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名角崔灵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11
颗粒名称: 河北梆子名角崔灵芝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16
页码: 35-5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河北梆子名角崔灵芝包括立志从艺、刻苦磨砺、初红上海、得遇良友、北返京师、艺事大进、改搭义顺、结识名宿、宣扬民主、热衷改良、时人之表、后人之师、英明管理、誓挽危局情况。
关键词: 河北梆子 名角 崔灵芝

内容

京梆子(即河北梆子)是由山陕梆子脱变而成的古老剧种,是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嬗变、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优秀演员和不同流派。崔灵芝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京梆子老派青衣、花旦演员。他驻足北京,往来天津,三下江南,二进东北,以他那精湛的技艺红遍大江南北,名噪长城内外,被时人誉为秦腔青衣泰斗。
  立志从艺 刻苦磨砺
  崔灵芝,名嵩灵,字松林,原籍河北省武清县城南太子务村,晚年迁居城关八里庄岳父家,故有武清县泗村店八里庄人之说。松林于光绪五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生于原籍。崔家世代务农,家道小康。父亲作元即送松林入本村塾馆攻读,松林天资聪颖,入塾后文才有进且性情笃厚,待人忠义,颇受同窗敬佩。
  逾四载后,光绪十四年春节之际,村中彩门叠搭,戏楼高筑,京师有名的戏班在这里唱开了京梆子大戏。这个戏班阵容很强,文武皆精,戏演得非常红火,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尤其是掌班主演王春德(艺名铁蝈蝈)的那出《忠义侠》,更是精彩异常。王春德具有一条高、明、亮、脆的好嗓子,唱腔慷慨激昂,吐字如珠落玉盘,思忖处低沉委婉,动情处荡气回肠。坐在观众席里的小松林被深深打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朦朦胧胧地产生了一种向往。一连几天的演出,10岁的小松林是场场必到,而且总是禁不住与戏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
  春节过后,戏班走了,戏台拆了。小松林也茫然若失,不爱讲话了。一日,在与父亲共进晚餐时,松林突然向父亲提出了要去戏班学戏的要求。父亲没有同意,并劝他不要中断仕进之道,他日鳌头独占,也可上耀列祖,下慰九泉之母。松林只好默默地遵从了父亲的教诲。
  又是一年春草碧。光绪15年,松林11岁。一日,他突然听说安次县大南旺村有京都“德顺和”梆子科班招收生徒。难以克制的渴望支配他再一次强烈地乞求父亲送他去学戏。面对满面泪花的无娘儿子,父亲犹豫了,最后他勉强答应了带小松林先去大南旺看个究竟。
  父亲套上轿车,同松林乘车来到大南旺,向招考人员说明了来意。谁知正巧是王春德执考,松林眼尖,一下子认出来这个考官就是《忠义侠》戏中的周妻扮演者。于是更加坚定了进“德顺和”习艺的决心。王师父按照常规对松林进行考核后,非常满意,当场收徒,书写关书文约,签字画押,作元眼眶湿润了,松林也哭了。按规定日期,科班要租用马车把选好的生徒送往北京,作元却用自家的轿车把小松林送到了终点站——前门外鲜鱼口小桥西。
