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28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1
页数: 10
页码: 205-2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处于良好状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6%以上,直排入海污水水质总体得到控制;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保持稳定,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小;水污染源总体达标率94.5%,超标物质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铜、总磷。
关键词: 天津市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

内容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处于良好状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6%以上,直排入海污水水质总体得到控制;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保持稳定,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小;水污染源总体达标率94.5%,超标物质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铜、总磷。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处于下降趋势。2001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0.114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最高浓度。其后3年,即2002—2004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6年,其浓度分别为0.098毫克/立方米、0.099毫克/立方米,比2004年略有上升。2007年,其浓度回落至0.095毫克/立方米。2008年,其浓度为0.09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最低浓度。2009年,其浓度为0.096毫克/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0.006毫克/立方米。2010年,其浓度为0.092毫克/立方米,比2009年降低0.004毫克/立方米,为10年中第二低值。
  2001—2010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保持在0.100毫克/立方米以下。
  二氧化硫浓度变化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1—2005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除2003年(0.046毫克/立方米)外,其余4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均在0.040毫克/立方米以下,5年平均浓度为0.034毫克/立方米。
  2006—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除2009年(0.021毫克/立方米)外,其余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或为0.040毫克/立方米、或逾0.040毫克/立方米,5年平均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比上个5年(2001—205年)高出0.009毫克/立方米,上升趋势明显。
  2001—2010年10年中,2009年为二氧化硫浓度最低年份,仅为0.021毫克/立方米;2007年、2010年为二氧化硫浓度最高年份,均为0.056毫克/立方米。2010年二氧化硫浓度比“十五”期间首年的2001年高出0.025毫克/立方米,比二氧化硫浓度最低年份的2009年高出0.035毫克/立方米,为其2.6倍,上升幅度较大。
  二氧化氮浓度变化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9年、2010年,区域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升幅明显。
  10年间,二氧化氮浓度状况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其平均二氧化氮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即处于0.028毫克/立方米以下。5年中,2002年为浓度最低年份,仅为0.019毫克/立方米;2005年为浓度第二低年份,为0.021毫克/立方米;2001年、2003年,浓度均为0.028毫克/立方米;2004年为5年中浓度最高年份,为0.040毫克/立方米。第二阶段为2006—2010年,其平均二氧化氮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高出上个5年(2001—2005年)0.016毫克/立方米。5年中,2008年为浓度最低年份,为0.024毫克/立方米;2006年为浓度第二低年份,为0.028毫克/立方米;2010年,浓度高达0.064毫克/立方米,是为2001—2010年10年中浓度最高年份。分别比10年中浓度最低年份的2002年、“十五”期间首年的2001年、“十一五”期间首年的2006年高出0.045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
  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2001年,全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污染指数(API)分别为80、30、18,达到二级标准。
  2002—2004年,区域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稳定状态。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287天、297天、302天,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二级标准达标率均逾80%。2004年,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02天,系2001—2010年10年中第三高年份。
  2005—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93天,比上年减少9天。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46天,其二级标准达标率仅为70.3%,系2001—2010年10年中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最低年份。
  2007—2009年,区域空气质量呈大幅提升趋势。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7天,比上年增加51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3.7%。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10天,比上年增加13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6.4%,系2001—2010年10年间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第二高年份。2009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14天,比上年增加4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7.1%,系2001—2010年10年间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二级标准达标率最高年份。
  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7天,二级标准达标率83.7%,虽逊于上年,但空气质量仍处于良好状态。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较快,导致其环境空气质量部分年份达不到天津市平均水平。
