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867
颗粒名称: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分类号: F127.9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本文可以归类为一篇关于天津开发区在“十五”计划期间(2000-2005年)执行情况的回顾性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天津开发区在该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了五大发展战略,并取得的重要成就。然后,文章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投资拉动指标亏欠和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等
关键词: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民经济 规划纲要

内容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一)取得的重要成就
  1.“十五”期间,天津开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十五”计划确定的“资本和技术引进、科教兴区、都市化、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努力克服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的结构性因素,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56.4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42亿元,按可比价格平均递增26.1%,实现了“十五”计划制定的经济总量(630亿元)和增长速度(20%)的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13.5万元/人增加到2005年24.1万元/人,同比年均递增12.3%。
  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49.5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1亿元,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100亿元);年均递增23.3%,超出“十五”计划速度(15%)8.3个百分点。
  3.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31.0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40亿美元,年均递增35.1%,比“十五”计划目标(70亿美元)和增长速度(18%)分别超出一倍左右。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101%提高到2005年的176%,工业产品外销售由2000年35.4%提高到2005年48.9%。
  合同利用外资五年累计完成103亿美元,比“十五”计划目标(80亿美元)超出2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7亿美元,比“十五”计划目标(65亿美元)超出2亿美元。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700家,办理增资项目475家。《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的项目由2000年底的51个增加到2005年底的123个。
  “十五”期间,天津开发区净增注册各类内资企业1711家,累计实有各类内资企业10070家;净增注册资本160.3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到433亿元。
  4.现代制造业的规模继续壮大。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31.82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305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1500亿元)超出53.7%,年均递增25.8%,比“十五”计划速度(15.5%)超出10.3个百分点。
  2005年,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和现代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14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2.9%。其中机械制造(汽车)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集聚效应显著;电子信息产业链进一步完善,被国家确定为移动通信、片式元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园,行业利润率继续领先于全国。
  5.科技创新环境和支撑体系持续改善。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促进政策体系,加大了以“科技发展金”和“科技风险金”为主体的科技投入力度,开发区财政资金五年累计投入11.6亿元,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科技企业孵化基地6个、风险投资机构4家,引进“两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10名和其他高级人才300多名。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05年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05年81%。
  实现了宽带网覆盖全区,建成了电子政务专网滨海新区核心节点,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开通了泰达电子政务网、投资网、贸促网、企业在线、人才热线等分别面向投资者、企业和居民的政府服务网群,推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区域信息化建设跃上新水平。
  6.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五年累计达135亿元。一批道桥项目的竣工,明显改善了天津开发区与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能源类项目的新建和改造,有效满足了工业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对水、电、气、热等资源的迫切需求。
  7.循环经济开始起步,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首批“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各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成了电镀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和垃圾发电等项目。水、电、气、热等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8.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房地产业活跃,商贸、会展、旅游等城市功能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完善。常住人口由2000年底的3.4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10.05万人,从业人员由2000年底的19.1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28.83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对“十五”计划执行状况的后验性检验表明,天津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投资拉动指标出现亏欠。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65亿元,只达到“十五”计划目标(800亿元)的83.1%。投资拉动指标的亏欠,使天津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九五”时期降低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35%)落后13.6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79:21变为2005年的85:15。尽管这种变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但也反映了天津开发区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不成熟。
  ——研发转化能力有待提高。按照“十五”计划要求,天津开发区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得到充分落实,但作为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落实得不尽如人意。“十五”期间,天津开发区虽然投入了大量科技资金,聚集了大批研发机构,但科技创新对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引领全国开发区的战略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首创精神有所减弱。
  ——对城市化进程加速估计不足,导致城市管理的同步跟进略显局促。
  ——劳动者收入水平有待改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线工人劳动报酬增速低于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劳资纠纷数量明显上升,存在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二、“十五”期间面临的总体形势