  根据松林那甜美爽脆的嗓音和那清秀端庄的形象,王师父将他派入了旦行,且由自己主教。又以“德”字命名,给松林取名德荣。小德荣从此步入了梨园之门,开始了他的从艺生涯。德荣入科后不浮不躁、不说不道,只是一味练功学戏。他生性聪敏,加之幼时读过4年私塾,戏学得很快。他每每将戏词默写在本上,别人还未记得,他却早已熟透不疏了。尤其是像《三娘教子》戏中那些文雅之句,他讲解得比师父还精尽呢。练功之苦也早在他意料之中,他不怕痛苦脏累,能很快掌握一些基本功夫。练“跷”功是学旦角的一大难关。从绑跷站立到耗鞭杆香(燃香计时);从走步到跑园场;从地上站、砖上站、木凳上站、水缸沿儿上站到学练各种动作,这一连串的练习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艰辛磨砺,不知道要流多少汗水和泪水。当后来德荣演出《佛门点元》中金瓶女一角,踏跷二十几分钟的精彩表演受到赞誉时,他说:“当时入科练跷功时就跟犯人过堂一样,那会儿我真有寻死的念头。”可他没有寻死,没有气馁,以他顽强的斗志,跨越了跷功大关,进入了表演上的自由王国。当德荣入科一年后刚刚学会了《桑园会》、《汾河湾》、《南天门》、《三娘教子》等几出启蒙戏时,王师父又选收了一名很有天赋条件的徒弟孟继云。他入科后起班名德云,即后来称著大江南北的花旦十二旦。德云性格虽然刚烈,多言善动,但为人仗义,与德荣性情相投。在科内两人互帮互学,随系同行但不是冤家。这为两人终生不离、友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一年,经赵大个子(名不详,也为梆子青衣演员)介绍,王师父又收了一名徒弟名丁剑云,即后来享名京、津的丁灵芝。丁性格暴躁,又是带艺进科,并同德云戏路相同,也是演文武花旦一行,所以两人难免有口角相争互不谦让。每次都是德荣从中调停才平息争执。虽然矛盾环生,但从整体上倒起了互相激进的反冲力作用。果然逾十载后,他们都成了显赫京都的人物——一个十二旦、两朵灵芝草(崔、丁艺名同叫灵芝草)。
  初红上海 得遇良友
  科班的习艺生活,转瞬间已过五载。虽在京都露演不多,但在京东为主的京畿一带活动频繁,且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而作为小班主角的德荣、德云也就在人们心中挂上了号。王师父又给德荣取了艺名叫灵芝草,而德云早在12岁时已取艺名十二旦了。光绪二十年,王师父率全班去河南郑州演出获得好评,再南下汉口,又红遍武汉三镇。同年,决定进驻上海,进行首闯大码头的实验演出。灵芝草时年17岁,十二旦时年14岁。
  至上海后,首先进驻天福茶园。当天王师父把管事人王庆山及几个较为重要的学生叫到一起,分析了上海剧界的行情和利弊。他说,上海有着悠久的演戏传统,懂戏的人多,戏是不太好唱的。他们既自信又谨慎。王师父鼓励大家一定要拿下前三场打炮戏。前三场戏码安排是:十二旦的《双锁山》、《西湖阴配》、《紫霞宫》唱压轴;灵芝草的《玉堂春》、《牧羊圈》和《忠义侠》唱大轴,前面还有武戏。对于这个安排,灵芝草提出了一个建议:将第二日的《西湖阴配》挪为大轴,自己在前面唱完《牧羊圈》后再反串一个小生角色裴舜卿。其理由一是《西湖阴配》戏路火炽,比《牧羊圈》能压得住阵脚,二来自己与德云同学过此戏,分寸、火候、节骨眼都能拿得严实。师父觉得有理,当即改定下来。在灵芝草与十二旦对戏的时候,除原动作不变外,于“放裴”一折又加了一个“过门抢背(即小生在李慧娘头顶上翻“抢背”过去)。在演出中,本来这个戏的翻滚跌扑、甩发、喷火彩等动作和特技就已使观众目不暇接,激动若狂了,再加上那么一个娇滴滴的玉堂春(第一天灵芝草所饰之角色)装扮小生,还翻了个又高又快的“过门抢背”,顿时台下观众的欢呼声如同滚水沸腾。灵芝草博得了“功夫绝顶了”的盛赞。