  2006—2010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呈两头高、中间低态势。2006年、2007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2.51、2.67,为2006—2010年5年中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第三、第二高年份。2008年、2009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2.25、2.12,为2006—2010年5年中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最低的两年。2010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高达2.70,为2006—2010年5年中最高年份。
  2006—2010年5年中,开发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低于天津市均值的年份为2006年、2008年、2009年3年,其中2006年,开发区指数为2.51,天津市均值为2.55;2008年,开发区指数为2.25,天津市均值为2.27;2009年,开发区指数为2.12,天津市均值为2.42。2006—2010年5年中,天津开发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高于天津市均值的年份为2007年、2010年,其中:2007年,开发区指数为2.67,天津市均值为2.49;2010年,开发区指数为2.70,天津市均值为2.42。
  2006年、2007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均列天津市第八名。2008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三名,为20062010年最好名次。2009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四名,是为2006—2010年又一好名次。2010年,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天津市第十八名,比上年排名低14位,比排名最好的2008年低15位,为天津开发区2006—2010年5年间最差排名。
  三、环境空气污染物产生原因
  可吸入颗粒物系影响天津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造成开发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1.春季、夏初,地区沙尘天气较多;2.采暖期锅炉烟尘污染;3.施工扬尘;4.道路扬尘。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逐年快速增长,成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2001—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大幅增长态势。“十五”期间(2001—2005年),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95.01亿元、102.98亿元、130.53亿元、156.83亿元、180.32亿元。“十五”期间的末年(2005年)比其头年(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1倍。至2005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97.02亿元,累计房屋开工面积1506.16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3亿元。“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20.09亿元、255.77亿元、256.22亿元、334.92亿元、500.63亿元。“十一五”期间末年(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十五”期间末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8倍,为“十一五”期间头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2倍。至2010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4.65亿元,累计房屋开工面积2360.30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28.53亿元。历年大幅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的以提升区域形象、提升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综合投资环境、城区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多项目施工也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造成影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年份亦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年份。2001年、200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8.3%、26.8%,增幅较大,其可吸入颗粒物分别为0.114毫克/立方米、0.105毫克/立方米,是为2001—2010年10年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高年份和第三高年份。2004—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在0.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及其增幅呈显著提升状态,但其浓度低于2001—2003年,系加强监测、坚持整治的结果。
  天津开发区造成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1.区域工业迅猛发展;2.居住人口大幅增加;3.供暖、供热生产逐年增长;4.进出区域车辆增长显著,汽车尾气污染加剧。区域工业迅猛发展,系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4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实现工业总产值8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十五”期间末年(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为“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的2.2倍;实现工业总产值230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为“十五”期间头年(2001年)的2.7倍。“十一五”期间头年(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48.59亿元,比上年(2005年,“十五”期间末年)增长30.3%;实现工业总产值30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十一五”期间末年(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实现工业总产值51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001年的4.7倍、5.8倍。区域工业迅猛发展,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为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但也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上升。2010年,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0.056毫克/立方米、0.064毫克/立方米,均为2001—2010年浓度最高年份。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
  一、饮用水源水质
  天津开发区饮用水水源来自引入的滦河水。2010年末,间或有引入的黄河水。区域水源监测部门坚持对自来水厂蓄水池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水质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6.6%以上;除总氮之外,其他29项常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三级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
