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区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146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区规划
分类号: F127.9
页数: 14
页码: 75-88
摘要: 这段文字描述了城区规划的各个部分。其中包括城区规划机构的组织和职责、城区的发展定位、城区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的类型、城区的总体规划、规划的管理和规划研究。
关键词: 城区规划 发展定位 规划编制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84年12月6日,开发区管委会规划设计室成立。1987年,改为规划建设管理处。1989年,土地管理局成立,与规划建设管理处合署办公。1990年,规划处更名为规划建设管理局,并与土地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合署办公。1995年,建设发展局成立,含规划建设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和房产管理局。
  第二节 发展定位
  一、在天津市的发展定位
  1996年6月,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中,对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基于天津特点及其在京、津、冀、环渤海、全国乃至东北亚所处战略地位的考虑,提出应立足于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依托京、津、冀,联合环渤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滨海城区开发和中心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空间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以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电子工业基地和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按照总体规划定位要求,应把开发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建设成具有外向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基地。由天津滨海新区承担天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龙头的角色。
  二、在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
  进入90年代,市政府为实现工业发展重点东移、扩大对外开放、重新调整城市布局的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构想。1994年3月,市政府决定,用10年左右时间,在35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建成天津滨海新区,以天津港区、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以重化工业为基础,促进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综合性经济新区。
  1995年6月,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将滨海新区定位为:高度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技术先进的外向型工业基地,天津市商贸、金融副中心。在以市区与滨海新区为核心的“双心轴向”城市群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以天津港为龙头,形成由塘沽、汉沽、大港、海河下游城区环绕的组合型布局结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规划为滨海新区四大综合分区之一,定位为:外向型加工与金融贸易综合分区,目标是依靠临港优势,发展成外向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经两年建设发展,在总结经验基础上,1997年3月,滨海新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滨海新区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基地,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中国高度开放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与国际接轨的联络区。并将开发区发展目标定为:坚持以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为主,高新技术与经济规模并重,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金融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中国最大、亚洲最好的开发区。
  2000年,滨海新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滨海新区将统一规划,建立“五大功能区”(港口经济区、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工业区、化学工业区、冶金工业区和商务商贸综合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的开发区,将建成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工业区、化学工业区、商务商贸综合服务区。
  三、开发区自身的发展定位
  1984年,国务院明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为:引进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发展新型工业、产业与产品;对天津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当地及本国资源,发挥天津优势;发展出口创汇产业。
  1985年7月,在市政府制定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中,明确开发区的特定目标是:“为发展天津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开发区为外国和港澳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1987年8月,开发区召开由美国联合规划署、天津市及开发区官员参加的会议,评价开发区发展目标及取得的成就。与会者提出的发展目标包括: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市场经济,起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催化作用,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提高中国工业及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吸引外国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学习外国的科技合作管理经验。随着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到天津滨海地区(尤其是天津港区、保税区、开发区和塘沽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及统一的可能性,以及国家在华北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宏观布局要求和天津工业重心战略东移,于1993年6月,开发区管委会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把开发区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以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和自由港。
  至1996年,开发区经过12年持续高速发展,工业体系初具规模,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是年,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在原有建区目标及定位基础上,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技术先进的外向型工业基地和天津市金融、商贸副中心。并在原有建区目标基础上,提出“六高三化”奋斗目标:不断追求人才的高素质、工业的高技术、企业的高效益、规划的高水平、建设的高标准、生活的高质量,逐步建成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三节 规划编制