  在天福茶园的演出还未期满,就有天仪舞台、丹桂第一台相继来订合同。演出不足月余,“德顺和”就轰动了全上海。灵芝草的名字连连见诸报端。《戏剧月刊》上的文章是这样评论灵芝草:“面貌秀美,两眼有神,说白清晰,唱功爽脆。象流莺哀啭,夜鹤飞啼。《玉堂春》的苏三起解一折,歌声酸楚,委婉动情,催人泪下。”不错,灵芝草的唱是相当感人的。人们说他唱腔的特点是“音甜、味浓、达意传情、丝丝入扣、无雕凿造作之痕、实具天然佳美”。他演的《列女传》悲愤慷慨,“令人心弦紧张”;演《忠义侠》,“装扮义烈妇女形象一扫嬉笑神态”,将那种对丈夫的温柔体贴,对奸邪的仇恨发指,对小人的鄙夷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的得意弟子小灵芝(名赵益芬)所说:“我师父最喜欢《忠义侠》这出戏,他扮演的周妻又贤惠又刚强,因为他本人就是个胸怀义胆侠肝的正直人。所以他每演戏之后,总是倍觉劳乏。”当年他就是看了一出《忠义侠》之后而步入艺途的。《忠义侠》这出戏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不仅在上海演,在北京演,至或进宫给“老佛爷”和皇上也演。在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女士的新婚堂会上演的也是《忠义侠》。
  在上海的演出大获成功,博得了盛誉,且收入丰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本来就不爱说话的灵芝草,这几天不仅不开口,而且若有所思的发起呆来。这一切早被师弟十二旦看入眼中,经过详谈方知,每次演出时,台下总有一位感情丰富的青年观众带头叫好,而且他还随着台上人物表情的变化,不时地也变幻着自身的面部表情,当演《九件衣》时,那人情不自主地做了一个“兰花指”的动作,眼尖的灵芝草在台上便发现了。灵芝草断定此人有些来历,是个行家,还可能是个高手。二人把此事告知王春德师父,欲睹庐山真面目。经探询后,王师父把那人请到寓栈与灵芝草、十二旦互为介绍,才知那人是“永盛和”科班出身,名叫宋永珍(艺名小毛毛旦),早已是上海的梆子青衣名角。大家一见如故,人艺均亲,切磋技艺,互为换戏。宋在唱腔、表演,特别是跷功的多种技巧上对灵芝草、十二旦帮助不小,使二人又接触到若干新东西,所以二人对宋总是尊为师长。及至上海合同期满,又应静江浦、苏州、扬州等地之聘,二人才与永珍话别,并结为金兰之盟。
  离沪之时,永珍亲自送行。王春德感动地说:“左手拉着崔德荣,右手拉着孟德云,左文右武,走遍天下,什么也不担心了。”的确,三载的江南征程,灵芝草和十二旦给师父争得了光彩,明彰誉满红遍南天。
  北返京师 艺事大进
  江南近三载的演出,使灵芝草大开了眼界,得到了锤炼。他博览多观,广采众长,不仅把梆子腔的各派戏路摸了个透彻,而且饱取了皮黄戏(京剧)的精华,为我所用,从而按照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美学见解,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光绪二十四年,他决心北返京都挂单(按:崔灵芝崇信佛教,他不说挂牌、挂号,总习惯用佛教语称挂单)。但他知道北京名家荟萃,好剧颇多,戏比上海还难唱。过去他以科班学生的身份,在京演戏,好坏都有担待。
  此次返京是亮牌挑梁,他不知自己的戏路合不合京人的胃口,不禁有些担心。
