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活动家赵广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05
颗粒名称: 戏曲活动家赵广顺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18-19
摘要: 本文讲述了赵广顺(约1860—约1935)是清末民初天津戏曲界的一位著名戏剧演员。他从小家境贫困,开始学习京剧青衣,后来转行成为打鼓佬,即乐队指挥。赵广顺和他的兄弟赵广义曾一起组建一个戏班,他们在戏剧界闯荡江湖,演出码头和野台子,甚至为清朝的慈禧太后演戏。1915年,他们借钱承包了天津的新中央戏院,并成功开业。赵广顺经常组班演出,并受到其他艺人的敬重与支持。后来,他与黄元庆、唐文贵等人在天津南市荣吉大街的戏园子落脚,并成为名满天津的四扇屏之一。戏园子起初叫做下天仙戏园,后来改名为新明大戏院,最后改名为人民剧场。在这个剧场上,许多著名的京剧名角如谭鑫培、孙菊仙、大头汪桂芬、杨小楼、梅兰芳以及余叔岩等都登台演出,使该剧场声名鹊起。赵离开天津后,去南京经营福利大戏院,并在那里去世。赵广顺一生致力于戏剧事业,以戏德为重,他广结人缘,乐善好施,经常组织义演助济活动,受到天津当地人的赞誉。他的弟弟赵广义是一位工小生,他的儿子赵庆元是一位戏曲鼓手,他的侄子赵筱楼是一位工武生,而他的侄女赵美英和侄孙女赵燕侠都是工青衣花旦。
关键词: 戏曲 活动家 赵广顺

内容

赵广顺(约1860—约1935),别名海亭,武清大三庄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界组班邀角之能手。
  赵因幼时家贫,吃了梨园饭。初学京剧青衣,后改场面上的打鼓佬,也就是乐队的指挥。赵广顺、赵广义兄弟二人曾拉起个戏班,闯荡江湖,走码头,跑野台子,也曾进宫为老佛爷慈禧太后演过戏。1915年,天津滨江道上建起了一座新中央戏院,因为缺少经费,无法开业,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就借了一笔钱把这戏园子承包下来。破台开戏那天,他们特意从上海请回了著名大武生李兰亭,李凭借扎实的功底主演各类勇猛武生大戏,如《盘肠战》、《杀四门》、《金钱豹》、《粉面金刚》和全本《武松》以及黄天霸的“八大拿”等戏,而在天津成为长期成班的一路诸侯,赵广顺深受艺人们敬重,只要他出面组班,各地名家高手没有不帮忙的。不久,赵氏兄弟又与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老生的唐文贵四人磕头拜把子结为盟兄弟,在天津南市荣吉大街“下天仙”戏园子落脚。清光绪末年与吕月樵等在天津下天仙戏园首组“鸣凤班”挑帘唱戏。这四兄弟是“下天仙”戏园有名的“四扇屏”,在当时的天津卫很有影响。别看这个“下天仙”戏园在南市,历史沿革时间却最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天津最红火的戏园子。他们邀请的第一位名角,就是当时被梁启超称为“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一百多年的京剧历史上被尊为泰山北斗的小叫天,使“下天仙”戏园顿时声名显赫,闻名全国。1925年改为“新明大戏院”,最后改为“人民剧场”。在京剧历史上最红的京剧名角、内廷供奉“新三鼎甲”谭鑫培、老乡亲孙菊仙、大头汪桂芬以及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好角云集,生意兴隆,是唱京剧的福地。当时的海河两岸谁都知道“要看好戏到下天仙”。1927年名伶刘汉臣、高三奎刚到“新明”演出不久,因获罪于前直隶督办褚玉璞遇难,赵仗义营救,未成。“新明”渐衰。约1929年赵离津南下,在南京经营福利大戏院。后卒于此。
  赵一生以戏园为家,极重戏德。他广结人缘,推门哪儿都进。不尚豪奢,却慷慨施人。每于年节都要发起义务演戏助赈,深受天津乡里赞誉。
  赵弟广义,工小生。子赵庆元司鼓。侄赵筱楼工武生。侄女赵美英,侄孙女赵燕侠工青衣花旦。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广顺
相关人物
黄元庆
相关人物
唐文贵
相关人物
梁启超
相关人物
谭鑫培
相关人物
孙菊仙
相关人物
汪桂芬
相关人物
杨小楼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余叔岩
相关人物
刘汉臣
相关人物
赵庆元
相关人物
赵筱楼
相关人物
赵美英
相关人物
赵燕侠
相关人物
李兰亭
相关人物
赵广义
相关人物
吕月樵
相关人物
高三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