  10.1992年以来,天津开发区处于总体有利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三为主、一致力”的发展方针,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纵观“十一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和自身发展趋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和重任,今后的发展已经不是局限于天津开发区自身的局部问题,以往的发展思路已经不足以应对历史性的挑战。“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成为天津开发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更高的历史责任感,以更宽的眼界来分析形势。
  11.宏观经济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速输出成熟技术和加工制造业,并出现了生产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新趋势,这为我国继续借助外力谋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世界范围内争夺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这对我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对外经贸摩擦也日益加剧。为了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将对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政策实施必要调整,增加了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2.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天津开发区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整体发展战略,被赋予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龙头地位,这是空前的历史性机遇。作为滨海新区的战略支撑点、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最大的经济引擎,天津开发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能否保持高速持续发展并有所作为,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的前途和命运。天津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决议,举全市之力支持滨海新区,使天津开发区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承担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13.保持全国开发区“排头兵”地位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天津开发区无论是经济实力、发展水平,还是综合环境,都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保持“排头兵”地位。但是,随着几个重量级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天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已经由全面领先变成大部分领先,而且领先幅度也有缩小的趋势,部分关键指标让位于主要竞争对手,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压力明显增大。
  14.自身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繁多。“十一五”期间,天津开发区的工业规模将从2300亿元跃升到5200亿元,必然对资源瞬时聚集的可能性、整体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大规模生产的组织能力和城市管理的调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能源、水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我们主动寻求和开发源头,需要在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范围和空间内运作;营造经济、社会综合环境的资金投入需求,将由百亿元水平向千亿元台阶攀升;与产业规模相联系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巨额吞吐,对大交通、大市政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安定的控制能力,以及人口聚集带来的文化、教育、卫生、治安等社会问题,将使天津开发区由单纯的功能区向综合的工业城市方向转化。在新形势下,天津开发区政府的发展能力、管理能力、驾驭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考虑问题的维度、广度、深度必须大力拓展。
  15.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要树立必胜信心,充分把握内外部环境中的客观有利因素。国际资本流向和方式虽然有变化,但发达国家看好中国,不会放弃投资机会,外资引进浪潮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仍有较大空间;天津市的经济活力重振已经非常明显,战略东移的实施也为我们聚集内源性资源提供了契机;滨海新区的体制优势为天津开发区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能和保障,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必将迎来各方面对滨海新区的倾斜支持,大手笔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天津开发区的综合投资环境;滨海新区内其他功能区的良好发展态势,将有力补充综合投资环境,更加突出联袂发展的区位优势;天津开发区二十年形成的经济基础、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可以保证我们在国内同类地区的强势地位。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16.“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抓住滨海新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优质快速发展,圆满完成各项规划指标,保持在全国开发区的领先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17.“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观念。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继续壮大现代制造业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强化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力争再形成几个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群;同时注重引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区域功能,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坚持集约经营,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对技术进步的不懈追求,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破资源制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增加值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按照建设宜居生态城区的要求,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以创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各个阶层、各类居民和各种团体各得其所的文化氛围;狠抓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关心弱势群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增加劳动者收入,营造安居乐业的区域环境。
  (三)总体发展目标
  18.“十一五”期间,按照天津开发区发展的三大定位——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的标志区、现代化的宜居生态城区,以“有限目标、逐步推进”的策略优化区域环境,扎扎实实地抓紧落实,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以综合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功能为手段,在滨海新区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人才聚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为载体来实现城市化进程,把天津开发区建成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示范区和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地区。
  19.“十一五”期末,天津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要求:
  ——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增长