  全班到京后,王春德首先办理了科班学生期满出科事宜,然后带领灵芝草、十二旦连同一位小师弟德凤来到长巷四条田际云私邸,拜会了名冠京师的梆子名旦、“玉成班”班主田际云,并搭入了“玉成班”。在田宅又会见了“玉成班承班人李连仲(著名净角)、何景云(艺名何达子,著名须生)以及田的良佐李诚玉老夫子。在场的还有早已搭入“玉成班”的另外两个灵芝草(丁剑云、李灵仙)。大家商量安排上演的事项。田际云的意见是先在天乐园唱上几日,看看风声。班底用“玉成班”的。
  天乐园的3天演出,反映极其良好,惊动了梨园界,尤其是三大梆子班的承班人。“义顺和”的郭宝臣(艺名元元红,须生名宿,被时人誉为秦腔第一人,并与皮黄老生谭鑫培齐名)、王喜云(艺名一千红),“宝胜和”的薛固久(艺名十二红)、刘小银(名旦),“太平和”的侯俊山(艺名十三旦)等人纷纷来聘。有了这三场戏的底子,田际云又择定日期,在广和楼、三庆园轮换演出。并约请政界、商界、报界代表大造声势。
  两个月过去了,灵芝草以自己娴熟的技艺征服了各类观众,一时有“歌楼如堵,甚嚣九城”的盛况。田际云和王春德增添了信心,田际云又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新花样,即让同驻“玉成班”的三个灵芝草、一个十二旦组成一台戏,在天乐园出演3天以壮声势。当时人们把这场盛会叫做“三草争荣,一旦飞空”。
  “三草争荣”的盛会,忙坏了新闻界,也愁煞了撰稿人。三个灵芝草如何才能区别分明?于是有人将灵芝草前面冠以姓氏,后面去掉草字,于是就成了崔灵芝、丁灵芝、李灵芝了。三位名旦也就自愿受领了。
  《菊部丛谭》曾载文评论崔灵芝的艺术:“扮相身材婀娜,明眸秀靥,歌喉激楚,一声裂帛,四座咸惊。”又说:“《忠义侠》、《列女传》、《春秋配》、《玉堂春》诸曲,商风入弦,凄激心酸。听者如闻三峡猿声,又如当五更残月之际,不禁愀然,声音之感人有如是者。”
  崔灵芝不仅在唱功方面具有不凡的造诣,在表演上更是独具特色。他在《珍珠衫》、《杜十娘》、《蝴蝶杯》、《南北和》中扮演的角色,端庄娴雅,不浮不泛,颇具大家风范;所扮演《玉堂春》、《女状元》、《遗翠花》中的人物娇羞而不低贱;而在《翠屏山》、《战宛城》、《海潮珠》中则艳而不粉;特别是在《佛门点元》中扮演的妙龄少女,娇小玲珑、活泼可爱,颇具天然秀色。那二十几分钟的无声表演,一会儿引人发笑,一会儿又令人伤情,毫无造作之感。《回荆州》则又另具一种风采韵律。“坐宫”一折“安板”板槽节奏较慢,以表现雍容华贵的贤德公主的养尊处优好宫苑教养,以及那种贵人的派头。待演至“赵云闯宫报警”时,也未安排过多动作,而是以念白取胜,说明道理,使刘备叹服。只是在念到“随夫逃走理当然”时,出人意料地走了一个快速小趋步,然后跳跃而起,做了个“金鸡独立”踏跷亮相的动作,嘎然钉住,巍然不动,只这一个快速静止亮相,不仅表现了决心随夫远走的心情,同时也把号称“东吴女丈夫”的英气披露殆尽,真是点睛之笔,令人咂舌。《菊部丛谭》有“《回荆州》之孙夫人,侃侃而谈,饶巾帼须眉气”的评赞。
  崔灵芝在艺事上日臻精尽时,正直“戊戌变法”。田际云因参与其中被问罪,逃沪隐匿。“玉成班”被迫暂告停演。崔灵芝于光绪二十五年与十二旦、张德凤护送王春德师父还乡(“德顺和”第二届迁至大南旺村继办)后,回京改搭“义顺和”,并随该班进宫承应。这使崔灵芝的艺术生涯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改搭义顺 结识名宿
  “义顺和”初名“源顺和”,是郭宝臣进京后于光绪八年组成的。该班积聚了众多的山陕艺人,是以山陕派声腔为主的老派京梆子班社。后于光绪十四年改组并易班名“义顺和”,当年被公众传唤,名声更著,成为北京四大梆子班之一。