  一、1984~1992年规划编制
  1985年6月,管委会规划室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各经济特区的相关经验,提出开发区的指导思想:借鉴特区某些政策,实行“内引外联”方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使经济开发区在中国四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
  (一)编制依据
  1.区位优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位置处于天津市东南,距市中心50公里,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横贯区内。东面紧邻天津新港,西北面38公里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西面通过京山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并可转抵欧洲,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欧亚大陆桥之一。
  2.社会经济优势。开发区紧临塘沽区,且距天津市区50公里。市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所临塘沽区,具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资源。二者成为开发区强大依托。
  (二)规划原则
  1.开发区的生产、工作及生活居住用地,分开布置。
  2.开发区的建设以工业为主,兼容其他智力、科技、商贸、人才培训、先进管理、建设开发、仓储、基础工程设施、服务设施等企事业单位。
  3.区内工业,以安排中小企业为主。总体布局是:轻型工业靠西;大型企业靠东,接近港口。
  4.开发区与港区相结合。初期是应用现有港口有利条件,将来结合港区发展,建设工业贸易综合性港口。
  5.结合地理条件特点。规划时应留有充足的交通及工程走廊地带,确保铁路、高速公路两侧交通及基础工程管网的畅通。
  二、1993年总体规划编制
  1992年末,开发区完成土地开发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5平方公里,生活区2.5平方公里;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近40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其中“引滦入塘”源水干管工程、110千伏变电站、自备热电厂、热源厂、自来水加压站、程控电话局、燃料站、城市干道、工业厂房及居住、商业、办公、旅游、餐饮、娱乐等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8年中,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80家,协议投资总额13亿美元;累计批准国内投资企业1200家,注册资金总额23亿元。1992年,开发区完成社会总产值42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2亿元,税收2.2亿元,出口额1.4亿美元,区内从业者达2万余人,城市规模初步形成。
  (一)指导思想
  1993年,开发区管委会在原有总体规划基础上,重新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为根据;以21世纪为立足点,面向世界,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先进性;以发展国际化现代工业为主,在区域性质上具有特色性;以利用外资为主,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外向性。
  (二)规划原则
  1.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先进性。开发区发展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外向型经济中心和自由港,探索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之路。现代化、国际化是其根本要求。为此,开发区规划立意要新,起点要高,眼界要宽,规划目标须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
  2.建立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基地,具有特色性。开发区建区8年来,始终把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地作为开发区发展战略中的立足点和出击点。故在总体规划上要突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目标的特色性。
  3.立足于21世纪滨海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开放性。是为规划的特点。以2000年为规划近期,以2010年为规划中期,以2010年以后为规划远期,从时间上具有开放性;因开发区35.6平方公里总面积不足以形成外向型经济中心的城市规模,故近中期规划尤其近期规划以开发区自成体系的发展,从区域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4.统筹规划,综合发展,具有兼顾性。开发区规划是天津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部分,应兼顾以上市、地两者发展规划,统筹编制,组织实施。
  5.采用滚动开发和划片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组团式总体布局。开发区以京津塘高速公路联络线为界,北为工业区,南为金融贸易生活区,形成两大组团总体布局。工业区内有配套生活小区,金融贸易生活区内有高科技园区,形成组团之间有大分工,组团内部有小配套,互为补充的分区功能。
  6.保留适当余地,具有预见性。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难以预见的变化,而影响中远期规划的落实。为此,对土地利用、交通道路、能源供应、给排水、通讯等设施规划,要留有一定余地,以适应将来发展变化的需要。
  7.建设现代滨海城市,具有鲜明性。开发区应在总体面貌、道路、绿化、景观等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使新兴滨海城市风格,具有鲜明性。
  三、1996年总体规划编制
  (一)规划依据
  1.开发区经济发展迅速。至1995年末,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拥有10999家企业,从业者11.3万人。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开发区投资置业,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557家,协议投资总额58.69亿美元。有70余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投资开发区,投资项目120余个。是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80.11亿元,工业总产值227.74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9.01亿美元,利润总额34.78亿元,税收总额16.56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值为0:85:15。
  2.开发区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规模。经12年发展,形成以移动通讯、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群;以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为主的机械产业群;以食品饮料为主的食品轻工产业群;以酶制剂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群。一大批代表当代经济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落户开发区,开发区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
  (二)规划原则
  1.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客观分析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编制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标准的规划方案。此方案要从开发区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可行,既符合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先进性、超前性,有利于向国际化新城区方向发展。
