘴唇发青,仍对着冰窟窿喊嗓。很快掌握了“刘派”高亢、激越、铿锵有力的演唱特点,奠定了扎实的评剧艺术功底。
  13岁的李兰舫在天津舞台崭露头角。评剧名家白玉霜(李桂珍)看了她的几场戏,觉得很不错,邀请她加盟自己挑班的“玉顺剧社”。于是,李兰舫先是在北京天桥为白玉霜唱“帽儿戏”,15岁时改为白玉霜演“里子”角色。在同台演出中,李兰舫对“白派”那低回婉转的曲调,意味深远的韵味儿极感兴趣,觉得自己高亢有力、尖细圆润的唱腔与白派低稳不颤的风格不甚和谐,便琢磨和苦练白玉霜的走低腔和鼻腔共鸣等演唱技巧,改“刘派”柔声细腔为宽厚宏润。
  当时,白玉霜曾与本团4位骨干女演员义结金兰,身为大姐的白玉霜,很看重最小的五妹李兰舫。为了使自己主演的戏满台生辉,从不轻易传戏的白玉霜,每晚散戏后主动为李兰舫说戏,分析角色、唱腔,不厌其烦地指导她掌握刚柔相济的特点,使唱腔变得低沉、委婉、朴实,刚劲。在白玉霜的指导下,李兰舫认真揣摩体会,刻苦练习,还把“刘派”名剧《井台会》改为“白派”演唱,获得观众好评,白玉霜也很满意。
  在演出实践中,李兰舫成了白玉霜的主要配角之一。在传统戏《三节烈》中,白玉霜演张春莲,李兰舫演张秋莲;在《打狗劝夫》中,白玉霜饰张氏,李兰舫饰桑氏,等等。在长达4年的同台演出和白玉霜不尽的口传心授中,李兰舫学会了一大批“白派”戏,逐渐领略和牢牢掌握了“白派”演唱的艺术真谛,表演神似,唱腔乱真,被评剧界和广大观众公认为“白派”艺术第一传人。
  作为白玉霜的得力助手,李兰舫受白玉霜之托,经常给小福子(小白玉霜李再雯的乳名)悉心传授“白派”技艺。小福子是白玉霜的养女,自小爱戏,后经奶奶李卞氏同意,福子跟艺名珍珠花的男旦李文祉学戏。白玉霜见女儿是块唱戏的“料”,就指派李兰舫教她。12岁的福子,向大自己3岁的五姨李兰舫刻苦学戏,一连三年,福子已经学会了《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珍珠衫》等不少戏,掌握了很多评剧基本功。
  台上演戏,台下授艺的紧张生活,使李兰舫的演艺更加精熟。在京、津、唐等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白派”演员。
  1937年7月,18岁的李兰舫在天津成立“育德剧社”独立挑班,让姐夫吴良佐任团长,姐姐李兰芬帮她管理衣箱和后勤。成员有王月樵,花艳芬、花美兰等,先后在开平剧院演出《少奶奶戒指》《姊妹花》等戏,很是叫座。1938年底,李兰舫领衔赴沈阳献艺,她那漂亮的扮相,悦耳的声腔,引来了大批的观众。当时的剧目有《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珍珠衫》、《劝爱宝》、《桃花庵》、《马寡妇开店》、《宝龙山》、《李三娘打水》、《刘云打母》等,演出挺红火,收入也不菲。可是因日寇与汉奸横行霸道,演出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由于生活所迫,李兰舫在波折和困境中硬是坚持了下来。
  在东三省演出的几年中,李兰舫用心学习借鉴程砚秋、尚小云先生的表演艺术,并把尚小云创演的《乾坤福寿镜》移植成评剧。演出中,她根据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绪,发挥自己嗓音“松、宽、圆、亮”的优长,大胆演绎剧情,深深感染了观众。儿时她学过京剧,如今派上了用场。她用京剧的戏路、身段、水袖等技巧来丰富评剧的表演艺术,慢慢形成了自己健康、朴实、豪放、大方的表演风格。她与同龄的京剧演员张云溪在锦州合演《武松与潘金莲》,轰动一时,《评剧大观》刊登了剧照。特别是她演唱的《佘太君挂帅》、《摇箭会》等老旦戏,借鉴小生唱腔,揉进了刘派旋律,做了有益尝试,广大观众非常认可。
  在旧中国,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1944年春天,正当李兰舫名噪奉天(沈阳)城,声播东三省之际,被当地恶霸“小王爷”抢占为妾,不准演戏。李兰舫受尽侮辱,以泪洗面。年终,姐夫吴良佐见李兰舫境况愈下,1945年春节回到天津,四处求人无果,最后花钱买通“青帮”头目,给沈阳“小王爷”去信要人。1945年春节过后,那“小王爷”才极不情愿地放出李兰舫。时值日伪时期,兵荒马乱,李兰舫女扮男装步行出逃,混过很多管卡,受尽饥寒困苦,终于回到天津。