  崔灵芝搭入“义顺和”,郭宝臣很高兴。二人初识如故,品性相投,为时不长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郭宝臣生于咸丰六年,比崔灵芝大23岁,但视崔如同小弟,崔也奉郭为师尊。崔灵芝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应首推郭宝臣。从崔灵芝搭入“义顺和”,直至郭宝臣于民国八年告退还籍,二人始终未曾分开。
  崔灵芝在刚搭“义顺和”时,因班中名角济济只唱到三码。但不久,由于他叫座能力日增,戏码便挪到了压轴。只这一挪,班内的冷言风语便油然而生。
  有一次,郭宝臣又破例地派了崔灵芝在大轴的位置上唱了一出《玉堂春》,而自己在压轴码上垫演了一出《九更天》,这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找郭宝臣提出反对意见,郭宝臣笑而不语,只是在以后的演出中采取了轮换唱大轴的办法。而崔灵芝面对此种情形,虚怀若谷,谦恭谨让,还是一如既往,认真演戏。有一次,王青云演《临潼山》时,崔灵芝为了救场临时配演了一个窦太贞角色,受到了同人夸赞。郭宝臣主演的《四郎探母》中的四夫人一角是个三路活,可崔灵芝不畏流言,欣然饰演。谁想这个角色他一唱居然大放光彩,所以后来四夫人角色被盖棺论定,即由一等角扮演。崔灵芝所做的一切使班中同行深受感动,他的威信也日益增高。后来鉴于崔灵芝的演出总是“客观盈门,终日爆满”这一事实,郭宝臣给他提高份资。虽然他的份资高至出人意料的程度,可再也无人提出非议。当时有文章对此事做了证述:“在庆乐园受京钱80吊,而谭英秀以大老板资格,仅日受戏份60吊而已。”
  崔灵芝在“义顺和”期间,对京梆子声腔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义顺和”是以山陕腔调为主体的班社,崔灵芝搭此班时间很长,且又很叫座,这就很自然地使山陕音调向崔灵芝的唱腔风格靠拢。久而久之,由于曲调旋律语音调式的变化,京味多了,“酸味”少了,甚或连郭宝臣、王喜云也不能不改乡音。比如“义顺和”的两出看家戏《大紫金镯》与《普陀寺》,原来全是由山陕艺人扮角。自崔灵芝入班分饰了杨素贞与宋巧姣二角后,戏中混进了京味唱腔和道白,而崔派很受京人欢迎,同台演出,混来串去,山陕正宗也就入乡随俗变为京梆正宗了。有专家认为“至崔灵芝已完成了山陕到京梆的过渡”。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时,两宫西幸京师纷乱各班均告停歇。翌年,“庚子事变”后,市井将稳。吉林富绅牛子厚遣人来聘。崔灵芝遂与薛固久、达子红、勾顺亮、范文英、姚增禄、刘春喜、范福泰、叶春善等同赴东北。在吉林重逢宋永珍,二人促膝话旧,交流心得。崔灵芝避青衣戏不演,只唱了《佛门点元》之类花旦戏。原因正如宋永珍之子益俊先生所讲:“两个剧场两个角,不能都是清一色的戏码。”由此可看出崔灵芝的戏德与胸怀。东北一行,除吉林外,又赴海参崴(今俄罗斯境内)、营口、沈阳、锦州等地,均获得极高声誉。约有两载,光绪二十九年因日俄战起,崔灵芝等全体回京。在临别前,接受了牛子厚在京筹办“喜连成”科班的委托,还京仍回“义顺和”。
  宣扬民主 热衷改良
