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百灵鸟”张柏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10
颗粒名称: 评剧“百灵鸟”张柏龄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33-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张柏龄是清朝时期的戏曲演员,擅长表演旦角,曾在天津献艺。他与金叶子等人是好友,嗓音宏亮,表演入戏,被称为“百灵鸟”。他也在教学方面有所成就,培养出了一批有名的演员。他主持的“张家班”是当时天津评戏界很有影响力的一个班社。
关键词: 评剧 百灵鸟 张柏龄

内容

张柏龄(1885前后——约1940)。工旦角,西、东两路均唱。武清庞庄子人。幼年投西路戏班习艺,与金叶子、刘宝山交往甚密。后入南孙班改唱东路。1912年(民国元年)随孙凤刚(三架子)、孙凤龄(开花炮)、朱景贤(朱小六)从营口来到天津献艺。张柏龄工旦角,经常与金叶子合演西路蹦蹦戏。他嗓音宏亮,表演入戏,人送绰号“百灵鸟”。
  张柏龄会拉弦,人极老练,自从评戏畅兴以来,他得到此中的秘诀。约1920年前后,在家(南市天安里后身)和同庆后茶园以授徒为业。
  张柏龄之兄张柏顺(绰号“化迷鸟”),长期与评戏第一代女伶花莲舫同台演戏,工小生,曾与花莲舫在百代公司合作灌制唱片《马寡妇开店》;《杜十娘》,在天津较有影响。叔伯弟张柏仲,工小生;叔伯弟张柏朋,在戏班演些“零碎”活。天津评戏界戏称他们为“张家四虎”。
  1922年前后,由张柏龄主持,与张柏朋、张柏仲三人在天津法租界天祥商场四楼的“乾坤楼”(后搬到劝业场六楼,天乐舞台)组建“张家班”。“张家班”是续前“孙家班”(南孙班)之后,赵月楼的“娃娃班”最大,又是一个以培养徒弟为主,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评戏班。该班张柏仲挂头牌小生,每天以徒弟为主坚持演出和教学,培养出一大批较有名气和很有成就的演员,其中旦角主演有李宝珠、李宝玉、李宝翠(反串小生),开蒙演员有钱玉舫(艺名“小摩登”)、张月亭、张月娥、花迎春、林红霞、陈凤娥和后挑“张家班”的王金香,带艺学徒的杜文彬(艺名杜小楼);张柏仲收徒张品三、汪德华、汪月娥等;尤其是刘翠霞(1911年生于武清熬嘴村)。6岁随母逃荒来津,13岁拜何丑子为师到大连学唱辽宁大鼓。因教法不良,刘贪玩心盛,不甚造就。14岁回津。家住天安里后身,与张柏龄对门。张当时所收门徒四、五十人,每日拉弦教戏,刘深受熏陶,毅然拜张柏龄为师改学评戏。刘翠霞15岁登台,16岁唱帽戏,18岁唱红津门,走红于大连、济南等地。此间,张柏龄因某一种关系与刘翠霞脱离,刘又投赵月楼为半师半友关系,进行深造。可以说,先有张柏龄授艺辅佐,后有刘翠霞唱红成名。故此,“张家班”在天津评戏界很有影响。1929年8月天津最大的报纸--《益世报》刊登:法租界劝业场六楼“天乐评戏园”的字样。
  张柏龄病逝于天津南市。
  张柏龄之女张艳秋(工旦);养女张玉秋(1924-2007),天津南市戏装商店工作);女婿李文元(1913-1977),著名丑角,曾傍筱俊亭、花月仙等同台献艺,病逝天津);外孙李永庆(1941年生,河北省交河县评剧团,工小生);外孙李永强在津从事戏衣销售工作。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柏龄
相关人物
刘翠霞
相关人物
张艳秋
相关人物
张玉秋
相关人物
李文元
相关人物
李永庆
相关人物
李永强
相关人物
金叶子
相关人物
刘宝山
相关人物
孙凤刚
相关人物
孙凤龄
相关人物
朱景贤
相关人物
张柏顺
相关人物
张柏仲
相关人物
张柏朋
相关人物
李宝珠
相关人物
李宝玉
相关人物
李宝翠
相关人物
钱玉舫
相关人物
张月亭
相关人物
张月娥
相关人物
花迎春
相关人物
林红霞
相关人物
陈凤娥
相关人物
王金香
相关人物
杜文彬
相关人物
张品三
相关人物
汪德华
相关人物
汪月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营口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