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招商引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43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招商引资
分类号: F124
页数: 16
页码: 265-2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招商活动、引资成果等。
关键词: 天津市 招商引资

内容

天津开发区横向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集团、产业龙头企业,谋划招商布局,组织专门人员紧盯项目,促成其在开发区投资;纵向进行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招商格局。并实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申报一批的良性循环。着力吸引附加值高、投资密集、属于主导产业的项目入区。主动出击,着眼、着力于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层次,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树立“天津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坚持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举的投资促进战略,以产业配套为重点,既注重吸引外资,也挖掘国内资金潜力,吸引国内投资,使开发区企业结构更趋合理、稳定。内联招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引资方向。坚持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坚持“好”字当头,积极引进,落实引导内资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推动内源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节 招商活动
  一、招商思路
  2001年,天津开发区秉承“投资者是帝王”“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理念,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思路,拓展项目渠道和项目源,强化重点产业鼓励措施,营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在全国开发区的领先地位。
  2002年,天津开发区制定板块式的,不分内外资、所有制,按产业梯度优惠的新的产业促进政策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开发区产业发展趋势。
  2003年,组建投资促进中心,整合各类招商资源,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采用“产业+语言”的矩阵式招商格局,探索招商引资新思路,加强对在谈项目的跟踪和促进,建立及时通报制度;把精力聚集到抢抓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产业配套链上,为投资者营造更为完善的产业环境,将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做大做强;对重大在谈项目,采取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的方式,把项目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2004年,改善和提升招商体制和机制,实现全区全员招商新势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网站、服务热线、呼叫中心等各种政务公开平台,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互动的新型行政运行机制。
  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做好配套工作,提高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约优势。既设法弥补过去在手机等电讯产业配套不足问题,又抓住汽车行业大发展的机会,大力推进,做大做强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配套。纵向上,做好主导产业和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工作。在上游,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工作等;在下游,支持企业在开发区设立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横向上,在加工制造环节,把各类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配套引进来,使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深化、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研究和追寻开发区已有企业的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逐家逐项地把这些企业、产品和项目吸引到开发区来。
  2005年,作出“形成全民招商势态”统一战略决策,招商战线明确各部门间在不同领域招商工作互相交叉配合的发展方向,形成在专业领域不断深化的招商工作模式。在现代服务产业、环保产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产业、科技及研发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以各专业主管部门为主、经发局参与配合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
  根据天津市和开发区在国际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中所处的位置,制定招商项目的准入门槛。控制技术水平低、资本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引进,着力吸引附加值高、税收多、投资密集、属于主导产业的大企业和配套企业入区。根据FDI的新趋势,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正在大量转移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其在中国的承载基地。把握优惠政策尺度,将最优惠的政策给最好的项目,围绕开发区电讯、汽车等主导产业,以产业规划为指导,按图索骥,集中力量开展定向招商,改变过去随机式引进项目,改变被动接受投资项目,改变由项目方对开发区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掌握招商的主动权。实现招商引资的重点由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转变。
  着眼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引进对支柱产业有主导和升级作用的项目;着力引进能够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聚集功能的现代化服务业项目;着力引进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着力引进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项目;着力引进能够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项目。以先进技术为主导,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着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整体经济水平,引进当代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围绕支柱产业,引导配套企业聚集,壮大工业支柱产业群。开发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落户。
  抓住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探索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新途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抓住天津市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的机遇,结合开发区特点,着重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会展、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以增强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6年,按产业规划思路,运用专业化思维制定具体产业招商策略:有针对性地开拓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渠道,锁定招商目标,实行定向招商。根据开发区汽车机械产业现状,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大定向渠道开拓,做好重点项目促进,抓住生物医药项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型产业。借助招商网站平台,为招商提供专业化分析和一体化信息服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投向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对开发区主导产业和主要企业的研究,形成差异化招商氛围,从以发展加工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偏重技术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转变。完善招商代理、招商渠道建设,加强泰达投资网建设,提升电子化招商水平。建立全民招商体系和责任考核机制,分解招商指标,明确招商任务,落实招商责任,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制度化保障。