  返津后一年多时间里,李兰舫闭门谢客,回顾15年的从艺经历,总结成绩,寻找不足,决心向演艺的更高层次迈进。她整天研究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等各种戏曲、曲艺,从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1946年12月,李兰舫离津8年后首次露演于新中央剧院,她与李文芳、小白玉霜、花迎春、筱玉芳、鲜灵霞、刘玉芳、新凤霞、筱月珠、莲小君等合演《珍珠衫》、《丝绒记》、《杜十娘》、《劝爱宝》、《于公案》等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以后的几年里,李兰舫在天津舞台非常活跃。这位身材高大,体魄健美的白派演员,多才多艺,戏路宽广,不仅本工的青衣、花旦戏演得好,老旦、小生、老生,甚至花脸等行当也都反串得精彩到位。在《秦香莲》中,她前演老生王延龄,后演花脸包拯;在《法门寺》中,她先演花旦孙玉娇,后演花脸刘瑾;在《金鳞记》中演小生张珍;在《八仙得道》中,她每晚轮换扮演其中的一位神仙,而且塑造的各有风采,绝不雷同。京剧名家李万春看后非常钦佩,登台祝贺。
  全国解放以后,李兰舫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1950年1月,天津市评戏大会举办“庆新年新戏运动周”。李兰舫带头演出《兄妹开荒》,备受好评。当年5月,天津市评剧、京剧、曲艺界联合在中国大戏院举办筹募基金会义演,李兰舫带头参加,她与自京赶来的小白玉霜以及鲜灵霞、新翠霞、莲小君、六岁红、花迎春、小花玉兰等联合演出《三节烈》、《打狗劝夫》、《雪玉冰霜》等戏,个个出彩,满堂生辉,盛况空前。
  李兰舫的丈夫伊焕岐,1925年生于天津。他与评剧名家鲜灵霞的琴师郭少田系师兄弟,由师兄代师传艺,伊焕岐学得一手好板胡。1950年与李兰舫喜结伉俪之后,成为黄金搭档,艺术上珠联璧合,心性上情投意合,彼此依恋地走过了漫长的戏剧人生。
  1951年,李兰舫第二次挑班,到山东德州、临清、夏津等地演出,处处受到欢迎。特别在夏津城乡,无人不知李兰舫,李兰舫与很多戏迷成了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位朴实农民杜延裕,得知李兰舫当年与白玉霜、小白玉霜等先后被李卞氏在茶水里偷下了“青粉”,一辈子不能生育,1952年主动把自己仅5个月的女孩给了李兰舫做女儿;三年后,又把刚出生的男孩给了李兰舫做儿子。儿女双全的李兰舫,1980年退休后安度晚年。可惜身患脑梗塞。1984年7月9日在沧州逝世。她的老伴2003年7月与世长辞。
  1953年以后,李兰舫主要在天津、和冀、鲁各地演出。她主演一系列“白派”剧目,丹田气足,行腔宽厚洪亮、吐字真切感人。她那低回婉转的唱腔来自稳重的胸、鼻腔共鸣;而高亢激昂的甩腔全靠她雄浑的腹颅腔共鸣。无论是在大剧场还是乡村土台子,都能让最后一排观众听得清清楚楚。她的共鸣位置转换自如,真假嗓变化无痕,协调隽永,唱腔抑扬如波,起伏跌宕。她对气口和擞音的运用,丰富了评剧的旋律,能灵活巧妙地表现各种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感到连顿交叉、错落有致,悦耳动听。总之,她的发音位置随着人物情绪的辗转变化而自由变换,韵味浓郁,从而吸引和打动观众。
  1956年,京津等地的几个剧团邀请李兰舫加盟,小白玉霜专程自京赴津找到李兰舫说:“老姨,你到中国评剧院来吧,咱俩儿挂并牌。”李兰舫均婉言谢绝。1957年春,李兰舫应邀参加沧县专区戏曲汇演,她在《打金枝》中饰演国母,获表演一等奖和荣誉奖。随后,她被挽留正式加入沧州市评剧团并任业务副团长。就在那年,她携团赴京献演,首都出现通宵排队购票景象,以后几年,她率团到沈阳、抚顺、锦州、山海关、唐山等地演出,久违的观众争相再看“李兰舫”,演出反响强烈,大获成功。
  为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李兰舫积极排演现代戏。1958年创演现代戏《母子两代英雄》,李兰舫饰马本斋母亲,其唱腔设计避开“白派”低回哀怨的腔调,注入了雄浑激昂而又婉转悠扬的艺术神韵,各种板式的成套唱腔,将人物的“神”与“情”巧妙融合。演出时,李兰舫以精微细腻或雄浑豪放的曲调,把一个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英雄母亲形象,表演得动人心魄。1962年,该剧作为河北省戏剧汇演剧目,在天津引起轰动,郭沫若,田汉等名家观后予以高度评价。其后,该剧在天津连演百场,场场爆满,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后多次播放。
  1963年,李兰舫主演了现代戏《槐树庄》和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骨肉深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以录播。朝鲜崔庸健委员长来华时,首都机场播放李兰舫主演的《骨肉深情》表示欢迎。