  18.5%;其中,二产增加值1200亿元,三产
  增加值300亿元,二、三产比例80:20;
  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年平均增长
  17.7%;
  财政收入350亿元,年平均增长19.9%;
  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65亿
  美元,年平均增长13.6%;
  就业人口45万人,年平均增长9.3%。
  ——产业投资指标:
  投资总额:350亿美元;
  其中:合同外资额200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100亿美元。
  引进内资:400亿元,
  其中三产:100亿元。
  ——科技发展及投入指标: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65%。
  ——土地指标:
  总规划面积:259.33平方公里;
  总控制面积:140.75平方公里;
  新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30平方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五年累计1200亿元。
  ——效益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平方公里:215.5亿元;
  工业总产值/平方公里:100亿元;
  工业增加值/平方公里:24亿元;
  增加值劳动生产率:30.4万元/人。
  ——消耗指标:
  区内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耗水五年
  累计降低10%。
  四、“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
  20.总结回顾“十五”、“九五”和“八五”等历史时期面对的不同形势、特点和任务,把握长期发展脉络,前瞻性筹划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天津开发区“十一五”期间的六大发展战略:资源抢控战略、创新支撑战略、功能提升战略、改革深化战略、集约发展战略、社会和谐战略。
  (一)资源抢控战略
  21.抢控资本资源。不断研究和探索招商工作的新机制、新招法,丰富招商手段、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招商领域、提高招商效率,在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坚持和发挥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扶植产业发展的做法和作用,并加大力度,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投资促进政策,以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为标准,坚持重点产业和非重点产业区别对待和梯度优惠。“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要达到100亿美元。
  密切跟踪跨国公司投资动态,从引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的旗舰型项目入手,争取再培育出新的支柱产业。同时,抓住生产服务业跨国资本加速进入我国的新机遇,招商重点适度倾斜,做好政策配套,努力引进研发、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培训、采购、物流等方面的跨国投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从资源源头增强改善产业结构的动力。
  注重内源性产业资源的引进和积累,积极吸引各类内资企业入区发展,发挥优良投资环境对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帮助内资企业开展产权重组,创造条件促进内资企业与跨国资本实现对接。加大民营资本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生产制造、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各种领域。“十一五”期间,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400亿元。
  在发挥政府招商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和发挥国内外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尝试市场化、社会化的招商模式。健全招商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投入资源与招商成果挂钩,着力提高招商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22.抢控土地资源。“十一五”期间的土地拓展,要遵守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规,结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利用滨海新区可能得到的国家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倾斜支持政策,积极主动运作,对列入开发计划的土地,力争取得年度宗地使用指标、政策覆盖等方面的保障。
  五年内,完成支持工业发展必需的30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同时对更长远的土地需求做好提前谋划和控制。在土地扩展过程中,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建立起一套规范、可行、互利合作的科学模式。统筹考虑开发区土地扩展的各个战略方向,统一运作,既避免计划的僵化,也杜绝过分随意的实际操作。按照土地一级市场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确定的土地开发内涵和投资范围,加大投入,保证开发进度;严格控制开发成本,进一步核定出单位面积土地开发成本的基本标准和数量界限。
  23.抢控能源(包括水资源)。适应“十一五”期间和今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自地投资、自成体系、自行管理的保障模式,加强与国家和天津市专业部门、区域性能源集团的合作,依托更大的平台,建立起更经济、更可靠的能源保障系统。
  纳入滨海新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安排,以投资入股、参股的方式,参与开发建设,争取发挥重要影响,确保天津开发区能够在滨海新区能源供应的总盘子中获得足够份额,从根本上提高能源、水资源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科学预测“十一五”期间的能源总量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制定分期投资计划,重点突破瓶颈制约。提高能源供应的调度水平和弹性,确保峰值供应的平稳通过。
  按照天津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既定原则,厘清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保证建设资金足额、按期到位,发挥国有企业在抢控资源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24.抢控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已有的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的潜力,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特别是针对相关产业链中的空白环节,有目的地进行定向招商,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备。
  重点引进和填充关键性的骨干配套项目,加大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化产业集群优势。
  积极引导和促进主导产业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端的技术研发等环节延伸,逐步形成涵盖研发、关键零部件、营销、服务等在内的完备的产业价值链,巩固和提升现代制造产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25.抢控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及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开展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创新,帮助和促进企业延揽人才。要优化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适应新时期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施必要的人才储备。探索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人才投入机制,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
  (二)创新支撑战略
  26.创新产业升级路径,强化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在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汽车)和精细化工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基础上,对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引导集成创新,以信息化技术带动装备、工艺水平的提高,不断推出集成技术支撑的新产品;对内源性的区内各类产业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创业型的中小企业,要引导自主创新,科技扶植政策要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实现挂钩;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利用国际范围内的投资转移和市场扩大的机会,抓引进消化吸收以后的再创新,培育新的增长型战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为造就新的支柱产业奠定基础。