  2.规划方案要有利于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开发区不仅是天津市的开发区,同时要考虑它在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区的战略位置,在编制规划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及海外投资者的需要,有利于国际交往与合作,促进滨海新区各地域的联合发展,对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真正起到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
  3.开发区规划要完善。有利于城区、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生活居住环境的完善。以形成工业、金融业及第三产业并举、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城区。
  4.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规划方案要留有余地,发展指标要有一定弹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5.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以保证开发区有一个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四、2001年总体规划编制
  (一)规划依据
  2000年末,全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9平方公里,生活区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39亿元,房屋竣工面积437.37万平方米。全区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功能更加完善。是年,全区从业者19.11万人,区内居住人口3.36万人。三资企业3315家,内资企业8359家。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2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总产值7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0.12亿元,占总产值的56%;外贸出口3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2000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是1995年同比3.2倍,社会经济增长呈跨越式发展势头。
  (二)规划原则
  1.配置相应设施。按照《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所规定的规模和功能定位,结合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发展潜力,配置相应的设施与空间,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作必要的深化和调整。
  2.充分考虑现状。利用现有建设,将其组织到区内总体规划结构之中。
  3.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整体开发,提高土地效用。
  4.指导城市设计。塑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提高空间与整体环境质量。
  5.强调生态原则。从营造生态环境的高度,确定分项指标和建立绿地系统,特别注重城市生态空间的利用和塑造。
  6.强调文化原则。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开发区发展。
  7.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在实际中运用与实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考虑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第四节 规划类型
  一、国内机构制定的规划
  (一)起步区规划
  1984年12月建区后,为指导开发区发展,1985年管委会根据天津市总体规划和国外兴办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区、中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并经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制定出“七五”期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中制定出开发区关于区域规划、产业结构、技术政策、物资、贸易、人口、教育、财政、法制等方面的发展大纲,并初步提出建立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使开发区此后5年工作,有明确依据。
  1985年6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完成,其中包括规划原则、规划布局和开发步骤、起步区规划、公共基础工程规划等项。明确开发区的宗旨是:通过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进行“内引外联”;利用外资,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兴办工业企业,为天津工业技术改造服务,振兴天津经济,使开发区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其中,起步区规划内容包括区域范围和人口规划,并对生活区、工业区作出详细规定。起步区规划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生活区规划总面积为2.16平方公里。
  此后,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供热系统,开发区委托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于1989年3月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规划研究报告》,并对开发区供热工程进行论证。
  (二)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总体规划
  1989年,开发区批准建立马利克工业综合区,给以独资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投资企业及以开办、经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业项目,提供各类用地及所需的服务设施。是年7月,由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制定完成《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总体规划》,旨在使各种不同需求的用地布局合理,并为其提供各种市政、工程及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马利克工业综合区是美国MGM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以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方式划片开发的项目。该项目占地5.36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转让年限为70年。其目标是要建立无污染、无扰民的现代化工业综合加工区。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三)二期规划
  1989年,在开发区5年建设过程中,资金筹集、土地开发、机构设置、对外联系,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管理法规的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进展。为继续发挥和利用其优势,开发区管委会决定于1990~1995年进行开发区二期开发建设,并于1989年10月委托天津城乡设计院对此进行设计。设计院于1990年6月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用地范围和面积等规划。二期开发,西接开发区起步区,东至马利克工业综合区,南隔高速公路进港联络线与开发区生活区相望,用地范围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有效用地面积(指四周外围道路内边线)为1.69平方公里。
  1991年10月,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与天津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工业区规划》。其指导思想是:根据二期工业区的建设目标及所处区位,规划除要求区内系统功能完善外,应对开发区起步区、马利克工业区及生活区进行统筹考虑,对开发区远期发展起到承上启下衔接作用。规划对二期工业区的性质、规模、布局作出详细说明。二期工业区的性质为:面向世界市场且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建成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先进工业区。用地规模: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场地面积1.69平方公里。