  利用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宣传造势,塑造品牌概念,吸引更多经济要素在开发区聚集。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挖掘项目源,引进龙头项目。做好区内跨国公司的增资扩产工作,促进新花冠轿车、三星手机扩建等项目的达产,按图索骥引进其配套商,完善产业链条。引进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金融产业、科技及研发领域的招商力度。
  2007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创新招商模式。按照产业规划制定招商目录,定向招商。进一步推动“行业+地区”的矩阵式招商。完善招商信息化系统,为招商提供专业化分析和一体化信息服务。在金融领域开展工商登记创新。
  以产业为导向,重点开展区域招商,达到矩阵引资效果,有计划地策划好出访、拜访、走访活动,借力市领导高层出访活动,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对开发区大公司客户的走访,紧抓其增资或新投项目,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行业潜在新客户公司的拜访工作。在国别区域上,明确亚洲侧重日、韩、新加坡(与滨海新区大合作)与印度(服务外包业),借助日本瑞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在开发区设立分行、支行的契机,共同举办针对其客户的宣传活动。欧洲侧重德、英、法、丹麦及意大利,通过各种策划活动加强与上述各国驻华使馆商务处、商会组织、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等合作。以美国为主导方向,有计划地参与各种行业的会议、会展与论坛。
  2008年,创新招商思路,拓宽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家部委、市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掌握政策和项目信息。发挥网络招商优势,整合招商信息,开拓新项目源,加大项目跟踪力度,健全项目负责人制度,提高谈判水平。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目标,推行产业化招商和后期招商。利用会展、各类大型活动,进行招商推广宣传。开展国别招商、重点项目招商和“行业+地区”的矩阵化招商,形成立体化招商格局。
  制定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挖掘优质项目和企业;在环保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现有可支配资源的利用率;修订“十一五”产业规划,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投资促进实施方案。引资方向为: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和总量,打造全国最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挖掘开发区已形成优势产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在产品门类和产业领域方面进一步做深做广;大力培育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壮大产出规模,加速吸引高端产业价值链;落实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总体要求,提升产业能级。
  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落实市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加快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一批大型、超大型贸易集团、大型企业运营中心、地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发展物流、软件、咨询、会展、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创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为契机,加大对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产业的引进力度;以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创意产业、软件开发及金融后台等服务外包项目;发挥保税物流中心(B型)、泰达保税仓、西区非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作用,引进一批大型知名物流公司和贸易公司入驻。
  2009年,在项目分析判断和项目优惠政策上做出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重大战术调整;拓展项目渠道和项目源,加大对项目主渠道培育的力度;加强对在谈项目的跟踪和促进。调整内部招商机制,形成按产业招商的基本格局,提高招商效率。顺应项目运作方式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招商引资工作新形势要求,调整内设机构,所设科室以产业为主,兼顾目标客户地区性,突出体现产业专业人员加语言专业人员的特点,并推出销售主导型的招商模式。
  坚持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外资、国资、民资”同步发展。调整招商体制,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产业招商效能,形成按九大产业进行专业化招商的新格局;创新招商策略,强化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市场换取投资、以载体吸引投资、以合作促进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
  创新招商方式,以市场吸引投资。深度挖掘和整合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开发区的潜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吸引相关投资项目,组织“产品对接”活动。针对因资金问题无法开展订单生产、二期建设甚至暂缓停滞的大项目,采取金融调控手段,根据项目需求提供“融资租赁利息差额补贴”“项目建设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对于政府主导的企业或国资机构利用多种资源跟投,与项目共担风险,撬动大项目启动和推进。
  2010年,对招商体制实施改革,成立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国别、产业方向设立投资促进一至四局,形成招商推动合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招商人员不仅成为“招商专家”,也成为“产业专家”,成为能够与先进产业直接对话的“精兵强将”,使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
  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引入外部力量,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的招商工作新格局。开拓国家、天津、滨海新区各层面招商新渠道,利用产业政策优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新机遇,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高的平台支持。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制定出台针对电子、汽车、石化、装备等主导行业的专门促进政策,完善招商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竞争力。细化招商实施方案,健全项目负责制,提高招商针对性和精确性。强化招商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并尝试资源投入与招商成果挂钩的考核办法。