  27.创新政策引导体系,大幅度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水平。科技发展金的使用注重对位性和实效性,集中投入,重点突破,加大对具有现实产业化潜力的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围绕强化科技服务载体功能,完善创业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泰达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服务、引导功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功能,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融资平台;“十一五”期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产品牌以及具有强配套功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天津开发区持续发展储备产业支撑能力。
  28.创新源头建设重点,积蓄未来产业竞争资源。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建设源头项目基地和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完善技术创新产业链。扩大工程技术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的数量和规模。积极推进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的合作,做实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抓紧推动与科技部的合作,争取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覆盖的科技创新基地,适当时机创建中国泰达工业技术研究院。
  29.创新政府服务方式,营造创新的制度化环境。充分利用建设“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的机遇,发挥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的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形象。加大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对企业申请专利技术的资助和法律援助力度;政府合理布局公共资源,引进科技服务、创业机构入区,实施创新型企业技术从业人员培训资助计划,提供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服务重点倾向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改善。
  (三)功能提升战略
  30.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利用国家规划建设“以滨海新区为轴,辐射‘三北’,连接全国范围内高速公路网”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建设好衔接各地的大交通体系;加快轻轨铁路的二期建设,连接市内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与市区、各功能小区和相邻区域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综合利用天津港的优势,积极配合天津实施大港口战略,提升港口经济功能;建设重轨、轻轨、小轻轨和其他公交系统相配合的区内交通网络,满足滨海新区标志区对开放便捷、进出高效的交通布局需要。
  精心打造CBD标志性建筑、规划中的一批功能载体工程,通过建设滨海新区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综合提升天津开发区作为滨海新区标志区的城市载体功能,为适应滨海新区的大发展创造高端、完备、开放的商务环境。
  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整合信息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利用效率和服务标准,从数字化效率入手,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天津开发区进入数字化新阶段。从产业需求出发,建设协调互动、资源共享、用户协同的电子商务体系,重点完成安全认证、科技检索系统、统一支付、物流系统以及诚信体系的建设;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出发,完善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按照世界先进的标准,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特色化引进、开发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产品,以及各类公共数据库资源。
  31.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以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并重,预先考虑城市管理标准的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绿化、街道、环卫、环保、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维护和管理,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城市管理中利益矛盾的预防和解决机制,强化依法行政和公民自治意识;城市管理要理念超前、提高标准,突出优势,要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效能、法制化以及系统化的原则,要体现集约、公平、稳定、大众化的社会服务功能。
  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确保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国内社会力量开办为区内产业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培训机构,引导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起具有外向型经济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教育网络;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社区大学等公益教育机构,为产业工人、社区居民、弱势群体等提供符合需求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构建具有开放地区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服务、卫生执法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实现卫生管理体制和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创新,为广大居民提供高效、灵活、便捷、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坚持多元化投资格局,由公共财政投入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疾病预防控制,由市场化运作的社会投资实现医疗服务的多样化的特色医疗、科普、救助、保健服务。
  32.提升产业集聚功能。鼓励吸引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担保、投资、汽车信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天津开发区的聚集和快速成长,争取建立以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非公开发行公司股权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为特色的金融功能新格局,为提升天津在北方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和建立金融创新基地提供优越的政策和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范围广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鼓励法律咨询、税务筹划、咨询策划、人力资源、研发等专业化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扩大会展服务业的影响力。通过整合会展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培养2—3个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品牌,扩大天津开发区在全国会展服务业的影响力。
  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基础,做大做强工业物流业。积极引进多元化的战略投资者,打通绿色通道,在通关效率、信息化水平、物流设施现代化以及物流成本四个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3.提升经济辐射功能。坚持依托母城、服务母城的发展原则,巩固与母城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良好机制,发挥天津开发区在体制、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成为推进全市优化经济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