  庚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良热潮。这股洪流很快涉及到了文艺领域。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编演新剧,宣扬改良。以田际云为首的“玉成班”首先推出了新剧《惠兴女士》。崔灵芝同样也是一位颇具民主思想的进步艺人。改良思想一起,他就积极投入到这一时代的潮流中。光绪末年,他在“义顺和”首演了根据梁巨川小说《女子爱国》改编的新剧《桂岭老人》(又名《混沌州》),后来又排演了《白奶记》、《余小辫》等戏。一时间与“玉成班”形成在京编演新剧的两大强班。“玉成班”自不待说,它在光绪十三年就有新编创新戏的传统。至于“义顺和”,是一个人老、戏老、班老的三老班社,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按说是比较缓慢的。可偏偏班内有崔灵芝这样一位开明又精干的进步艺人,更加之他有两套本领,能编能写,如《桂岭老人》、《余小辫》就是出自他手。剧本一经问世马上即可排练,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导演和优秀多能的演员。崔灵芝堪称改变“义顺和”旧貌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除排演新剧外,还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后汉惨》就是其中之一。此剧是根据传统戏全部《汴梁图》整理的,是一出揭示亡国惨痛,以激发民众救国热情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好戏。角色配备是:薛固久演刘承佑,崔灵芝饰刘娘娘,十二旦扮苏妃,牛春化演苏逢吉,王春喜饰郭威,杜元庆演赵普……。此戏一直是保留剧目,崔灵芝到哪班就把该戏带到哪班,直至他告退。这出戏也是他全部演出剧目中唯一的一出刀马旦戏。
  对于崔灵芝编演新剧的情况,《京都百二竹枝词》有诗一首,予以称赞:“戏剧改良本热怀,此中大有出群材。报端乐为征诗句,这个灵芝却姓崔。”并于小注写道:“西腔班中有崔灵芝者,名重一时,颇有改良戏剧思想,屡经报纸称赞,且有为诗其征者”。足见他对编演新剧的热衷与积极努力。
  光绪三十四年春,崔灵芝再应上海之聘,三进沪城(在此之前曾二下江南,同班还有罗百岁、朗德山等)。后又去苏州、汉口,然后转道吉林、沈阳,二下东北。时值当年十月二十一日,“万岁爷龙驭上宾”,摘缨子。二十二日“圣母皇太后慈驭上宾”。双国孝,全国停止娱乐活动。崔于返京途中,回里省亲,又于王春德师父坟前祭扫。之后回京于鞭子巷闲居。
  宣统三年,国丧开禁,崔灵芝即与小马五、玻璃翠、马全禄共组新班“庆寿和”,演出于三庆园。宣统三年,国变改元进入民国,崔时年三十四岁。
  时人之表 后人之师
  民国元年六月十八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正乐育化会,票选谭鑫培、田际云为正副会长。该会的成立,标志着梨园界管理部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会上崔灵芝遇见了一位弱冠后生。那后生走到崔灵芝面前礼貌地问候:“崔老板您早来了。”崔灵芝则一转身对那人马上说:“哦,是梅兰芳老板。”这两位艺术家一见如故,亲昵地进行了交谈,并互相做了邀请。一日,崔灵芝正在私邸憩息,张起(侍崔多年的同乡好友)唤醒他说有客光临。崔灵芝整装迎出,原来是田际云和梅兰芳登门拜访。落座后,田际云说:“我是常客,兰芳初登贵府可是求教来的了。”崔灵芝说:“这就不敢。”引荐之后,梅兰芳就是崔宅的常客了,不时地登门问艺,并称崔灵芝为崔师父。据张起先生生前谈到梅兰芳跟崔灵芝学戏的事时说:“梅先生的《宇宙锋》就是跟崔师父学的,梆子叫《一口剑》。我亲眼见过当时说戏的情形。”不错,梅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也曾说他在民国二年于上海修改《宇宙锋》时的经过。