  (四)生活区规划
  生活区位于开发区南部,面积2.7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区发展建设,人们对于生活服务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开发商对生活区投资开发兴趣也越来越浓。为更好地推动开发区建设,提高对投资者和开发者吸引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1992年4月,开发区规划局与天津大学中原规划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区主要计划说明》。说明包括:生活区总体构想和重点地段规划设计等,以利于规划管理和指导建设实施,使生活区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1992年,为指导开发区金融中心的建设,管委会委托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进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金融贸易生活区金融中心规划》的编制,于1993年完成。其中包括:金融中心的总体构思、布置、功能分区、道路组织、建筑造型等。
  在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把开发区建设成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化工业为基础,形成金融、商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于1993年4月完成《天津滨海金融贸易生活区总体规划》。其中确定:金融贸易生活区的位置和规划面积、性质等。规划面积为8.26平方公里,该区性质确定为天津市金融贸易副中心。
  (五)1993年全区总体规划
  以上规划,对开发区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1993年9月,在管委会统一组织下,由区规划建设管理局、计划统计局,会同各有关部门,组成总体规划工作组,重新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确定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规划。其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一定高度和较好包容性。
  (六)园区规划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各园区相继开发。在符合总体规划原则下,天津海晶总公司建设部于1992年12月完成《海晶工业区总体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1993年9月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泰小区规划》。1993年11月,开发区规划局与天津泰丰工业园有限公司联合制定《泰丰工业园规划设计条件》。1994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城建设计集团制定《中国泰丰工业园城市规划及城市外部空间设计》。1994年2月,管委会完成《台湾工业园区规划可行性研究》。9月和10月,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先后完成《德国工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三星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总体规划》。1996年9月,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天津逸仙科学工业园总体规划》。11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7年3月,又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区分区详细规划》。
  (七)新城建设规划
  1984~1992年,开发区基本完成以第一大街和洞庭路为中心的第一期商住区开发。随即决定在生活区以东建设2.56平方公里的新城中心。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黄海路沿线规划。1994年,加拿大国际城市发展公司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中心开发方案与城市规划》。1995年10月,开发区新城建设委员会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新城规划》,其主要内容为:开发区新城中心的构成、设计等。规划要求:新城中心将成为开发区生活、工作和行政中心,亦是将来滨海新区市中心。
  随着开发区第二个10年(1995~2004)建设开始,其中心区的建设迫在眉睫。1996年6月,开发区滨海建筑设计院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心区布局、规划设计指导原则。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质量标准高于国内一般涉外区的中心区,使中心区集行政、文化、娱乐、金融、商贸、居住、休憩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形象得到充分展现。中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
  2000年5月,加拿大国际城市发展公司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修》,对上述中心城区规划进行修编。2001年11月,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控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人口控制、环境景观控制、道路及其设施等。该规划以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利用控制为重点,在中心城区规划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八)1996年总体规划
  随着城区建设发展变化,应对原有规划进行修改。1996年,管委会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性质、规模与发展战略、各专项规划等。提出开发区在第二个10年奋斗目标是“六高三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开发区作出决策,实施三个战略转变,即:在区域发展动力上,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在工业发展方向上,由一般项目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区域发展方向上,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变。
  (九)信息港发展规划
  开发区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地区、经济发展龙头、改革开放窗口,必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开发区信息港建设成为时代需要。开发区委托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2000年12月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港发展规划》。其主要包括:开发区信息宽带网、光缆和地下电信管道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近期建设方案,以及中、远期对传统电信网(包括公用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字数据网、帧中继网、分组交换网、传输网等规划。
  (十)出口加工区规划
  开发区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扩大外贸出口”的精神,成立国家级天津出口加工区。旨在进一步提高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功能,发挥区内各项资源优势,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创造新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与企业运营服务体系,并为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基础。为此,区建设发展局于2001年4月制定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利于高效集约地开发土地资源。加工区规划面积为2.81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成一个国际化、高水准、生态型的新型出口加工区。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发策略、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市政工程规划、建设开发控制等。