  以推进滨海新区大发展为目标,探索建立与周边地区合作开发的新机制,使天津开发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发挥主导产业的溢出效应,促进部分配套环节在周边地区落户,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发挥制度创新的示范作用,输出经济管理、投资促进、土地开发等方面的创新经验,促进周边地区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34.提升文化凝聚功能。培养尊重创新、尊重选择、尊重成就的价值取向,满足创业者的成就感和归属感,积淀和发扬以创业为底蕴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健康、提高修养、自我培训的文化消费;形成富有中外交流特色、发达工业文明特色、移民文化特色的思想活跃、积极上进、富有激情的主导文化。以潜移默化的自然流露出的人的文明程度,提升区域形象。
  高度关注占就业人口大多数的年轻劳动者群体,帮助其提高文化素质,改善生存条件。启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面向年轻劳动者群体的文化提升和素质培训工程,培养奋斗向上的主流文化。
  “十一五”期间,在文化建设大纲、文化建设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覆盖面、文化建设追求目标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上,需要拥有一批体现高档社区的先进设施,但同时需要满足区域内各个群体需要,使之各得其所,投入产生的边际效益高的文化培育载体和氛围。
  (四)改革深化战略
  35.切实做好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是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在滨海新区不并入行政区的创新体制框架下,探索与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不同的改革模式,创造出符合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实际特点的,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独特的全新路径。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按照天津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实践要求,找出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提出改革先行先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争取国家的批准和支持。
  36.革新政府工作理念。跟上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适时调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由以优化投资环境,谋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型政府”,逐步向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的“公共型政府”转化。
  37.转变政府行为模式。由在招商引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向积极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营造区域竞争环境转变;由追踪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从中寻求发展机会,向以我为主,主动培育支柱产业,实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区域个性化发展转变;由关注短期成本控制,向更加注重区域经济活力提升转变;由针对核心大企业提供个案优惠政策,向围绕主导产业集群设计总体扶持政策转变。
  38.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建设公正、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改进电子政务平台,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有关政府信息向社会发布,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快政府专家顾问和民意测评反馈的制度化建设。
  理顺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公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
  规范政府决策程序,落实信息公开、专家咨询、科学论证的决策机制和决策实施的追踪问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强化用人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考核和约束激励机制。切实规范已经出现的编制外、事业中的政府雇员制度,解决“老人”、“新人”的薪酬双轨制。分门别类地继续搞好事业单位改革。
  39.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领域,规范财政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和实施规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操作的投融资指导思想。
  理清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和政府各自的责、权、利关系,逐步完善公共项目社会化投资的补贴机制。稳步推进市场开放,通过特许经营,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形成适度竞争的良好市场氛围,有效控制公共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深入研究项目融资和建设领域的新模式和新动态,根据项目不同特点积极尝试代建制,以及BOT、TOT等多种项目融资方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既保证区域发展的建设需求,又减缓财政风险和财政压力的良性循环。
  40.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态度,调整国有资本的重点投资和发展领域;与开发区经济建设重点工作相呼应,整合、强化主管业务,完成专业化集团改革,继续发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泰达控股集团的经营思路和投资战略要有利于企业进入竞争性领域,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产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国家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改善资本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和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考核,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41.规范区外区开发建设体制。按照统一口径、因地制宜的原则,理顺与区外区所在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和责权关系,建立起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消除区外区建设发展的体制障碍。
  在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框架下,理清区外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体现政府主导地位和政府掌握土地一级市场原则,计划、建设、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有关项目立项、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投资渠道和管理控制。建立合理的补偿回报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开发公司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做好对区外区的政府职能延伸,提供“无差别管理服务”,营造“无差异投资环境”。
  (五)集约发展战略
  4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立并完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兼顾土地供应与投资额、产出规模指标的相互关系,根据科技含量决定的投资密度、产出强度设定项目门槛。
  加强规划管理,适度提高新建项目的容积率;坚持杜绝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地变性。强化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严格项目开工、竣工的期限要求。搞好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盘活土地存量。
  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做好旧区改造工作,促进效益差、水平低的项目逐步退出,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到2010年,天津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投资密度超过650美元/平方米。
  43.提高经济发展效益。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由追求经济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着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工业产出附加值率。