  丰富招商手段。结合产业规划,举办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汽车零配件展、风能配套会等20余个高水平、高层次会展和论坛。依托各类论坛、展会、大型活动,加强招商推介。贯彻“三资并重”“天津以外都是外”的招商理念,着重瞄准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民营大公司,主动出击,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开发区。发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效应,引进ITO、BPO等服务外包企业。根据开发区制订的阶段性产业引资战略,按照具体实施方案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到访项目认真分析、严格甄选,构筑区域绿色发展新模式,全面打造“中国新经济平台”。挖掘既有项目“增量”,扩大利用外资,重视内资项目引进,形成外资、国资、民资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局面。
  二、产业招商
  天津开发区着力主导产业招商,强化产业聚集效应,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引进配套厂商,形成政府培育产业、产业带动企业的良性格局。2001年,全区形成电子通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4.6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0.7%。至2010年,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石化、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现代服务业九大产业构架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为代表的产值逾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金融、物流、商贸、信息以及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和大项目高密度聚集,并拥有大量为制造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企业。产业优势已成为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2001年,天津丰田汽车项目一期投资4亿美元,生产2.5—3.5升中高档轿车,最终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年,开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丰田树脂部件、丰田冲压部件、东海理化汽车部件、爱信车身零部件等一批汽车配套项目和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始起步。日本三洋投资生产移动电话,拉动电子通讯产业进一步延伸。
  2002年,天津丰田汽车投产,标志着开发区汽车产业形成。美国安施、索泰、百立德,英国莱尔德,日本村元、柴田,韩国彼特恩,新加坡赫比,台湾勤茂等一大批配套项目设立。天津开发区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大企业为龙头的配套产业群逐渐成形,产业配套能力得到加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招商取得新进展,韩国三星集团投资的三星物流、法国雅高集团建立的宜必思酒店、美国哈里伯顿石油服务项目以及内资的大田仓储等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相继设立,推动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中新药业中药产业园、华立达生物制药等项目入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开始启动。是年,开发区提出并大力推进“科技招商”,一批高科技含量项目落户。天津强芯芯片设计公司分别与摩托罗拉和南开大学合作,成立摩托罗拉强芯和南开强芯公司;霍尼威尔在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多家知名企业和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成立或抓紧筹建;南开大学所属化工类研发基地、科研成果和精细化工企业的孵化基地和化工产业化基地“南开大学化工产业园”成立。一个由内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日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人才激励机制、优惠政策为支撑的科技产业体系在开发区初步形成。
  2003年,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配套企业入区。经发局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根据重大项目的类别分别组建7个项目小组,为重大项目进行配套招商。
  汽车产业配套链逐步形成。丰田配套小组人员抓住该项目开工上马时机,促进丰田配套工作,面临周边小区巨大竞争压力仍使当年成为引进丰田项目最多的一年,万顺昌汽车配件、敏信汽车零配件、英泰汽车饰件、出光润滑油、布莱史塔粉末冶金等大项目纷纷入区。韩国现代汽车配套小组推动在逸仙园成立“汽车配套工业园”,并通过完善的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韩国平和系列汽车配套项目引入,成功为开发区开辟新的项目源。
  电子行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英保达项目配套小组促成英保达公司增资5000万美元在开发区购地建设在华最大规模工厂,促成“英保达电子工业园”建设,并全面参与对其配套商的引进工作。韩国大德电子、可立新,新加坡赫比模具,台湾佳兴材料等一批企业的设立,加强了天津开发区电子行业配套能力。
  做好“三个三”工程,以泰达为品牌,在电讯、汽车、生物等三大产业各举办一个展会、发起一个论坛、建设一个网站,并列入每年工作计划,长期坚持,提升开发区品牌效应,促进此类行业的发展要素向开发区流动、聚集,使开发区成为其产业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零部件交易中心。
  2004年,开发区聚焦力量抢抓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产业配套,将区内主要产业做大做强。对重大在谈项目,采取专人负责、各相关部门组织项目推动组全程跟踪等方式,实行项目层层把关,解决客户提出的各类问题。以一汽丰田整车入区项目为契机,注重完善汽车产业链,有20个新批准项目属于汽车配套产业,其中14家为丰田项目配套。将电子产业延伸至汽车电子领域,新批项目中有20家从事电子元器件生产。摩托罗拉汽车电子、丰田通商钢业、丰通汽车零部件、日邮振华物流、虹冈铸钢、双叶协展机械、三荣汽车部品、韩国万都、现代高新电子、格拉默车辆内饰等一批汽车配套项目建立,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汽车配套企业达到75家,其中,丰田配套商45家。三星视界移动、韩国宝星电子、新加坡裕廊科技等企业入区,加强了移动通讯产业聚集。化工主导产业项目纷纷入区,迈劲制药、东海炭素、达一琦精细化工、积水化成品、裕年生物制药、卡博特化工等多个极具带动效应的企业落户化工区。
  2005年,开发区注重对电讯、汽车、制药、化工等产业招商,根据中国重化工产业再度崛起的形势,抢抓机遇,促进开发区化工行业发展。对已成型或已落户的主导产业和行业加强二级产业和行业的招商,对项目采取“我选它”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在新批准项目中,有电子产业项目27家,化工产业项目21家,机械产业项目12家。是年,在增资项目中,有电子产业项目28家,化工产业项目25家,机械产业项目15家。以一汽丰田二厂建成投产和丰田皇冠轿车下线为主要标志,汽车产业聚集效应呈现,汽车产业配套项目达到94个。
  2006年,坚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以各产业规划为指导,修订相关产业促进政策,推动产业集团化、基地化和链条化向纵深发展。注重发展壮大电讯产业,着力引进处于科技前沿地位的新型显示器、新型数码电子和高附加值的新一代电子通讯产品入区。以丰田三厂、丰田发动机项目为重点,促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业的聚集。以精细化工为重点,做好化工类项目的促进工作。以生物芯片产业化、中药产业化为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新增大陆、锦湖轮胎等16家企业,电子元器件产业新增比亚迪电子等19家企业,机械产业新增奥的斯电梯等9家企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增沙东生物制药等11家企业,食品产业新增嘉吉食品等13家企业。肯纳金属、维斯塔斯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区新兴科技产业初具规模。
  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已经建成的金融街和正在建设的CBD,引进和发展金融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高档商业。启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利用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推动会展业发展。
  是年,新批药明康德、瑞博强芯、渣打银行运营中心、摩托罗拉全球会计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包项目,引进天津港财务公司等金融项目,滨海中日能源等中介服务企业入驻,为开发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壮大和业务范围扩展积累丰富资源。相继引进渤海银行滨海分行和天津市商业银行开发区分行两家一级分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全国股份制银行设立营业机构,开发区金融业结构得到显著提升。新兴服务业项目增长迅速,新批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类企业35家,占全年新批项目的16%。
