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名旦邢永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06
颗粒名称: 梆子名旦邢永喜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20-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邢永喜是清朝时期的戏曲演员,曾用艺名鲜牡丹。他出生于杨村,在永胜和班接受科班训练,擅长表演武戏和刀马花旦、武旦。由于嫉妒和毁容,他被迫离开舞台,但后来通过表演《跳加官》和变脸的绝活,重新在天津戏剧舞台上扬名。
关键词: 梆子 名旦 邢永喜

内容

邢永喜,1870年生于杨村,曾用艺名鲜牡丹,坐科永胜和班。
  永胜和班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演出团体。原为梆子班,同治四年(1865)成立于宝坻县。十九世纪末,梆子演员兼习皮簧者日益增多,永胜和便成为梆子、二簧(京剧前身)“两下锅”的班子。领班人为张国泰,共培养了四科艺徒。该科培养的旦角演员艺名皆以“灯”字命名,其他行当皆以“永”字命名。如程永龙、吴永顺、潘永真、刘永奎。邢永喜也为永字辈,工刀马花旦、武旦,以擅演武戏著称,拿手戏为《取金陵》、《摇钱树》、《樊梨花斩子》等。
  由于邢永喜扮相俊美,动作洒脱,在晚清天津戏剧舞台上颇为叫座。大红大紫之后,由于被人嫉妒遭毁容,几次痛不欲生,最后在同科师兄弟程永龙、刘永奎、毕永才等劝说下总算把伤养好。由于面容被毁无法演出,被迫离开舞台。失业后他陷入极端困苦之中。后来,由于演出《跳加官》需要戴着面具,对于邢永喜来说正好一举两得,于是在师兄弟的帮助下,就以演出帽儿戏《跳加官》为职业,并以蟒袍“变脸”绝活而继续扬名天津舞台。
  所谓《跳加官》,是指正戏开演前的独角舞蹈戏(也称帽儿戏)。“加官”寓意加官进爵。过去在戏园开戏时都要擂鼓三通,稍静后由“加官”在小锣伴奏下上场。演出时,“加官”脸戴面具(俗称“加官脸儿”),身穿蟒袍,手持缎制可变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字样。然后一手持牙笏,一手持元宝,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行话称之为“醉步”)。《跳加官》只有动作,没有唱念。过去,加官一般都由老生或者小生扮演。还有一种旦行,称为女加官。后来,表演加官的多由底包扮演。
  邢永喜为了把帽儿戏演好,苦练各种身段,并为适应当时堂会的临场彩头,特制了一件多种颜色的“加官蟒”。这件蟒袍演出时可以变换各种颜色,类似于川剧的变脸艺术。演出时一撩蟒袍,然后迅速背过去,蟒袍由绿色变成黄色,再到一个段落时又由黄色变成红色。“变脸”结束后,加官把一个特制的大元宝从蟒袍内变出来,向事先等候在台下的堂会主人扔出去。主人接起后,径直将元宝摆在正堂,一出象征吉祥喜庆的帽儿戏终场。人们被其精湛的技艺所震撼,台上台下欢呼雀跃,掌声叫声叠加,声如鸣雷。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邢永喜
相关人物
张国泰
相关人物
程永龙
相关人物
吴永顺
相关人物
潘永真
相关人物
刘永奎
相关人物
毕永才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永胜和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杨村
相关地名
宝坻县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