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京剧艺术家唐韵笙师傅唐景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15
颗粒名称: 爱国京剧艺术家唐韵笙师傅唐景云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唐韵笙是一位著名的戏曲演员,他的艺术生涯始于9岁。在师父唐景云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多种流派的戏曲表演,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得到了许多赞誉。在他的演艺生涯中,他与师父唐景云一行人四处演出,历经上海、哈尔滨、福州等多个城市。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最优等的著名正工须生”。
关键词: 京剧 艺术家 唐韵笙

内容

唐景云,武清人,原系河北宝坻“永胜和”坐科,工刀马旦兼花旦。曾是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
  1911年,班主唐景云带领戏班从上海到福州演出,他夫妇与主演恰在定居福州的原系清朝军官石秀川家院内借住,演员们每天在石家院子里练功、吊嗓儿、说戏,石秀川次孙石斌魁在一旁越看越着迷,有时连吃饭都忘了。他不但看人家吊嗓儿、练功,而且还为戏班的人倒茶送水,上后台打零杂儿。机灵勤快的石斌魁让无儿无女的唐氏夫妇格外喜爱,简直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时不时地留他一起吃饭。凭着多年从艺的经验,唐景云见他生得眉清目秀,人又机灵,自幼酷爱戏曲,这下更是“走火人魔”,天天在旁观看,还跟着比划,并帮助做些零杂活儿。唐景云认定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才,只要下功夫调教,用不了多久就能成为在戏班里挑大梁的角儿。通过试探询问,得知石斌魁非常愿意。就这样年仅9岁的小斌魁即告别亲人,踏上了艺术的道路,斌魁天资聪慧悟性好,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在唐景云的极力培育下,13岁即于上海新新舞台演出汪笑侬、刘鸿声两派之戏,一炮而红。唐景云遂取笙管笛箫之悠扬韵味含意,将其艺名改为“唐韵笙”。
  一年后,唐家班演出合同期满后要回上海。唐景云在征得唐韵笙本人和家里同意后,双方写下了为期8年的艺榜(戏曲界正式拜师、收徒时所签订的契约),正式收他为徒弟。数日后,唐韵笙依依不舍地拜别了祖父和母亲,随唐家班离福州北上,开始了漫长的舞台生涯。
  唐景云每天早起教唐韵笙练功,同时四处求师访友,请先生教他京剧老生戏。唐韵笙一边小心伺候师父、师母,一边刻苦练功,认真学戏。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到一年功夫就学会了刘(鸿声)派《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托兆碰碑》;学会了汪(笑侬)派《张松献地图》、《马前泼水》、《打渔杀家》等戏。
  1913年,11岁的唐韵笙在上海老天蟾舞台登台演出挑帘戏《辕门斩子》大获成功,一连3天的演出都博得观众热烈喝彩。老天蟾业主决定每月付给唐韵笙包银400块现洋。唐景云大喜过望,且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专门为他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于每日演出演戏练功之余教习诗词古文。从此,唐韵笙这个名字便渐渐地在梨园内外传扬开来。
  1916年夏,唐家班北上哈尔滨。适逢河北梆子演员喜彩凤、月明珠等在哈献艺,两班遂同台演出于庆丰茶园,与本埠的同乐茶园竞相献技。当地的《远东报》对庆丰茶园之唐韵笙、月明珠赞誉有加,说“两园之比较,仍属庆丰占优胜”。可见,年仅14岁的唐韵笙,在当时哈尔滨戏剧舞台上已崭露头角。
  1919年3月,唐家班又辗转到上海。适值京剧名家尚小云、谭小培在沪演出合同期满,老天蟾舞台邀唐家班接续演出,并在戏报上打出“天蟾舞台特聘最优等的著名正工须生唐韵笙”字样,以广招徕。自3月15日起,唐韵笙主演的《李陵碑》、《辕门斩子》、《洪羊洞》、《空城计》、《献西川》等,一连5天满堂。这次来沪,唐韵笙结识了一批前辈名宿,眼界大开,受益颇深。