  2007年,继续完善主导产业。以移动通讯、新型电子元器件、视像设备、汽车电子和微电子为主体的电子通讯产业完成产值1643.9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9.1%。以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机械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2.4%。新批项目中,汽车产业链中新增飞马岛本汽车部件、双林汽车部件等企业;电子产业链中新增科特诺电子等企业;机械产业链中新增太钢大明金属制品等企业。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全区电子、汽车、机械、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79.8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9%,对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1.3%。
  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得到拓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5家银行机构,亿润投资行、嘉德投资行、渤海金石投资基金、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摩托罗拉财务中心、光大银行滨海综合运营中心等金融后台机构落户开发区,全年金融项目认缴资金150亿元。以腾讯数据处理中心、大连华信、文思创新、博彦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服务外包项目,以天津港海丰保税物流、同方环球(天津)物流、世能达物流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聚集开发区。
  2008年,坚持完善和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推动新的优势行业逐步壮大。全年新批项目中,汽车机械类、生物医药类、电子通讯类占前三位,继续呈现支柱产业的领先趋势。以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航天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以膜天膜、京瓷太阳能、东邦铅资源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科研院所的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型产业。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从信息源头开拓第三产业渠道。拜访重点客户CSC中国区总部、中国人保集团总部、IBM中国区总部、建设银行总行、美国黑石基金,与之建立密切关系。通过大量组会和参会开拓服务外包市场。筹划组织第二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说明会,参与印度NASSCOM年会、大连软交会、中国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深圳高交会等,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推介天津开发区服务贸易市场契机。促进在谈项目迅速向成熟转变。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外包、基金公司等项目注册或签约。全年新批服务类外商投资企业83家,占全部新批企业的65.87%,合同外资金额23.84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76.43%。该类产业聚集,反映了开发区在工作、居住、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体环境不断提升,受到外界的广泛认同,促进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和优化。泰达发展、国电海运、尚邦租赁等项目落户,标志着开发区现代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发扬以商招商传统,通过与区内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追踪获取行业动态和上下游企业投资意向,扩大招商渠道。对在开发区还未形成聚集效应但已形成市场需求的产品,对行业内企业列出具体名单,依托区内企业和各种渠道实现上门招商。促进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生物医药、食品饮料4个支柱产业发展升级,推动装备制造、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等4个新支柱产业快速成长。服务业发展载体不断完善,以金融、服务外包、物流、贸易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全年新批外资项目92项,增资项目24项,合同外资金额37.77亿美元;新注册内资企业577家,新增注册资本191.7亿元。
  2010年,按照横向做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创新优势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在支柱产业投资促进实施方案中,均有各个产业参加各种国内外行业论坛和活动计划。注重与各活动主办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分析、筛选重点客户,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渠道拓展和重点项目攻关。主动拜访国内外目标客户,通过上门主动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展。至年末,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电子行业投资规模居首位。新批项目有摩托罗拉移动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美元项目、连展科技增资600万美元扩产项目、ATMU通邮集团增资6000万美元项目。富士康三器项目7月签订投资协议,11月1日投产,项目规模从7月签订协议的60亿美元扩大至110亿美元。韩国三星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显现。三星通信研发中心设立,三星LCD模组、三星电机MLCC、三星LED等大项目增资,使聚集三星战略初步达到预期效果。
  装备制造业吸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一汽丰田和长城汽车整车项目吸引了瑞士联合轮毂、哈尔滨艾瑞集团等海内外知名企业。浦铁二厂投产,一汽丰田汽车研发中心、小丝车灯、一汽夏利内燃机、牧野机床技术中心、江西上饶新能源客车等投资项目洽谈并表示落户天津开发区的意向。
  新能源及低碳经济产业逐渐形成。Excel、卓尔泰克、菲尼萨光电、威苏威耐火材料、科尔摩根传动系统、林洋太阳能电池组件、SBL混合动力电池、吴羽化学锂离子电池、安川电机等项目均表示落户天津开发区。
  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增长。凯莱英西区原料药和制剂、药研院泰普药品西区生产基地、科里净水器增资等36个项目完成注册或签署投资协议,投资总额约6.6亿元。瑞奇外科器械、石药信汇年产20吨头孢妥仑匹酯首仿原料药、雷可德高分子扩建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股权基金、融资租赁、金融服务后台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快聚集。年内新设及增资基金企业211家,认缴出资额167.3亿元,实缴出资额41.8亿元,国家发改委备案的22家基金企业中13家为开发区企业,全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注册并开业。永旺大型购物中心、伊势丹百货店、喜来登酒店等一批国际知名商贸类企业进驻。现代物流仓储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中海华润航运增资项目、泰奥石化物流项目等相继注册。中介服务、咨询、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聚集。
  石油化工产业强势扩张。南港开发建设全面展开,项目呈现出“开工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态势。管委会成立专门工作组推动中俄炼化一体化等龙头项目:中俄炼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于是年9月17日国家发改委通过项目预核准,项目投资366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22亿元;LG渤化卡塔尔130万吨乙烯项目于上半年完成项目预可研及“路条”申请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作,10月天津市发改委复函、国资委批复同意项目启动前期工作;中沙PC项目启动可研工作,落实项目落地条件。
