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南派名伶苗胜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09
颗粒名称: 京剧南派名伶苗胜春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6
页码: 27-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苗胜春(1882-1971)和赵桐珊(芙蓉草)是二十世纪40年代南方京剧舞台上备受称赞的配角表演人才。他们被誉为南派京剧辅佐星座的双璧。苗胜春自幼学习戏曲,在戏班中练习武生和文武老生,并获得黄月山和赵春瑞的传授。后来他改学文武旦,擅长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与南派名武净李永利和南派京剧武生名宿白玉昆同科。苗胜春在早年在东北地区演出,受到了赞誉。他与张桂轩、张双凤、马德成、李琴仙等人成为好友,并受邀前往海参崴和俄国人合作演出京剧,受到俄国观众的喜爱。他后来与周信芳结识并成为好友,在丹桂第一台演出时成为周信芳的搭档。然而,因为一些细节原因,他们最终分道扬镳。苗胜春后来在黄金荣经营的共舞台演出,并成为黄金大戏院的基本演员之一。苗胜春的才华逐渐展现,他在演出中演绎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包括武生、老生、老旦等。他与王鸿寿(三麻子)相识,并受邀在关羽戏中饰演关平一角,展现了出色的表演技巧。王鸿寿对他的表演很满意,并收他为义子。胜春随着王鸿寿演出近30年,直到王鸿寿去世。
关键词: 京剧 南派名伶 苗胜春

内容

二十世纪40年代,苗胜春与芙蓉草(赵桐珊,其舞台生活始于民国初年,亦为武清人)同为南方京剧舞台配角表演人才群体中的佼佼者,共称南派京剧辅佐星座的双璧。
  苗胜春(1882——1971),字雨青,武清王庆坨人,9岁进天津“永胜和”科班学戏,兼学武生和文武老生,得黄月山下手赵春瑞的传授,兼演黄派老生戏,也兼演其他武生戏,倒仓后,改学文武旦,舍旦角外,他几乎无所不能,无戏不演。永胜和是一个梆子、皮黄兼容并包的科班,南派京剧武生名宿白玉昆与苗胜春同科(白坐科时学武旦,学名胜萍,出科后改唱武生,更名玉昆);南派名武净李永利(李万春之父)则是苗的大师兄。胜春16岁(1898年)出科,便随师兄弟们去闯关东,在东北各地搭班唱戏。初以“三关”(《界牌关罗通盘肠战》、《葭萌关张飞战马超》、《怀都关收子都》)、“一城“(《冀州城》,马超穿厚底、扎靠旗翻长跟斗),得“关东勇猛武生”之名。继之又以黄(月山)派“老头儿戏”《八腊庙》、《义旗令》等剧另辟蹊径,声誉鹊起。
  1900年,苗胜春在大连与东北久负盛名的京剧武生演员张桂轩相遇。二人一则同乡,再则由于志趣相投,因而一见如故,遂结为生死不渝之交。此际,苗、张二人又与东北武林出身的南派京剧著名武旦张双凤(男)、沪上著名文武老生兼武花脸孟七相遇,恰逢来自海参崴的俄国剧场老板入境来大连邀请中国京剧戏班。于是苗、孟、二张结伴共搭一班,应邀前往海参崴,既而又前往双城子、伯力(皆是俄国远东地区)演出,半年以后回国。清末,俄国的远东地区如海参崴、伯力、双城子等地,还有中国人在那里居住,那里的俄国人也多半通汉语。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京剧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中颇不乏京剧迷,如在双城子,便有一位对中国京剧脸谱着迷的俄国店员,硬是要拜孟七为师学京剧。
  苗胜春在海参崴演出期间,结识周信芳,并与马德成、张少甫、李琴仙及周等五人同结金兰之好。苗排行第二,故梨园行尊之为“苗二爷”,周信芳那年才18岁,排行第五,苗、周从此论交。不久,苗胜春、李琴仙随周信芳来到上海,先在群仙茶园,继入新新舞台,苗、李始终与周同进退。尤其是苗胜春与周信芳同时加入了丹桂第一台,成了周不可缺少的搭档,如演《打严嵩》剧中之严侠,《独木关》之老军,《战宛城》之胡车,《四进士》之杨春,《天雷报》之贺氏,《群英会》之孔明,《连环套》之朱光祖,《战长沙》之魏延,《逍遥津》之穆顺。周得苗配如鱼得水,有红花绿叶之妙,实不作第二人想也。那时周与苗形影不离,苗也宁愿放弃正戏不演,甘为绿叶,不仅为周之演出生色不少,且教了周不少武戏,如周演的《冀州城》即为苗所亲授,苗并为之配演该剧报子,使周在丹桂第一台演出的年月里,《冀州城》成为一出最能叫座的戏。