这证明,梅先生之所以把一出唱工戏整理得唱、做并重、生动感人,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吸收了梆子《一口剑》的成分,也浸透了崔灵芝的心血与汗水。另外,关于梅先生的全部《春秋配》的蓝本,也是以崔所赠送的梆子原本为其基础的。据张益吉先生讲:“《春秋配》这出戏也是梅先生在会上向崔师父学的。”经崔灵芝指点或授戏的远不止梅先生一人,民国后成名的许多新人都受益于崔灵芝(按:只旦行一门),如鼎鼎大名的小马五、訾桐云(艺名小秃红)、韩海亭(艺名海棠花)、荀慧生(艺名白牡丹),女伶如金艳芬、桂灵芝以及表演艺术家李桂云都问艺就学于其门下。
  英明管理 誓挽危局
  “……因秦腔衰微之趋势,致不能在大栅栏演唱,遂暂告退。
  然数年前容纳同业者之请求,以救彼等苦境故,再现于天桥。彼一面为脚本作家,他而又为剧场经营者。具有非凡之手腕,在皮黄剧起伏无常之中,独彼所经营之戏园能持久数年之演唱,毫无中绝之虞。非特秦腔青衣,即秦腔全体,今日犹未灭亡者,全为彼力所致”(见《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这一段文字,非常确切地记述了崔灵芝在民国后二十年的经历,这二十年正是崔灵芝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也是一位很好的戏班管理者和精明能干的经纪人。
  民元以来,在京的戏曲团体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动,即散而复组。崔灵芝首当其冲与薛固久、王喜云等七人于民国二年组建了“同义和”班。该班是囊括了已解散的“义顺和”、“庆顺和”、“宝胜和”的好角重新组成的。为了建班崔灵芝费尽了心机。他首先写信请回了返乡休养的郭宝臣,又动员了着意告退的薛固久,联合了孙培亭、王青云、于德芳。“同义和”于成立的次年为响应政府号召“为避班与妓馆有嫌”,遂改班为社,“同义和”更名“群益社”。更名后崔灵芝又将小马五的“庆寿和”合并起来,且又从社会上请出了未曾驻班的老名角盖陕西、盖兰州、天明亮等人。民国五年又有张黑加入,同时还加入了一批后起之秀,如“小吉祥”的小金香、小金林,“三乐社”的海棠花、白牡丹、小双喜、小福喜,“祥庆和”的梁庆鸿、李庆福,还有早已著名的田玉芳(艺名小千红、须生),一下子加强了力量,壮大了声势。由于崔灵芝的艰辛努力,才使得四路兵马汇集“群益”,一个阵容强大的梆子社诞生了。
  社起之后,大家同心取义,各尽所能,演出于庆乐园、民乐园,出现了场场爆满的空前盛况。当时报纸载文称赞崔灵芝说:“年近40,貌尚不衰,歌喉如旧,颇足与皮黄界之陈德霖并称。”可见当时崔灵芝虽是管理者,但也还在称雄舞榭。但是好景不长,“群益社”的红火局面最多维持了三年。到民国六年之后,营业日趋低落,社内士气亦日益不振。其原因有二,一是皮黄腔盛兴;二是女伶异军突起。这支民国后闯入京师的新生劲旅声势迅速壮大。如民国四年,久为男班所占的庆乐园已为坤伶刘喜奎占去。民国五年又有坤伶鲜灵芝的“志德坤社”雄踞广德楼。未几号称戏曲活动中心的大栅栏5家戏园均为女班夺去。“群益社”只好向正道以东的广兴园发展。谁知毗邻天乐园又早有“崇雅坤社”,不久广兴园也为坤伶金刚钻占领。“群益社”被逼到山穷水尽、无立锥之地的境况,只好暂告停歇。停歇无业,穷苦艺人实难维持生计,纷纷向崔灵芝求助。崔灵芝也是满腹惆怅,但还是解囊相帮,受到同业者的敬佩与感戴。
