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开启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新局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6729
颗粒名称: 天津开发区--开启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新局面
分类号: F127.9
页数: 3
页码: 6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开发区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天津开发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之一。开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平台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通过转型升级和城市化建设,开发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未来,天津开发区将继续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实现经济翻番、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四个目标,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关键词: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业 发展

内容

天津开发区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在天津开发区起步的工业厂房中,挥毫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光辉题词。
  27年来,天津开发区发生沧桑巨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积淀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缩影,以实际行动实践和验证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预言。1984年,天津开发区没有要一分钱的财政投资,完全依靠贷款滚动开发,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盐滩荒野起步,走上跨越发展的道路。2010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545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5101亿元。2011年,天津开发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840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突破6100亿元,比2010年净增1000亿元。根据商务部关于国家级开发区的年度综合评价报告,天津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和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家级开发区中连续14年蝉联第一。同时,天津开发区始终站在我国北方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管理体制、依法治区、新型政企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获得利润”、“服务也是生产力”等新理念;率先在三资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形成“一点三为”的新经济组织党建思路;率先在我国最早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最早开始建设“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新九通一平”的投资软环境,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天津开发区致力于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从工业园区到综合型城市平台的跃升,又一次做出了弥足珍贵的探索。
  一、与时俱进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国家级开发区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天津开发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成为滨海新区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和谐宜居的核心城市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了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和“二二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即: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做好经济发展的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依托投资拉动和科技进步“两个驱动”,实现区域资本结构的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重",推动开发区各组成区域共同发展;努力吸引、容纳各种先进经济要素和经济实体,构建一个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和谐发展的中国新经济平台。这一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天津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几年来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成为天津开发区新的成功经验和精神财富。
  二、不断深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思路和举措
  天津开发区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经营产业”的理念,以先进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服务、辐射周边区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一是区域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开发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余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88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931个,世界500强项目167个;内资企业注册近万家,注册资金超过2400亿元。“十一五”时期,天津开发区以全球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特别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面向产业链高端,全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并在引进、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集成创业上取得新成效;特别注重内源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特别注重改变出口结构,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促使加工贸易优化升级;特别注重贯彻“走出去”战略,支持开发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天津开发区瞄准世界产业最新发展趋势,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扩大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潜力足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25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73家,有11家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电子、汽车、石化、食品等行业做大做强,电子、汽车行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大关。新一代信息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三是区域产品结构显著提升。天津开发区主要产品曾经历了自行车、羊毛衫、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阶段,经历了食品、轻工、电子消费品阶段,经历了手机行业一股独大的阶段,目前已进入一个品种繁多、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阶段,移动通信、伺服器、平板电脑、芯片、汽车、大型装备、重化产品、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在国内都具有重要地位,正在建成拥有40万台服务器的滨海新区云计算基地,全力构建世界级伺服器及周边设备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胰岛素、酶制剂生产基地,重要的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之一,代表着我国工业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四是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天津开发区已坚决摒弃依靠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而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转化为主要依靠人才智力资源、知识和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目前,天津开发区单位土地GDP产出水平达到15亿元/平方公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16吨标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一。自主创新正在成为天津开发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7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到“十二五”末,科技孵化和转化载体面积将达500万平方米,在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纳米技术、膜技术、电动汽车、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涌现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
  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一直是一个地区新的城市诞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级开发区作为身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必然将成为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使现代产业与现代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天津开发区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历程。
  第一阶段是在建区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区定位于一个工业园区,投资环境主要立足于“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主要依托天津主城区和周边塘沽等区域。当时,开发区经济增长很快,但人们都在厂房里工作,晚上回到城里生活,成为钟摆式、候鸟式人群,道路宽阔但少有车辆,灯火明亮但人气稀少,城市化尚未真正提上日程。
  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底中期到上世纪末,由于开发区远离主城区,随着企业、人口等经济社会要素迅速聚集,基本城市功能缺失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着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开发区正式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建设了一批学校、医院、居民生活小区、员工公寓、商业和文化设施等,但是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特点仍然是城市设施对产业、人口承载功能的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被动的、自发的转型。
  第三阶段是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高端经济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水平教育、医疗卫生、商务商业设施,乃至文化氛围、社会管理、城市品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是开发区城市化的内因。同时,土地、能源资源、人才人力资源紧缺,外延式、投入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成为探索和城市化的外因。同时,天津提出“双城双港”的总体空间战略,“双城”就是指天津中心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而天津开发区被确定为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开发区提出了“规划适度超前、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产城融合联动”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始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实践,开始了主动的、自觉地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化历程。
  一是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天津开发区调整空间规划布局,大力推动老工业厂房和老居民小区改造,将整理出的宝贵土地资源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文化和社会事业;调整产业规划,将研发转化、金融、服务外包、物流、会展、文化创意行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三是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将开发区的定位由工业园区转变为营造规划水平更高,城市品质更好,更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平台;调整财政投入规划,将更多的人财物力向城市和社会发展倾斜。
  二是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成超过80万平米的服务外包园,超过200万平米的现代服务产业区,以及一系列新的学校、医院、星级酒店、高品质生活小区和高端购物中心。连续3年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开发区经济要素聚集功能更为突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完善城市的功能平台。化城市和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开发区兼具了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先后被工业与信息化部确定为国家移动通讯产业园、国家片式元器件产业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成为首批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被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及示范区、首批三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之一。城市要素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开发区已拥有9家要素交易市场,3个全球或亚洲结算中心,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代表我国工业领域最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滨海新区云计算基地等重大创新载体正在相继建成。特别是,5年来,现代城市的标志——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总部经济规模超过1500亿元,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22家基金企业中,有13家落户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凸现出来。
  四是以城市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天津开发区始终坚持将社会进步作为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效保障,大力实施“聚民心、优环境、创文明、保安定”四大工程,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和社会发展标准,使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和民生。“十一五”时期,开发区社会、民生投入从2005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0年109.5亿元,年均增长36%。全区从业人员从29人增长到42万人,年均新增就业超过2.5万人;人均劳动报酬由2.5万元增长到5.28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1%。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天津开发区形成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建成各类学校12所,在校生3.68万人,居民及流动人口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构建了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重点、社区卫生中心为基础、社会力量办医和企业保健站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各类综合医院9家,专科医院3个,其它各类医疗机构75个,泰达心血管病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个示范,得到国家的肯定和推广;建成7个居民社区,社区总人口6万人,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创新型社区管理“泰达模式”,得到中央的肯定;构建了包括居民社区、蓝领公寓、白领公寓、高级人才公寓、政府公屋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共建成各类职工公寓24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可供20万名各层次外来人员居住,在解决社会各阶层安居问题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建立起企业、工会、职工三方协商沟通平台,成为首批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之一。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转型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天津开发区将继续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并重,二致力,一促进”的方针,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实现“两个翻番,四个两千亿,四个新跨越和三个不动摇”的规划,即:到2015年,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实现“两个翻番”,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0000亿元;电子、汽车、装备、石化四个产业产值突破两千亿元;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四个新跨越;确保在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中的主力军作用不动摇,确保在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排头兵作用不动摇,确保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动摇,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新贡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此篇系在《国际商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稿)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年鉴20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年鉴2012》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记叙了2012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貌,内容有:特载、大事记、文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人民团体、政法、城区规划与建设、综合经济管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树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