  二、直排入海污水水质
  天津开发区坚持对区域排海口污水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磷酸钾等浓度状况。
  2001年,化学需氧量浓度217毫克/升,系2001—2010年浓度第二高值年份。2002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174毫克/升。2003年,化学需氧量浓度升至373毫克/升,是为2001—201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值。2004—2008年,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为116毫克/升、124毫克/升、216毫克/升、196毫克/升、124毫克/升,均比化学需氧量最高值年份(2003年)有大幅下降。2009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105毫克/升,比2001—2008年历年化学需氧量均低,是化学需氧量浓度第二低值年份。201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降至76毫克/升,系2001—2010年浓度最低值年份,亦为其浓度低于100毫克/升唯一年份。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化学需氧量浓度呈明显降低态势,表明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效果显著。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01年,日处理废水1000吨的泰达电镀废水处理中心投入使用。2002年,日产能力微滤膜处理出水3万吨、反渗透再生水1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并运行,与2000年启用的污水处理厂构成天津开发区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主体。2006年,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2007年,开发区化工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2008年,东区及其他小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使全区近四分之三面积的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收入处理范围。2001—2010年,各污水处理厂坚持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亦为直排入海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得到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浓度呈变化较大、总体上升态势。2001年,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浓度为1.38毫克/升,为10年中浓度最低值。2002年,氨氮浓度升至3.12毫克/升,为上年的2.26倍。2003年,氨氮浓度升至14.0毫克/升,系2001—2010年度最高值,分别为2001、2002年的10.1倍、4.5倍,升值幅度较大。2004年、2005年氨氮浓度分别为3.63毫克/升、6.42毫克/升,虽比2003年大幅下降,但比2001年仍有较大增值。2006—2007年,氨氮浓度回升明显,分别为8.40毫克/升、8.04毫克/升,虽比2003年低,却为2001—2010年较高年份。2008年、2009年,氨氮浓度分别为6.05毫克/升、6.90毫克/升,比2006年、2007年有明显下降。2010年,氨氮浓度回升至8.15毫克/升,成为2001—2010年10年中氨氮浓度第三高值年份。2001—2010年10年中,氨氮浓度低于2.0毫克/升的有1年,氨氮浓度为3.0—4.0毫克/升的有2年,6.0—7.0毫克/升的有3年,8.0—9.0毫克/升的有3年,逾10毫克/升的有1年,起伏较大。2006—2010年5年间,氨氮浓度历年逾6.0毫克/升,其中3年逾8.0毫克/升,呈总体上升趋势。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直排入海污水中磷酸盐浓度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磷酸盐浓度为1.24毫克/升;2002年,降至0.84毫克/升,为10年中磷酸盐浓度第二低值年份。2003—2005年,磷酸盐浓度增加明显,分别为1.76毫克/升、1.82毫克/升、1.81毫克/升,为10年中磷酸盐浓度最高的3个年份。2006—2009年,磷酸盐浓度呈逐年大幅下降态势,分别为1.32毫克/升、1.11毫克/升、1.00毫克/升、0.68毫克/升;其中,2009年磷酸盐浓度仅为0.68毫克/升,为2001—2010年10年中的最低值。2010年,磷酸盐浓度为0.99毫克/升,虽比2009年有所增长,但仍为10年中第三低值年份。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整体用水量、排水量呈逐年大幅上升态势,直排入海污水中氨氮、磷酸盐浓度势必随之上升。影响天津开发区氨氮、磷酸盐浓度的因素系生活污水排放量激增,其中,企业显著增加(2010年比2001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1461家,内资企业增加312家),人口显著增加(2010年比2001年常住人口增加11.45万人,从业人口增加22.42万人),生活区、商业区不断扩大,系生活污水排放量激增的首要来源。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一、区域环境噪声
  天津开发区将区域环境噪声作为衡量区域安静程度的主要指标。把区域划为100个网格,将各网格噪音值汇总求得均值,即为区域环境噪声。2001—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网格涵盖整个东区。2005年,重新划定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将原100个网格划定范围改为泰达大街以南的生活区内(约8平方千米)。2008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增加6个监测网格(增加泰丰家园及周边社区),总网格达到106个。
  监测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小,总体保持在52.3分贝—53.4分贝范围之内。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或超过53.0分贝;其他年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在52分贝以上、53.0分贝以下。2001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3分贝,系最低值年份;2002、2003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为53.4分贝,系最高值年份。
  二、道路交通噪声
  天津开发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设置在区内主要干线18个路段。
  2001—2010年10年中,区域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状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3年,其3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逾67分贝,分别为68.0、67.8、67.4分贝,系10年中最高值阶段,2001年系10年中最高值年份(68.0分贝)。第二阶段为2004—2009年,其6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在66.0分贝以上、67.0分贝以下,分别为66.8、65.9、66.2、64.9、66.5、66.4分贝,系10年中最低值阶段,2007年系10年中最低值年份(64.9分贝)。2010年为第三阶段,其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0分贝,高于第二阶段,低于第一阶段。
  三、功能区噪声
  天津开发区功能区噪声监测始于1995年。是时,开发区尚无居民区,仅有一些工厂分布于第一大街至第五大街、洞庭路与黄海路之间;功能区种类仅限于3类区(即工业生产类型区域)。其后,天津开发区发展迅速,功能区种类相应增加。至2007年,形成包括4类噪声功能区格局。其1类区以文教、居住为主,2类区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域,3类区为工业区,4类区指城市交通干道两侧。天津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对功能区噪声监测于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进行,每次连续监测24小时。