  天无绝人之路,崔灵芝接受了刘兴周的聘请,进驻天桥歌舞台这块新的阵地。以崔灵芝为首的十股集资班“群益社”又重新组织起来了。头3天打炮戏是这样安排的:海棠花的《翠屏山》,于德芳的《战宛城》,钱福才的《高三上坟》,天明亮、刘义增的《宋金郎》,盖兰洲的《苦中苦》,十二旦的《紫霞宫》,刘连湘的《烟火棍》,小千红的《铁冠图》,张黑的《烟鬼叹》,小马五的《桑园会》,薛固久的《十王府》,孙培亭的《五雷阵》,王喜云与崔灵芝的《海潮珠》,崔灵芝于马全禄的《忠义侠》,还有通力合作的《大紫金镯》;皮黄戏是:景玉奎的《大回朝》,麻穆子的《牧虎关》,德建棠的《战北原》,石子云的《三娘教子》;武戏则有于桂芳的《连环套》、《金钱豹》,小福喜的《挑滑车》,梁庆鸿的《战冀州》等等。
  强大的阵容,精彩的演出,3天下来,北京城炸了窝。“群益社”的演员们把技艺无私地奉献给了劳苦大众,他们也得到了观众的信赖和欢迎。
  寒来暑往,8年过去了。收入丰裕了,大家欢悦了。可有些老名角也相继谢世了。崔灵芝也时常力不从心身体欠佳。关于接班人的问题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崔灵芝出资与十家股东一起办起了“群益社科班”。从民国十一年起陆续招收、培养生徒80余名,以益字命名,为建国后的戏曲复苏积蓄了力量,使京梆子在北京没有断根儿。许多老先生在回忆崔灵芝这段功绩时,异口同声说:“我们感谢崔师父,为了办科班,把他毕生的积蓄,连同给皇上唱戏所得的银子全搭上了。”
  民国十八年,崔灵芝的50大寿在歌舞台举行。全班搭桌(即不拿工资)为崔祝寿。这一天,崔灵芝破例地唱了一出反串戏《十八扯》。民国十九年崔灵芝身体接连不爽,又看到徒弟们都已成才,经周密思考将社长职务委托张起后,毅然向全体告辞,还籍隐退。未一载即卒于岳丈家——城关八里庄村,终年52岁。
  崔灵芝病逝后,其北京家产被人霸占,老家八亩薄田也卖给他人。次子崔少章改唱京剧。当时梅兰芳称崔灵芝为师伯,称崔少章为二哥。梅兰芳也得到了崔灵芝保留下来的很多剧本,对梅兰芳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算是对中国戏剧的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戏剧家协会派员来武清搜集整理崔灵芝的艺术生涯材料,高度评价崔灵芝为“一代河北梆子名角,是中国戏剧史上颇具影响的艺术家”。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崔灵芝
相关人物
王春德
相关人物
孟继云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李德全
相关人物
宋永珍
相关人物
田际云
相关人物
李连仲
相关人物
何景云
相关人物
郭宝臣
相关人物
王喜云
相关人物
刘小银
相关人物
薛固久
相关人物
侯俊山
相关人物
田际云
相关人物
丁灵芝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张益吉
相关人物
小马五
相关人物
訾桐云
相关人物
韩海亭
相关人物
荀慧生
相关人物
金艳芬
相关人物
桂灵芝
相关人物
李桂云
相关人物
丁剑云
相关人物
李诚玉
相关人物
李灵仙
相关人物
达子红
相关人物
勾顺亮
相关人物
范文英
相关人物
姚增禄
相关人物
刘春喜
相关人物
范福泰
相关人物
叶春善
相关人物
牛子厚
相关人物
王青云
相关人物
于德芳
相关人物
盖陕西
相关人物
盖兰州
相关人物
天明亮
相关人物
张黑
相关人物
小金香
相关人物
小金林
相关人物
梁庆鸿
相关人物
李庆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同义和”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