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名伶花莲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12
颗粒名称: 评剧名伶花莲舫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51-52
摘要: 本文讲述了花莲舫,1893年生于天津武清王庆坨,是一位工旦角演员。她年幼时在落子馆学唱河北梆子,后来改学唱梅花大鼓,并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与李金顺齐名,两人组成了“金花玉班”,并在天津同乐戏园演出了11年。她的艺术魅力使得她能够在一个戏院演出如此之久。然而,后来因虐待养女被起诉,受到社会指责,她逐渐消失在舞台上,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解放后,她参加了评戏教学工作,并在1956年因病逝世。花莲舫的唱腔以冀东语调为主,嗓音宽亮,演唱风格朴实无华。她的代表剧目有《打狗劝夫》、《马寡妇开店》和《张彦赶船》等。她善于表演,对艺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创造,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然而,与李金顺相比,花莲舫更趋于保守,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 评剧 名伶 花莲舫

内容

花莲舫,生于1893年,卒于1956年,工旦角,天津武清王庆坨人,幼年时,在落子馆学唱河北梆子,后改学唱梅花大鼓,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民国初年,随孙凤鸣学唱评戏,后又受教于夏春阳、张忠楷、王玉昌、倪俊生、阚子林等。
  花莲舫嗓音宽亮,扮相俊俏,虽比李金顺晚登台几个月,但不久即与李金顺齐名。初登台在华乐落子馆,与李金顺合作演出《占花魁》等戏,颇受欢迎。后二人同组“金花玉班”,由刘翠霞、白玉霜、华荣桂配戏。一年后花莲舫独自挑大梁,在天津同乐戏园演出达十一年之久,在天津相当有影响。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在一个戏院唱十多年,足见她的艺术有很大的魅力。后因虐待养女被起诉,受到社会舆论指责,避往东北各地演出。抗日战争开始后,息影舞台。她的两个养女一个叫花秦楼,另一个叫花楚馆,花秦楼同张燕卿逃到东北哈尔滨,加入了金开芳的“警世戏班”演青衣。
  抗战胜利后,花莲舫返津曾与李金顺、新凤霞合作义演《打狗劝夫》、《开店》、《杜十娘》等戏。解放前夕,由于生活艰苦,靠摆摊糊口。解放后,于1952年参加评戏教学工作。1956年曾应中国评剧院之邀辅导“评戏训练班”,因唱腔陈旧不太受欢迎,后由京返津,于当年病逝。
  花莲舫发声坚实宏亮,气息饱满,吐字有力,深厚舒展,粗犷朴实。其唱念保持冀东语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花莲舫的代表剧目有《打狗劝夫》、《马寡妇开店》、《张彦赶船》等,在她留下的唱片中流行最广的是她和花秦楼演唱的《书囊记》中的一段慢板。这段唱已初具慢板的规模。由于其演唱及表演缺乏新的创造,加上戏路又窄,因而始终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如果将花莲舫的唱腔与李金顺的唱腔相比较,便可看出李金顺贵在创新,而花莲舫则趋于保守,从中可以感觉到男旦月明珠演唱的痕迹。
  她演唱的特点都是黑板起、红板落,曲调朴实无华,变化虽不多,但结构严谨。花莲舫的唱词使用了冀东语言,唱腔也随着变化,形成了尾音较重的鲜明风格。
  善于表演是花莲舫的重要艺术特点。她对艺术精益求精,表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她抓住每一细节,不仅把戏做足,而且富有创造精神。她演的《马寡妇开店》、《打狗劝夫》、《张彦赶船》等戏不论在服饰上,还是在表演上都有别于其他演员。在《马寡妇开店》里,她把马寡妇演得很真实,既有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又表现了精神上的痛苦。在表演上比前辈有所创造,如当“私奔”一场马寡妇唱完“欢天喜地书房去”以后,走花梆子,转眼珠,抖肩膀,失手摔茶壶,闪腰岔气,又抱住茶壶,搂在怀里,跪下场去。因为她是小脚缠足,一扭一扭的下场,非常俏皮。观众给她编了顺口溜“白暮脚,三步走,肩膀晃三晃,屁股扭三扭,要摔茶壶搂三搂”。而在《张彦赶船》中,她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小姑娘。这几个人物从行当来说虽不相同,但也容易流于一般,花莲舫注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演的各具风姿,颇受观众的喜爱,因而名噪一时。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花莲舫
相关人物
夏春阳
相关人物
张忠楷
相关人物
王玉昌
相关人物
倪俊生
相关人物
阚子林
相关人物
李金顺
相关人物
新凤霞
相关人物
花秦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王庆坨村
相关地名
哈尔滨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