  唐韵笙技艺日臻成熟,已能支撑戏班门户。唐景云则很少登台,倾尽全力培养他。唐家的生活开始靠他的包银来维持。这时,祖父石秀川突然找到上海。见到阔别多年的爷爷,唐韵笙万分惊喜。这8年来,他每日每夜都在思念着年迈的爷爷和苦命的妈妈,牵挂着年幼的妹妹和弟弟。可听爷爷说要领他回福州,心里却不免十分矛盾。他想如今在艺术上也算是事业有成,就这样离开师父、离开唐家班回福州,他靠什么维持生活,靠什么挣钱养家,8年来学到的一身本事不就荒废了么?这怎么对得起师父的辛勤教诲呢!思虑再三,唐韵笙眼含热泪劝说爷爷,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带走。戏班里的同事都来苦苦劝说石秀川,唐景云也答应在经济上帮助石家。权衡轻重之后,爷爷答应唐景云收唐韵笙为义子,永远留在唐氏夫妇身边。
  爷爷要回福州去了,唐韵笙演罢夜戏归来,摆酒饯行。他本有千言万语想跟爷爷说,然而此刻坐在爷爷面前,满肚子的心里话都变成了眼泪,却一句也说不出来。爷爷心疼地为孙子擦泪,自己却早已老泪纵横,骨肉之情,难以割舍。最后,还是唐韵笙强抑泪水,斟满酒杯,为爷爷祝福。他拿起筷子,击节而歌:“我有心出关去见母亲一面,怎奈我身在番远隔天边。思老母不由人肝肠痛断。”一段《四郎探母》,只唱得撕心裂肺,声泪俱下,道出了唐韵笙此时思念家乡,思念老母的心声;连住在隔壁的唐氏夫妇和戏班同仁,都被感动得彻夜难眠。
  送走了爷爷,唐韵笙随班北上大连。自6月21日始,在宏济舞台演出《白逼宫》等剧。《盛京时报》载文称唐韵笙“扮演汉献帝相貌堂堂,台步大方,雍容华贵,深符帝王气象”,其演唱“宕荡生致,几有声凌云霄之概”。“尤见表情周到”,实为“难得一佳才”。
  7月,赴吉林。8月,经哈尔滨抵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永仙茶园演出。唐韵笙演了刘派、汪派的几出唱工重头戏,以及《定军山》、《阳平关》等武老生戏,他扮相俊美,嗓音洪亮,动作英爽,令观众为之倾倒。这期间,他还与赵松樵排演了连台本戏《金鞭记》。而唐韵笙在新学演的《拾玉镯》中反串刘媒婆的表演更是博得观众的喝彩。由于剧场老板一再挽留,他们在这座寒冷的小城流连一年之久。
  1920年秋,唐家班回到大连。唐景云身染沉疴,不幸去世。唐韵笙身披重孝,厚葬恩师。从此,戏班业务和义母及戏班十几口人的生计,就全靠他来操持了。
  唐韵笙曾受汪笑侬、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等对京剧改良的影响,对他后来勇于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他借鉴了旦角的唱腔,花脸的念白,武行的跌扑,恰到好处地揉进所演角色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他文武兼精昆乱不挡,戏路宽绰演技全面。他本工老生,且能武生、红生、大嗓小生、铜锤、架子花、老旦、彩旦乃至旦行,演来皆有独到之处,为内外行一致推崇。他在舞台上塑造角色之多,在京剧史上是少见的,而且还是一位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他常一晚演文武双出,并能三戏连演,由于他具有一定文化,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编演了不少列国戏,被称为梨园才子,40年代是唐韵笙的鼎盛之期,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与麒麟童、马连良鼎足而立,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
  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昆乱皆精,文武兼备。除去本工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后随师唐景云在山东、河北、上海、东北等地演出。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
  唐韵笙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后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了《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景云
相关人物
唐韵笙
相关人物
石斌魁
相关人物
汪笑侬
相关人物
刘鸿声
相关人物
汪笑侬
相关人物
夏月润
相关人物
潘月樵
相关人物
冯子和
相关人物
石秀川
相关人物
谭小培
相关人物
麒麟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哈尔滨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