  (十一)土地利用规划
  至2000年末,区内开发土地24平方公里。但土地利用尚不充分,综合性新城区土地结构尚未形成,且在“十五”期间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6月,开发区建发局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该规划从世界角度分析开发区的发展趋势,确定出城区建设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的主导方向,以及各分项规划的目标与实施方法。
  (十二)人口总体规划
  开发区是高技术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人是关键因素。2001年10月,开发区建设发展局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总体规划》。在分析开发区人口现状特征及人口增长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开发区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并对开发区人口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十三)交通规划
  1994年10月,受开发区委托,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报告》。是年1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作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规划》,旨在规划开发区交通设施,建成快速、方便的交通体系。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交通需求亦日益增长。为完善道路交通系统,2001年,管委会委托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对开发区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进行研究,确定交通规划目标,进行交通发展战略方向预测等。分别于是年11月、12月先后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规划总报告》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组织设计及交通设施规划》。其中,前者内容包括:开发区现状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预测、交通规划以及新港四号路沿线交通仿真分析。后者包括:交通组织设计、交通设施规划、加油站规划及交通管理、宏观发展政策与周边地区协调分析等。
  (十四)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绿地系统,既能塑造地域特色,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001年12月,区建设发展局与北京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区园林绿化公司联合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绿地现状,确定规划目标是:建成布局合理、内容丰富、生态健全的城市绿色网络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布局与结构、城市公园体系规划、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规划等。同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对城市建筑景观、广场、绿化景观、城市色彩、雕塑景观等作出规划设计。
  二、国外机构制定的规划
  (一)美国联合规划公司规划
  1989年8月,美国联合规划公司(美国政府资助)完成《投资引进及土地使用规划》。该规划在回顾前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开发区的目标及保证达到目标的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议,为开发区二期开发(1990~1995年)提供详细的土地规划,并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市场战略提出建议。
  (二)加拿大Chreod有限公司专家调研报告
  如何吸引外商投资和管理城市、土地及发展工业,关系到开发区的发展战略。为此,开发区决定与加拿大Chreod公司合作,确定安大略水电国际公司、多伦多运输咨询公司、Zeidler合伙国际和废水技术中心为顾问和合伙人。至1995年3月,Chreod有限公司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战略规划和基本项目研究》报告。其包括:开发区战略规划的主要因素;开发区的产品、服务、市场和客商群体;投资吸收和企业发展;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设计;基础设施规划;环境规划;地区协作;国际标准的发展和实施;开发区的融资;协助开发区修改和实施其总体规划的最后建议;以后的步骤等,并对以上内容作出详细分析。
  (三)日本野村评估
  经10年建设,1994年,开发区成为拥有9.5万名员工的工业基地。而高速发展亦带来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交通不便、环境恶化、地价上升等新问题,加之国内、国际在吸引投资上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区决定与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进行合作,对开发区前10年发展及将来发展,进行研究。野村综合研究所在对开发区进行调研后,于1996年5月制定出《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估及战略研究项目报告》。该报告以开发区前10年发展为基础,明确后10年发展设想,为使开发区能自立运营,在工业及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建议。同时,在分析比较亚洲及中国海外企业投资现状和中国、东盟、亚洲四小龙投资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日本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及对天津所期待的投资环境,并分析中国和天津的产业政策、制度改革的变化及其对天津开发区的影响;提出天津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框架及产业发展战略、都市发展战略和事业发展战略等。
  第五节 总体规划
  一、简况
  1985年6月,管委会规划室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开发区实际情况,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对开发区规划范围、起步区及公共设施作出明确规划。经8年发展,1992年,原有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管委会总体规划工作组于1993年9月制定出新总体规划,在对前期开发的基础上,为将来发展作出指导与规定。1994年,滨海新区成立,开发区划为滨海新区一部分。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6年,管委会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制定出新总体规划,提出开发区第二个10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此后,开发区社会经济经过5年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发展,成为课题。2001年12月对总体规划再度修编。区建设发展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其规划期限:近期为2005年,远期为2015年。
  二、规划结构
  开发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二轴四片四联系”。“一心”是以泰达广场为中心,根据功能进行划分,以其为核心形成四大组团,共同组成开发区金融商贸中心。“二轴”是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第二大街设置两条主要发展轴兼景观轴,与具有重要意义的南北向的南海路一起,将开发区的发展中心与四大片区串联起来。“四片”是南部的生活、办公行政与金融商务片区,简称南部生活区;西北部学院区;东南部文化娱乐区;中部工业区。“四联系”是开发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开发区和北京的联系;开发区与母城天津市的联系;开发区与滨海新区的联系。