  是年,南港工业区中石油100万立方米商业原油储备库、中石化天津商业原油储备基地等4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06.35亿元。中航油、中石油天津销售公司、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建龙集团、美国OLAUGHLIN等18个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石化产业22家企业注册落户,其中5家为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约55亿元。石化产业在谈储备项目27个,用地需求22.87平方千米。
  三、龙头招商
  天津开发区历来把产业优势作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招商部门围绕产业规划抓大项目,瞄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集团、产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组织专门人员,紧盯项目,促其在开发区投资;并注重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招商格局。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转移的最新趋势和动向,组织专门力量,跟踪产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构筑龙头带动、产业跟进的泰达经济发展模式。
  2001年,全年新批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占新批项目总数的25.5%,日本三洋投资设立移动电话生产企业,进一步强化天津开发区作为国内重要移动电话生产基地的地位。
  2002年,全年新批外资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4家,同比增长46.67%。台湾英业达投资成立IT产品制造基地,成为开发区新的大型电子产品整机制造项目。是年,全区增资额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三星、三洋、雅马哈、雀巢、拉法基等企业纷纷增资,显示企业对开发区发展的信心。
  2004年,随着开发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在开发区买地或租赁厂房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38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545.99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项目22家;新批跨国公司项目53家;新批《财富》全球500强企业项目12家。中芯国际、飞思卡尔、艾达变速器、丰田一汽模具、卡博特化工、东海炭素、迈劲制药等项目投资;英泰汽车饰件,罗姆华科、赛威工业、英保达、京瓷太阳能、安施电子等项目相继增资。
  2005年,着力提升招商项目质量和水平,吸引附加值高、投资密集、属于主导行业的产业入区,主动出击,紧盯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层次,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抓大项目,对新的跨国公司做好工作,加大力度,与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使之将开发区纳入其在华投资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重视已落户的跨国公司,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维护长期发展,使其将新产品、新投资放在天津开发区。抓大项目落实到人头,严格实行项目责任制,一环扣一环,一抓到底。年内利用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39家,其中逾1亿美元的项目有2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144.8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48家;新批《财富》全球500强项目6家。乐金渤海、锦湖轮胎、勤威工业、第一澳元柔性电路、富士康精密工业、SEW精密机械、丰爱汽车座椅部件、约翰迪尔、肯纳金属、超汇桂盟传动、优顿精细化工、亚克力化工科技等工业项目的投资,使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聚集进一步增强。
  2006年,提高投资项目准入门槛,抓住具有黏附作用的跨国公司项目和大项目,促进由招商向选商转变,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271.8万美元,投资密度750美元/平方米。节约型项目招商收到实效,全年新批瑞博强芯等20余个占用资源少、消耗能源少的科技研发型项目。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118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1373.54万美元。世界财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进一步扩大,新批项目中跨国公司投资项目95个、《财富》全球500强项目6家。奥的斯电梯、大陆汽车系统、川崎机器人、比亚迪电子、嘉吉食品等企业入驻,促进支柱产业群进一步完善。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5家,飞思卡尔、三星通信、诺和诺德、罗姆半导体、三星光电子、津亚电子、电装电子、英保达等优势产业项目,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07年,全年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111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2003.21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13家、《财富》全球500强项目8家。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22家,SEW、通用半导体、三星高新、锦湖轮胎、津亚电子、富士康等优势产业项目的增资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低消耗、高产出项目招商思路得以落实,使用资源少、消耗能源小的项目增多,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新批准各产业项目中,从事科技和研发的项目增长较快,天级视讯科技发展等10个项目入驻,比上年增长10%;药明康德等8个项目增资,同比增长15%。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84家,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新汽车整车等项目落户,对内资企业招商起到推动作用。
  2008年,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开始聚集开发区,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162家,渤海钻探、渤海装备、长城钻探、东气风电科技、长江润发电梯导轨等项目落户天津开发区,助力内资企业发展。外资招商质量显著提升,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87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3155.82万美元;新批跨国公司项目25家、《财富》全球500强项目3家。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创新招商策略,强化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市场换取投资、以载体吸引投资、以合作促进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强大支撑。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三星LED总投资1.7亿美元;周大福滨海中心总投资约80亿元。坚持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紧盯有关部委、中央大企业的投资动向,抓住内资大项目好项目,掀起新一轮内资招商热潮。全年新批合同外资逾1000万美元项目62家,占新批外资项目数的53.4%。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8家,新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978.18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
  2010年,开发区新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有76家,新批项目平均规模3725.97美元;新批《财富》全球500强项目8家。龙头企业对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条延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2010年末,《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累计有来自境内外的76家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项目158个。有11家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73家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区的86.0%;年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254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7.3%。一汽丰田、三星集团、摩托罗拉、渤海钻探、渤海装备、奥的斯、诺和诺德、顶新系列等重点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内联招商