  完善商务环境,有效控制区域经营成本,提高区内企业总体盈利水平;改进分配机制,提高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优化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从培养新税源和杜绝偷漏税两方面入手,提高政府税收收入和可支配财力。2010年,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4%,工资总额占地区总产值比例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达到23%以上。
  在全区出口中,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促进产品出口由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增长转变。
  44.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向科技进步要能源降耗,推进能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一次能源转化率,降低管线损比率;引导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通过以资源节约为指向的能源产品价格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消耗高、效率差、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的自然淘汰。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技术,鼓励利用节能材料建设节能建筑。新建项目必须配备中水系统,限制生活区奢侈性能源消费,提倡节能生活方式。到201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比2005年有明显降低。
  45.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引进和推广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形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依托关联企业构筑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使用。
  进一步扩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到2010年,改善污水回收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和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未经处理污水的“零排放”。
  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好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平台。
  46.提升环境质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项目环保审核制度,做好事前环保介入,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推进空气、污水、噪声监测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坚持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道路绿带、公园绿地和水面有机结合的网络化生态景观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完善政策平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2010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85%。
  (六)社会和谐战略
  47.以提高全体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体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设计和社会保障措施体系。针对开发区特点,形成能全面反映不同利益要求、有效平衡利益冲突、科学调整利益矛盾的协调机制。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发挥新时期下公共财政调节分配的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保障职工利益、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创造公平的个人发展环境,保障人人享有创造财富和获得财富的机会。
  48.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人均GDP翻一番”的富民大政,建立劳动者与有关各方分享经济增长的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劳资关系,完善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产业的提升,以及政策引导,使劳动报酬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使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5到7个百分点,力争达到25%,在同类地区中保持先进水平。
  49.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依据国家政策新动向,积极推进“做实社会保险个人帐户”的改革,规范劳动用工外包制度,严格监管,将区内居住居民和就业居民的覆盖面扩大到90%以上,从制度上保障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50.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水平。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投资,在职业培训、生产设施、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供免费和低收费的公共福利项目,降低占就业人口三分之二的一线产业工人的实际生活成本,提供更多社会福利,提高实际收入水平。
  51.强调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生产。基本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支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企业安全生产伤亡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各类安全事故的控制得到设施投入、技术手段和管理意识上的保障。2010年,全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标准。
  52.保障投入,构筑平安泰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在应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上,统筹建设、逐步完善;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消防、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区域以及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提高设施、装备、人员的科技化水平,按照国内最先进的标准,保障投入,充分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各有关部门管理水平,落实责任制,创造一个管理高效有序、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公众满意率高的平安泰达。
  53.深化“文明泰达”的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切实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对关系民生、民利的重大决策实行听证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畅通民众诉求渠道,扩大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制度,充分尊重民众的民主权利和选择,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
  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丰富社会服务内容;鼓励各种资本参与社区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的投资;推动社区自治,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营造生活丰富、和谐友爱、行为文明的新型社区。
  发挥人民团体、行业组织的沟通、协调、自律作用,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各类志愿者协会、民间慈善组织、各类基金会等机构,倡导和弘扬群众性的社会公益行动,与政府共同开展扶贫帮困,保护弱势群体,构筑社会救助体系,增强人文关怀氛围。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2006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2006》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记叙了2005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貌。内容有:特载、大事记、文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人民团体、政法、城区规划与建设、综合经济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