  苗、周之间为总角之交,且谊属金兰,交情甚厚,不期后来竟因细故而拆伙,那时上海大舞台从烟台邀来苗的师弟白玉昆,苗为了傍师弟演出而向丹桂第一台辞班。苗离周而去,使周如失左右手,临别周设宴欢送,席散,周忽向苗跪拜,说道:“二哥!您人走弟兄情义在,对您多年给我的帮助,我向您道谢了。”于是彼此抱头痛哭,周、苗之间情深谊厚,可见一斑。
  苗胜春在大舞台演出不久,又过班到黄金荣经管的共舞台,在共舞台达十数年之久,为黄金荣所器重。后来黄开办黄金大戏院,他与高雪樵、粉菊花、韩金奎等人又成了黄金大戏院的基本人员。
  此时的苗胜春,其多面手的才能渐次显现。就以他们四人此番在海参崴、双城子等地的演出戏码为例:苗胜春每天除主演一出武生戏或老生戏外,有时还演出老旦戏如《徐母骂曹》、《目莲救母》,以做白为主的老生戏《审人头》,前武后文的《请宋灵》(饰岳飞)亦是其当演剧目。同时,孟七演《嘉兴府》饰鲍赐安,苗饰濮天鹏(二武生);张桂轩演《白水滩》,苗饰抓地虎(武丑);张桂轩、张双凤合演《翠屏山》,苗饰杨雄(靠把老生);张双凤演《打焦赞》,苗饰焦赞(武花);与孟七、张双凤三鼎足共演《巴骆和》,孟饰鲍赐安、张饰巴九奶奶,苗饰胡理(武丑)。仅就苗在上举几出戏里饰演之配角所属的行当来看,其戏路之广、其所具多方面的才能,便足以令人叹服。
  苗胜春等回国后,仍去大连落脚,孟七、张双凤则自大连乘船回上海。那时,南派京剧名伶,常有自沪上乘船至大连,然后转辽演出于东北各主要城市者。就在苗胜春回国后不久,便在沈阳与京剧关羽戏南派开山鼻祖王鸿寿(三麻子)同台相遇,王鸿寿发现青年苗胜春功底扎实、台风不俗,遂邀请胜春在关羽戏中饰演关平一角。王鸿寿对胜春的艺术表现很满意,遂收其为义子。王氏回上海后每演关羽戏,总是怀念胜春饰演关平既尽情做戏又不夺戏的情景,遂于再次应邀前往东北演出,合同期满后便把胜春带到上海,其时约在辛亥鼎革前的三、四年。自此,胜春随义父近30年,直至1925年王氏逝世。
  解放后,剧场收归国有,苗胜春当时已年近古稀,且耳聋重听,已无法演戏,乃以授徒教戏为主。苏州难童教养所成立小科班,专程派人来沪邀请苗去苏州执教,旋因小科班解散并入南京戏校,苗也转任南京戏校教师并定居南京。1954年起,苗任戏校副校长,于1971年去世。
  苗胜春到上海后,除专职为义父王鸿寿的关羽戏配演关平外,还与王门弟子张桂轩、林树森、周信芳、李吉来(小三麻子)以及同其他名伶同台合作,同时便成为众名伶争相罗致的合作伙伴。
  上海,既是南派京剧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京剧在南方的一大中心。自清末至民国,北派京剧名伶从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到余、马、言、谭(富英)“四大须生”,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都曾多次前来上海献艺,都曾与南派名伶同台合作过。南派、北派的艺术交流,曾经造成清末民初中国京剧的辉煌时代。苗胜春的表演艺术便是南派、北派交汇的一个例证。苗氏的武生戏宗李吉瑞一派,拿手戏有《独木桥》、《天霸拜山》,而《走麦城》的关平则最受其义父的首肯,论形象塑造、性格刻画,论跌扑武功,均称典范,后人难以为继,他的武生勾脸戏宗尚(和玉)派,真传实授的南派戏有《收关胜》、《艳阳楼》、《万花楼》(饰韩天化)等。“老头儿戏”融汇南派沈韵秋、北派黄月山两家。代表作为《八腊庙》、《剑锋山》、《反五关》,老生文戏的唱念做表则兼收并蓄潘月樵、汪笑侬之优长,代表作为《群英会》孔明、《草船借箭》鲁肃。他的丑角表演艺术亦文武兼擅,武丑戏如《连环套》的朱光祖、《巴骆和》的胡理,均称画虎画骨之作;文丑戏当推与李吉瑞合演《请宋灵》(李饰岳飞),以他饰演的《扫秦》之疯僧唱大轴为代表。