  2007—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1类区昼间噪声51—55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8—50分贝,超标。2类区昼间噪声50—53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7—49分贝,符合标准要求。3类区昼间噪声53—56分贝,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噪声49—52分贝,符合标准要求。4类区昼间噪声70—73分贝,或符合标准要求或微量超标;夜间噪声67—69分贝,超标幅度较大。影响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交通噪声。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
  一、采样检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天津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对东区、化工区(2008年更名为天津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微电子工业区部分空地、绿地的土壤进行0—20厘米、20—40厘米分层采样和检测分析。检测分析项目包括有机质、铬、锰、镍、铜、锌、砷、镉、汞、铅、氟等。其中,东区采样点位21个,化工区采样点位6个,微电子工业区采样点位3个。
  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东区土壤种类为海泥吹填土、荒地原状土、碱渣客土、农田客土、粉煤灰农田土混合土、盐池土;化工区土壤种类为粘质客土、壤质原状土、垃圾客土;微电子工业区土壤种类为农田客土。
  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20%8.158%,具有土壤种类繁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变异巨大的显著特点;其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系常年绿化带的人工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的为常年荒弃裸地土壤。化工区、微电子工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0.688%1.434%、0.801%1.093%;其土壤以自然土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映了原状土壤的特性,属土壤中相对贫瘠的有机质含量类型。
  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盐池土、碱渣土、开槽土、建筑垃圾土、粉煤灰样品中,铬、镉、铜、砷、铅含量高于农用土壤、自然土壤;农用土壤(客土)中锰的含量较高,汞含量不甚明显。
  第五节 污染源
  一、水污染源
  至2010年,天津开发区共有水污染源企业488家。其分布情况:东区水污染源企业344家,其中国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市控水污染源企业23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8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92家;西区水污染源企业50家,其中国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46家;微电子工业区水污染源企业41家,其中区控水污染源企业2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39家;逸仙科学工业园水污染源企业24家,其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3家;汉沽现代产业区水污染源企业29家,其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1家、区控水污染源企业8家、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20家。
  2006年始,天津开发区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频次显著增加。2006—2010年,共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4073家次。
  2006—2010年,对水污染源企业监测结果表明,其总体达标率为94.5%:东区国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9.3%,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8.2%,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3.3%,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9.1%;西区国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7.7%,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7.5%,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1.0%;微电子工业区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0.0%;逸仙科学工业园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5.7%,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81.7%;汉沽现代产业区市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100.0%,区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4.9%,一般性水污染源企业达标率90.8%。
  主要超标物质包括:化学需氧量(150项次,占67.0%)、氨氮(21项次,占9.0%)、铜(16项次,占6.0%)、总磷(15项次,占5.7%)。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超标集中在电子、食品、汽车制造及其配套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原因系生活污水治理不利,污染物消减措施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天津开发区建有东区、西区、汉沽现代产业区3座污水处理厂,坚持对水质进行监测,各厂经多次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处理效率不断提升。东区和西区污水处理厂已升至国控污水处理厂,监测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重金属等21个项目。监测于每月月初展开,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天津市环保局后上报环保部。
  二、废气污染源
  天津开发区废气污染源种类与行业特征相关。苯系物与油漆生产和使用行业有关,炭黑尘与汽车轮胎、橡胶制品生产行业有关,恶臭则与食品工业发酵行业有关。
  自2006年始,加大脱硫改造投入,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效率得到提高,主要热源厂锅炉烟尘、烟气排放达标率均在95%以上。颗粒物、炭黑尘排放源监测结果显示,其达标率逾95%。监测站对主要苯系物排放企业进行排查和抽测。造成部分企业苯系物排放超标(排放浓度超标或速率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企业的苯系物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个别工位甚至无治理设备。部分企业厂界臭气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亦为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无针对性治理措施。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