  开发区投资促进战略经历了以吸引外资为主到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举的过渡,使区域企业结构更合理、更稳定。内联招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引资重点。树立“天津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坚持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坚持好字当头,积极引进,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内资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推动内源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握项目进入门槛,建立健全项目评价机制,重视企业成长潜力,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中小型项目。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及产业配套承接天津工业和外贸东移项目、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重组项目及民营科技项目等;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着力引进一批“国字号”大型国企、股份制公司及大型民营企业,并加大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
  2001年,加大内资招商力度,保持内资企业发展良好势头。全年共登记注册各类内资企业1079家,注册资本总额31.14亿元,其中私营公司921家,注册资本总额15.18亿元。至年末,全区实有各类内资企业9234家,注册资本312.76亿元,其中私营公司6187家,注册资本总额147.74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内资企业达到830家。
  2002年,针对内资业务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咨询接待工作量大的特点,着力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水平,不定期推出《内资业务工作规范》,将有关政策、法规、工作程序细化、分解,形成程序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使工作人员做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没有的,按规范执行。保证政策执行、咨询口径、操作程序的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尤其注重推动高科技私营企业发展。发挥登记管理职能,从企业设立起,除登记注册费外,不再收取其他费用,不搞摊派,不乱罚款;执行开发区的“双高”规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登记的优惠政策;减少对企业的检查次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困难;发挥开发区私营企业协会的指导职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予以支持,帮助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定期刊发《协会工作通讯》,寄送宣传材料,推广成功企业经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活动及研讨会,使协会成为私营企业的“娘家”。
  2003年,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内外资并举,承接天津工业和外贸东移项目、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重组项目及民营科技项目等。建立、规范内资企业项目促进档案,为探索、总结内资项目的共性问题和一般规律提供基础。重点项目由专人跟踪促进。是年,登记注册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900家。项目质量明显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安徽星马汽车项目的设立,壮大了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规模;天津中维药业和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的设立,促进了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申请优惠政策,为安讯达科技、天联复合材料、康因实业、浩天集团等企业项目入区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推动泰达股份、津滨发展等企业资产重组及企业改制。
  2004年,立足于开发区长远发展,形成外资、民营、国有并驾齐驱、互有优势、互为补充的新格局。巩固三资企业发展成果,加大搞活国有企业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研究有关措施,做到在招商上予以重视,在生产上给以扶持,抓住思路和方向问题,具体落实,层层分解。吸引中小型配套企业入区,加强与国内外各类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市有关委办局的联系,争取更多中小企业为天津开发区提供产业配套。
  2005年,推动企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大企业、大项目,并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引进。围绕主导行业的支柱企业,支持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发展,使开发区企业结构更趋合理、稳定。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并挖掘国内资金潜力。加强与市及全国工商联的联系,继续完善“中小企业园”,推动国内影响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民营制造业到园区投资发展。联系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掌握其投资动态和发展方向,抢占信息源。
  2008年,内资服务企业投资活跃。随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趋同化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越来越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关注天津开发区,多方面了解产业及配套情况。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2家。渤海钻探、渤海装备、长城钻探、东气风电科技、长江润发电梯导轨等项目的落户开发区,对内资的发展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引进项目中的工业投资仍占据主导地位,以运输服务业、贸易公司及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加大。有限合伙型投资企业大量注册,注册投资型合伙企业60余家,总体投资规模逾200亿元。
  2009年,参与天津市各局委组织的招商促进活动,通过参会和共同组织出访获得更多招商信息。深化合作渠道,与市工业委、局,大集团,行业组织开展合作。主动走访目标企业,了解行业内企业发展状况,促进投资实现。参与有影响力的行业活动,举办招商推介说明会,宣传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促进政策。为国内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型项目投资者关注的降低成本、寻找合作伙伴、开拓市场等方面问题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2010年,坚持“三资并重”发展思路,呈现出大项目增多、主要指标大幅增长的特点。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241家,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853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16家。一批大项目落户或增资,建龙重工投资70亿元,新兴重工投资33亿元,兴业金融租赁注册资本20亿元,对内资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与天津医药集团和金耀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金耀集团制剂园、医药集团众健康达医疗床、中新科炬生物检测试剂及高端药用辅料等项目明确在开发区投资意向。内资企业在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商务招商