  其时上海的京剧舞台生旦净丑,人才辈出。苗胜春审时度势,决心在辅佐的天地里展现个人的艺术才能。这方面他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腹笥渊博(生旦净丑行行通,文武昆乱样样能),熟悉南、北各派的戏路,根据班社和主要演员的需要,他可以饰演任何行当的任何一个配角。如杨小楼南下演《恶虎村》,他饰武丑应工的王梁;张桂轩演《恶虎村》,他适应临场需要,接下丁三把这个“活儿”;高庆奎南下演《逍遥津》,他饰老旦应工的穆顺,然却巧妙地化入潘月樵的做白;马连良南下演《春秋笔》,他饰陶二潜;林树森演《单刀会》,他既饰鲁肃,又饰关平,乃至饰黄文,林演《走麦城》,他既饰关平,又可补缺饰廖化,林演《战宛城》,他饰胡车(武丑),演《战长沙》,他饰魏延(武净);周信芳演《打严嵩》,他饰严侠,演《清风亭》,他饰贺氏;李少春演《潞安州》,他饰哈米蚩(丑);俞振飞、言慧珠(建国前)合演《玉堂春》,他饰蓝袍刘秉义……。
  在苗胜春为之配戏的名伶中,一些名家的名剧之特定的配角非苗氏莫属,一旦易人,便有失光彩。王鸿寿的《走麦城》关平一角非苗氏莫属不必说了,张桂轩或林树森每演《翠屏山》必烦苗氏饰演杨雄,潘月樵或周信芳每演《四进士》必烦苗氏饰演杨春。可能由于在这两出戏里他所饰演的角色与主角的配合最为默契,因而尽收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之妙,海上梨园内外,尽称其为“活杨雄”、“活杨春”。自辛亥至40年代,他还先后为李春来、孙菊仙、汪笑侬、时慧宝、尚和玉、盖叫天、赵如泉、唐韵笙、梅兰芳、程砚秋、粉菊花(女,南派名武旦)、冯子和、贾璧云、毛韵珂、小杨月楼、欧阳予倩、赵君玉、黄玉麟等诸名伶配过戏。他数十年的辅佐之功,深受南北名伶的赞誉。马连良赞扬说:“苗胜春是我最满意的配角……不愧是上海有一号的苗二爷!”苗胜春到上海后,与周信芳、林树森等人义结金兰,苗氏排行第二,因之“苗二爷”成了南北梨园对他的“官中称呼”。俞振飞夸赞他在《玉堂春》中饰演的蓝袍时说:“数十年来,我见过许多名演员饰演的蓝袍,我自己觉得合作得最惬意的是苗胜春,他……戏做得很足,但都在规矩尺寸之内;同时我感到他处处注意为小生铺垫,足以把小生的戏‘引’出来。”张桂轩则把自己为恩师王鸿寿的《走麦城》之关平作一对比,然后谦虚地评价道“‘活关平’,胜春贤弟当之无愧!”
  苗胜春每忆起清末民初强手如云的南派京剧舞台时,便兴奋不已;当谈个人为何舍主为配、甘为绿叶时则说:“为主、为配,都是为了演好一台戏。我的信条是:宁愿让艺术盖住角色,不愿让角色盖住演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舞台上每位演员也都有应扮的角色、应站的位置。饰演了不应饰演的角色,站错了地方,害己、害戏。”联系当时(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一些演员争演压轴戏的偏向,苗先生感慨道:“与其勉强压轴,不如退一步唱开锣戏。强弩之末,费力不讨好;退一步则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苗胜春
相关人物
张桂轩
相关人物
林树森
相关人物
周信芳
相关人物
李吉来
相关人物
杨月楼
相关人物
谭鑫培
相关人物
汪桂芬
相关人物
李春来
相关人物
孙菊仙
相关人物
汪笑侬
相关人物
时慧宝
相关人物
尚和玉
相关人物
盖叫天
相关人物
赵如泉
相关人物
唐韵笙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程砚秋
相关人物
冯子和
相关人物
贾璧云
相关人物
毛韵珂
相关人物
小杨月楼
相关人物
欧阳予倩
相关人物
赵君玉
相关人物
黄玉麟
相关人物
白玉昆
相关人物
李永利
相关人物
张双凤
相关人物
孟七
相关人物
张少甫
相关人物
李琴仙
相关人物
韩金奎
相关人物
王鸿寿
相关人物
沈韵秋
相关人物
黄月山
相关人物
腹笥渊博
相关人物
粉菊花
相关人物
马连良
相关人物
俞振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双城区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