  三、规划目标
  总体规划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开发区实际,确定出发展目标。主要有7项。
  1.城区功能的综合化。开发区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首先,以工业为主,居住、金融、商贸、科研为辅,走产、住、研一体化道路。其次,在注重城区功能综合化的同时,从区域角度出发做好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集约化。城区土地利用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工业生产用地与生活、办公、娱乐及休闲用地互不干扰。在控制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做到动态开发,保持土地开发的弹性。同时处理好土地动态开发中的分片、分散开发与塑造城区整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3.居住环境的高品位化与高档次化。开发区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健全其城市功能为发展目标,首先要做好生活居住区的优化与完善,给住宅以高标准定位,将其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的高档住宅中心。
  4.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适应开发区建设国际化经济新区的要求。
  5.安全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化。立足开发区,面向京津地区,从滨海新区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解决和优化开发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开发区与京津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交通结构,建立快捷、顺畅、舒适、安全的立体交通体系。
  6.景观形象的时代化与特色化。城区建设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新格局,注意景观形象设计,既能体现时代特色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7.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在加强城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四、主要分项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规划用地共分为三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1.居住用地。根据开发区实际用地情况,居住用地规划应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增大绿化面积,将城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定位在较高起点上。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各项用地占总用地比例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并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与居住传统、习惯等,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与空间质量。
  居住用地范围的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2,根据开发区现有居住状况及未来对居住的需求,在对生活区进行总平衡后,确定户均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在启动区内,建设控制指标和人口容量可适当提高,应根据不同片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起步区,结合现状,以景观整顿、完善居住功能为原则,对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在中心城区,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家庭办公及社区服务社会化功能。在北海路以东第二大街以南,泰达大街至第七大街的北海路与南海路之间规划两处大型居住区,以扩大区内和邻近区常住人口规模,满足不同阶层居住要求。在工业区内部,集中设置3处次级生活居住组团,为单身职工就近提供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居住小区中心,设置购物及服务设施,并可配置相应面积的市场。保留并完善现有中小学及托幼所,并根据居住区规模及服务半径要求,进行相应的新增设施。
  2.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医疗用地、卫生用地、教育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要采用点、线、面结合方式,使开发区级商业中心与居住区商业中心合理分级,一般生活性购物与休闲娱乐性购物相互渗透。行政办公用地,包括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市属办公机构设在中心城区中轴线最重要地段,依托中心城区方便快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及优美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开发区吸引力。在中心城区市属办公用地周围设置商务办公用地。除现有泰达医院外,规划于中心商务区北部的新建泰达国际医院,服务于开发区及滨海新区。在第二大街以北,北海路与太湖路之间及开发区西北部规划学院区内,设置开发区的高科技孵化区。依靠周边高教园良好的环境优势,建设以高技术开发、孵化功能和中试为主导的产业园,加快高技术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在泰达大街以北,北海路与东海路之间设置本城区最大的休闲娱乐区,服务于天津市区及滨海新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完善城区综合功能。
  3.工业用地。在工业区内布置工业用地,相同性质工业集中布置,以利于企业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出口加工区设在铁路北侧,以利与港区交通联系。
  (二)交通规划
  分为开发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对外交通规划。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对开发区内交通发展的宏观态势和对道路交通与城区整体发展的协调分析,提出开发区交通发展规划为:客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客运轨道交通为核心,形成轨道与公共汽车配合良好、层次分明的高水平公交系统;货运要求以社会化货物流通中心为基础,开辟区内货运专用通道,保证客货交通、内外交通干扰最少,运输顺畅;道路系统要完善路网结构,明确道路功能,消除道路瓶颈,建立快速干道系统,增强开发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构筑新一代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管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交通控制系统;静态交通,主要是停车设施必须与用地布局、路网建设、车辆发展相匹配,满足停车需求并保持一定服务水平。
  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主要包括加快城市现有对外公路的改建,适当提高公路等级,改造对外交通口;合理布局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既紧密结合,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市内道路系统的衔接,提高城市交通的综合效率;各类对外交通设施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衔接方便,着重解决好与天津市区及滨海外新区的客运联系;加强站前广场及车辆入城干道的景观建设。
  (三)景观绿化系统规划
  景观绿化系统包括街道景观绿化系统和公共绿地景观系统。街道景观绿化系统包含街面景观和道路绿化节点。其中,街面景观中的街道绿化,要求草坪、灌木、乔木等垂直绿化构成多层次绿化景观,并要求各区段有韵律的变化。建筑外观、形体应能展现现代工业景观风貌。道路绿化节点应重点进行绿化美化处理。在公共绿地景观系统中,景观轴线应进行重点绿化处理,使其担当绿化系统的主要构架,串连散布的零星绿地,建设成具有高度发达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网络。