  商务招商是开发区资本引入的优良传统。招商部门拓展招商途径,加强与相关国家驻华使馆商务处、商会组织、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有针对性开展合作。参加相关企业组织的产业会议或论坛,加强与项目单体的沟通。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方式,包括邀请参观、午餐会等方式,促进高层互访合作。加强与有实力、有渠道、有信息的中介机构合作,有效开展招商活动。
  2001年,举办第九次中日经济讨论会、第六届欧美同学会年会暨21世纪中国与国际人才竞争研讨会、中国开发区新世纪发展战略论坛、首届亚太IT产业合作会议暨移动通信发展论坛等大型会议,提高天津开发区海内外知名度,引起投资者关注。
  2002年,举办“2002天津·《商业周刊》国际论坛”、中国天津国际制造业配套(全球采购)洽谈会、中国开发区电子政务研讨会、泰达——华生生物技术及医药国际研讨会等大型会议,促进开发区与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2004年,举办第二届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第四届移动通信产业(移动应用)国际论坛暨展览会、“2004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4(‘TEDA—WATSON’第三届年会)”“2004国际SPM(扫描探针显微术)会议”“2004中德经济论坛”“大学科技园国际论坛(2004,天津北京)”等高层次大型会议,昭示天津天发区良好形象,提升海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度。
  2005年,紧盯《财富》500强和行业领袖企业,加强对外交流活动。全年主动联系项目出访12次,在国外举办招商专题推介会10次,参加各种大型投资洽谈会25次。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在天津开发区召开,举办第三届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暨论坛、“2005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第四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AVAR2005第八届反病毒国际大会”等高层次大型会议,促进天津开发区与国内外投资者的沟通了解。
  2007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访,系开发区加强对外交流工作的一次成功策划。是年与各类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在国外举办专题招商会22次,出席各种大型国际会议40次。全年在区内共举办各种品牌类和专业类展会24个,承办或协办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首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10余项大型活动。
  2008年,强化区域宣传和推介,天津开发区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全年举办和协办展会及论坛33个。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发区举行,成为开发区建区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亚洲协会第十八届企业年会、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2008年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等高规格会议相继举办。
  2009年,制定新的支柱产业投资促进实施方案,细化各个产业参加各种国内外行业论坛和活动的举措并抓紧落实。管委会领导参与各项交流活动,与各活动主办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分析、筛选重点客户,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渠道拓展和重点项目攻关。拜访国内外目标客户,推动项目进展。组织招商小分队,参与国内外各项论坛或展会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联系更多潜在投资者,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通过后期跟踪和服务,形成投资促进的关联效应,取得更好的招商效果。是年,举办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会议。
  2010年,配合招商工作开展各种商务活动。组织首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等相关会议,吸引中外投资者关注天津开发区。通过贸易联盟和商贸活动,为企业搭建贸易平台,吸引境内外考察团30余个,为招商引资拓展新渠道。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各国使领馆的联络,多方获取项目信息,利用外商到访接待、国际交流等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推介,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六、企业增资
  对区内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资源做好挖掘、细分工作,注重引进新项目,并重视老企业的衍生价值。通过健全“全过程”服务体系,开展以商招商,使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成为招商的重要来源。
  2001年,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56家,项目投资总额12.8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1.05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51.6%、50.2%。是年,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7家。三星视界、统一工业、顶园、顶津等大企业增资,显示其企业发展迅猛和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认可。
  2002年,企业增资势头强劲。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79家,项目投资总额10.7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0.46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41.04%、43.38%,其中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家。三星、三洋、雅马哈、雀巢、拉法基等著名企业均增资。
  2003年,采取专人专盯的增资促进工作方式,对重点企业,定人定事定时全程负责。加强与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天津市各有关部、委、办、局的沟通协调力度。全年共办理增资项目82家,项目投资总额11.6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5.69亿美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的51.0%、44.7%。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7家。是年,丰田汽车、罗姆华科电子、格林柯尔、通用半导体、永富关西涂料、斯坦雷电气、先进信息产品等企业增资。
  2004年,加大对增资、重组等重大项目的侧重力度。主动走访入区企业,收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快速帮助企业梳理问题的关键并协调解决,赢得企业信赖,纷纷提出增资要求。全区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8.5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3.72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590.46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亿美元的项目22家。英泰汽车饰件、罗姆华科、赛威工业、英保达、京瓷太阳能、安施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增资。
  2005年,全区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17.1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1.02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700.8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5家。罗姆半导体、拉法基铝酸盐、卡博特化工、电装电子、平和汽配、丰田通商钢业、丰田一汽模具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增资;中小企业增资势头强劲。