  在“文革”前的近10年间,年富力强的李兰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新编和主持改编了《木匠迎亲》、《南海长城》、《铁流战士》等十几出现代戏,在讴歌新时代,创演英雄人物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唱腔方面,李兰舫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对“白派”韵律加以革新,丰富了“白派”各种板式。在行腔速度上,李兰舫的慢板较之白玉霜舒缓。由于李兰舫音域宽广,能在一段唱腔中迂回两个8度,这就使以声腔刻画人物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白玉霜的演唱,在上句落音时多使用下颤音,李兰舫根据剧情改为回旋音,使声音在腹、鼻、胸回荡,从而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加委婉细腻。总之,通过学习继承和丰富发展“白派”唱腔,李兰舫塑造出了一大批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
  李兰舫为人平和、谦逊、艺德高尚。下乡时拉车、搬道具什么都干;演出中常为青年演员当配角,耐心指导自己的学生赵九茹、刘文彩、刘化茹及其他青年演员。三年困难时期,她多次把自己的专供食品分给大家;后来还把自己多年积攒价值万余元的行头献给剧团,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全体演员的拥戴。
  刚到沧州市评剧团那两年,李兰舫伉俪工资共600元,后来李兰舫定为文艺8级,月薪118元,为全市仅有的3位高级知识分子之一。“文革”风浪吹来后,李兰舫被当成“反动艺术权威”横遭批斗,1973年落实政策后,李兰舫才有了施展才艺的天地。“四人帮”的倒台,使李兰舫进一步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上,她用白派唱腔谱写新曲,激动地演唱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的唱段,使得1000多现场观众名潸然泪下。1982年,60多岁的李兰舫抱病演出了白名剧《砸粥缸》,这也成为她生前最后的一场演出。
  李兰舫在养病期间,中国评剧院刘萍携琴师李梓森、天津评剧院夏霞等先后专程到沧州拜访李兰舫伉俪,学习了《玉堂春》、《珍珠衫》等戏及其唱腔唱法、演唱特点等。
  李兰舫,一位不应被忘却的人民艺术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深情缅怀和纪念她,以期唤起人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兰舫
相关人物
赵月楼
相关人物
李翠霞
相关人物
花月仙
相关人物
翠霞
相关人物
李桂珍
相关人物
白玉霜
相关人物
张春莲
相关人物
张秋莲
相关人物
李再雯
相关人物
李卞氏
相关人物
吴良佐
相关人物
李兰芬
相关人物
王月樵
相关人物
花艳芬
相关人物
程砚秋
相关人物
尚小云
相关人物
张云溪
相关人物
李文芳
相关人物
筱玉芳
相关人物
鲜灵霞
相关人物
刘玉芳
相关人物
筱月珠
相关人物
莲小君
相关人物
李万春
相关人物
伊焕岐
相关人物
郭少田
相关人物
杜延裕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崔庸健
相关人物
赵九茹
相关人物
刘文彩
相关人物
周恩来总理
相关人物
刘萍
相关人物
李梓森
相关人物
雷喜福
相关人物
李文祉
相关人物
小福子
相关人物
刘化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育德剧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冀营村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锦州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沧州市
相关地名
抚顺市
相关地名
山海关区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