  (四)城市景观设计规划
  开发区城市景观设计原则有4项。
  1.强调城市空间整体形象塑造。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2.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多层次有机地布置人工建筑物。达到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创建生态型的新型城区。
  3.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
  4.以人为本。创造宜人环境的公共活动环境和居民引以为豪的心理环境。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规划目标为:城市设计致力于保持和创造幽雅的空间环境、优良的空间品质,良好的秩序,形成具有历史感、现代感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
  (五)供排水规划
  预测至2015年,全区最大日需水量34.4万吨,开发区供水系统还承担每天向天津港、保税区供水5万吨的任务。天津属缺水城市,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方针,大力开展中水回用与海水咸水淡化利用,以节约水资源。2015年力争使海水淡水量达每天3~5万吨。提高工业节水和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率,2015年前污水处理利用总量达11.04万吨。开发区现有供水系统要完善配套,建设新区供水设施要布局合理,加压泵站要提高不间断供水的可靠性,用水高峰要及时调整。至2015年,开发区供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饮用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和完善开发区排水系统,待全区建成时,污水共分7个系统,各系统均设置污水泵站,将污水提升后,向北排至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
  (六)能源规划
  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工程规划。
  1.供电。依据开发区基础设施,以2015年总体规划编修原则为指导,具体结合以下目标进行编制:与滨海新区电力规划相协调,电网内站线布局合理,便于分期建设、实施;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完善电网调度自动功能,使开发区电网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2.供热。采取以热电联供为主,以锅炉房为辅的集中供热方式。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能力超前、布局合理、分期建设、分片供热”的原则,逐步形成生产用气、生活采暖、制冷和热水集中供给的格局。
  3.供气。以天然气为主,以其它气源为辅,可供选择的天然气有陕气、渤西气、大港气。预测2015年,全区天然气供应量达3.907亿立方米每年。
  (七)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在开发区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港,使其成为天津信息港的龙头、全国开发区信息化的一个示范标志。通过信息港建设,在开发区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把开发区建设成面向世界促进招商引资的多媒体信息窗口,同时成为北方重要信息中心和网络枢纽中心。开发区信息港建设将更新区内传统的生产、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使信息的查询、检索、交换、处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最便捷的手段,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使用大众化、普及化,使开发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区。开发区信息设施规划包括:电信管道网规划、信息应用系统规划、邮电局规划以及广播电视规划等。
  (八)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原则:结合区域特点,在经济高增长前提下,努力实现资源消耗低增长、污染物排放负增长的发展模式。坚持防治污染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原则;坚持实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规划要因地制宜,目标要确实可行;坚持走综合利用资源化道路,努力实现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要切实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水体,限制噪声,提高绿化覆盖率;近期规划要抓好污染控制,以保证城市污染物排量冻结在现有水平上。远期规划,使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形成有机防护体系,各功能区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各项质量标准,城市环境状况维持良好状态。
  五、规划实施措施
  (一)突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把经济发展与培育工业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开发区社会事业全面振兴。全面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提高开发区中心土地使用效率。
  (二)认真落实规划
  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真正做到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做好宣传工作,严禁乱搭乱建。
  (三)强化总体观念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强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以保证总体规划落到实处。
  (四)新建与改造相结合
  在重点建设新区同时,不可忽视建成区域的改造,应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综合改建,以保证开发区面貌的统一性。
  (五)实现开发区滚动发展
  要重视基础设施的配套,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道路,后用地”的原则,确保建设时序,避免重复建设和短期建设行为。
  (六)加强规划执法管理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第六节 规划管理
  1997年3月31日,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设计管理规定》。该《规定》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监察与检査,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旨在加强开发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至2000年,开发区建发局严格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依法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和各类城市建设活动实行监督和检査。其下属机构规划科具体负责编制规划,并对规划方案、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批等。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其负责组织编制,并报天津市政府审査批准后,由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则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并报区管委会审査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节 规划研究
  1985〜2000年,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含区规划局)研究编制各类规划31个,其中总体规划4个,分区规划22个,交通规划1个,其他规划4个。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记述了1984年天津开发区建区开始,下限至2000年。为保证记述事物的完整,一些事物的时限有所前伸和后延。记述层次结构,一般为篇、章、节、目和子目五层,篇首设无题序;入志图表,冬量紧靠正文。附录设置,除全志的总附录外,个别篇章之后亦适当设附录,与篇章正文相辅相成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