  2006年,增资企业中有跨国公司企业97家,其中电装电子等15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增加投资。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19.3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2.43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767.40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15家,包括飞思卡尔、三星通信、诺和诺德、罗姆半导体、三星光电子、津亚电子、电装电子、英保达等优势产业项目。
  2008年,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7.43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509.73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41家,包括一汽丰田、三星通信、三星视界移动、维斯塔斯、罗姆半导体、诺维信、邦基正大等优势产业项目,大批知名企业、500强再次增资,扩大生产规模。
  2009年,通过帮扶促进企业“二次投资”。对有增资意向的企业,安排项目主管专门负责。尤其对重点企业,定人定事定时全程负责。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增资扩产。围绕“解决企业暂时困难与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相结合、解决问题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及其他产业扶持政策相结合、为企业搭建开拓市场的长效沟通平台、充分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帮扶政策”等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建立帮扶企业的长效机制,提振企业与政府共渡难关的信心。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22.6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6.65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072.25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5家,包括三星LED、诺维信生物医药、诺和诺德、维斯塔斯、俊安实业、京瓷太阳能、锦湖轮胎、康师傅饮品、丰田模具、爱克林等优势产业项目增资;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注册资本平均增加1.20亿元。
  2010年,全年外商及中国港澳台项目增资总额33.43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14.58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416.58万美元。增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4家,包括惠普、英洛瓦物探装备、富士康集团、通邮集团、三星电子、摩托罗拉移动、顶新集团等优势产业项目增资,为全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节 引资成果
  一、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
  2001年末,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3409家,投资总额169.12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46.8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34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96.11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240家,投资规模逾1亿美元的项目13家。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中,共有来自境外9个国家的34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建立企业73家。
  2003年,引进一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以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尤为突出。至年末,累计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351家;《财富》全球500强中,共有来自境外9个国家的39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1个项目。
  2005年,开发区坚持以第二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并着力推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新批咨询类外资公司24家,投资性或投资管理类公司6家。中国创业投资历史上首个“非法人制”外商赛富成长创业基金落户天津开发区。该基金系中国首个既符合中国法律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年内,引进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租赁公司,并促成普洛斯置业、福满多投资、益莱储(天津)租赁等企业落户,为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开发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型产业。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外包、基金公司等项目注册或签约。全年新批服务类外商投资企业83家,占全部新批企业的65.87%,合同外资金额23.84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76.43%。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4870家,项目投资额622.0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462.7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0.89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277.34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逾1000万美元的项目882家,投资规模逾1亿美元的项目52家。
  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入驻天津开发区。美国摩托罗拉、IBM、惠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哈里伯顿、霍尼韦尔、联合技术、菲利普莫里斯、约翰·迪尔、邦基,日本丰田汽车、丰田通商、雅马哈、矢崎、松下电器、电装、京瓷、出光兴产、伊藤忠商事、九红商事、住友商事、佳能、三菱商事、永旺商业、三菱电机、三井物产、日商岩井、爱信、积水、日本邮船、川崎,韩国三星、现代、乐喜金星国际、浦项制铁,德国大众、大陆、蒂森克虏伯,瑞士雀巢,法国施耐德、拉法基、威立雅,英国葛兰素史克、BOC,荷兰阿克苏诺贝尔,丹麦诺和诺德、维斯塔斯,中国台湾地区鸿海、顶新、英业达、富士康等,成为天津开发区的投资主体。
  二、内资企业
  2001年,全区实有各类内资企业9234家,注册资本312.76亿元,其中私营公司6187家,注册资本总额147.74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830家。
  2004年,开发区注重吸引民营企业入区,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配套进行发展。对中包总公司设立的天津中包培训中心、中国一重集团控股设立的天津重型机械研究、宝丰线缆项目等,及时给予诸方面支持,主动帮其协调各方面关系,取得良好效果。
  2007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84家。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新汽车整车等项目落户,对内资企业入驻起到引领作用。
  2009年,掀起新一轮内资招商热潮。全年新批投资规模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68家,项目平均注册资本2978.18万元,增资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69家,注册资本平均增加1.20亿元。促成长城钻探、中兴能源、国芯科技、航天斯达、新兴重工、渤海装备、荣程祥泰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或增资。
  至2010年,全区共有内资企业9546家,注册资本1770.69亿元,注册资本逾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1757家,其中民营企业1200家,注册资本817.20亿元。2010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来自境内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粮集团、建龙重工、新兴重工、长城汽车、中海华润等均在开发区投资。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